155章 运河见闻(4)

吴梦待要阻止,丁睿已开口朗诵道:

“悠悠四处望九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多少兴亡事。不尽长江滚滚流。”

景灵一双妙目眼含柔情的望向吴梦,击掌道:“真是好诗,先生文采数算、农术格物,真是无一不通。”

吴梦有些尴尬,只好转移话题问丁睿道:“这一路上有何感触。”

丁睿向来聪颖,师父一问他便知道什么意思,答道:“师父,这一路上的税务太多,除了苏州只有进出的税务,其他的州县沿河都有税务,幸好我丁家的工坊都是与官府合办的,如若不然,一文钱都赚不到。”

吴梦笑道:“是啊,税务是太多了,那你可知为何私坊和商人不愿与官府合作。”

丁睿如何知道,摇了摇头,吴梦道:“两个缘故,一是官府的吏员太黑,若是与官府合作,说不定被吃的一个子儿都剩不下。二是人性本贪,商贾不愿与他人分享此中利润。所以师父说过,人才是天下最大的问题。”

丁睿问道:“师父,莫非真是无解决之法么?我家与官府合作甚好,百姓也夸赞。”

吴梦笑道:“那是你爹开通,可天下人的人性各不相同,不能指望所有人如此,你那同窗彭新平的爹爹,大盐商彭子石,贿赂发运司和州衙的吏员,到处逃税,赚恁多钱对帮工却是抠门的很。

故天下要大治,首先是教化,正所谓孔子云‘不教而诛谓之虐’,然后便是法治,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再就是官员自身要以圣人之言要求自己,但能否实现也很难说,睿哥儿,以后得靠你来实践得出真知。”

丁睿点了点头,坚定的说道:“师父放心,弟子一定努力去做,师父看好就是。”

吴梦苦笑了一下,心道徒弟啊,师父怕是看不到那一天了。

沙船挂上风帆,借助南风渡过了长江,却并没有往扬州方向,而是逆流而上往真州而去。

吴梦甚是诧异,打发李五去问了下船上的纲首,才知道扬州的运河河道日益淤积,自大中祥符六年起,漕船已逐步改走真州水道,吴梦眼望北岸隐隐约约的扬州城,没能尝试下“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甚是遗憾。

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距此时已是一千五百零六年了,古代有时作杨州,唐朝以前杨州的治所在丹阳,直到唐高祖武德八年才把治所搬到了此处,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扬州归属于淮南路。

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

史载: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史料记载有二十四桥。最西浊河茶园桥,次东大明桥,入西水门有九曲桥,次东正当帅牙南门,有下马桥,又东作坊桥,桥东河转向南,有洗马桥,次南桥,又南阿师桥、周家桥、小市桥、广济桥、新桥、开明桥、顾家桥、通泗桥、太平桥、利园桥,出南水门有万岁桥、青园桥,自驿桥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次东水门,东出有山光桥。又自衙门下马桥直南有北三桥、中三桥、南三桥,号“九桥”,不通船,不在二十四桥之数,皆在今州城西门之外。

唐代诗人有云:“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是澄平日,犹自笙歌彻夜闻。”

可见扬州在唐朝时的繁华,五代乱世,扬州在毕师铎、孙儒的互相攻夺中成为废墟。

杨行密掌握扬州以后曾经修复了一番,显德年间又发生了后周打通大运河的战争,南唐知道扬州不可守,一把火将扬州城烧毁了,退守长江。

大宋安定天下后,苏州、杭州这些后起之秀代替了扬州的位置,如今的扬州完全不复昔年的繁华。

沙船溯江而行,船上风大,吴梦看了一会,便回到了船舱,迷迷糊糊睡了过去。

忽然船轻轻一晃停住了,吴梦醒了,问景灵道:“船怎的停了。”

景灵打开窗户看了两眼道:“好像是在排队等着过船闸。”

吴梦兴致来了,吩咐道:“扶某起来,去瞧瞧船闸。”

来到船头,林贵平和丁睿都在船头看稀奇,吴梦抬眼望去,只见前面足有三四十条船在等着过闸,大部分都是运粮的漕船,沉甸甸的粮食压得船舷离水面很是接近了。

吴梦活动了两下脖颈,四下里看了看,此处接近河岸,岸边长着许多芦苇,苇滩约三、四十米宽,一直蔓延入江,仿佛江水的一道绿色镶边,逶迤延伸至远方的青霭。

齐人腰高的新苇尚在抽绿,而残留下的稀疏老芦,仍不甘地摇着白须,梗着高高细瘦的脖子。

一些小小的乌篷船,划桨摇橹,沿船叫卖,许多漕船上的运粮厢军无事可做,便和这些小商贩们互相逗趣。

吴梦发觉大宋的商业意识真是灌输到了平民百姓身上,一路北上,到处是小商小贩,见缝就上,卖什么的都有。

一艘小船来到他们的船边,船上的闲汉大声喊道:“各位官人,小的船上有各色酒食、糖果蜜饯,客官可否买上些许。”

林贵平道:“谢过了,吃食某等带的都有,无需再买。”

那闲汉笑道:“客官,等开闸可是要一两个时辰,客官不嫌闷么,小的这里还有些闲书可给官人解解闷。”

丁睿一听有书看,顿时来了神,大声问道:“兀那汉子,你那处有何闲书,且说来听听。”

闲汉大笑道:“某的书是给那些汉子们看的,可不能与你这还未长成的少年郎君看。”

丁睿一脸懵懂,薛神医站在旁边似笑非笑,林贵平一听便知道不是什么好书,挥手把闲汉赶开了。

吴梦听到顿时啼笑皆非,想不到还有卖小黄书的,看来上下五千年,是个爷们都爱看这些玩意。

等了一个多时辰,才轮到吴梦乘坐的船过船闸,岸上的纤夫甩下缆绳,将船拉进船闸内。

进入两扇厚厚的船闸,吴梦见运河船闸很窄,只有三丈许宽,稍大些的船都快挨着河岸了。

船停稳后,几个厢军拿着长长的网兜过来收取过过闸的费用,林贵平把一面令牌放入了网兜,那厢军接过一看,吓了一大跳,赶紧把网兜伸了过来。

待林贵平取过令牌,那厢军赶紧放下网兜,双手抱拳道:“不知上官驾到,多有得罪,请上官见谅则个。”

林贵平挥了挥手道:“不知者不罪,无须为外人道也。”

厢军道:“小的知晓,请上官放心。”

说罢拿起网兜赶紧走了,仿佛林贵平是个吃人的老虎。

吴梦隐隐猜到林贵平可能是个秘密机构的官员,说不定就是那臭名昭著的特务机构--皇城司的探子,但相处久了,知道他也不是个坏人,也懒得追问。

在船闸里稍待了片刻,沙船不不知不觉间浮了起来,景灵没有坐船过船闸的经历,不禁大声叫道:“先生,这船为何自行浮起来了。”

丁睿虽然没看过船闸,早就从格物课里知道了原理,笑道:“师娘,师父曾讲过连通器原理,运河的水位比大江的水位高,只能采用船闸来挡水过闸,否则运河的水早就枯竭了。”

景灵纳闷的问道:“连通器又是何原理。”

吴梦笑道:“一下子讲不清,睿哥儿说的很对,船进来船闸后,关闭后面的船闸,慢慢打开前面的船闸,水进来后船不就浮起来了。”

景灵奇道:“如此厚的船闸,怎么关得上。”

吴梦答道:“你往后看看便知道了。”

景灵扭头一看,十几头壮牛站在绞盘旁边,此时后面的船闸早已关上,牛正无所事事的嚼着稻草。

景灵看了一会,又问道:“为何不采用台湾那般的滑轮加棘轮机构,不省力许多?”

吴梦赞许道:“说的很对,只不过他们不会弄啊,此次上京后睿哥儿教教官家,赶紧把这绞盘改了。”

丁睿自信的说道:“不知道孙知州上奏了朝廷没有,如若没有,那小子我就教教京城官坊的工匠们。”

林贵平哈哈大笑道:“睿哥儿有志气,好,到时看你如何大展神威。”

沙船继续北行,河道渐窄,岸边露出了河床,显见是越往北雨水越少,此时还未进入深秋,估计到了深秋此处的河水会更少,能行个两三百石的船就不错了。

此处并非没有水源,而是运河淤积过于严重,上游的洪泽湖也有大量湖水,可是水位太低,没法注入运河。

丁睿拿起篙工的竹篙插进水底,拿起来一看,约莫不到一人深,于是说道:”师父,运河水太浅了,若是到了八月底,只怕水位不到一米五。”

吴梦道:“运河淤积的泥沙太多,必须清淤,否则过上二十年,必定难以行船。”

丁睿道:“可运河如此之长,朝廷哪有恁多的钱财。”

吴梦抬手就给了他一个爆栗:“你个守财奴,朝廷每年收那么多税,如今天下太平,就要多搞建设,老百姓手上有了工钱就会消费,商税就越多。台湾如今还是举债建设,营田司不还是在拼命招募人手搞基本建设,你说咱们台湾能不能还的起你爹的债?”

丁睿笑道:“那点债待台湾的工坊壮大,只怕一年就还清了。”

“是了,台湾还得清,大宋如此广阔,疏浚运河的一点工钱还不起么?问你个问题,如果有了蒸汽机,疏浚运河更加容易,为何?”吴梦又开始考较。

景灵在一旁笑吟吟的看着师徒俩,林贵平满怀希冀的瞅着丁睿,盼他能说出吴梦满意的答案。

丁睿抠着头皮掰着手指一个个数着自己心里的答案,第一个,运输方便,不对,否决;第二个,用蒸汽船运输淤泥,也不对,否决;第三个,运输粮食和劳力,嗯,这可以算一个。第四个......,

在想了十几个答案之后,他眼前一亮,大声喊道:“师父,我知道了,早就听舅舅说过,汴河上有十几万厢军拉纤,要是有了蒸汽机,那些厢军就失业了,正好作为清淤的劳力,有了十几万厢军,再征发二十万左右的沿河民夫,不出两年,就可以把运河疏浚的上下通畅。”

吴梦击掌赞许道:“睿哥儿说的甚是,这就是当下运河的最佳解决之道。”

丁睿听到师父赞许,有些不好意思的摸了摸后脑勺,林贵平慈爱的替他理了理衣领,问道:“吴先生,那清理完毕之后,厢军又该如何处置。”

吴梦不由一笑道:“运河须得年年清淤,不可老是搞这种被动的清淤。厢军还是得保留一部分年年清理河道。再说台湾可是缺人的很啊。”

林贵平哈哈大笑道:“吴先生,你这就把主意打到拉纤厢军头上了,想得甚是长远。”

丁睿问道:“师父,你不是说大宋最好用的是那铁路和火车么?”

吴梦指着运河道:“有了蒸汽机,铁路和火车迟早会大行天下,只需慢慢蓄积铁轨来修筑便是,可大宋河流甚多,修筑铁路不难,难得是修筑大江大河的桥梁,故近几十年内还是水运为主。中原大地河流甚少,可多修些铁路,江南水乡当以河运为主。”

沙船继续北上,经高邮军、宝应、楚州到达了淮阴的磨盘船闸。

过完船闸后,丁睿眼望浩浩荡荡的洪泽湖道:“师父,洪泽湖如此多水,偏偏水位比运河低,若是蒸汽机成了,多弄些蒸汽机日夜提水,运河的水位不就高了么。”

徒弟是越来越开窍了,吴梦觉得确实要让他出来走走,日夜苦读绝对不能开阔眼界,

他点点头道:“睿哥儿说的不错,此处确实可用蒸汽机提水来抬高运河水位。”

264章 麟州石炭(上)第三十五章 水落石出第九章 枫桥授艺95章 三门湾航帮(下)100章 起航前的准备(上)第三十九章 农户调查370章 停泊新州港第十七章 出身高低400章 广州之行(中)418章 登陆琉球(上)310章 天圣元年元日的东京(上)第五十四章 帽妖的传说399章 广州之行(上)327章 审计风暴(上)125章 建设基隆(中)116章 海边灾民第八十三章 吴梦的打算280章 吴梦的危机296章 东京房地产窝案(一)295章 莆田移民(五)343章 进士赴台(上)141章 基隆的新年372章 占城授农377章 大战将起462章 花园冲突(上)224章 打造蒸汽机332章 开拓东平(上)166章 游历东京(3)307章 党项之殇101章 起航前的准备(下)323章 天圣春闱(1)453章 西北边境(中)466章 谣言四起(下)249章 徐州水利(下)第六十八章 渡口集市130章 贵平救场445章 吴梦上场第四十八章 格物之学114章 离别苏州320章 蒸汽车船入东京(中)第八十一章 酒楼开业(下)393章 回返儋州第四章 少年蒙学(上)157章 虹桥巧遇239章 海边交易第一章 苏州小童337章 不同的前程112章 丁睿的抉择(上)401章 广州之行(下)262章 学子安排133章 台湾逸事299 东京房地产窝案(四)188章 试论天下(上)第八十一章 酒楼开业(下)第五十二章 丁睿炒菜(上)第四章 少年蒙学(上)第二十四章 酒楼推销431章 祭奠皇陵(上)第五十五章 明教的蛊惑371章 国王亲迎第四章 冬至116章 海边灾民388章 海峡谈判(中)217章 苏州论辽141章 基隆的新年99章 泼皮闹事234章 民族融合的开端430章 外藩来朝(下)203章 怒揍宋将259章 元日后的规划(上)第三十四章 苏州讼师391章 抵达渤泥152章 运河见闻(1)235章 蒸汽机出世第九十章 蝴蝶微风323章 天圣春闱(1)321章 蒸汽车船入东京(下)380章 双雄对决(三)406章 丁睿相亲(二)213章 平安相聚434章 京师乞丐(上)125章 建设基隆(中)186章 官家来访(上)157章 虹桥巧遇第七十五章 樵夫砸场(上)397章 丰原县立(三)259章 元日后的规划(上)第十二章 少年偶遇248章 徐州水利(上)262章 学子安排第四十八章 格物之学277章 攻防易势(下)226章 闽越遗民262章 民用作坊244章 大开眼界(上)123章 苏州的新年383章 天圣二年元日(二)293章 莆田移民(三)387章 海峡谈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