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君臣之痛

皇帝气得火冒三丈。

种师道所说的制夏策略,和过去司马光所议大同小异。司马光是元佑党魁,而种师道也曾名列元佑党藉,如果不是皇帝亲自点名,种师道根本没有出头之日,谁知这个老东西不识抬举,满口狂言,不但非议童贯、刘法等人贪立边功,甚至对朝廷最高决策也持有异议。

皇帝本想晋升他为检校少保,位列三公,现在一气之下,勾掉了,改封为“保静军节度使,泾原路经略安抚使、知渭州”。

这一看就知道是明升暗降,名为“经略安抚使”,但属下精兵却已被童贯全部调走,只剩下老弱之卒,聊以守城。腹地,以期一击致命。

刘法以孤军深入乃兵家大忌为借口,拒绝出击,童贯大怒,以军纪相威胁。刘法无奈出战,结果大败,全军覆没。此仗刘法阵亡,其所率两万精骑都是宋军最精锐的禁军之一,如今片甲无还。后援部队闻风丧胆,不战而溃,民夫多被敌军俘获。宋军损失精兵十余万人,军需物资尽数丢失。

西北战场的败仗给了皇帝以沉重打击,为此他不得不暂时放弃万丈雄心,派人追回了出使金国的使臣,收回了诏书,这让朝廷上下松了一口气。蔡京等人还要劝说,但皇帝一句话堵住了他们的嘴,“北事休作,祖宗盟誓。违之不祥。”

蔡京和一帮主战派大臣无可奈何,与金结盟之事随即搁置了。

四月,童贯指挥延、环庆两路大军击败西夏军队,平三城。

五月,西北军再败夏人于震武军。解震武之围。

六月初,西夏大军难以为继,而宋军也已经精疲力竭,无力再战。这种情况下,西夏再一次遣使议和,大宋终于答应了。战。的确削弱了夏军,迫使夏军遣使议和,不过,大宋的实力也被削弱了,当然了,就大宋国力而言,这点消耗还完全可以承受。

但是,西北局面因此出现了危机。\\\\\\

年初统安一战,西北名将刘法阵亡,西北精锐折损大半。元气大伤。这直接导致西北军军心涣散,军纪松弛,军卒常常临阵脱逃。减员甚至过半。童贯不敢严行军法,允许脱逃不死者仍可归队,以便保持一定兵员。既然允许兵将自由出入军营,那就不像军队了。如今陕西、河东两路官库也是空虚如洗,城乡萧条。夫役屡征而很少生还。农田荒芜,哀鸿遍野。

蔡京和童贯等一帮主战派大臣都觉得,西北战事已经很难继续了,只能以议和作罢,不过,他们认为。削弱西夏军力地目的达到了,此刻大宋已经具备收复燕云的条件,只要宋军不存在两线作战的危险,那么集举国之力攻打燕云,当万无一失。

不过,因为辽金两国随时可能议和,大宋攻打燕云。有可能遭遇辽金两国的联手阻击。平燕之策再遇难题。

皇帝犹豫不决,不敢轻启河北战事。\\\\\\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李虎和辽东义军出现了。很大。听听这个地意见,看看那个的奏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听多了,看多了,皇帝迷失了,怀疑自己的决策不正确了,可能有损国祚了,于是摇摆彷徨,拿不定主意。

李虎和辽东义军的出现,让皇帝眼前一亮,霍然顿开。

联金攻辽阻力太大,一个是出于现实考虑,一个是出于道义思量,而暗中招纳李虎和辽东义军,利用汉虏的力量进一步推动辽东局势向有利于大宋方向发展,既不用考虑现实,也不用考虑道义,但同样可以达到平燕之目的,这样的好事,到哪找去?

为什么不用考虑现实?

大宋的现实是什么?大宋国力虽然强盛,但宋辽维持了一百多年地和平,两国边境军镇久疏战备,河北屯军名存实亡,为了重整河北军力,发动河北战争需要时间。前年河北爆发了千年一遇的大洪水,黄河因此改道,百万人死亡,几百万人流离失所,紧接着去年江、淮、荆、浙等路又发生大水灾,受灾人口达千万之众。===大宋因此遭遇重创,安抚流民、重建家园、整治河渠,这都需要时间。再次,大宋最精锐的军队是西北军,如果要北伐,势必要调用西北军,但西北战事打了好几年,西北军损失很大,将士疲惫,需要补充兵力,需要休整,这同样需要时间。

这些最现实的问题横亘在大宋君臣面前,告诉他们,发动北伐不合适,即使一定要打,目前时机也非常不合适。

有了李虎和辽东义军就不一样了,大宋可以不用自己动手,只要暗中给予援助,帮助李虎和辽东义军攻打燕云,等到时机合适,当可一蹴而就。对大宋来说,最不缺的就是钱财,如果排除所有的现在和将来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比如李虎所要求的藩镇问题等等,那么此议肯定能得到外廷的认可。

道义上的问题随即也迎刃而解。

首先大宋没有背盟毁约,和契丹人依旧保持着盟友关系。其次,大宋人虽然不认同辽东汉人,认为他们是蕃化地汉人,称呼他们为汉虏,但有一点他们不得不承认,辽东汉人和大宋的中国人是同根同源,即使不承认也不行。辽东汉虏向往天朝,要归返天朝,愿意为大宋冲锋陷阵,那大宋有什么理由把他们拒之门外?这也是道义上的思量,大家同跟同源,一百多年前大宋把他们丢弃了,如今他们要靠自己地力量回归,大宋有什么理由视而不见,置若罔闻?

既然没有理由拒绝汉虏的回归,又不好背弃与契丹人的盟约,那就只有暗中支持了,让他们狗咬狗,等到两败俱伤,则故土尽入囊中,如此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实现平燕之策。

赵良嗣说完了。

黄涉捻须沉思。

赵良嗣这番话都是围绕着平燕策来说的。平燕策有两个重点,一是联金攻辽,一是平定西夏。现在联金攻辽“搁浅”了,平定西夏也是半途而废,加上现实考虑和道义思量,平燕之策无限期搁置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马扩的辽东之行给大宋皇帝带来了李虎和辽东义军,这再度激起了皇帝收复故土的雄心,只不过需要改变一下平燕策略而已从赵良嗣的述说中,黄涉能深切感受到大宋皇帝和一帮主战派大臣们的心态。他们有收复故土的夙愿,有建功立业的梦想;因为澶渊之盟,他们有强烈地屈辱感,他们无法背负这种耻辱,他们要洗雪耻辱;但是,因为现实考虑和道义思量,他们害怕失败,他们想不劳而获,他们想捡便宜。

这种矛盾而痛苦的心态,日夜折磨着他们,每逢挫折便绝望沮丧,每逢机遇便雄心勃勃。

由此推断,大宋皇帝接纳李虎和辽东义军肯定没问题,但关键在于,李虎和辽东义军不仅仅希望得到大宋皇帝的接纳,更希望得到大宋皇帝长久而持之以恒的支持,但现在看来,这是不可能的事。

大宋皇帝和他臣子们的心态决定了他们做事的风格,那就是急功近利。换句话说,我给你援助了,你就要给我战果,否则他们会失望,会绝望,会放弃。

黄涉想了片刻,决定先把眼前地问题解决,义军急需钱财、粮食和武器,这些东西靠海路回易所得有限,靠耕种和自产更是遥遥无期,必须从大宋设法获得。依照李虎地话说,就是空手套白狼。现在义军能给大宋的承诺都是空地,都是张嘴瞎掰。自己汴京之行说白了就是骗,能骗多少算多少,所以要把承诺定得高高的,哄得大宋皇帝开心。就大宋皇帝目前的心态来说,特别好骗,容易上钩。

黄涉心里有了底,随即问道:“如果朝中大臣强烈反对,那此事有多大的把握?”

“此次马扩辽东之行,是官家私自安排的,如果李虎和辽东义军的事突然出现在朝堂上,争论之大可想而知,官家也会遭到大臣们的指责,尤其藩镇的事直接触及到大宋国祚安危,违背了祖制,反对之声肯定非常强烈,所以官家一如既往,打算绕开外廷,直接和你们建立联系。”赵良嗣缓缓说道,眉宇间露出一丝忧色。

第61章 大元帅府的内部问题第99章 瞻前顾后第80章 惊雷炸响第55章 最可怕的背叛者第75章 让他滚第60章 弃城第59章 噩梦的开始第80章 平燕策第9章 继续攻击第12章 都是我杀的第64章 杀了他第75章 中国之祸未有宁息第58章 出尔反尔第84章 破开死局第89章 必杀对象第32章 第二次博弈第20章 你去诈降第5章 汉人之桥第77章 谁算计了谁?第28章 警告第64章 贵重之礼第72章 铁匠来了第98章 黄金谷第49章 来了一只大老虎第22章 扮猪吃虎第20章 南征之议第63章 嫁祸第45章 为了孩子们,我要努力第100章 猛击第27章 毁灭自己第1章 将兵法第49章 兵贵神速第47章 迁都之议第74章 我会带你回家第30章 王者之泪第64章 紧张部署第92章 夜袭第32章 先进太原第60章 上了贼船第93章 前车之鉴第60章 包围西京第73章 无可救药第42章 岳飞的咆哮第43章 北上第51章 车轱辘第56章 岳飞的疯狂第18章 士人的蜕变第56章 突见恶鬼第82章 与虎谋皮第20章 联金攻辽第46章 我棋品不好第21章 有钱就是大爷第52章 利大还是弊大?第91章 没鸟的人更厉害第2章 各有难处第76章 马扩之约第22章 我要回家第35章 我叫岳飞第81章 雨雾朦朦第95章 酒后吐真言第80章 我要打马哥第1章 兵贵神速第57章 意外第42章 真正的目标第60章 包围西京第67章 谈判(三)第97章 突击第65章 出路在哪?第58章 一群疯子第66章 谈判(二)第40章 一言堂第34章 绝路第19章 不可思议的结局第62章 永不放弃第35章 有失必有得第62章 天知道第68章 失算了第46章 敲诈第12章 大被同眠第84章 破开死局第15章 夫人的雷霆手段第56章 只有七天第94章 杀将第19章 流尽最后一滴鲜血第25章 一条道走到黑第19章 流尽最后一滴鲜血第29章 我要跑路第11章 掘堤第25章 狗娘养的老天爷第49章 来了一只大老虎第77章 联夏抗金第37章 致命一招第25章 锦州策略第6章 突袭第64章 郓王之忧第13章 三个勃极烈第55章 诱敌深入第66章 向战场推进第79章 越来越糟糕第19章 怎么打都是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