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危机的根源

管用什么办法变法,首先要解决两个原动力的问:

“士大夫变革,首先来源于思想领域,一些士大夫心忧天下,志在变法强国,于是提出了变法的理论和变法的策略。从过去几十年的变法历史来看,大宋只有文荆公的新学和张载的关学在学术思想上有强烈的变法强国的愿望,而新学在变法策略上较为激进,我们称之为‘顿革’,关学的变法理念则相对比较温和,讲究循序渐进。”

“新学是新党人士变法的理论基础,不管新党内部有多少派系,在这一点上却保持一致,这也是新学成为大宋官学的原因。”

“我们如果继续变法,继续以新学做为变法的理论基础,继续坚持文荆公的变法策略,那么我们就要用新党人士,而新党人士大多为南方士人,基本上和蔡京一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太上皇下台后,蔡京一系遭到杀戮和驱赶,但其基础太过庞大,不管在汴京还是在地方,都有着强大的势力。现今蔡京一系承担了大宋陷入深重危机的全部责任,其变法策略和新政政策正在陆续废弃和修改,由此牵连到了文荆公,他的新学理论和由他提出来的新政策略也遭到了质。”

“这种情况下,我们继续以文荆公的新学为官学,继续推行文荆公的新政,显然不合时宜,不但得不到汴京的支持,也得不到北方士人,尤其是元佑党人的后代以及他们的门生故吏的支持。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们这么做也等于是在为蔡京辩护蔡京恢复名誉蔡京的新政辩解,这是逆流而上的行为,必将遭到全天下人的反对,其后果可想而知。”

“至于旧党管元佑党人还是元佑学术,都是坚决反对变法,或者反对王安石的新政以,元佑学术和元佑党人更不能用。”

“我们要坚持变法,不变法没有出路,就没有发展没有中兴之期,但反对变法的元佑党人和元佑学术不能用,新党人士和新学也不能再用,我们必须起用一种全新的学术理论和以此种学术理论为基础的变法策略。”

李虎眼前霍一亮,顿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赵明诚的变革思路果然与众不同。

“叔父,你刚才不是说坚持以新为官学吗?”

“我说地新学。不是文荆地新学是一种全新地学术理论。”赵明诚笑道。“即使要用文荆公地新学也只能是借鉴。或者干脆改头换面用文荆公地新学为内核创造一种全新地学术。”

“当文荆公为了推行变法。创立了新学。而更早地大汉王朝。董仲孙更是创造了新儒学以配合汉武帝地变革。从过去地历史来看。凡变法必须以学术思想为基础。并以此学术思想培养实施新政地人才。这是变法成功地不二法则。”

“从目前势来看。我们继续用文荆公地新学和他地新政来变法。显然不行了。前有党争之祸。后有蔡京之败。文荆公地新学和新政在大宋人地心目中一落千丈。强行推行势必引来巨大地阻力。即使那些有心变法地人。也会因为昔年地仇怨而抵制变法。

李虎连连点头。非常同意赵明诚地说法。但虎烈府有可能在这么短地时间内。为变法创造一种全新地学术思想吗?这显然不可能。

“叔父,你的学术思想是什么?”李虎望着赵明诚,心想你在这件事如此用心,是不是想把自己的学术推出来?如果你有自己的学术思想,那我不惜代价也要让它成为官学。

“我?”赵明诚略感惊讶,随即明白了李虎的用意,和李清照相视而笑。李清照在得到李虎的承诺后,情绪已经平静下来,也逐渐接受了赵明诚的说法,的确,目前情况下若想尽量避免党争,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新旧两党全部排除在朝堂之外。

“我学的也是文荆公的新学。”赵明诚说道,“不过,我主要从事古经文的研究,多年来,我也有一些心得。”

赵明诚虽然学的是文荆公的新学,但主要搜集金石铭文,研究古代文字,从事考释古铜器,整理绣简,记述古迹等工作,说白了就是一个考古工作者,偏重于铭文的著录和考证,以证经补史。

大宋自立国以来就奖励经学,提倡恢复礼制,对古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出现了热潮,前有欧阳修的《集古录》,今有赵明诚的《金石录》,都是这方面的佼者。

正因为如此,赵明诚对古经文有很深的研究,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大宋历

尤其是当今的太上皇,对恢复礼制非常热衷。其实个借口,某种程度上是大宋统治者对儒学的一种改造愿望,希望儒学能更好地为政治服务,能为大宋国策的修正提供理论依据,继而帮助大宋用更好的国策发展强大。

赵明诚把自己多年来对古经文的研究、对新学理论的研究和对变法得失成败的总结,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文荆公的变法侧重于财经改革,疏忽了政治改革。大宋变革从文荆公的熙宁变法到蔡京主政,新法断断续续、前前后后实施了五六十年,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赵明诚把自己对新政的看法说完之后,李虎有些惑了,变法的目的不就是要解决财政危机嘛,为什么还要注重政治改革?

“大宋的危机从表象上看,主要是财政危机,其实往深层次看,财政危机产生的根源则是来源于中央权力过度集中。”赵明诚说道,“变法不去解决危机的根源,却一门心思想从表象上解决问题,那变法不可能成功。”

这话有道理。这就象一个人生病,治标不治本,甚至舍本逐末,那病当然越治越重。李虎从来没有听到过这种说法,当即对这种观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叔父可以详细吗?”

“王荆公的变法思想叫权之变。”赵明诚解释道,“荆公在地方上做了二十多年的父母官,对权贵官僚们疯狂兼并土地,对中小富豪地主的破产,对百姓在赋税重压下的困苦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大宋财政危机爆发后,要求变革的思潮开始在朝野兴起,其后韩琦、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发起了庆历变法,而荆公也由此产生了变法强国的想法。”

“记得当时荆写了一份奏章《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在这份奏章里,他虽然没有提出具体的变法措施,但他明确指出了当时国政和社会危机的严重性,变法的必要和变法的基本原则。他认为当时的危机是‘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是以变法势在必行。他认为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而关键在于增加财力。

他后来推行的一系列变法措施是以此为目标。”

“为说明变法的合理性,公提出了‘权时之变’的‘先王之政’说。”

“所权时之变,就是根据时代变化而修正先王之礼法,这是先王礼法中原有之意,而先王之政在则于运用礼治与法治两种手段治国,缺一不可,但是先王所用礼法都是根据当时需要制定的,随着时代的变化,礼法也会产生弊端,不合时世,后人应当‘讲先王之意,以合当时之变’。如果不敢逾越古人一步,以为这样就是遵从古人礼法,那就错了,恰恰背离了先王之政。”

“汤、武生桀、纣之世,如果‘暗于君臣之常义,而不达于时事之权变’,哪里有所谓的汤、武?孔子同样‘有时而用权’,如果孔子只知固守常礼而不知权时而变,哪里有所谓的孔子?圣人为政之道,在于审时度势,根据时代需要制定礼和法,这恰恰是遵先王之道、合先王之政。”

“由此可见看到,文荆公所要‘权时之变’的,所要变革的,是中央权力过分集中所造成的种种弊端,还有就是废弃均田后出现的土地过度兼并,而不是要削弱中央集权,更不是恢复均田制。”

“文荆公明确主张‘操纵之权,上之所专’的皇权集权思想,在他看来,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教育大权,必须掌握在皇帝手中,不可旁落。他认为历史上的、舜、禹、汤、文、武各代之盛,正因为‘人主擅操柄,如天持斗魁’,所以他在变法中,不仅没有削弱中央集权,反而处处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努力。”

“中央权力过分集中,表现在财经制度上就是国家垄断,这严重触犯了官僚贵族和大富豪们的利益,所以熙宁变法以失败而告终。到了蔡京主政,把元佑党人全部赶走了,一系列的以国家垄断为基础的财经制度实施了,但后果是中央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却无限制放大,最终新政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现在我们回头去看一看,大宋的财政危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也就是大宋的基本国策,大宋所有制度都是以‘中央集权’来制定的,中央权力越大,皇权高度集中,必然产生弊端,而任何变法如果不在这个根源上想办法,那么弊端就一直存在,无论怎么变法,最终都是失败。”

=

第86章 内绥外御第65章 龙困浅滩第64章 杀了他第75章 大漠突变第47章 国将不国第60章 上了贼船第19章 海上之盟第66章 宗望的攻击第64章 吃人不吐骨头第72章 胆大妄为的跛子第13章 宋江和方腊第34章 你好,马扩第52章 深夜来客第99章 日子不长了第71章 总帅挖坑第29章 反间计第36章 怕你个鸟啊第70章 濮阳战场第16章 欲速则不达第60章 包围西京第86章 兵逼江宁第60章 半夜鬼叫第48章 毒火球(二)第26章 汉王必死第18章 蠹国害民第51章 自寻死路第26章 一切斗争源于利益第81章 你是谁?第70章 赌一把第7章 我有高招第58章 得失之间第56章 只有七天第96章 阴谋第38章 翻手为云第71章 也是好事第28章 萧后的真正目的第29章 一块肥肉第90章 童贯的权力有多大?第29章 我要跑路第42章 暴力第96章 整军第80章 我要打马哥第80章 利益第一第7章 董帅决断第36章 崩溃第69章 打你一个巴掌第63章 我不会离开第27章 寻找宋江第15章 背后的勾当第67章 借势第25章 狗娘养的老天爷第88章 魔高一丈第21章 致命错误第18章 士人的蜕变第90章 童贯的权力有多大?第62章 老子就是骗你第16章 欺骗第53章 一个女人的价值第39章 围杀第71章 最疯狂的人第61章 再见秦桧第96章 一腔怨气第61章 老子改主意了第63章 强强联手第100章 恭喜恭喜第88章 临阵磨枪第61章 前浪死在沙滩上第71章 变计第16章 谁是他媳妇?第71章 鏖战第73章 惊天之喜第55章 诱敌深入第79章 逆转第55章 我也很无耻第16章 危机的根源第50章 有钱不赚白不赚第75章 中国之祸未有宁息第31章 放马过来第46章 杀人去第49章 谁去长安?第22章 协调两府第20章 焦虑第12章 庸人自扰第94章 童贯的本事第29章 我要跑路第85章 扮虎吃猪第75章 仇人是谁?第2章 不祥预感第12章 都是我杀的第47章 养寇自重第7章 我有高招第27章 寻找宋江第75章 让他滚第58章 机不可失第95章 兄弟,走好第67章 谈判(三)第70章 田赋货币化第68章 汉王府的权力有多大第99章 绝望的马哥第89章 必杀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