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甘昭吉(1)

甘昭吉是一个看上去文文静静的宦官。他今年三十二岁,从外表看上去,体格还颇为健硕,大约六尺高(约1.85米),在宦官群体里也算很高大了。

所以,他才能被委派去京东路为都巡检使,替官家当其在京东路的眼睛与耳朵,监视那些不听话的文官、可能会有二心的武臣,缉盗和抓逃税,只是顺手为之。

但他做的不赖。

所以,短短几年,就从英州、韶州巡检使升迁为京东路都巡检使,本官迁为内殿崇班,在宦官群里,也算是一个人物了。

虽然比不得那些身居高位的大宦官,却也是能独当一面的头面人物。

去年,甘昭吉更是单枪匹马,就消弭了宋州厢兵的动乱,将为首者尽数处死,立下大功,连官家都亲自下诏勉励。

只是……

“元用兄……”甘昭吉对来迎接他的旧友蓝元用问道:“朝廷何故忽然召我回京?”

“佑之!”蓝元用亲热的叫着这个过去的小兄弟的表字:“贤弟此番,将有大用啊!”

“寿国公亲自点将!”他拱手朝着春坊方向拱手:“命贤弟为管勾春坊事,赦书已经下达到了内侍省,张都知也已经用印了,就等贤弟回宫去换符改官了!”

“寿国公?”甘昭吉惊骇莫名,虽然他远在宋州为巡检使,但这汴京的事情,他岂能不知道?

更何况,这一段时间,大宋朝野上下都在拼命宣传着这位大宋皇子、国本的种种事迹。

得祖宗之佑,获赤帝之庇,启无上之智慧,于是醒而赋诗以明志,内外皆惊,宰辅、执政、枢密皆拜而服之,口称:国公千秋。

于是,口画军国之机密,运筹帷幄之间,令西贼元昊谋算落空,弹指之间,使张元、吴昊二贼授首。

当真是让天下称快,世人拍手。

于是,就连宋州的商户、匠人都在议论这个事情。

某些僧道,趁机蹭热点,说什么国公是菩萨(仙人)转世巴拉巴拉的。

甘昭吉在宋州,就抓了好几个想借着这个幌子招摇撞骗的僧道。

但,对于那位传说中一醒来便已有‘圣王幼年之姿’的国公,甘昭吉没有半分怀疑与揣测。

在他心中,大宋便合该有这么一位‘幼年圣王’。

因为,当今官家配得上这样的皇嗣!

当初,甘昭吉还只是一个小黄门的时候,在宫中的御花园里充当烧水送茶的寮子。

某次官家忽然来御花园游玩,但茶水却未能供应及时,以至于官家口渴难耐。

这本该是弥天大罪,他甘昭吉作为责任人,便是有十个脑袋都不够掉的!

但是……那一日,官家却在发现没有茶水后,一声不吭,竟生生的忍着口渴,陪着妃嫔们游玩了尽兴,才回到附近的妃嫔居所,一到殿中,这位官家马上叫当时的张贵妃给他取水来,一接过茶水便咕咕咕的喝了足足大半壶。

贵妃见状,便好奇的问道:“官家怎么如此口渴?外面的人这么不懂事吗?”

官家当时就笑道:“朕屡屡回头,却没看到有送水的宦官,害怕主动问起的话,这些人就要受罚了,想着反正离爱妃这里也不远,便忍忍好了!”

后来甘昭吉听说了这个事情,惭愧和痛苦的不行。

从此,这个当时的小黄门,便立誓要给官家尽忠到底,即使是死,也在所不惜!

这才有了他的今天,从一个小小的黄门,一路靠着做事认真负责和胆大心细,升迁为内殿崇班!

自然,如此圣主,有一个‘幼年圣王’为嗣,奇怪吗?

一点都不奇怪!

合情合理才是应该的。

这也不仅仅是甘昭吉一个人的想法。

因为,当朝的这位官家,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都是一个让人孺慕和爱戴的好官家。

甚至,翻遍史书恐怕都找不出比这位更好的君主了。

如此君主,自然配得上一切赞誉与福报。

如今,甘昭吉骤然听闻,竟是寿国公亲自点的将,他顿时就诚惶诚恐,心情激动万分:“元用兄,这是真的吗?”

“吾还能骗汝?”蓝元用笑了起来:“此事,如今皇城之内,谁不知晓?”

他拍着甘昭吉的肩膀:“佑之,快些去张都知那里换符转官吧!”

甘昭吉闻之,连忙拜谢了一声,就匆匆来到内侍省报道。

果然,人人见了他,都纷纷道喜。

只有一个人,见到甘昭吉就面露厌恶之色,还向窗外吐了口口水,极为不满。

“王守规是怎么了?”甘昭吉摸了摸头,百思不得其解。

但也不好去打听,只能是将这个事情放在心里。

于是,一路来到内侍省的官衙中,见了受官家之命,全权负责入内内侍省除授事务的入内内侍都知张惟吉。

张惟吉见到甘昭吉就很高兴,他素来喜欢这个能干的后生,所以在帮甘昭吉办完了转官手续,将出入春坊的符节与官印、告身、文字都交到甘昭吉手里后,张惟吉就让甘昭吉坐到自己面前,对其嘱托起来:“甘崇班,从今天起,汝便是国公身边的近臣了……务必要谨慎小心!”

“国公乃是国本,关乎社稷安危与天下兴衰,汝的一举一动,从现在起,都会被朝臣与宫中上下的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张惟吉语重心长的道:“皇城中不比地方,这里的事情,很多都说不清楚!”

“你明白了吗?”

甘昭吉听着,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他八岁就入宫了,在宫里面耳闻目濡,当然清楚这皇城之中的事情远比外面复杂十倍百倍!

旁的不说,自打他入宫起,这皇城就已经起了好几次火灾了。

规模最大的一次,将真宗皇帝建的玉清昭应宫烧成了白地。

火光照耀整个汴京,三天三夜都没有熄灭。

大宋王朝数年岁入,辛辛苦苦建起来的道宫从此变成了废墟。

但玉清昭应宫到底怎么起火的?

为什么火灾会在短时间内就变得无法收拾?

怎么就恰好哪天汴京城中负责救火的官员都不在任?

这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哪怕是章献明肃太后抱着官家在延和殿里哭泣,也无济于事。

事件的所有责任人和相关负责人,一个都没有被惩办。

最后,章献明肃太后只能拿着几个内臣发泄出气,又找个借口将时任首相王曾罢知青州了事。

所以,甘昭吉知道,张惟吉的话里有话。

第十五章 富弼(3)第九十三章 惊变(1)第四十章 国公圣明(3)第七十八章 实验(2)第一十七章 参政(2)第一百一十四章 挑拨离间(1)第九十四章 惊变(2)第二十七章 一忠遮百丑第八十章 实验(3)第八十八章 青唐来使(1)第七章 母慈子孝第四十八章 屁股决定脑袋第四章 祖宗(1)第三十一章 外戚(2)第一百一十一章 御前会议(2)第一千零四章 父子的不同第一百二十七章 藩部第一百一十五章 挑拨离间(2)第八十七章 恰同学少年第一百二十四章 暴君第九十二章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第五十一章 甘昭吉(1)第六十三章 姜还是老的辣第二十二章 国公千秋(2)第二十六章 倾国才人(2)第六十二章 富弼办小报第六十五章 用人之道第二十六章 倾国才人(1)第四十五章 知人善用(2)第八章 立威(1)第八十三章 惊雷(1)第五十章 帝王之心第三十四章 忽闻汴京有圣王(3)第七十七章 洗脑(2)第九十章 缘由第七十二章 鸡汤没喝够啊!第八十七章 恰同学少年第九十八章 孝子(2)第四十六章 狄青正壮年第九十六章 唐王(2)第六十七章 落子定川寨第一百零一章 入中之谋第一百一十六章 救命稻草第七十九章 实验(2)第十一章 南厅第一百一十七章 G2 (1)第四十五章 知人善用(2)第十二章 好水川之梦第一十六章 参政(1)第九章 立威(2)第六十章 小报第七十六章 洗脑(1)第六十六章 工具第五章 祖宗(2)第五十四章 打草惊蛇(1)第八十章 实验(3)第九十九章 听政(1)第五十九章 只有充钱才可以变得更强第九十九章 听政(1)第一章 读书救不了大宋第四十四章 知人善用(1)第一百零六节 辽国谋议(1)第七十四章 人质第七十九章 实验(2)第二十六章 倾国才人(1)第四十五章 知人善用(2)第一十四章 富弼(2)第五十三章 借力打力第三十三章 忽闻汴京有圣王(2)第四十三章 国公圣明(6)第九十章 缘由第七十六章 洗脑(1)第一千零四章 父子的不同第五章 祖宗(2)第五十三章 借力打力第七十三章 一切尽在掌握第一百二十八章 西贼(1)第七十一章 不能坐以待毙第一百三十章 入寇(1)第二十六章 倾国才人(1)第四十三章 国公圣明(6)第一百二十一章 庆暦之盟(1)第二十一章 国公千秋(1)第一百一十五章 挑拨离间(2)第一百三十章 入寇(1)第一百二十七章 藩部第四十八章 屁股决定脑袋第六十三章 姜还是老的辣第二十章 参政(5)第八十五章 大宋掷弹兵(1)第五十章 帝王之心第五十章 帝王之心第三十六章 元昊气晕了(2)第一十九章 参政(4)第一百零六节 辽国谋议(1)第七十三章 一切尽在掌握第二十六章 倾国才人(1)第八十六章 大宋掷弹兵(2)第四十四章 知人善用(1)第一百一十八章 G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