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借题发挥

刚开始的时候李清臣不明白,以为皇上是对韩家恩宠有加,连韩忠彦开始也受宠若惊,后来渐渐大家都看出了点什么,只不过是不愿提起罢了。

后来经过了几次朝会之后,李清臣与韩忠彦终于明白了,皇上是在架空御史台的权力。

御史台是中国古代全国最高监察机关。西汉时称之为“御史府”或“御史大夫寺”,东汉光武帝时改称“御史台”。唐宋两代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长官,御史中丞为次官,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台院设侍御史若干人,负责纠弹中央百官,并负责参与大理寺的审判活动和审理皇帝交付的案件。殿院设中侍御史若干人,负责纠弹百官在宫殿中违法失礼之事,并巡视纠察京城及朝会、丞相等。察院设监察御史若干人,主要负责监察地方官吏。宋沿袭唐制,继续称御史台。只是职责变了味,从纠弹百官变为专纠左右二相,只要二相中有一个什么行差踏错,御史台便会穷追猛打。

而现在是曾布已罢相,李清臣与韩忠彦却是一贯来的利益联盟,况且还是至亲,所以不愿弹劾也不会弹劾,御史台便成为了皇上的一个摆设。

这样的话,李清臣当然是不敢在赵佶面前说出来,只好谨慎地道:“皇上圣明,臣自当尽忠职守,不负圣恩。”

我冷冷地“啍”了一声,扭头向众位内阁大臣道:“朕知道各位卿家都是忠君体国的老臣,只是……”我威严的扫了李清臣一眼:“李卿家啊,这御史台你不会说你不知道是用来干什么的?”

书房内一阵静谧,诸大臣不知皇上心中转的是什么心思,却也不敢冒然作答。

我知道这几十年来的倒相风波已经让他们忘记宋初太祖太宗设立御史台的目的了,哼,监察百官却成了监察丞相,而且还与门下与中书的侍郎们一起胡乱掺和,行使封驳权。

我语气渐转严肃,冷冷的道:“李清臣啊李清臣,你也太让朕失望了,御史台是让你替朕监察京城百官,巡视京中事宜和和纠弹监察地方各级官吏,朕问你,你的侍御史、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哪里去了?要不是今天朕微服出巡,还不知道京官家奴竟然可以随意践踏和**地方来的举子。还什么尽忠职守,不负圣恩?哼。”

李清臣听着皇上越来越严厉的声音,心中不由得一阵发慌,额头上沁出一滴滴的汗珠,皇上要整治御史台,敢情是要拿自己这个御史大夫开刀了。

“臣惶恐,请陛下治臣御下不严之罪职。”

其它众臣均不由跪了下来,纷纷为李清臣求情。不过因为还不知道这皇上的葫芦里到底是卖的什么药,一时也不敢说什么。

我冷眼地瞧着一众臣工,并不发话。

还是韩忠彦毕竟是在宦海中沉浮得久了,知道我是要对御史台动真格的,却摸不清我的用意,见众人不作声,只好模棱两可的说:“陛下是认为将御史台……”

说到这里,韩忠彦语音一顿,望着我,作欲言又止状。

我知道再不说话,我的各位内阁大臣就不知道下文该会往哪儿说,这时应把我的意图说出来了。

“李清臣。”

“微臣在。”李清臣在一旁颤悠悠的答道。

我把语气放缓,感叹地道:“朕不是为难你,朕也知道这几十年来御史台是如何运作的,但是,朕不甘心啊,好好的一个御史台,给你们糟蹋成什么模样了,侍御史、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他们哪还知道他们肩负的是什么职责?”

“朕决定。”说到这里,我威严地望向众臣工,一字一顿的道:“从明天开始,解散御史台。”

要是放在往日,赵佶的一番话可能会引来众大臣的其它谏议,但从御史台的放纵职责和刚才皇上的态度来看,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大家心知肚明,静待皇上的下文。

李清臣偷偷瞧了一眼皇上,见赵佶脸色已不象刚才那样的一脸怒容了,心中才定了下来。

我望着一众大臣,见他们在不断的变幻着脸色,知道这帮家伙在假装聪明,他们不过是知道整治御史台是肯定的了,至于如何善后,那是我这个皇上的事情。

“御史台原察院改为监察院,属下监察御史,职责不变,主要负责监察地方各道的官吏,并在各地设立分院,由原御史大夫李清臣领监察院院长一职。各地分院直属于监察院直接管理,地方各级部门不得插手和干涉。”

“御史台原台院和殿院改为都察院,属下的侍御史中侍御史,职责不变,负责纠弹中央百官,并负责参与大理寺的审判活动和审理皇帝交付的案件,巡视纠察京城及朝会。由五城兵马指挥使宗泽兼任都察院院长一职,准予朝会。”

原来宗泽在任登州通判时是从六品,后来任五城兵马指挥使时是以刚升的正六品领衔,依照大宋惯例,在京官员要五品以上方可参加朝会。如今赵佶任命宗泽为都察院院长并准予朝会,是提升了他的两个级别,是一种极大的恩宠了。

而众臣也知道,都察院院长一职要负责纠弹中央百官,并负责参与大理寺的审判活动和审理皇帝交付的案件,巡视纠察京城及朝会。除了五城兵马指挥使可以胜任这得罪人的一职之外,还没有什么人敢于直接坐上这个位置。

“都察院院长和监察院院长二职不再向内阁负责,凡事直接向朕禀报,由朕亲自主领。”

我的一番任命,让大家不由一阵目瞪口呆。

“诸卿家可有什么异议?”

“皇上英明,臣等没有异议。”

“好,要是没有异议的话,明天你们内阁认真拟出一个折子来,将今天都察院和监察院的设想再完善完善。”

“李清臣、宗泽。”

“微臣在。”

“关于蔡王府家奴伤害沈姓举子一案,你们要好生办好,这是你御史台最后一次办案,也是考验你们能力的时候,好好干。明天朝会时你们要给朕一个结果,记住,朕要的是结果。”

第七十八章 兵阻通会第二十四章 大辽通使第十七章 枢密风云第九十五章 雁门点兵第十六章 雷霆万钧第十五章 调兵遣将第三十三章 借题发挥第四十九章 分兵入陕第四十八章 漏洞修复第八十一章 西北捷报第十一章 四方势力第六十七章 皇城血腥第三十五章 互市框架第三十五章 互市框架第七十三章 会聚秦州第八十一章 西北捷报第二十五章 王府风波第六章 将星纷现第四章 童贯之论第三十二章 内阁问案第五十二章 上兵伐谋第九十三章 杨家耳目第七十七章 战事初期第六十八章 逆首脱逃第八十三章 赏罚分明第二十三章 官商结合第八十三章 赏罚分明第十五章 调兵遣将第九十一章 河东路帅第五十五章 两浙沈家第八十四章 大宋海客第七十七章 战事初期第五十一章 以任代罚第六十三章 惊天一击第九十六章 除恶务尽第三十一章 商战告捷第一百零九章 三光政策第二十一章 名将出山第七十三章 会聚秦州第四十三章 所见略同第九十五章 雁门点兵第六十九章 危机四伏第七十四章 进击兰州第三十八章 贤王后人第八十章 朝臣之见第四十六章 各出心机第二十二章 战云初起第六十五章 身兼三职第六十九章 危机四伏第七十六章 牵制守军第一百零一章 一个圈套第四十九章 分兵入陕第九章 鬼谷传人第八十章 朝臣之见第十三章 种帅言兵第二十六章 西北故人第二十章 侍卫首领第三十三章 借题发挥第八十五章 高产粮食第三十九章 大理寺卿第九十八章 开张大吉第三十一章 商战告捷第一百零四章 主动出击第十一章 四方势力第四十五章 人才辈出第八十九章 河东旧事第八十一章 西北捷报第一百零五章 杀俘借口第十七章 枢密风云第三十六章 沈家有女第四十四章 种帅心思第五十七章 重振家声第七十一章 宣武换将第八十二章 德州回军第一百零六章 长途奔袭第九十章 未雨绸缪第三十章 宫内宫外第二十六章 西北故人第五十四章 捉弄种帅第九十二章 雁门关外第七十七章 战事初期第七十九章 城墙之战第八十四章 大宋海客第十四章 山雨欲来第十章 隐忍不发第九十二章 雁门关外第三十四章 怡心亭中第九十八章 开张大吉第六十六章 错有错招第九十九章 河北军报第五十七章 重振家声第九章 鬼谷传人第六十章 韩氏遗孀第一章 陆判说史第五十五章 两浙沈家第四十七章 定计西北第三十一章 商战告捷第三十五章 互市框架第八十八章 危险试验第九十七章 驻军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