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第243章 雪后

李丽质道:“父皇放心,皇兄与女儿会安排好的。”

李世民放下手中的碗,道:“朕出去走走。”

营帐外依旧很冷,雪终于停了,大雪落在松树的枝头上,积雪多了便从枝丫上滑落下来。

李孝恭坐在一张胡凳上,面前烧着一个火盆,正在吃着胡饼。

见陛下走来,他递上一张烤热的胡饼。

李世民拿过饼也提了一张胡凳坐下来,吃着饼。

中年兄弟之间,不用言语,一个眼神就能知晓此刻彼此惆怅。

陛下如果心情很好,也不会此刻出来找兄弟要胡饼吃。

“你说朕是不是对承干太过严苛了?”

李孝恭摇头道:“太子殿下对京兆府更严苛。”

“是啊,朕向来公允。”李世民嘴里嚼着胡饼,看着不远处三三两两而坐的将士。

见到一旁神色同样不太好的李孝恭,李世民又问道:“你在忧虑什么?”

李孝恭抬了抬下巴,看向几个正在争执炭火的女眷。

总有人对长乐公主的安排不满意,有人觉得吃食与炭火不够,毕竟权贵人家向来不缺吃喝,也不担忧冷暖的。

此番众多权贵人家跟着陛下秋猎吃了不少苦头。

李世民对这些争执视而不见,她们也不敢在丽质与皇后面前争执,小声问道:“孝恭?”

李孝恭咽下一口胡饼重重点头道:“陛下请说?”

“长安送来消息,杜荷去见承干,你平时与东宫走得近,伱知道杜荷与太子的事吗?”

李孝恭手里还拿着胡饼,正要送入口中,回道:“知不道。”

李世民叹息一声。

中年兄弟俩靠在一起,坐在火盆边取暖。

远处传来了马蹄声,苏定方快步而来,行礼道:“陛下,吴王殿下回来了。”

想起恪儿在陕州治水,现在才回来,李世民笑道:“让恪儿过来。”

李恪穿着一身甲胄,踩着稳健的步伐快步而来,行礼道:“父皇,儿臣于陕州各县治水,如今乡民已安定,房屋已重建,来年开春便可重新耕种。”

“好。”李世民笑道:“一路劳顿可有休息?”

李恪行礼道:“儿臣不累,听闻父皇被困骊山,儿臣星夜兼程赶来。”

李世民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中肯道:“这点雪困不住朕。”

李恪又是作揖行礼。

除了李承干与丽质,李恪这个孩子还是在掌握中的。

李世民接过呈报,听着他讲述此番治水的事宜。

李孝恭依旧坐在火盆边,自在地烤着胡饼。

等陛下走远了,程咬金在冷风中缩着脖子走来。

意识到一具庞大的身影,挡住了阳光,李孝恭神色不悦地抬头看去,瞅见了程咬金的一张臭脸。

李孝恭沉道:“再挡着某家嗮太阳,就在此地一决生死。”

程咬金缓缓移动脚步,走到了另一侧。

身边站着一具如山般又有点中年的发福的庞大身躯,李孝恭挪了挪胡凳坐得远一些。

程咬金往前一步,继续在一旁站着。

“你……”李孝恭正要开口骂这个烦人精,只好将话又咽了回去,道:“知节,你好好的在长安的窝里过冬,来骊山大营做算什么?”

WWW• тт kan• ¢ O

程咬金满是虬髯的大嘴,开合着道:“奉太子调令前来驰援骊山大营。”

“你可以回去了,骊山大营一切都好。”

言罢,程咬金凑近道:“刚刚陛下与你说什么了?”

“陛下说今天天气很好,打算杀回长安。”

“杀回长安?”

“把你老程家的全家给剁了。”

程咬金反倒一笑,一手搭着李孝恭的肩膀,道:“你还是与当年一样爱说笑。”

李孝恭道:“究竟何事?”

程咬金道:“听闻河间郡王与京兆府的江夏郡王走得近?”

“莫逆之交。”

“他女儿还没出嫁吧?”

李孝恭回过味来,目光瞅向大营的另一头,见到了程处默。

此时,寒风凛冽吹来,程处默正眼中颇有深意地看着一匹战马,就差开口对战马说情话了。

看得李孝恭一个哆嗦,匆匆收回目光。

程咬金道:“吾儿如今任职太子右率,也是你一手教出来的。”

“太子右率?那右率就剩下七个人了。”

“上次说不是十个吗?”程咬金惊诧道。

“又熬走了三个。”

“那也是右率,就算是剩他一个人,也是太子右率,这小子的婚事……”

李孝恭实在是看不得程处默对一匹战马如此深情,连忙道:“你去找承范去,与某家说什么。”

言至此处,见一双粗糙的大手握住了手腕,李孝恭想要挣脱,发现这个程咬金的力气还挺大。

“做甚!”

“你是处默的老师,应当与某家一起去提亲,如何?”

李孝恭终于是挣脱了他的手,一路走一路骂着,“有病!”

风雪过后,关中晴朗了三天,魏昶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一沾床榻便闭眼躺下了。

在外面,他跟着京兆府的人手救助困在雪中的乡民,已两天两夜没合眼了。

薛五娘手脚麻利地收拾着家里,挺着孕肚还要用沾了热水的布巾给丈夫擦拭着脸。

他的胡子上还被冻上了一些冰碴子。

“你要有个好歹,该如何是好。”

听到了妻子埋怨,魏昶反手抱住妻子的后腰,将刚被擦过还有些湿漉漉的脸贴着妻子的孕肚,低声道:“往后都听你的。”

薛五娘低头抚着丈夫乱糟糟的长发,蹙眉低声道:“只要你不做恶事就好。”

魏昶迷迷糊糊点头。

薛五娘想到了两天前,听说大雪埋了许多地方,京兆府召集各县民壮救灾,魏昶没有多想,就毅然走入了雪中,跟着京兆府的官吏离开。

他是个好男儿,可他终究与京兆府有太多事了。

村子里,出去救灾的男人都悉数回来了,安静的泾阳县又热闹了起来。

冰雪开始逐渐消融了,京兆府在太子号令下,这大雪天竟然没有冻死人。

就连各县的县官奔走相告,亲自带着人去县衙避灾,甚至还给粮食。

自贞观九年太子殿下执掌京兆府以来,一次又一次,改变着各县,改变着关中。

谁能想到当初这位太子刚执掌关中农事,为了夺权将关中十二县的县令罢去了九个,各县官吏都几乎换了一新。

当时还有人借此弹劾,在泾阳种出葡萄,渭北的葡萄大丰收之后,这种弹劾之声也开始消弭。

到如今,京兆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民心。

关中最淳朴的乡民言语粗俗,他们说不上多么漂亮的感激之语。

可当京兆府的官吏从各县各乡回去复命,有不少孩童相送。

颜勤礼回到了京兆府,这一次出去救灾他打死了一个乡长,因对方在救灾过程中索要钱财。

怒火中烧的颜勤礼当着所有乡民的面,活活将一个乡长打死。

这件事送到李道宗面前,吏部对此不管不问,大理寺也不敢管,不仅因颜勤礼是太子门下的崇文馆编撰,也有诸多乡民为颜勤礼叫好。

许敬宗是个酷吏,他是京兆府的少尹,在他手下行事的官吏多多少少都有相似的作风。

京兆府内,许敬宗一拍桌案道:“谁敢动颜书令一根毫毛,某家与他不死不休,老子还没在长安城打死过人,倒想要试试。”

长安城内,许国公府邸内。

高士廉笑道:“听闻你吃住都在中书省,现在能来看望老夫,多半是治理好了?”

李承干接过高林递来的热茶,道:“算是吧。”

“算是?”

喝下一口茶水,李承干神色略带疲惫地道:“本来今年能平安度过的,都怪这老天。”

“嗯。”高士廉抚须点头。

“,还留下了一地的事需要收拾,这些事都交给舅舅与郑公了。”

高士廉观察大外孙的神情,道:“你很失望?”

“有些闹心。”

高士廉笑道:“是不是觉得,总有一些人不能按照你的意思去办事?”

李承干缓缓点头,“孙儿惭愧,被舅爷看出来了。”

“你呀。”高士廉缓缓站起身,轻轻拍了拍这个外孙的后背,笑着道:“你已经很好了,自汉武帝始关中这条大河淹死了多少人,淹了多少田地,可史书上,往后的许多年,饿死的,淹死的有多少?可史官来说,却已是极为平常的一年又一年,他们将这些事都写在了史书上。”

“后来汉武帝作了一首瓠子歌,下定决心治水了,那又是极为寻常的一年,这便是史书上学到的故事。”

“孩子啊,你心有向往何惧道阻且长,你罢免了这么多县官,后继补上的人谁敢怠慢政事,即便你严苛又刁难,可你深知,你不信圣贤所书写的道理,你坚信不能总是用道德来约束一些人,因此你治下的关中官吏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李承干点头道:“谢舅爷教诲。”

高士廉道:“老朽半截身子都入土了,原来辅机那小子来的时候,老朽也这么教过他,他总是听不懂,现在好了,说完这些话老朽死了也可以瞑目了。”

李承干捧着茶碗,感受着茶水的温暖,道:“舅爷现在还打牌吗?”

高士廉缓缓摇头道:“不打了,没意思。”

这一次的雪灾有惊无险,京兆府的官吏又一次立功了。

当棉花顺利送到长安的时候,杜荷很阔气地给京兆府所有人分发了一块肥皂。

原本在骊山的权贵纷纷回来了。

正是新年元宵的前一天,已经有不少坊民在准备花灯,他们在期盼着陛下取消宵禁,让这么多年以来一直沉闷的长安城有一个热闹的元宵。

皇帝也在这天回长安了,李承干在皇宫北面的安礼门前迎接父皇。

这一次父皇没有耍性子,安安稳稳地返回了长安。

李世民坐在车驾上,看到了站在门边的儿子,微微点头,又收回了目光。

“皇兄!”李丽质带着几个妹妹先走了上来。

看着父皇的车驾进了皇宫,李承干揣手而立,道:“听说你骊山大营还主持用度?”

她笑道:“皇兄是担心妹妹会得罪人?”

“看谁敢对你有怨言?”

她骄傲一笑,领着妹妹们又叫上了稚奴与慎弟先一步去了东宫。

等人都散去得差不多了,太子还站在原地。

老太监上前道:“殿下可还有事要吩咐?”

“没有了,孤还有些事要办,你与父皇说一声。”

“太子为国事劳累,老奴怎敢耽误,这就去告知陛下。”

李承干点头走向太液池的一侧,这里放着不少的棉花,爷爷与小兕子正在端详着。

“李道长还没出关吗?”

“没有。”明达闻了闻棉花的味道。

宁儿与小福将棉花全部铺在了地上晾晒。

李渊努着嘴问道:“这就是你盼望得到的东西?”

李承干解释道:“孙儿打算让麹智盛回高昌。”

“让他回去?”

“给孙儿种棉花,顺便建设安西都护府。”

李渊若有所思,迟疑道:“竟是为了这东西,关中不能种吗?”

李承干摇头道:“这个不像葡萄,葡萄是长在架子上的,棉花会占用耕地,再者说郭骆驼还在培育种子,而西域有大片的土地,伊犁河沿岸能够种数不清的棉花。”

刚去禀报的老太监慌张张又跑来了,他行礼道:“太子殿下,陛下召见。”

李承干享受着阳光的温暖,躺在铺平的棉花上,道:“不是说过了吗?孤还有事要忙。”

“可……可陛下他……”

听对方结结巴巴说着,道:“你就回禀父皇,孤正在为大唐谋求进步。”

“喏。”老太监犹犹豫豫,一步三回头地去了。

“怎么又召见皇兄了?”

“孤将雪灾后的一堆事的呈报,还有近来的朝章总结以及今年各县治理的改观情况都放在甘露殿,一共十六份卷宗,请父皇总结归纳,以及下一个三年的目标。”

李渊喝下一口茶水,笑呵呵道:“看来这些天,你是废了不少心力。”

“无妨,父皇若不看不理,郑公会去劝谏的。”

“他该有多为难?”

“朝中这么多能臣。”李承干翻了一个身,侧躺在棉花上,又道:“这点小事,对父皇来说不足挂齿。”

第58章 重情重义,英雄好汉341.第341章 不是当年28.第28章 孤将来一定会羡慕你的成就253.第253章 吐蕃使者又来了330.第330章 你们是臂膀第45章 冒失举荐205.第205章 河西重城第320章 归来的皇帝333.第333章 郑公的交代266.第266章 太子婚事第176章 唐人的城第143章 忠直的臣子第150章 仗义出手第8章 东宫的新生活第142章 别人的苦难178.第178章 开设规划第14章 偏心的父皇223.第223章 军中密奏第319章 处罚(感谢饭饭饭团er的盟主)第98章 奉命放假242.第242章 长乐公主的算盘第64章 父皇的权力巅峰伊始第13章 耿耿于怀213.第213章 旱情第40章 东宫的钱袋子第174章 分寸第59章 事必躬亲的太子第161章 监察第141章 陈仓县尉第126章 道长的成就252.第252章 范阳案第169章 愿为前锋第105章 被监视的太子239.第239章 太子的噩梦256.第256章 迂回绕后239.第239章 太子的噩梦第56章 告老辞官338.第338章 文景与现在134.第134章 各县县丞274.第274章 新年第150章 仗义出手第152章 东宫旧人第132章 豪杰依旧332.第332章 中年危机的布衣之交191.第191章 查到底第160章 太子言出必行第107章 太子的欣赏第145章 贞观八年的尾巴250.第250章 夜钓第69章 活该一辈子太子?第38章 想要集权的父皇第83章 颉利的近况286.第286章 转变344.第344章 并不顺利的治理第327章 第二次发展第123章 害了自己的禄东赞287.第287章 比金钱更值得287.第287章 比金钱更值得329.第329章 这是唐人的智慧302.第302章 交河城旧事245.第245章 皮纸老子祭典237.第237章 笄礼第75章 底层工作的重要性206.第206章 真话264.第264章 孙神医回长安216.第216章 期盼与未来第27章 长安传闻第85章 兵马未动232.第232章 平凡如他262.第262章 禄东赞的生活第59章 事必躬亲的太子第50章 天分第144章 刘仁轨的新生254.第254章 京兆府文章第51章 守备长安的太子第64章 父皇的权力巅峰伊始第73章 “肥羊”第119章 太子殿下的情面111.第111章 喜悦与横扫西域第26章 孤想在沙漠种水稻261.第261章 看第一场秋雨268.第268章 太子大婚(感谢季夏初一的盟主打赏)第75章 底层工作的重要性267.第267章 苏亶第150章 仗义出手第80章 漠北恩怨214.第214章 大旱大涝302.第302章 交河城旧事295.第295章 那一类人第99章 禁足反省的太子第133章 多半被剁了194.第194章 第三代人第142章 别人的苦难第57章 善终的老臣209.第209章 严酷的规矩188.第188章 河东好友279.第279章 清查第13章 耿耿于怀251.第251章 战争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