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发兵救驾

云定兴按照李世民提出的“必赍旗鼓以设疑兵”的策略,白天让每一名士兵都扛着旗子,绕着山间小路行走。远远望去,山上布满旗帜,绵延几十里,仿佛有着几十万的士兵。到了晚上,李世民又让士兵打鼓吹号,造成轰动的声势,以少充多,吓一吓对面的始毕可汗。

始毕可汗果然中计,看着漫山遍野的隋军旗帜,心想莫非隋朝的勤王军队这么快就到了?

而这时,义成公主又在催促始毕可汗尽早赶回来,他们部落快坚守不住了。始毕可汗现在是一个头两个大,内忧外患一起爆发,再加上雁门城的守军又死死抵抗,一时半会突厥士兵无法攻破城楼,想要生擒隋炀帝,谈何容易?

始毕可汗身边的谋臣劝道:“可汗,现在勤王军队已经来了,我们再围攻下去,则会两面受敌,毫无优势,不如撤兵吧?”

“退兵?”始毕可汗眉头紧锁,他颇为不甘地望向远处的雁门,“就这样,白白放过汉人皇帝?”

“可汗,我们已经教训过汉人皇帝了,想必他也知道了突厥的厉害,到此为止吧。”

就这样结束吗?始毕可汗陷入沉思中……

突厥中的武将也进言道:“可汗,我们就算抓住了汉人皇帝,也没有什么实用,最多是赔些钱财罢了。而现在,可贺敦又急信告知北边有难,要是被敌人攻占了部落,我们就无家可回了。”

“是啊,可汗。”又有人说道,“我们和西突厥势不两立,就怕西突厥乘机发难,在背后捅我们一刀,要是那样,得不偿失啊。”

始毕可汗见手下文武大臣都提议撤兵,他终于心灰气冷地摆摆手,“罢了,撤兵吧。”

始毕可汗撤兵和他进攻一样迅速,转眼之间,突厥骑兵全部后撤,准备回北方去了。隋炀帝听闻守军来报,说敌人退兵了,顿时愣了一下,一个多月的煎熬时光,终于结束了。

“看来援军到了!”隋炀帝哈哈大笑,“始毕可汗见到我大隋军威,不战而败了。”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宇文化及急忙奉承道。

隋炀帝却不打算这样结束,他追问传信士兵:“突厥人走了多久?”

“刚刚撤兵没多久,大约……没走多远。”守卫一脸茫然,他不知道隋炀帝为何会关心这种问题。

“追,给朕追击。”隋炀帝厉声喝道,“始毕可汗围攻朕于雁门,朕不能这样放过他。传令下去,大开城门,追击敌兵。”

宇文化及真的是呆住了,没想到隋炀帝为了自己的面子,居然要闹这么一出。可惜帝王的命令他不得不听,只好下去传旨,让将士们向北追击。

都说穷寇莫追,更不要说是突厥这种,根本不是败退的骑兵了。士兵们听到命令后,没有几个人想去送死。将军们动员将士,又拿出隋炀帝许下的重赏,这才有人出城追击。可惜那时候突厥大军撤离很远了,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隋军立刻将追着老弱残兵打,对外宣称歼敌两三千。

隋炀帝这下才满意了,面子也算找回来了。他想起勤王军队还在城外,立刻召见了云定兴和在此役中献出妙计的李世民。

这是隋炀帝第一次见李世民,不过他早就听过李渊二公子的名号,如今一见,果然一表人才。李世民第一次面圣,却不卑不亢,毫不紧张。他跟在云定兴后面依礼拜见,而后跪坐在殿下,垂首听隋炀帝发问。

“云爱卿辛苦了,爱卿忠心耿耿,一心为国,千里迢迢前来救驾,朕心甚慰。”

云定兴听后激动地叩首道:“臣不敢言辛苦,陛下有难,臣心急如焚,如今见陛下平安,臣也死而无憾了。”

隋炀帝轻轻地笑了笑,这样的奉承话,他每日不知听多少遍。他看向云定兴身后的李世民,了然道:“你就是李渊的次子吧?”

“回陛下,微臣李世民,家父正是唐国公李渊。”

“果然是虎父无犬子,听闻是你提出‘必赍旗鼓以设疑兵’的战略,才解了雁门之围。”

李世民不敢托大,谦虚地说道:“是突厥畏惧陛下龙威,这才乖乖退兵。微臣不过是尽了些微薄之力而已。”

这话说得杨广心情舒畅,对李世民这个青年才俊十分欣赏,于是连带着,对李渊也更加器重了。

九月十八日,隋炀帝带着后宫嫔妃、文武大臣、侍卫宫女等等数万人,离开了雁门。此时,距离他来到雁门之日,正好过去了一个多月。这一个月中,隋炀帝是威风扫地,虽然在最后追击突厥,杀了一两千人,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隋炀帝败了。而且,还是惨败而归。

至于归哪里,杨广又动摇了。眼前有两条路,一是大兴城,一是东都。老臣苏威向隋炀帝劝道:“今者盗贼不止,士马疲敝。愿陛下还京师,深根固本,为社稷之计。”

京师就是大兴城,隋炀帝这几年来经常巡幸各地,很少待在皇宫。自从有了东都,隋炀帝更是喜欢洛阳,而非大兴。

杨广听后沉吟片刻,虽然他不想承认,可现实的确是起义军遍地都是,他沉重地点点头:“那就回京师吧。”

隋炀帝不情不愿的启程返京,但是路上却越走越慢。他想起自己在大兴城登基时,意气风发,睥睨万物,可是现在却要背负着耻辱回去。这对于骄傲的杨广来说,是天大的灾难。他每天行进不过十几里,动不动就让大队停了下来,整顿扎营。一段路程拖延好几日,但杨广丝毫不觉得浪费时间,他恨不得走得慢一点,再慢一点……

宇文述看见隋炀帝如此,便知皇帝不想回大兴城。他乘机谏言道:“陛下,从官妻子多在东都,便道向洛阳,自潼关而入可也。”

这一句话正中隋炀帝心意,他顿时改变了主意,打算先不回京都了,不顾苏威反对,转头去了东都洛阳。

第三十一章 劝说裴寂第二章 仁寿宫变第三十二章 假戏真做第三十四章 收买人心第三十八章 联合突厥第六十四章 兄弟猜忌第三十六章 铲除内奸第十章 长孙无垢第五十五章 天策上将第四十一章 兄弟齐心第五章 赴任太守第四十二章 西进京都第十六章 李氏天子第六十七章 兄弟相残第六十二章 明辨是非第四十章 晋阳起兵第五十七章 平定山东第三十六章 铲除内奸第五十四章 虎牢之战第二十六章 勤王之军第五十五章 天策上将第五十四章 虎牢之战第二十四章 雁门之围第三十一章 劝说裴寂第五章 赴任太守第六十七章 兄弟相残第六十五章 东宫夜宴第五十七章 平定山东第四十九章 立储之争第三十章 狱中长谈第四十四章 拥立代王第三十八章 联合突厥第四十七章 炀帝之死第二十章 李渊自污第十五章 杨家叛乱第十二章 世民娶妻第五十九章 军礼下葬第三十三章 身陷囹圄第二十七章 发兵救驾第三十八章 联合突厥第六十五章 东宫夜宴第四十二章 西进京都第三十七章 黎明之前第六十章 太子谋反第四十二章 西进京都第三十七章 黎明之前第三十七章 黎明之前第三十章 狱中长谈第六十八章 父子相绝第六十八章 父子相绝第四十八章 李渊登基第四十四章 拥立代王第二十二章 一家团聚第四十三章 攻克长安第六十七章 兄弟相残第四十二章 西进京都第三十二章 假戏真做第二十三章 死因成谜第二十六章 勤王之军第五十三章 屡建奇功第十三章 高丽战争第三章 杨广登基第三十五章 召集儿女第五十五章 天策上将第四十三章 攻克长安第四十六章 江都政变第五十五章 天策上将第六十九章 玄武喋血第五十二章 蒙冤被杀第五十六章 太子请战第六十四章 兄弟猜忌第四十五章 知人善任第二十三章 死因成谜第三十九章 齐聚太原第五十九章 军礼下葬第九章 李渊提亲第五章 赴任太守第四十章 晋阳起兵第十八章 李密逃亡第一章 文帝驾崩第二章 仁寿宫变第十三章 高丽战争第二十五章 兵临城下第四十五章 知人善任第三十九章 齐聚太原第二十六章 勤王之军第三十九章 齐聚太原第五十四章 虎牢之战第二十九章 结交谋士第一章 文帝驾崩第十九章 杨广起疑第五十一章 功臣之争第四十一章 兄弟齐心第十四章 窦氏病逝第四十五章 知人善任第四十五章 知人善任第十二章 世民娶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