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一枚金丸

宝八年之初最令人瞩目的事莫过于李隆基的新春祝辞中,他很明白地、毫不含糊地表达了退位的意愿,他的讲话在朝野掀起了惊涛骇浪,虽然皇帝退位在大唐并不是第一次,李隆基的父亲唐睿宗李旦,就曾经两次让位。

但大多数人并不相信李隆基会步他父亲的后尘,他对皇位的眷念远远超过了他的父亲,更何况不少人还记得开元二十五年前太子惨死的旧事。

那么,他是故作姿态么?有可能,李隆基对朝政的荒芜已经让百官颇有微词,自天宝七年八月以后,便再没有开过早朝,甚至从十月到新年前夕,他压根就不在长安城,而是呆在雾气缭绕的骊山温泉宫里,或许他是在用退位之说来掩饰自己的失职。

直到正月初七,李隆基在御书房听取王忠嗣述职时忽然晕倒,这才让大伙儿回过味来,原来皇上的身体竟已经如此虚弱,也由此开始有人相信了他的退位之言。

但李隆基退位的真实用意,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看得出来,李林甫就是其中之一,他为相十七年,对李隆基知之甚深,他知道李隆基若有大的行动,总是在春天时会有异常表现。

此刻,李林甫将整个身子都蜷缩在他那张发黄古旧的藤椅里,紧闭着双眼,身后一个美貌的侍妾正轻柔地替他揉捏着太阳穴。李隆基这几个月将有大行动,这已经确认无疑,现在地关键是他的目标是指向谁,太子?还是自己?这才是李林甫需要想通之事。

按理,提退位自然是和太子有关,但李隆基布局之深,实常出人意料,李林甫也不敢妄下结论。而且如果真和太子有关,他就会早早地给自己暗示,让自己助他一力,但至今没有任何消息,难道真是要对付自己不成?李林甫心中忽然有一丝明悟,但他却想不出问题出在哪里?心中不由一阵烦乱。连太阳穴上轻柔的按摩,也被他的感觉夸张了十倍,变成剧烈的疼痛。

李林甫心中恼怒,反手给了侍妾一个耳光,吓得她战战兢兢跪倒在地,埋着头,一声不敢言语,李林甫伸手抬起她的下巴,仔细欣赏她眼中的恐惧,一股燥热从小腹升起。他捏了她脸蛋一把,眯着眼命令道:“把衣服脱了。一丝也不准挂。”

一刻钟后,侍妾满脸通红地拉了拉身上凌乱的衣服。简单收拾一下便匆匆逃走,李林甫依然坐在他地旧藤椅上,连坐姿也未改变,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或许是因为潮水宣泄,堵住他思路的一个缺口被冲开了,刚才一直想而不得的答案豁然开朗,李隆基没有给自己暗示并不表示他就没有动作。他完全可以通过其他人来达成他的目的。

如果李隆基真有心再动太子,那他的地凭持是什么?从天宝五年至今。他等了三年,是不是他所等待的某个条件已经成熟?如果是,他又会让谁来完成他的部署?而自己又该扮演一个什么角色?

一连串的问题在李林甫心中萦绕,他仿佛站在一个走廊上,四周都是紧闭的门,但他不能后退,他无论如何要进入一个房间。

“这个人是谁?”

李林甫的思维定势让他选择和他最有关系的房间,只有知道此人是谁,他才能确定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章仇兼琼不可能,他一向是太子的支持者,他的骨干党羽张筠、李清之流也都不可能,张筠从来和太子交好,而李清出身东宫,又和广平王地关系密切,李隆基不会用他们。”

李林甫略微换了个姿势,头仰靠在椅背上,让椅背边缘勒住他的后颈,这也是他思考问题地一个习惯。

“杨国忠!”

李林甫的脑海里忽然跳出了这个名字,三年前他曾经异常关注地人,自科举案后便沉寂下去,但去年他忽然高调复出,再次出任京兆尹一职,为人处事也成熟老辣许多,再不象三年前那般愚蠢和浅薄,李林甫倒吸口冷气,杨国忠一直被他认为是李隆基用来取代自己之人,如果真是他,那是不是也意味着李隆基也要对自己下手了?

李林甫再也坐不住,他伸手拉了三下墙上隐藏的一根绳索,缓步走到窗前,片刻,一个黑衣蒙面人如一只黑猫悄然出现在李林甫的窗下,晦暗的月光下,他的两只眼睛只剩下细细的一丝厉芒。

“去东宫,盯住任何外出的可疑之人。”

黑影蓦然不见,仿佛一个泡沫在窗前破灭,清冷的月牙躲进一片黑云中,外面起风了。

据说表面上谦恭卑下、一团和气之人,他地心理往往愈加黑暗,太子李亨就是这样的人。

东宫,李亨在灯下疾书,他今年尚不到四十,但须发已悄悄斑白,三年来只偶尔地几次上朝,他就几乎没有走出东宫一步,除了谨慎就是小心,他仿佛一只受了惊的蜗牛,太子之位就是那重重的硬壳,将他压在下面。

而今年初,父皇在公开场合两次表达了他退位的意愿,这是和他有直接关联的大事,他懵懂了半天才反应过来,他就是储君,就是大唐的太子,就是皇帝退位后,坐上那个位子的人。

李亨叹了口气,轻轻将笔搁下,厚厚的五页进言,写满了他为人臣的忠心和为人子的孝心,

就算李隆基说一万遍要退位,李亨也要摆出一万次谦卑的姿态,‘父皇请安心上坐,儿臣愿伺候左右!’

真的吗?其实不然,正如听到一件匪夷所思的事,百分之九十九是困惑和不可思议,但还有百分之一是心中的窃喜和向往,父皇要退位的消息传出,对皇位盼望得眼中流血的李亨竟一连两夜都失眠了,心中那棵枯死的老树上悄悄萌发出了一苗嫩芽。

正月初七,李隆基突然晕倒,一直到次日凌晨才慢慢苏醒,这个消息仿佛是加了十倍魔力的药剂,使嫩芽在一夜间长成一棵树枝。

他又接到确切消息,永王在初七、初八两日都秘密会见了他的舅父、剑南节度使郭虚己,而同样在天宝五年遭受重挫的庆王也悄悄开始复苏了,他的府中出现无数行踪神秘之人。

李亨并不担心父皇会废除自己,而是害怕父皇忽然驾崩,百年前的玄武门事件再一次重演,

这是很有可能之事,

大将军陈玄礼早年受过永王之母郭顺仪恩惠,一直对加,而金吾卫、威卫、骁卫、武卫、领军卫、东宫六率府皆态度含糊,在天宝五年废太子的风波中,无一人肯替他说话。

李亨一向是外权重而内权弱,支持他的人大多在地方为官,在他最鼎盛时,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河西、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朔方、河东节度使王忠嗣;安西大都护夫蒙灵察,这些手握重权的地方军阀都全力支持他,而现在死的死、调的调、贬的贬,只剩下王忠嗣一人尚有数十万军权在握,这次听说他来京中述职,在凤翔一带驻扎有他的五千铁骑亲兵。

李亨似乎已经忘记了皇甫惟明的前车之鉴,他迫不急待的写了一封信,要求王忠嗣将那五千骑兵的控制权交给他,三年来一直苦苦压制的渴盼和恐惧在这一刻都一齐爆发出来,他已经被那个皇位烧昏头了。

李亨将那封信卷成团,小心翼翼地将它塞进一只镂空的金丸里,随即召来一名心腹老太监,这是母亲留给他的老人,素有武艺,曾是他的贴身护卫,忠诚度绝对可靠。

“你将此物交给王忠嗣,此事事关重大,你要千万小心了。”

老太监颤抖着手接下金丸,连李静忠都不能托付之事,可见自己身上担子之重,他将金丸收好。一言不发,灰色地身影瞬间便消失在黑夜之中。

一阵饱含雾气的夜风吹来,寒意袭人,李亨打了个哆嗦,浑身汗毛收紧,狂热的头脑迅速冷静下来,他忽然有一丝后悔,此事他操之过急了。

浓雾笼罩着长安。空气中湿漉漉的,雾气将五十步以外的景物都包上了模糊昏晕的外壳,宫城内几栋耸立云霄的大殿只隐隐露出一角黑色的外廓,惨黄地死气灯笼象是浮在空中的巨眼,没有一点威武的气概,倒透出一股子妖气。

一条灰影借着浓雾的掩护飞快地从西面的延喜门出了东宫。绕到永昌坊外围,王忠嗣的府第在亲仁坊,若是一般人步行,少说要走半个时辰,但这个灰衣人行走却极快,不到半个时辰便来到亲仁坊前,此刻坊门尚未关闭,浓雾中,坊门象一只巨大地嘴张开着,两只灯笼在风中摇曳。散发出惨淡的光晕,大门里面阴影幢幢。隐隐夹杂着一点灯光,仿佛这是通向地狱之路。令人心惊胆战。

在坊门的一角,蜷缩着一个懒洋洋的小乞丐,他仿佛是这里的地主,每一个进出之人他都识得,但这个灰衣人他却是第一次见到,小乞丐不由多看了他一眼,却忽然发现他的手上似乎托着一个金光闪烁之物,再仔细看了看。小乞丐眼睛亮了,那竟然是一枚金丸。

灰衣人脚下只停留片刻。他将金丸再贴身放好,再一次加快了速度,很快便消失在浓雾之中,就在他身影消失不久,一条黑影却悄然跟至,脚步轻灵、飘忽,仿佛一只妖异的黑猫,刚刚准备起身的小乞丐被他的诡异所骇,心中打了个突,又缩回了墙角。

黑衣人扫了墙角一眼,并没有将小乞丐放在眼中,他的目光穿过浓雾,锁定了灰衣人地方向,便迅速随尾跟去。

但浓雾中的夜长安却透出种种不可思议,就在二人消失后不久,墙角地小乞丐正准备再次起身,却忽然发现第三个诡异之人也出现了,他穿着一身白衣,脸色惨白,仿佛戴着面具,目光象鹰一般锐利,直向小乞丐盯来。

小乞丐吓得连退两步,‘扑通’跌坐在地,本能地向西南方向一指,是在告诉他,前面两人朝那边去了。

白衣人忽然咧嘴一笑,在空中翻了个跟斗,落地时人已经不见了踪影,小乞丐揉了揉眼睛,不可思议地低声喊叫,“我的娘!今晚闹鬼了吗?”

他想到了那枚金丸,不由咽了口唾沫,眼珠骨碌一转,转身便从一道破墙钻了过去,他知道一条近路,可以赶上他们。

灰衣人沿着小道疾奔,路上没有一个人,粗大地行道树在夜色和浓雾中象一个个站立的巨人,树干上的结疤仿佛鬼脸一般,显得异常狰狞,灰衣人突然停住了脚步,前面数十步外就是王忠嗣的府第,他摸了摸怀中的金丸,刚要上去敲门,却忽然感觉到脑后劲风骤起,他来不及细想,本能地一个侧滚,跃出一丈外,躲开了背后一击,但不等他起身,那股劲风又再次袭来,如影附身,灰衣人大骇,从时间上算,此人似乎并没有着地,而就在空中转折,如果真是这样,他高自己实在太多,自己远远不是他的对手。

再闪已经来不及了,‘砰!’地一声,灰衣人的后背被踢中,他只觉骨架子都要散掉,五脏六腑都似乎移了位,喉头一甜,一口鲜血喷出,事态异常紧急,灰衣人不假思索地掏出金丸,用尽全身力气,奋力向雾气弥漫的夜空抛去。

黑衣人偷袭得手,他刚要向对方下死手,却发现他地手中飞出一道金线,划过夜空,消失在浓雾之中,黑衣人大吃一惊,他顾不得再伤灰衣人,右足在树干上一点,凌空向金丸消失之处扑去。

老太监连吐三口血,扶着墙吃力向回跑,但他跑出不到百步,只见一白衣人拦住了去路,他冷冷地抱手在胸前,立在一根细细的树枝上,仿佛树上地一片叶子,随树枝上下摇摆,老太监已经浑身乏力,只得长叹一声,伸手向自己喉头抓去,但他的手未及嗓子,一道白影从头上掠过,老太监只觉眼前一黑,便什么也看不见了.

且说黑衣人在发疯般地寻找那枚金丸,但他找遍了所有的地方,半点金色也没看见,‘难道中了他调虎离山之计不成?’

黑衣人的心中忽然有一丝明悟,他一跺脚,转身向老太监逃跑方向追去,就在他的身影渐渐消失,从一棵大树中空的树干里,挤出了一个瘦小的身影,正是那个坊门边的小乞丐,而他手上紧紧攥着的,正是那枚闪闪发光的金丸。

小乞丐贪婪地盯着金丸,咽了口唾沫,转身便沿着墙边跑,他俯身钻过一个狗洞,瘦小的身影也很快消失在夜雾之中。

第182章 远谋第372章 李泌之策第280章 把柄第277章 虢国夫人的寿辰(上)第249章 科举案(十一)第240章 科举案(二)第267章 蓄势第293章 艰难的行军第81章 意外失足第89章 困兽犹斗第363章 马嵬坡(六)第279章 虢国夫人的寿辰(下)第33章 密谋第230章 李隆基难断崔家事第372章 李泌之策第332章 安禄山跑了第104章 初见李隆基(下)一百九十六章 太子的决策第110章 不期而遇第229章 崔翘的抉择第321章 客栈疑云第189章 三方博弈第291章 拉拢边令诚第235章 出家便是还俗第84章 海家的把柄(一)第149章 东宫案(三)第106章 南诏风起第303章 局势逆转第74章 绊脚石(二)第234章 朝会上的争夺(下)第331章 述职结束后第106章 南诏风起第157章 崔夫人的眼光(上)第1章 骗吃骗喝的道士(一)第235章 出家便是还俗第364章 马嵬坡(七)第23章 仪陇小摊(二)第97章 四两拨千斤(中)第320章 边令诚的暗示第303章 局势逆转第222章 将计就计第322章 回家的路第230章 李隆基难断崔家事第351章 战争与阴谋(一)第232章 并不难断的家务事第60章 兄弟阋墙第266章 线索第284章 利益之盟第51章 暗流(三)第160章 曲江流饮(上)第237章 赏牡丹贵妃思曲第265章 利用第103章 初见李隆基(上)第102章 帘儿的姐姐第208章 暗流涌动第385章 家国天下(五)第171章 奇袭吐蕃军第71章 上任首日(一)第214章 扬州立威第175章 比箭第263章 夜泊第140章 两个宦官第109章 李琳升官第323章 安杨会第340章 江山如棋(五)第159章 初见诗圣第178章 战争背后的战争第84章 海家的把柄(一)第267章 蓄势第62章 釜底再抽薪第182章 远谋第49章 暗流(一)第112章 硝烟弥漫的朝堂第8章 童生第90章 奉命入京第127章 滇东收官第311章 矛盾激化第239章 科举案(一)第342章 江山如棋(七)第209章 假道灭虢第131章 破局第70章 县尉县丞(二)第162章 密会太子第256章 夜访第222章 将计就计第78章 捐钱募款(三)第76章 捐钱募款(一)第358章 马嵬坡(一)第237章 赏牡丹贵妃思曲第264章 示警第109章 李琳升官第30章 开店(一)第18章 上 官司(一)第375章 京兆尹与左相第70章 县尉县丞(二)第141章 君臣共商西南事第25章 仪陇小摊(四)第63章 杨家(二)第146章 东宫案起第111章 平淡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