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俯首称臣

李渊用空城计吓退突厥兵后,突厥大将军阿史那吉带领着数万余士兵撤离晋阳,返回突厥国内。此刻,阿史那吉满脑子想得都是空城计,整座晋阳城门户大开迎接自己,却无法突破心里的障碍只能选择撤退,他闷闷不乐,神情恍惚地望着自己的国家,叹息一声:“当年之事,对我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依然未曾变过……”

始毕可汗接到军中禀报的战况,得知自己的儿子阿史那吉身为突厥大军的将军,晋阳城就在眼前居然放弃了,选择撤退。身为一国之君的始毕可汗,顿时感觉颜面无存,龙颜大怒地吼道:“来人,将阿史那吉带上来!”

士兵见始毕可汗震怒,急忙来到阿史那吉处,躬身道:“王子,陛下召唤您!”他抬起头见四面无人,然后又悄悄地轻声,道:“王子,陛下因王子不战而退之事正在龙颜大怒,请王子一定要克制住自己,否则触怒陛下,后果难料!”

“没想到这件事还是被传入父王的耳朵里,只是没想到速度如此之快,我刚刚踏入国土父王就知道了,看样子定是有人将此事上报了!”阿史那吉淡淡地笑道,又感激的望了一眼士兵,“知道了,多谢!我们走吧!”

阿史那吉不战而退的消息犹如一股狂风席卷突厥国内,人人都有所耳闻,一些突厥人民更是对他指指点点,他依然不动如山。云淡风轻的来到了始毕可汗帐内,望着沉默寡言、阴晴不定地父王,他单膝跪地诚挚地喊道:“父王!……”

始毕可汗见阿史那吉那张蜡黄的面色,心里一阵心疼,作为父亲又是一国之君的始毕可汗,难以兼顾父爱与江山,只能舍弃亲情执掌江山。因此,众多子女中人人见到他都有一丝的畏惧,唯有这个儿子犹如草原上的雄鹰一样,根本就不把他这个父王当成一回事,反而使得始毕可汗精心栽培,想要将阿史那吉培养成新一代的可汗。

年幼的阿史那吉被迫接受各种锻炼,小小年纪就上了战场。当年的一战,突厥国损失惨重,年纪幼小的阿史那吉亲眼目睹那人间地狱,目瞪口呆地望着倒在身边的士兵,以及血流成河的场面使得他幼小的心灵上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自此之后的阿史那吉变得沉默寡言,好勇斗狠的性格消失仿佛像是变了一个人,始毕可汗心痛不已,却又无可奈何。毕竟,*是有许多部落组成的,而且身在贫瘠之地,不可能因为阿史那吉是自己的儿子就有任何的特殊,否则其它部族的族长反对,对于始毕可汗的统治不利。

这些年,始毕可汗想尽一切办法都无法将阿史那吉心中的障碍清除,这一次派遣他出兵前去进攻晋阳城,就是想让阿史那吉能够振作起来。奈何天意弄人,太原郡守李渊也是参与当年的那一战,又得知大将军是阿史那吉,故技重施居然将数万余的突厥大军吓退了。

始毕可汗知道国民对于阿史那吉身为大将军的谴责,民心不和让始毕可汗无奈之下只能将阿史那吉召唤而来,他望着面色苍白的阿史那吉,沉声道:“朕知道汝的心,原本是想让汝能够重新振作,没想到会是这种结果,朕甚是痛心!难道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还是不能忘记吗?”

阿史那吉见自己的父汗怜爱的神情,他唉声叹气一声:“父汗,儿臣自知罪责难逃,也深知父汗的用心。奈何,儿臣对那次战役的惨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根本就无法释怀。儿臣愧对父汗的期望,请父汗责罚!”

“唉,朕怎么可能不知道你的想法呢!只不过你是真的儿子,身为一军之将,理应身先士卒,为本国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若是寻常百姓家,你可以安然享受就行了,可是作为朕的儿子,你必须承担起责任。”

“朕老了,隋炀帝杨广已经去世了,朕与他年纪相仿,待朕退下来,本想将汗位传给你,可是你依然无法让朕放心。众多子女中,朕甚是喜欢你,对你特外器重!或许朕还是心急了点,不该让你承受如此大的压力。既然如此,那你就去祖宗之地面壁思过,什么时候想通了,什么时候回来!”

阿史那吉见父汗第一次如此对自己说话,这次不战而退已经成为别人的笑柄,不曾想到父汗不仅没有责骂他半句,反而对他推心置腹。阿史那吉目瞪口呆地望着自己的父亲,他郑重地回道:“父汗,儿臣定会再次归来,绝不会有任何的差池!父汗,珍重!”

始毕可汗微微一笑,点点头。他知道阿史那吉再次归来时,定能从阴霾中走出来。一次失败不足以论英雄,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站起来,重新振作起来。阿史那吉经过始毕可汗的劝慰,终于明白父汗的良苦用心,从他记事起他的印象里,自己的父亲从来没有称赞自己一次,都是不停地教训与批评。

身为一国之君的始毕可汗,他知道御人之道,懂得如何利用人心将臣子的潜力发掘出来。阿史那吉确实是潜力无限,与年轻时候的自己非常的相像。因此,始毕可汗决定重点培养他,望着阿史那吉坚定地目光,他笑了,他相信终有一天阿史那吉定能展翅翱翔,迎接属于他的时代。

于是,始毕可汗对外宣布:“阿史那吉身为朕之子,身兼将军之职,不思进取,不战而退,损及国之威,朕决定废除阿史那吉一切的职务,贬为平民,发配北荒!”突厥官吏、平民见始毕可汗如此‘深明大义’,渐渐地也就忘记了阿史那吉这件事。

始毕可汗见自己儿子阿史那吉不战而退,且心生阴霾,龙颜大怒,他急忙召集大军准备再次席卷华夏大地,南下进攻晋阳城。与此同时,李渊听取刘文静的建议,同意与突厥结盟,亲自写信派遣使者送往始毕可汗。

使者将书信送往始毕可汗,始毕可汗拆开李渊书写的亲笔信,认真地看了一遍,早年他在隋朝待过一段时间,因此不需要用突厥语言书写,直接用华夏文字就可以了。始毕可汗望着信封上对始毕可汗的尊敬,亲启,心中的怒火消失殆尽,他知道了李渊的意思,迫不及待地拆开书信。

“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自去自来,岂非天所为也我知天意,故不遣追。汝知天意,亦须同我。当今隋国丧乱,苍生困穷,若不救济,终为上天所责。我今大举义兵,欲宁天下,远迎主上还。共突厥和亲,更似开皇之时,岂非好事且今日陛下虽失可汗之意,可汗宁忘高祖之恩也若能従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必以路远,不能深入,见与和通,坐受宝玩,不劳兵马,亦任可汗。一二便宜,任量取中。”

始毕可汗大喜,笑道:“唐公居然队朕有臣服之意!诸位有何建议?”

始毕可汗的部下有一人躬身道:“可汗,据臣所知唐公李渊非常人也,果然敢做非常之事。当年隋炀帝杨广被困在雁门郡,人马众多,我军进攻,没有一人敢出来迎战的。可是说来奇怪,太原救援兵到,我等畏若神明,全部都撤离。”

“既然天都将大任交予太原郡守唐公李渊,他必定能平定天下。不如我们答应他的请求,求取一些财物。如果唐公真的将新帝迎来,以臣之见此计不能答应。无论隋朝的皇帝是何人,对于我国来说都是大大的不利,一旦他们分散的势力聚拢在一起,那将是一支庞大的队伍。”

“纵然可汗手中掌握四十万的兵力,与大隋王朝相比,仍然是不可同日而语。再说,大隋王朝的皇帝无一人信守诺言,炀帝杨广就是这种行径。若是下一任的国主仍然是这样的,到时候我方将损失惨重。”

“再说唐公李渊掌握十余万的太原军,兵强马壮,手下猛将如云。隋主必定对唐公甚是忌惮,我是唐公的话,我绝对不会前去。臣建议让唐公李渊自己称帝,我们才能答应。并且,我军可以派人相助于他定鼎天下,只要他能够对可汗俯首称臣,一切皆可答应!”

始毕可汗想了想,点点头,然后照这个给李渊回复了。唐公李渊接到始毕可汗的回信,叹息一声道:“刘大人,突厥却有狼子野心,正如大人所言让老夫俯首称臣,并且信中千叮万嘱除非我自立为帝,否则突厥大军如期而至。纵然老夫没有不臣之心,突厥可汗仍然强逼我自立称帝。无论成功或者失败,至少始毕可汗认为我李渊已经归顺,绝对不会再有反叛之心,才会全力以赴的帮助于我!”

“既然唐公知道突厥的狼子野心,不知唐公该如何去做?”刘文静躬身沉声道。

当初,刘文静被李逍遥诱出这么一个计策,曾经想到过后果会是这样的。只不过那个时候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事情会这么顺利,最重要的是李渊居然有如此的胆量,当真亲笔写信送给始毕可汗,无论是胆识还是魄力绝对是当世第一,刘文静知道这是考验李渊的时候。

李渊苦笑一声,无奈地说道:“既然已经踏出这一步,我们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走下去了,如今形势险恶,只能俯首称臣,别无他法!”

于是,李渊将自己的回答回复了给使者,让他带回突厥国,回禀始毕可汗。始毕可汗一听李渊答应愿意归顺自己,高兴地手舞足蹈,急忙挑选五百名精兵,二千匹战马送往晋阳城赶赴李渊等地,由于突厥人、马的补充,使李渊的骑兵力量大大的增加。

李渊为了天下安定,不得已只能对突厥俯首称臣,将自己心中的不满以及怨愤全部藏在心里,就连李逍遥都为之愤怒,身为人子,居然让自己的父亲忍受如此大的委屈,李逍遥等人的心里实在是憋屈;身为属下的长孙顺德等人,他们不能为元帅分忧心里更是难以平静。

作为此计策的刘文静,心里更是七上八下的,整日郁郁寡欢,就连其他人没有任何愤怒地目光看向他时,他都觉得这些目光是在责备他一样;裴寂见刘文静每日如坐针毡,夜不能寐,吃不下看着他日益消瘦的身子,担心不已,纵然他自己都觉得这条计谋实在是太过狠毒,即使解决了突厥危机,也使得李渊承受了不小的压力。

太原郡守李渊遭受着突厥人的欺辱,无人敢在他面前提起这件事,可是度量大的李渊根本就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毕竟,李渊觉得自己没有损失什么,最多只不过是一句承诺,根本就无伤大雅,最后看见众多将士闷闷不乐,他自己旧事重提,并且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只不过是缓兵之计。

众人才恍然大悟,唯有李逍遥知道自己的父亲忍受了多大的委屈,他暗暗地将这笔账记下来,到时候一并清算,在心里暗暗地发誓道:“始毕可汗,今日父亲所受之辱,他日必定让你双倍奉还!”

可是,李逍遥不知道的是,李渊早已将李逍遥的脸色变化一一的放在心里,他微微皱着眉头,然后微微一笑的点点头,暗暗地想道:“逍遥的确与众不同,看样子日后李家的天下当真靠他来支撑了,只不过这件事必须跟他说清楚,否则逍遥定会做出打乱计划之事!”

李渊解决了背面的突厥危机,委曲求全之下答应俯首称臣换来始毕可汗的信任,并且派遣突厥士兵、战马前来相助于李渊定鼎天下。可是,山西太原不仅仅面对的是北面的突厥四十万兵力,还有东面的三十万人马的瓦岗军,并且瓦岗战将数千人,各个都是能征善战的将领,因此东面的瓦岗军也是掣肘李渊进兵关中的一环,必须将瓦岗对太原军的担忧打消掉,否则李渊进兵关中根本就不可能。

于是,李渊再一次将众人召集在一起商议着如何面对拥有三十万兵力的瓦岗,又该如何进攻关中。众人都知道东面的瓦岗军是除了突厥之外的另外一股强大势力,一旦两军交锋,后果难料,到时候一切的筹备都是白费功夫,因此再一次绞尽脑汁的思考着如何解决东面危机的办法。

第166章 自立为帝(一)第275章 真相大白第125章 各奔东西(二)第115章 师出同门(二)第86章 众人齐聚(十五)第209章 定计,攻洛阳第15章 莅临太原第61章 铁匠借钱第162章 被迫归降第230章 收复大凉第119章 虬髯客第109章 恩怨两清(一)第80章 众人齐聚(十)第303章 玄武门之变(二)第167章 自立为帝(二)第157章 北结突厥第255章 酒不醉人人自醉第169章 瓦岗内乱(一)第30章 龙门之乱(四)第39章 一战成名(二)第28章 龙门之乱(二)第156章 太原起兵(六)第305章 玄武门之变(四)第240章 一战决生死(二)第106章 逍遥进府第61章 铁匠借钱第152章 太原起兵(二)第209章 定计,攻洛阳第55章 打劫第134章 晓之行动(二)第80章 众人齐聚(十)第205章 三问逍遥王第187章 交战前夕第280章 秦王李世民第50章 谋划天下(二)第140章 援军抵达第205章 三问逍遥王第275章 真相大白第284章 君无戏言第303章 玄武门之变(二)第208章 离别第188章 李玄霸VS屈突盖第167章 自立为帝(二)第44章 嘱托第70章 霸王枪第100章 再次相遇第38章 一战成名(一)第146章 弑君(二)第138章 十大罪状第281章 追根究底第118章 说曹操,曹操到第167章 自立为帝(二)第303章 玄武门之变(二)第188章 李玄霸VS屈突盖第177章 东征第193章 独战群雄(三)第196章 大军抵达第88章 逍遥扇第208章 浅水原之战(二)第29章 龙门之乱(三)第60章 约法三章第268章 进犯河西第8章 逆天改命第231章 半路截杀第43章 断魂酒第177章 东征第276章 威震四海,八方朝贺第286章 诏回旧部第270章 宣战第281章 追根究底第306章 玄武门之变(五)第132章 团圆第265章 苏醒第240章 一战决生死(二)第3章 巧得金锤第238章 征战四方(二)第153章 太原起兵(三)第118章 说曹操,曹操到第266章 北伐起,唐刀现第233章 班师回朝第8章 逆天改命第155章 太原起兵(五)第306章 玄武门之变(五)第224章 兄弟齐心(二)第46章 百里追杀第245章 出人意料第106章 逍遥进府第239章 一战决生死第196章 里应外合第97章 少夫人第250章 均田制第136章 坦白从宽第71章 众人齐聚(一)第65章 敬德从军(二)第264章 穷追不舍第300章 皇后驾崩第199章 瓦岗破,李密亡(三)第87章 霸王现世第193章 独战群雄(三)第116章 药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