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辟举(下)

“不过想要升任官员,还是要通过辟举考试。”

看着高俊所写的辟举制度,几个人的表情变化了,这不就是科举的翻版吗?

秋闱选士是国家求贤之道,自隋唐开创科举以来,一直是皇帝才有权力做的事情。国朝开国的时候,完颜宗翰,完颜宗望等人曾经开设过地方性的真定榜、白水榜,那是国朝初期制度草创、外重内轻的权变之策,现如今国家文治完善,根本不可能让地方将臣自己搞科举。

但是另一方面,科举重如天大,但是却首先重于名与礼,唐代藩镇经常自行征辟僚属,朝廷也给予追认,甚至于这些僚属的职位在宋金时代还成为了正式的官职名称,高俊对于这一年也是心知肚明。朝堂上那些人首先看的是是否符合礼制,只要换个名字的话,也不会引起太大的议论。

毕竟选取贤才也是地方政府的职责之一,怎么能够随便说求贤若渴的高俊是僭越呢?

按照高俊的规划,现在的辟举制度,也就是以后的科举制度,其内涵是国家高级文官选拔考试。可能在最初几年还允许白身参加,但是等到普及教育一两年之后,就应该仅限于完成了学校教育以及已经成为低级官吏的人参与,一年中举者不超过100人。

中举的人虽然还是会在低级岗位上干些日子,但是关系较广,升迁较快,经常放到重要岗位上接受考验,以增加资历。

五品及以上的官员,基本上都是从这些人里面选出来的。

而辟举的科目,则以词赋、经义两科为主,都要考时务策以及政论,与此同时,在开考之前,还要考算学、科学、史学、通识四科,以确保常识的基本完善。

除去这项国家级的重型考试之外,还要在各路进行地方性考试,中选的官员最高大概也就是五品上下,而情形差的话,可能会留在八品、九品。

而从未参加这两项考试的人,即使是在学校毕业分配到了政府,辛辛苦苦一辈子,能爬上个八品九品就算不错了。

甚至于也许天下重归一统的二三十年之后,连毕业生包分配的政策也都不会有了,基本上所有的官员都要从考试中选拔。

前两项这么解释完,在场的人大约也都听懂了其中隐藏的意思,元好问有些紧张的望向其他几个人,赵汝凡在淡定当中又透露出一点兴奋,而吴广亭若有所思,白广泉似乎还没有完全领悟其中的关节,但也隐隐感觉不妙,皱起了眉头。

“裕之,可要认真听。”高俊很粗鲁的用手中的笔杆敲了敲桌子:“前两者解释完了,第三者叫门荫入学。”

从家天下的时代开始,恩荫制度的雏形就已然出现,官员按照自己的品级,也可以让一定数量的子弟入仕,这似乎是无需证明合理性的举动。

隋唐时期开创科举,但是恩荫制度却丝毫未受影响,反而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强化,并且有了详细的制度规定。官位每升高一个品级,就能多让一名家族内的子弟当官,而且允许的亲戚职位也越来越高,七品官员只能让自己的一个儿子成为从九品的官员,而一品大员可以荫九人,远至堂孙。

宋代的时候,科举制度大大发展,但全国七成以上的官员依旧由荫补入仕。

从高俊和何志也两个现代人的角度理解,恩荫这种制度简直算得上是合法腐败。但是不得不承认,每一种制度都有其确立的历史背景,恩荫选出来的官员,也许能力尚不足够,但是政治上更加可靠,从小耳濡目染,对于行政也更加娴熟于心。

政治世家倒也不是完全不合理,总统的儿子当总统也未必是徇私舞弊,反倒是父亲从政,儿子经商则尤为可疑。

毕竟,官员的子弟更懂政治,这说得通。但要是说他们精通销售彩电,那可就是笑话了。

而高俊这套制度的特点在于,不再直接推举恩荫入官,而是让恩荫具有参与考试的资格。

以现在的教育制度,几乎每升学一级都要淘汰一大半的人,在这种情况下,高俊重新成立了县学、州学,除去满足条件的英烈、贤达子女和极少部分在幼年时表现出极高天赋的神童生之外,绝大部分人都是由官员推荐入学的,相比于普通学校的中学毕业生还要按照成绩排队来争取考试资格,所有的州学生和县学生都能参加科举。

高俊的这个荫也不再由血缘关系固定,而是官员自行写推荐信,喜欢举荐谁都可以。

“学”和“学校”产生了巨大的差别,前者是高峻的政治服务单位,是专门为了把江山交给他们亲眼看着长大的小家伙们接手而成立的,要树立绝对的政治正确,灌输他们希望下一代举起的旗帜。

而学校则是面向全社会的公众单位,既是提供教育的场所,也是为精英人才加入政府而设立的选拔机制。

而最后一项是建册铨叙,就是由政府主导,建立全根据地的官员干部名册,按照功劳和资历排队升迁。

尤其是不参加高等文官选拔考试的人,基本上都只能在名册中逐级排队升迁,所有的在册权贵(划掉)在册官员都享有政府提供的统一标准的俸禄,并且根据职务获得津贴,以保证他们维持一个相对体面的生活。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生活上的便利,作为受人尊敬的官员,除去能订阅等有敏感消息的特殊坻报之外,还可以让子女优先入学,在医院里也为他们预备了更好的病房,而且齐州有专供他们的特别商店。

对于现阶段已经成为官员,但是缺少相应教育,尤其是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吏政府主导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保证这些人可以完成各自的职责。第一本册子和第二本册子上,所有官员的任命都要经过三人团的批准,而第三本册子上的任命也应该让吏政府签字。

这本册子保存在吏政府档案室里,是根据地组织生活的核心。

第十八章 三军大呼阴山动(下)第六章 散兵(下)尾声第二十三章 悬崖勒马也王爷(上)第十七章 庄园(上)第二十四章 四海一心:决战的最高战略(下)第一章 通讯兵(上)第十一章 辟举(上)第四章 延伸杀伤(下)第十章 进退两难的处境(下)第二十章 意离离(下)第十八章 爱是无法解释的死结(下)第四章 身前身后事莫猜(下)第十四章 成败转眼判若云泥(下)第三章 转运司(上)第二十三章 降霹雳高俊申天罚,上和书严实求苟且(上)第十五章 汉人们的阴谋(上)第一章 武学(上)第十六章 高举正义之剑(下)第八章 万壑千岩位置雄(下)第十五章 火铳兵(上)第十八章 三军大呼阴山动(下)第七章 铸炉(上)第九章 战地风来草木腥(上)第二十一章 烧不尽的野火(上)第十章 全面稳中求进(下)第三章 独骑能当百万兵(上)第二十三章 生活对正义没有怜悯!(上)第六章 行路难(下)第三章 三州野战(上)第十二章 郑昭先两觐见圣主(下)第二十二章 留守司(下)第十六章 日月昏昏(下)第二十四章 匡国军坚守冀中,高太尉以步克骑(上)第十九章 盐粮事发,高毕相竞(上)第九章 帘卷西山硝烟盛(上)尾声第十二章 整军法令(下)第二十章 理学派再起北伐议(下)第十二章 新春乐(下)第十三章 工兵(上)第一章 欺骗(上)第十七章 工?农?择(上)第八章 血染边关路(下)第八章 木柝传,金鼓振(下)尾声第十四章 大练兵高俊卫山东,短言语潘正说西夏(下)第九章 郁闷的军使(上)第十五章 汉人们的阴谋(上)第五章 揭秘利国寨(上)第十二章 兵贵胜,不贵久(下)第二十一章 龙吟虎啸一时发(上)第二十一章 粮仓劫营战(上)第十八章 复仇的女子(下)第十五章 火铳兵(上)第十九章 溏泺磐石冯叔至(上)第十三章 东风恶(上)第十七章 庄园(上)第十六章 高举正义之剑(下)第二十一章 那知一叱立破散(上)第十一章 胡山堡(上)第十二章 奋进的义军(下)第十五章 轻锐检山林(上)第十五章 控扼胶东(上)第三章 为了祖国(上)第十六章 苦?甜?怨(下)第十九章 警备骑兵(上)第六章 一日之差 百年之愧(下)第四章 忙碌中又想起你 对我的若即若离(下)第十八章 民兵(下)第十三章 村庄(上)第九章 符金刀的标枪(上)第一章 荫下行夏启牵情网,灯前对夏师弹箜篌(上)第三章 调五味诸将论敌策,布七路冯达调军兵(上)第一章 数数钞票永远都比标签少(上)第一章 风雨欲来(上)第九章 镐如云,锹如雨(上)第十四章 土地工作(下)第二十一章 军语法令(上)第二十章 上平西(下)第二十四章 上下同欲者胜!(下)第十七章 爱是无法解释的死结(上)第九章 华东庄(上)第十八章 中军帐(下)第八章 再动旌旗催阵鼓(下)第二十四章 法?理?情(下)第二十章 反对(下)第十二章 号角起,铁骑连(下)第十一章 挣不脱的束缚(上)第十八章 跨战线冯达献良策,战吴桥李铭立大功(下)第八章 艰苦卓绝的守卫(下)第十八章 闪电部队在前进(下)第二十二章 痛苦的头领(下)第十八章 僧虔溯往事(下)第十二章 狂风过去孤枭啼(下)第十二章 郑昭先两觐见圣主(下)第四章 伏(下)前言第二十一章 出击扰乱敌军(上)第十一章 信念破灭的瞬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