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外界形势有利(下)

在他神牵梦萦的河北大地上,另一场溃败同样在发生,骑兵落荒而逃,步兵们也都扔掉武器,绝望的举起双手,成千上万的人一起崩溃发出来的声音是巨大的,整个军团很快就陷入到了无序状态。

武仙对真定的进攻最终以失败告终,在边界战役期间,史家子弟始终保持着对史天泽的信任,即使后者的要求再不合道理,他们也坚韧不拔的一一执行。

现如今,上天已经在奖励他们的勇气。此番战役以史家大胜而告终,斩获首级不下两千,武仙全军溃败,向西狼狈的想要逃入山中。然而,这个指望的可能性已经很低了,他的骑兵已经被消灭,辎重也被夺取甚多,剩下的军队连维持纪律都困难,更何况走这么久的路去遥远的太行山!只要史家再去追击一阵,收获将是意想不到的巨大。打过许多年仗的史家老兵们,当然都看出了这一点,嗷嗷叫着要冲上前去。

然而,他们再一次被表情值得玩味的史天泽拦住了,后者似乎对将士们的抱怨充耳不闻,只是一再约束家人们千万不要追击,放走武仙回太行山。

“毕竟,咱们的庄稼虽然刚刚播种,但是还没熟呢。”

这次回军,原本对史天泽态度还很模糊的流民们也一改以往的怀疑,可以说是箪食壶浆的欢迎史家军队回来。此次史家出征秋毫无犯,到边界一战破敌,使得真定府免遭干戈之苦,百姓岂有不乐之理。

景廷方是在这中感情最为复杂的人,一方面,他已经是高俊的手下,不断将史家的情报传递出去,但另一方面,此次史天泽保全百姓,他心里也很高兴。毕竟,战火之中百姓都是可怜人,大家都是一样的苦命,难免会有所共情。

半个月后,两只近乎于残破的军队一路跌跌撞撞,终于到达根据地边缘,他们各自都有五六百人,但是士兵们一无盔甲二无武器,说他们是军队,倒不如说是丐帮。

当然,他们可比丐帮能吃多了,刚刚被接纳进德州,就吃掉了近一个月的粮食存量,一个个都像饿死鬼一样。据他们塞满米饭的嘴嘟嘟囊囊蹦出来的音节来看,这群人在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里走了二十来天,蒙古骑兵就在后面搜索追杀,不少义军都被其冲散杀戮,这两支队伍,算是运气比较好的,经历千难万险,好容易来到了山东。

很快,两只乞丐大军重新精神起来,并且显示出了不错的风貌。看得出来,这两群人能在蒙古人的重重追杀中冲出一条生路,不是没有理由的。

按照太平军爱总结爱学习的传统,太平军这面还派人来学习了解他们是如何撤离的,却被这帮人误以为是嘲笑,差点弄出事端来。

误会很快解除了,两名将领也终于见到了一直被他们称颂的山东高郎君。

“你是说,你原本是投效靖安民的,易水公现如今还好吗?”

“回禀高太尉,靖公的身体一向硬朗,并且还经常念念叨太尉,只不过此次我们在沧州惨败之后,就与靖公那边失去了联系,也不知道他现在怎的。”

说话的这人名叫荣耕哲,是河北通州人,即便是来见高俊,也绝不肯将手中的那口丧门剑交给门卫。这是长期战场行走带来的后遗症,据他所说,早在蒙古人第一次南下的时候,他就抄起家伙和他们干了,这些年来一直处于危险状态之中,就连吃饭都是一手拿筷子,一手握着剑柄。

对于中层指挥官来说,这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当高俊问他愿不愿意在自己帐下效力的时候,此人顿时激动的脸色涨红,表示愿意在高郎君帐下,把可恨的蒙古人全部消灭。

而另一个人则来自于张甫帐下,本来是作为援军派来支援沧州之战的,结果沧州被敌军攻破,他也在混乱之中不辨方向,只能一路向南来。让高俊有些吃惊的是,此人通文墨,晓经史,原来年轻的时候还是县学的学生。

高俊详细疑问,才知道此人姓靳,名叫靳新江,乃是河东路岚州人,年轻时确实是庠序学生,后来因感叹时事,才选择弃笔从戎,虽然枪棒的武艺稀松,但是能骑马射箭,而且水平还不错。此人个头矮的很,而且特别白,站在一群老粗中间,确实难得。

只不过,此人身上的书卷气还是稍微浓了些,老是讲些持重的话,李铭不大喜欢,认为此人想当骑兵还是困难一些,最好还是留在步兵之中,对此高俊也无异议。太平军一下子增加了两员猛将和上千精锐的兵马,实力再度扩张,然而,河北的形势却越发的不利。

沧州之战后,蒙古在河北重新掌控了局势,虽然彭义斌依旧在率军死扛,但像原本那样一呼百应的大好局面已经不复再来。这也在高俊的估计之中,虽然彭义斌在河北闹出的动静很大,但毕竟蒙古实力未衰,只要蒙古全力镇压,河北方面短时间内是不会被义军解放的。

整体而言,高俊有些阴暗的认为,义军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山东根据地拖住河北的蒙古人,以便让太平军养精蓄锐,在两年后完成真正的战略决战。

高俊详细的询问了有关河北的情况,尤其关注的是,高阳公张甫,他占据的仅仅是一个小小的信安县,然而却在周围挖掘了密布的河道网络以及碉堡沟壕,使蒙古骑兵如裹足之羊一般,以一县之地,居然扛住了蒙军的几次围攻。

对这个地方越了解,高俊的信心也就越足,从现有情况来看,这个据点还有长期维持的能力,前提是要补充进去军队和粮食,而这两样,高俊可以并不吝惜支援。

“难道我哥又和你们开战了?”冯夫人吃了一惊,这是她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放心吧,就算是打仗,也不会对你有什么影响,咱们夫妻一体嘛。这次是我的事,这段时间你可要顾好家里,我会委托军中的朋友照顾你的。”

第三章 春晓曲(上)第十三章 方向调整(上)第十一章 中战整顿(上)尾声尾声第十三章 石横镇强攻战(上)第二十章 风起云涌(下)第八章 彭义斌坚守泗州城(下)第十五章 刀与铳(上)第六章 揭秘利国寨(下)第十五章 张开手起飞 让年轻无极限(上)第三章 大青山(上)第十章 爱情与了解 不一定关联(下)第二十三章 秋风烈烈(上)第十八章 进与守(下)尾声第二十四章 后与前(下)第十三章 大练兵高俊卫山东,短言语潘正说西夏(上)第二十一章 喋血鸡鸣山(上)第十三章 工兵(上)尾声第十四章 百业兴(下)第七章 血战小清口(上)第七章 牛(上)第八章 蒙汉分明:蒙古人的观念(下)第八章 民主国家兵工厂(下)第十五章 乱纷纷(上)第二十四章 终举义帜(下)第十九章 云里帝城双凤阙(上)第六章 走在情感与理智之间(下)第十六章 金鞭溪突围战(下)第十八章 工?农?择(下)第一章 交兵黄河岸(上)第三章 春晓曲(上)第六章 散漫与果决(下)第二十章 俘虏法令(下)第三章 三州野战(上)第十四章 吓不退的计划(下)第三章 判?决?待(上)第十一章 今与来(上)第十七章 理不清的变乱(上)第十七章 民兵(上)第二十一章 惊爆真州城(上)第十七章 徐参军六里败退,完颜珣一下金牌(上)第十五章 高举正义之剑(上)第九章 燕(上)第九章 战地风来草木腥(上)尾声尾声第二十四章 鲁南根据地的最后一战(下)第九章 弓骑兵(上)第十六章 易佥虔造买北私盐(下)第二十一章 山峦回(上)第十六章 黑暗时刻(下)第五章 突骑连营鸟不飞(上)第一章 武学(上)第二十三章 东辽的终结(上)第十八章 教育法令(下)第十五章尾声第八章 蒙汉分明:蒙古人的观念(下)第二十一章 文资与武职(上)第一章 炮手就位(上)第十章 山东的抗蒙根据地为什么能够存在(下)第二章 欺骗(下)第二十二章 汹涌澎湃的追击(下)第二十一章 攻?防?学(上)第二十三章 归(上)第二十二章 反击赞州(下)第二章 东真的覆灭(下)第十一章 斗百草(上)第二十一章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上)第一章 孔元政的决心(上)尾声第七章 遵循良心的义务(上)第十六章 合(下)第二十一章 山如是,海如是(上)第二十章 生活像等待创作的黏土(下)第十九章 西夏的新生(上)第二章 博州的大炮(下)第二章 山重水复(下)第四章 北鄙备战急(下)第七章 艰苦卓绝的守卫(上)第十章 镐如云,锹如雨(下)第四章 事与愿(下)第九章 山东的抗蒙根据地为什么能够存在(上)第九章 欲涉者,待其定也(上)第二十二章 闲棋冷灶(下)第十三章 土地工作(上)第十二章 也王爷掘地三尺,真定府毁家输军(下)第九章 全面稳中求进(上)第八章 阴差阳错(下)第十三章 村庄(上)第六章 惊心妫川道(下)第十七章 天理昭昭(上)第四章 独骑能当百万兵(下)第八章 牛(下)第二章 瘴云滚滚(下)第十二章 持续改善民生(下)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