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关键岛屿

八月二十四日,顾祝同率领舰队离开了腊包尔锚泊地。)

他没有立即进入所罗门海,而是在俾斯麦海活动了几日,主要就是让“唐玄宗”号上的飞行员熟悉一下环境。

虽然早在七月底,“唐玄宗”号就来到了西南太平洋战场上,并且参与了几次作战巡逻任务,但是与另外四支舰载航空兵联队相比,“唐玄宗”号搭载的第十舰载航空兵联队依然不太熟悉西南太平洋上的环境。事实上,很多初次来到西南太平洋战场上的中国军人,都不大适应这边的环境。主要就是,所罗门群岛位于热带海域,气候非常炎热潮湿,官兵很容易沾染上热带疾病。

直到八月二十八日,第51舰队才进入所罗门海。

此时,美军已经放弃了马基拉岛与伦内尔岛,陆战队在八月二十日就登上了这两座被美军抛弃的岛屿。

第51舰队没有在路上耽搁时间,三天之后就到达了伦内尔岛南部海域。

当天,第51舰队出动舰载机,轰炸了新赫布里底群岛上的美军基地,并且攻击了一支由维拉港出发的船队。

按照战区司令部制订的作战计划,第51舰队首先得轰炸新赫布里底群岛,铲除该地的美军岸基航空兵。此后,登陆舰队将进入新赫布里底群岛与新喀里多尼亚之间的海峡,舰队则前出到珊瑚海南部海域。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将在对新喀里多尼亚进行一周的轰炸与炮击之后。于九月中旬发起登陆作战行动。

当然,这只是计划。

考虑到第31舰队已有两艘舰队航母,还有六艘小型航母,而且美军肯定会在新喀里多尼亚阻击中国军队。所以战区司令部对作战行动放得很开,并没明确要求必须在九月中旬发起登陆作战行动。

说白了,如果出现意外情况,就得推辞登陆作战行动。

最大的意外,就是第31舰队来找麻烦。

要在以往,顾祝同并不想增加这个麻烦,也不会主动去找斯普鲁恩斯的麻烦,毕竟攻打新喀里多尼亚。不见得要与第31舰队决战。

只是,在与冯承乾谈过之后,顾祝同的想法有了改变。

虽然在理论上,攻打新喀里多尼亚并不需要击败美军舰队。)只需要保住制海权,特别是登陆作战海域的制海权,但是顾祝同更加清楚,这只能确保登陆行动不受影响,也只能稳步向前推进。要想以最快的速度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取胜,显然不能这么做,而是得想办法干掉美军舰队。

重要的是,顾祝同有理由相信。斯普鲁恩斯不会向斯科特那样躲起来。

在印度洋上,斯科特还有转圜余地。不管怎么说。英国当局并没指望斯科特的第二印度洋舰队能够把中国舰队挡在印度洋之外,更没有指望驻守印度的英军能够稳住战线。甚至不相信能够守住印度。也就是说,没有人强行命令斯科特必须率领舰队出海作战。只要有绝对的必要,斯科特甚至能够率领舰队离开印度洋。说白了,在打与不打的问题上,斯科特有绝对决策权。

问题是,斯普鲁恩斯根本没有这样的决策权。

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沦陷,以及麦克阿瑟下达了撤退命令之后,新喀里多尼亚成为了美军在澳洲本土之外最后的防线。

退到新喀里多尼亚,美军身后就是澳洲大陆。

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在新喀里多尼亚挡住中国军队,那么美军就只能退到澳洲本土,在澳洲大陆上与中国军队决战。

也许,有人认为守卫澳洲大陆要比守卫一座群岛容易得多。

不管怎么说,澳洲大陆有足够的战略纵深,而且拥有一定的工业实力,能够为美军提供必要的支援。此外,在其他物资、特别是粮食上,基本上没有后顾之忧。要知道,即便在所罗门群岛被攻占后,澳大利亚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畜牧产品出口国,其输出的肉牛占了英国总进口量的百分之七十。

问题是,澳洲大陆的战略纵深根本没有价值。

道理很简单,澳洲只是一座面积更大的岛屿而已,而且极易遭到战略封锁,而其本土的工业与资源,又不足以支持长期抗战。

这下,问题来了。

中国舰队已经进入印度洋,而且击败了英国皇家海军的第二印度洋舰队,因此只要有需要,第21舰队随时可以南下封锁澳洲大陆,拦截所有从南非到澳洲的船只,使美军无法利用印度洋航线。

西南太平洋上,关键就在新喀里多尼亚。

只要美军依然控制着新喀里多尼亚,那么从信息拉年前往澳洲的航线就不会受到太大的威胁,而且部署在新西兰与澳洲的反潜巡逻机就足以掩护这条航线,不需要动用太多的反潜战舰。

可以说,美军能在西南太平洋上坚持下来,与这条航线有着必然关系。

换句话说,如果这条航线被中国军队切断了,那么美军就算在澳洲大陆上修建了极为坚固的防御设施,也肯定守不住。

事实上,在瓜达尔卡纳尔岛被中国军队攻占之后,这个问题已经暴露了出来。

这就是,在占领了霍尼亚拉港之后,中国海军首先部署的不是舰队,而是潜艇,并且派遣了数艘潜艇支援舰。这样一来,前往塔斯曼海活动的潜艇就能以霍尼亚拉港为基地,而且在没有受损的情况下,甚至不需要返回港口,在珊瑚海中部就能得到潜艇支援舰的支持,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潜艇的作战效率。

更重要的是,在以霍尼亚拉港为基地的情况下,中国海军中数量众多的中小型近海潜艇也能派上用场了。要知道,在此之前,受前进基地的支持能力限制,能够到塔斯曼海活动的只有远洋潜艇。

随着大批中小型潜艇到来,新西兰到澳洲的航线成为了中国潜艇的猎场。

到一九四二年底,在新西兰到澳洲航线上被潜艇击沉的船只比一九四一年同期的数量高出了近三倍!

事实上,这还是其次的。

要知道,在大西洋战场上,美国海军已经锻炼出了一支极为强大的反潜力量,而且在太平洋战场的护航作战中,美军的表现也不算差。只要美军舍得投入兵力,保护好从新西兰到澳洲的航线根本不是问题。

关键就是,要想保住这条航线,就得守住新喀里多尼亚。

道理很简单,如果中国军队占领了新喀里多尼亚,那么除了可以让执行破交任务的潜艇获得更好的前进基地之外,部署在新喀里多尼亚的岸基航空兵,特别是远程巡逻机与重型轰炸机,将能更加有效的封锁这条航线。事实上,即便中国空军不出动轰炸机,只需要中国海军动用一些远程巡逻机配合潜艇作战,比如帮助潜艇寻找航线上的船只,就能大幅度提高潜艇的作战效率。

在大西洋战场上,德军已经证明,在得到及时可靠的情报支援之后,潜艇的破交作战效率能提高十倍,而战损率能降低百分之八十。也就是说,相当于把潜艇的作战交换比提高了五十倍。

这是个什么概念?

以北大西洋上的破交战斗为准,中国海军只需要动用不到三十艘潜艇,并且让这些潜艇分成三批轮换出动,就能把新西兰到澳洲航线的运送能力降低百分之九十,让超过八成的商船有来无回。

可以说,只要中国军队占领了新喀里多尼亚,完全封锁澳洲大陆根本不成问题。

也正是如此,美军要想守住澳大利亚,就必须守住新喀里多尼亚,不然中国海军通过封锁就能让守卫澳洲的美军投降,至少能够让部署在澳洲的美军变得无足轻重,从而使澳洲失去战略价值。

显然,这要比直接攻打澳洲更加划算。

当时,甚至连斯普鲁恩斯都认为,中国军队在攻占了新喀里多尼亚之后,很有可能不会攻打澳洲,而是会进行战略封锁,然后把重点转向中太平洋,争取在一九四三年上半年占领夏威夷群岛。

可以说,这绝对不是好事。

对美国来说,夏威夷群岛比澳大利亚重要百倍。

说白了,不管美军在西南太平洋上投入多少兵力,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在此牵制住中国军队,减轻本土方向上的防御压力,或者说是让中国军队无法在军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进军美国本土。

由此可见,夏威夷群岛实际上是美国的本土防线。

只要中国军队占领了夏威夷群岛,就有能力攻击美国本土西海岸地区,甚至出动舰队封锁美国本土西海岸地区。

要知道,美国本土东西两岸之间的往来,主要靠的不是铁路,而是海运。

此外,从夏威夷群岛出发,中国军队还能更加便捷的夺取进攻美国本土的前进基地,比如南加州西面的几座岛屿。

总而言之,美军必须在澳洲牵制住中国军队,也就必须守住新喀里多尼亚。

为此,美国海军就得尽一切努力夺回制海权,也就得在舰队决战中,击败强大的中国舰队。

斯普鲁恩斯还有别的选择吗?(。。)

第196章 新式武器第31章 外交家第192章 工程师第5章 元勋第44章 新兴强国第7章 重工业第66章 走向战争第64章 关键情报第400章 两害相权第202章 最后之战第461章 虚惊一场第42章 自以为是第88章 避战与主战第141章 秘密行动第87章 不战而胜第18章 轻重有别第99章 牺牲第577章 信号第16章 慢半拍第93章 挑战书第427章 不再后退第257章 关键岛屿第308章 好景不长第40章 列强干涉第73章 别无选择第82章 亲自上阵第34章 池中之物第378章 觉悟第520章 战略轰炸第80章 全速北上第168章 抛砖引玉第111章 行动结束第290章 严重误判第559章 关键二十四小时第45章 厚积薄发第1章 当务之急第104章 撤退第69章 毅然决绝第474章 各有所第225章 撤与战第33章 远东起火第398章 偷袭第197章 战乱之地第70章 战火第163章 外交努力第173章 香蕉贸易第448章 粮草先行第155章 得手第136章 未雨绸缪第73章 别无选择第562章 顽抗第113章 高瞻远瞩第619章 战火熄灭第193章 时代奇迹第104章 撤退第427章 不再后退第280章 水下舰队第33章 一意孤行第67章 高难度任务第268章 臆测第71章 恐慌第94章 航空力量第161章 胜利第621章 核时代第138章 深入大洋第342章 战战兢兢第258章 尼米兹猜想第74章 机不可失第168章 偃旗息鼓第248章 风雨欲来第86章 隐患第123章 新老对决第36章 狼子野心第220章 军火贸易第488章 前仆后继第290章 严重误判第185章 夜间恶战第47章 摩洛哥危机第213章 难以揣摩第341章 进攻开始第103章 余波第61章 中兴干将第129章 据点第213章 难以揣摩第395章 争取第108章 手段与目的第603章 先入为主第365章 急功近利第422章 进攻第287章 关键建议第114章 主动迎战第69章 谎言与真相第89章 和平的希望第135章 出路第26章 女记者的心思第202章 最后之战第109章 充分准备第463章 转战大西洋第128章 临时政府第202章 最后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