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海上鹰眼

这种被命名为“鹰眼”的海上巡逻机在一九四六年底,由南昌飞机制造厂研制成功,随即就获得了海军的订单。一九四七年一月底,第一批“鹰眼”就交付给了海军,一个月之后的装备量达到了四十架。

有趣的是,“鹰眼”的载机不是轰炸机,也不是以往的海上巡逻机。

要知道,海军最初的要求,只是一架配备了对海搜索雷达的巡逻机,并没有对载机的性质提出明确要求。

正是如此,其他几家参与竞标的飞机制造厂都认为用原有的巡逻机改装就成了。

显然,这样的巡逻机,根本不可能满足海军的需求。

虽然把对海搜索雷达装上海上巡逻机并不难,当时的好几种巡逻机都能装载雷达,但是原有的巡逻机并不是最好的载机。

主要就是,这些巡逻机在设计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安装对海搜索雷达。

更重要的是,这些运输机的机体结构已经固定下来,因此要加装雷达,只能安装在机鼻处。

这下,问题出来了。

当时,能装在机鼻的雷达,性能都不会好到哪里去。主要就是,雷达的小型化技术并不成熟,如果只是用于反潜巡逻,把雷达装在机鼻处还算勉强过得去,可是要用这样的雷达来进行大范围搜索,那就行不通了。

事实上,这也正是反潜巡逻机难以执行大范围对海搜索任务的主要原因。

也正是如此,对原有的巡逻机进行改进根本行不通。

问题是,如果为此单独研制一种大型飞机,显然得不偿失。要知道,大战已经到了收尾阶段。而且海上巡逻机的产量肯定不会大到哪里去,海军能采购几百架已经很不错了。而任何一家飞机制造厂都不可能为此单独研制一种大型飞机。要知道,海军也肯定不会拿出太多的资金来采购海上巡逻机。

当时,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就看清了这一点。

研制新的平台不可能,而原有的海上巡逻机又不堪用,那就只能寻找一种现有的,更加合适的平台。

有趣的是,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盯上的不是轰炸机,而是运输机。

要知道,当时最有望获得海军订单的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就是以远程轰炸机为平台,改造出海上巡逻机。

虽然西飞的方案也很不错。但是最终依然败下阵来。

原因只有一个。轰炸机的造价过于高昂,在核算成本的时候,西飞方案的单价竟然是南飞的三倍!

更重要的是,西飞方案的性能未必比南飞的好。

结果就是,海军只选择了南飞一家进入工程试制阶段。并且在签署试制合同的时候就明确提到,只要样机达到了海军提出的最低指标,海军将在量产之前就签署采购合同,让南飞有足够的资金建造生产线。

必须承认,南飞选择运输机为载机,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虽然海上巡逻机也是作战飞机,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很有可能遇到敌机,甚至会遭遇敌人的战斗机,但是与战斗机、轰炸机相比。海上巡逻机只是二线飞机,而且是属于部署在机场上的飞机,因此海军并没有要求海上巡逻机必须具备自卫能力,甚至不会太在乎海上巡逻机的生存能力。

说白了,海上巡逻机最主要的生存手段,就是利用机载雷达。在数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之外发现敌舰,然后避开敌人的防空战斗机。

更重要的是,配备了雷达的海上巡逻机主要在夜间活动。

要知道,直到大战结束,也没有一种舰载战斗机能够在夜间升空拦截敌机,因此也就不可能在夜间对海上巡逻机构成威胁。

这样一来,海军对海上巡逻机的一些硬指标并没有太高的要求。

事实上,在主要飞行性能中,海军只在乎两种,一是航程、二是最大持续飞行时间。

相对而言,后者还要重要一些。

主要就是,海上巡逻机不是侦察机,并非沿着固定航线飞行。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每一架海上巡逻机都会有一块巡逻区域,而且这块区域不会小到哪里去,所以海上巡逻机需要有足够的持续飞行时间。

这样一来,海上巡逻机的飞行速度反而不益太高。

原因很简单,飞行速度与油耗成正比,提高巡航飞行速度,就会增加油耗,也就缩短了持续飞行时间。

显然,轰炸机的速度太快了。

虽然重型轰炸机的作战半径并不短,当时已经达到了四千五百公里,但是其持续飞行时间不到二十个小时。

要知道,海军对海上巡逻机的要求是达到二十四小时。

此外,“超级空中霸王”要持续飞行二十个小时,还对飞行高度有严格要求,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飞这么久。

能够达到持续飞行二十四小时的,也就只有大型运输机了。

当然,运输机并非作战飞机。

要知道,在大战期间,军队更重视武器装备的产量,而不是质量与性能。

结果就是,中国军队的所有运输机,都是按照最低标准制造的。虽然这在战斗中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在执行空投任务的时候,运输机的损失率非常高,导致了大批空降兵与飞行员伤亡,但是这也保证了足够多的产量,让中国空军能够一次空投数个师的兵力,从而提高了总体作战能力。

使用运输机的第一个好处,就是造价低廉。

当然,这还不是最突出的好处。

事实上,当时西飞方案的造价也在海军的接受范围之内。

真正的好处,在于运输机庞大的机体。

说白了,就是不用把雷达装在机鼻,而是把运输机的机舱改造成专门用来安装雷达设备的舱室,然后在腹部开一扇门,在使用的时候把雷达天线伸出去,而不使用的时候则收入机体里面。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设计。

当然,也只有运输机的大肚皮能够装上硕大的雷达天线。

要知道,如果要达到海军对巡逻机探测能力的最低要求,雷达天线的尺寸就不会小到哪里去。虽然在西飞的方案中,“超级空中霸王”在经过改进之后,其机身弹舱也能够容纳雷达天线,但是没有足够多的地方容纳其他设备,比如为雷达供电的发电机,还有操作雷达的十多名官兵。

显然,大型运输机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了。

当时,南飞采用的是被称为“空中货轮”的四发重型运输机,其货舱能够装载两辆陆军的吉普车,或者是一辆二十吨内的装甲车。如果运送空降兵的话,能够一次搭载一个空降连的一百多名官兵。执行运送伤员的任务时,可以安放七十八具担架床。只要有长度在两千米以上的跑道,还能载着三十四吨的货物升空。

如此强的运载能力,用来运载一部雷达与操作雷达的十多名官兵,现在是绰绰有余。

事实上,南飞在设计的时候,还考虑到了长时间飞行对飞行员与乘员造成的影响,专门设置了一个有六张床位的休息舱,一个双人洗手间与一个有冰箱、电热炉等必要设备的小厨房。

也就是说,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多载六名乘员。

一般情况下,会多搭载两名飞行员与四名雷达操作员,以便在飞行途中替换,确保所有人都有充足的精力。

得益于巨大的内部空间,这种巡逻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这就是,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可以把雷达天线收回来,然后进行简单的维护保养,以及排除一些小故障。

要知道,当时的雷达都不怎么可靠。

虽然中国的雷达技术领先于美国,但是性能最好的雷达,在持续工作十个小时之后,也随时都有可能出故障。

在战舰上,这不是什么问题。

当时,中国海军的所有大型战舰上,雷达都有备份,比如火控雷达就有两部,而对空搜索雷达与对海搜索雷达互为备份。此外,战舰很少单独活动,往往都编在舰队里面,因此即便某艘战舰上的雷达出了故障,其他战舰也能弥补。更重要的是,战舰是大型平台,有足够多的空间来设置维修车间,因此可以在航行途中对雷达进行维修,甚至可以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换掉出故障的雷达。

显然,在巡逻机上,这些有利条件都不存在。

巡逻机上只有一部雷达,而且往往单独活动,如果雷达出了问题,哪怕只是很小的故障也等于让巡逻机丧失了价值。

这样一来,如果能够进行维护保养,排除一些小故障,巡逻机的价值自然就不一样了。

事实上,当时海军看中的就是这一点。

要知道,一架巡航时间为二十四小时的巡逻机,即便扣除往返飞行时间,在战区内巡逻的时间也在十个小时以上。如果巡逻海域离基地不到两千公里,那么巡逻机在战区内的巡逻时间在十四个小时以上。

也就是说,雷达得持续工作十四个小时。

以当时的技术,还没有一种雷达的平均故障时间高于十四个小时!

显然,南飞交出的一份优秀的答卷,而“鹰眼”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巡逻机,甚至在战后的十年之内,也是最先进的巡逻机。(未完待续……)

第402章 外强中干第210章 此消彼涨第517章 何去何从第230章 进军印度洋第171章 远去第232章 陌生的对手第178章 毫无顾虑第118章 顺手擒来第341章 进攻开始第204章 中东战争第562章 顽抗第446章 兵贵神速第240章 关键情报第465章 喧宾夺主第130章 战场外的任务第130章 开打第244章 发现第202章 防范与控制第551章 万事俱备第96章 诱饵第228章 新战场第359章 灰心绝望第160章 觉悟第203章 开辟新战场第609章 国防部第165章 落幕之战第358章 雪中送炭第630章 霸权第20章 衰落的帝国第96章 关键一战第217章 全力以赴第42章 自以为是第40章 扩军第110章 敌明我暗第219章 利益至上第252章 各有所获第630章 霸权第55章 虚与委蛇第595章 洗心革面第382章 坐以待毙第349章 倒下的巨人第587章 技术决定未来第73章 战机第623章 核试验第9章 奇迹第99章 卖国与亡国第463章 转战大西洋第36章 利益博弈第218章 剑拔弩张第156章 战略侦察机第523章 轰炸与封锁第140章 有心无力第119章 螳臂当车第169章 打压第53章 跑步前进第320章 前出侦察第129章 意义第460章 特种作战第4章 风起云涌第91章 非正规战斗第213章 难以揣摩第66章 走向战争第77章 创造机会第217章 无能为力第107章 战争继续第314章 担当重任第365章 急功近利第472章 海上鹰眼第444章 减负第176章 生或死第80章 多此一举第200章 大都市第237章 独树一帜第20章 致命打击第23章 士气归零第157章 雇佣兵第51章 攻守同盟第186章 炮战革命第61章 战争危机第14章 营救第74章 侥幸第516章 转向西进第165章 炮击腊包尔第507章 空中突击第613章 反差第138章 让步第604章 援助第538章 主力陆战师第376章 有备而来第167章 关键调整第110章 关键时刻第325章 好运坏运第483章 最佳选择第516章 转向西进第187章 马拉松第138章 深入大洋第193章 时代奇迹第148章 剧变第275章 空头支票第143章 赶赴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