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太空竞赛

太空军备竞赛早已开始,只是在一九六九年之前受到的关注度并不高。

至少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对太空军备竞赛非常陌生。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与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实力有关。

这就是,在六零年代,中国的航天实力明显不如德意志第二帝国。

一九六九年,太空军备竞赛逐渐被中国人所了解,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谈及,更成了很多人最关心的话题。

显然,舆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白了,在一九六九年之前,中国的舆论宣传有意识的忽略了航天活动,而在一九六九年才开始大力吹捧。

毫无疑问,这也与政治需求有关。

在一九六九年之前,中国官方大力宣扬强大的军事实力,让中国人有很强的安全感,并且信任政府的所作所为,相信军队能够战胜所有外来敌人,从而让政府在推动军事改革的时候获得民众的支持。

可以说,在大战结束后的十年内,这是中国对内宣传的核心。

这也可以理解,即中国即需要完成军事改革,减轻军事负担,更需要推进政治改革,而且政治改革比军事改革更加重要。

别的不说,中华民主复兴党宣布解散,就是为了推动政治改革。

与军事改革相比,政治改革更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内部环境,更需要全民的参与,还需要得到多数民众的支持。如此一来,就得提高政府的威信与地位,让政府获得大多数民众的信任与支持。

可以想像,在推进政治改革的时候,自然需要淡化外部威胁。

由此也就导致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中国的国内舆论把重点放在了强项上,而有意忽视了像航天这样的弱势。

当然。到一九六九年,国内局势已经与大战刚结束的时候截然不同了。

全新的国际局势,需要中国民众知道,中国并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至少不是在所有领域都领先对手。

显然,航天成为了重点关注的领域。

在拜访了冯承乾之后,席存瑞做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即说服顾祝同。让他复出,负责航天工作。

当时,席存瑞打算在顾祝同身上花些功夫。

让他感到意外的是,顾祝同没有拒绝,一口就答应了下来,并且表示在处理好一些个人事务后就可以去政府部门报道。

九月九日,顾祝同正式出任工业部下属的航空航天处高级顾问。

当然,这是一个临时职务,并不是政府的固定编制。

走马上任的第二天,顾祝同就提出了一个建议。即加大对航天的宣传力度,而且得突出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差距。也就是重点报道中国的缺点,而不是优势,要让所有中国人都知道中国在航天领域差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很大一截,需要花很多的时间、以及足够的投入才能追上对手。

更重要的是,顾祝同明确要求强调航天的重要性。

当然,具体怎么宣传,那是宣传部。以及各大新闻媒体的事情了。

所幸的是,宣传部与新闻媒体没有让顾祝同失望。

宣传工作开始的时候,各大新闻媒体首先重点介绍了航天的重要性。甚至把航天与民族存亡联系到了一起。

比如,战略弹道导弹是一个国家最有力的战略武器,足够毁灭任何一个敌人。

又比如,外层空间是人类发展的新希望,外层空间的资源也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基础,更是人类走出地球生态圈的基础。

当然,这些宣传带有非常浓烈的科幻性质。

必须承认,中国的国家宣传机器十分强大,完全左右了国内舆论。

在一九六九年底,中国的三大电影公式,总共投资拍摄了五部与太空有关的科幻片,其中一部还是战争科幻片,背景是敌对国控制了月球,并且在月球上建立军事基地,然后对中国本土发起打击。虽然电影的结局是中国军民团结一心战胜了强敌,但是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强大的舆论宣传,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九六九年十月,席存瑞就正式宣布,中国将启动登月工程,并且会不惜代价,第一个把宇航员送上月球。

这就是有名的“奔月工程”。

可以说,这是自核武器工程之后,以国家为主体,发起的规模最大的工程,而且其投资量是核武器工程的十多倍。

由此,中德太空军备竞赛全面开始了。

事实上,中国的并不高。

在一九六九年,中国在航天领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仅有的一些技术优势都集中在了弹道导弹上,而且以潜射弹道导弹为主。说得简单一些,中国的导弹工程,从开始的时候就选择了一条难度系数最高的道路,即把重点放在了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上,而不是首先开发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

这种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在战略安全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就是,中国第一个建造出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而且第一个使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具备实战能力。德意志第二帝国还在努力解决液体燃料弹道导弹在潜艇上的发射问题时,中国的固体燃料弹道导弹已经具备了实战能力,而且开始研制第二代潜射弹道导弹,在各方面都远优于德军的潜射弹道导弹。到一九六九年初,中国已经部署了十二艘战略核潜艇,能够随时保证至少有四艘战略核潜艇处于战备巡逻状态,而这四艘核潜艇总共携带了五十六枚潜射弹道导弹,每枚导弹配备了三枚核弹头。也就是说,哪怕只有一艘在核战争中幸存下来,并且发射了十六枚潜射弹道导弹,都足够摧毁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所有大城市了,让德意志第二帝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当时,德军只有两艘战略核潜艇,而且都没有达到服役状态,配备的潜射弹道导弹都是单弹头,且射程不到三千公里,只能够对中国在北大西洋上的盟友与军事基地构成威胁。

当然,如果以军用为目的,那么中国的发展方向并没有错。

要知道,正是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领域拥有的巨大优势,使中国在战略弹道导弹领域保持了十分明显的优势。到中德冷战结束的时候,中国的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技术至少被德意志第二帝国领先了二十年。

问题是,这并不是民用航天工程的可取之道。

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优势在于使用的便利性,即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在发射前,不需要加注燃料,也不需要频繁的进行维护保养,更不需要预热。从第二代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开始,就能随时点火发射。相比之下,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就没有这些优势了。前三代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都不能把燃料长期储存在火箭内,必须在发射前加注。即便是第四代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其燃料在加注之后也只能储存较短的时间,只能保证在国家进入紧急战备状态下的时候,提前为火箭加注燃料,缩短发射前的准备时间。此外,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维护保养量更大,安全性也十分糟糕,某些早期型号还需要在发射前预热,发射前的准备工作短的都有半个小时,长的需要数个小时。

这些特性,让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在军事领域的用途极为有限。

只是,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有一项性能远超过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即比冲。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在质量相同、推进剂装填量相同的情况下,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推力要比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好得多。

白了,就是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经济性更好。

显然,在民用航天领域,发射前的准备时间不是关键因素,也不存在日常保养维护等方面的问题。

也就是说,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更适合用在民用航天领域。

正是如此,中国的航天科学家与工程师还在努力计算把一颗携带了无线广播电台的人造卫星发射到近地轨道上需要制造一枚多大的运载火箭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率先把卫星送上天,而且让全世界都收听到了这颗卫星发出的广播信号。紧接着,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大飞跃,即把第一名宇航员送到近地轨道上,并且在其绕地球飞行两天之后,使其安全返回。

这一天是一九六四年六月七日。

当时,中国的新闻媒体只做了极为简单的报道,而且给出的评价都不是很高,即把一名宇航员送到大气层之外,跟把一只猴子送到大气层外面没有什么差别,而且对国家的安全与经济发展没有太大帮助。

显然,巨大的差距,让中国的新闻媒体无法给出正面评价。

由此可见,这是一场不公平的竞赛。在中国人发力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在飞往地球之外的赛道上全速奔跑了十多年。

所幸的是,这一切还不晚,至少日耳曼人还没有登上月球。^-^^-^

第50章 我行我素第29章 一八九二第145章 与蛇共舞第416章 解脱第117章 算计第3章 帝国之路第589章 人才第一第473章 全体出动第240章 关键情报第87章 不战而胜第490章 飞蛾扑火第63章 体能极限第87章 绝地反击第623章 核试验第113章 轰炸机贸易第235章 中流砥柱第100章 守株待兔第180章 成功抓捕第130章 战场外的任务第103章 余波第41章 如释重负第334章 进军东南第248章 风雨欲来第134章 集体决定第223章 跟随战略第61章 下马威第209章 排兵布阵第353章 兵贵神速第454章 南下第77章 胸有成竹第157章 雇佣兵第380章 致命错误第386章 血战到底第439章 木已成舟第194章 主动拦截第33章 停战条件第84章 核心之争第139章 转折点第354章 知难而退第582章 立场第78章 斗智第208章 唯一的机会第59章 帝国军人第92章 信心第575章 向东推进第249章 接踵而至第250章 后继乏力第251章 偃旗息鼓第24章 末途绝路第42章 低调行事第131章 帝国末日第525章 轰炸难题第25章 能打就打第345章 下一个目标第73章 战机第265章 殊途同归第423章 没有目标第69章 毅然决绝第279章 恍然大悟第486章 预警机第200章 以小搏大第150章 新手与老手第49章 职责与责任第81章 内讧第329章 乘胜进军第36章 利益博弈第230章 进军印度洋第67章 打就打第184章 大选第146章 大使第151章 醒悟太迟第554章 预言城镇第54章 最后的和平第4章 风起云涌第483章 最佳选择第276章 尔虞我诈第548章 独木难支第171章 殊途同归第91章 栋梁之才第19章 送上门来第259章 保守与积极第246章 交战前夜第87章 生于忧患第432章 攻击为上第220章 致命缺陷第581章 印象第541章 大溃退第116章 目的地第14章 战斗力第160章 余热第223章 跟随战略第216章 根源第236章 奇袭与反奇袭第37章 出发第107章 不速之客第377章 好与坏第8章 人间地狱第449章 最后冲刺第47章 摩洛哥危机第216章 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