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十年生死两茫茫(贰)

那段时间,圣上过得很艰难,他既忙着实施变法,又要制定州道旱灾救济的措施,而北戎部落的潜滋暗长无疑让当下局势雪上加霜。

贵妃送还他送去的礼物,这一举动让圣上幽愤。他当晚去了琼华轩,可没过多久,就回来了。

他只怔望了窗外的月亮,又继续批阅奏折。

圣上太过于忙碌,以致于他忘记了和丢失了许多东西。

后来,圣上不让贵妃乘坐皇后的车轿,让他们一度闹得很僵。

靖荣长公主的信让圣上寝食难安。他想要把她接回朝,可身边的所有人都不赞成。他妥协了。可长公主的第二次来信让他彻底崩溃了,他无论如何也要将女儿接回来。

他知道他不可能那般轻易的如愿,总会有一番恶战。他只能一个人消化那日夜俱增的苦涩。

钟娘子来了。 她入殿,用宁和的语调说,圣上应该把公主接回来。即便圣上听从大臣的意见,仍旧将公主留在西夏,那些蛮夷只会羞辱公主和大魏。公主一个弱女子如何受的了?

有了钟娘子的支持,圣上便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决定。圣上派了皇后的父亲孟老将军带兵去西夏和谈。

当晚,圣上批完了奏章,独自出去散步。这一夜他却没有回来。

次日凌晨,琼华轩的内侍过来拿圣上上朝所穿的公服。我才知道圣上昨夜宿在钟娘子处。

早朝结束,圣上并未回殿。

我前往修文馆去取前几日才从画坊选送来的画,偶然听人议论几个言臣将圣上堵在朝殿。只因圣上想为钟娘子的叔父加“宣徽南院使”一职,朝臣极陈钟娘子无功,钟继非逐势干禄,圣上万不能给钟继非宣徽使一职。

由于群臣极力阻拦,圣上最后没能给钟继非宣徽使的官职。

圣上虽忙于政事,但还会不时去看钟娘子,和她一起用膳。

嘉和二十二年五月十一日,孟老将军将靖荣长公主平安带回汴州。 孟老将军却坦白,他们在西夏处境很艰难。他与夏人将近一年的周旋,才勉强让夏人同意长公主离开,不过须付出很大代价,大魏需要向西夏送十年的钱币、粮食。

圣上不考虑日后所要面对的糟心事,只享受当下与长公主再度重聚的快乐。

五月十七日,圣上在殿内处理奏章,盛都知在身侧伺候。 我立于殿外,不让人打扰圣上。

一个内侍慌里慌张的往这个方向跑来。我认出,他是那日拿公服到琼华轩去的内侍。

他气喘吁吁地停在我面前。我问:“有何事?”

那内侍急促的话语中夹带着哭腔:“贵妃不好了。”

我心一颤,不知他的话意指何,便道:“你讲明白,什么不好了?”

内侍缓了口气,反低声道:“贵妃早生了大病,现在怕是熬不过去了。”

“恩远,圣上在处理政事,外面怎么这么吵。”盛都知出来了。

我把琼华轩内侍来报的话复述给他。

他愕然,接着面色凝重,道:“我进去跟圣上说。”

他进去后,殿内一如既往的岑寂。我什么声响也没听见,似乎刚才那一幕不曾上演过。

我默然哀痛之际,恍闻殿内一阵奔跑声。随后,我望见圣上失态地跑了过来。

我与盛都知紧随他的脚步,但只可望他的项背,再绕过一座宫殿,就完全看不到他了。

待我们赶到琼华轩时,贵妃已经薨逝。圣上跽坐在床边,目光涣散,似又犯了旧疾。

圣上为贵妃治盛丧仪,辍朝七日,封贵妃为皇后,葬奉先寺,立祭庙。

朝臣因他过越的恩宠再次哗然反对。圣上冷眼旁观他们声嘶力竭的样子,不管他们再怎么阻止,他是不会改变决定的。

在拟谥号的时候,圣上频洒热泪。我缄默的侍立在他身旁,听他的喃喃细语“昔日士兵夜入禁宫,钟娘子挺身从琼华轩来保护朕。又听闻朕在宫中祷雨,她刺臂血书作祝辞。别人都不知道,便不认为该有此番追贲。如今,她的心愿我帮她实现了。”

我才知,他即便与群臣、礼教抗衡也要封钟娘子为皇后,不过是为了弥补他心中的遗憾。

钟娘子下葬后,圣上又回归至忙碌、漫长的生活中。除了,他不时会让朝臣为温成皇后立忌,撰写碑文,作诗文挽词。

嘉和二十四年,圣上提出要到奉先寺拜谒先祖神御殿,遂召台谏官入极宁殿商量。台谏官却问:“圣上特行此礼,是不想要祭奠温成皇后陵庙?”

圣上不语。台谏官道:“圣上临位以来,不曾拜谒祖宗山稷。如今因为温成皇后的缘故,特行此礼,反致圣德亏损。圣上不应该这么做。”

圣上缄默良久,才缓缓道:“朕不去温成陵庙。”

五月,圣上致奠先祖神御殿,过温成陵庙不入。

进了冬至,圣上旧疾再犯,太医让其静养殿中,遂无法临朝议事,便让太子暂代监国,宰执辅之。

太子思念妻儿,皇后便让太子妃携孩子搬入宫中。

圣上的病时好时坏,持续了一年。嘉和二十五年,圣上又开始上朝,处理政事。

皇后四十岁生辰,于宫中举办宴会。柔卓公主让府上训练的俳优入宫表演歌舞。

一曲曼舞让圣上看的入迷了。

柔卓公主出了座席,问圣上她府上俳优排演的歌舞精不精彩。圣上笑着点头称好。

柔卓公主让领舞的舞伎出列,笑道,多亏了这个舞伎,若没有她的帮助, 怎会有今日这支让圣上称誉的舞蹈。

在场上的人皆心照不宣。

圣上让那个舞伎上前来。

那个舞伎交拱着双手,步履纤纤的向圣上移迈几步。

圣上细细地打量她,眸光不再如之前那般颓败,竟有着难得的晶亮,像是陷入某场甜蜜的回忆。

那个舞伎脸上始终挂着甜美的笑容。

圣上微仰起头,似望天边的流云,似望远处的钟楼,又似寻望一个缥缈的幻境。

他的目光又恢复如常,不再有任何期待。

他对那个舞伎道:“你这个年纪,舞跳到这个地步,已是很难得了。”

舞伎嗫嚅道:“奴谢圣上夸赞,”

圣上恍神片刻,才道:“如此,我便赏你一套舞衣 一对玉钗,算作嘉奖。”

柔卓公主不可思议地看向他。随及,便被驸马拉回座席。

圣上下了席,便回到殿中练字。晚间,皇后宫中的侍女请他去用膳。皇上临走前吩咐我把书案整理好,用完膳他要回来处理奏章。

我入殿整理圣上所临帖前圣的文章,将写满墨字的宣白纸一张张收叠。收合到最后,我意外发现这些堆积的书墨底下压藏着一张白鹿纸。

纸上是用飞白体撰写苏轼的一首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白鹿纸上还有几滴干涸水迹留下来的不平痕迹。

我六岁时父亲教过我这首词,我知道这是苏轼悼念亡妻之作。

我将夹住纸张的手指挪开,发现在下角有一行小字。我仔细辩认,发觉上面写的是“赠吾妻”。

我默默将它放回在书案上。

嘉和二十七年,言官提出“拆毁温成庙”,圣上没有答应。嘉和二十九年,谏官联合上书说“东南数路大水异灾,实为陛下违背天心,祖宗之意,以嬖宠列于秩礼”劝服圣上裁撤温成庙。面对升朝官的喋喋不休,圣上只好改温成庙为祠殿,让宫臣在岁时用常馔致祭。

下朝时,朝殿四方的天半明半暗,阴云叆叇,压迫着殿脊兽吻。凉风掠过砖瓦石墙,向殿中灌去。

尘土被厚重的雨滴打落,甬道间已星点密布。我立于圣上身旁,为他执伞。车辇还未来,但他等不及要走了。他一刻也不想待在身后的那个地方。

雨势愈急。雨点紧锣密鼓地敲击着伞面。我跟在圣上身后,见他瘦癯挺拔的身姿缓步绕过几座院阁。

不至一刻钟,大雨倾盆而下,扑天盖地的连密水幕凝聚成的力量,势要将这宫城间仅有的一把油纸伞穿破。

圣上顿足,微微仰起头,望向几步之距的宫室。

我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透过一层朦胧的雨雾,我识得尽头处是温成阁。

朱红色的殿门紧闭,暴雨漱湿半边门,楣上的横匾錾的“温成阁”三个大字已然黯淡破败。墙角裂缝冒出的几株杂草在雨中颤栗。

手腕酸痛,我险些撑不住伞了。雨点毫不留情地隐没在我们的衣袍间,直浸入中单。我感到凉意自皮肤渗往心头。

我费力支起伞,小心道:“圣上,该走了。”

圣上偏过头,恍若大梦初醒。

他道,嗯,走了。他走得比刚才快多了,连带出一路水花。

我继续跟在他身后,为他执伞。

他不曾再回望过。

改编自《宋史》中宋仁宗赵祯和温成张氏部分事迹

第二十节 轮转第十二节 有孕第二十九节 宫变第十二节 有孕第三十三节 离间(2)第十七节 三愿三十四节 委蛇第二十一节 妾室第十三节 诞子第十五节 车轿第十九节 毓璃第十二节 有孕第九节 故人第五节 新婚第十一节 圣上第十四节 恩宠第二十四节 皇子第三章 山月不知人事改 第一节 回宫第七节 处罚(1)第三十五节 红瓷第三节 醉语第九节 献舞(1)第四节 记忆第二节 魏宫(2)第十节 上元楔子 国灭·繁华歇(贰)第三十二节 离间(1)第二十三节 春赏第八节 上香第三十一节 窃物第二节 魏宫(2)第十八节 发冠第八节 处罚(2)第三十九节 花朝第十节 献舞(2)第二十五节 国丧第四十节 温成第二十二节 推却第三十二节 离间(1)第三十七节 交锋第三十一节 窃物第二十七节 月恒第八节 上香第四节 藏钩第四节 藏钩第六节 丢玉(2)第四节 藏钩第十一节 烟火第十节 献舞(2)第八节 上香第六节 敬茶第十四节 归家三十四节 委蛇第十八节 东宫第三十一节 窃物第九节 献舞(1)第四节 集欢(2)第十五节 车轿第二十八节 议亲第二十二节 探病第三节 集欢(1)第二十六节 夜雨第二十一节 妾室第二十节 轮转第三十二节 离间(1)楔子 国灭·繁华歇(贰)第十三节 御侍第三十节 贵妃第十八节 发冠第四节 记忆第六节 敬茶第二节 帝后第七节 书斋第二十节 轮转第十三节 御侍第十二节 太后第二节 帝后第二十节 轮转第七节 处罚(1)第十节 上元第九节 故人第十一节 烟火第十七节 安寿楔子 国灭·繁华歇(壹)第二节 离阁第一章 灯火将尽 第一节 魏宫(1)第十五节 车轿第二节 离阁第二十六节 太子第二十七节 月恒第五节 新婚第五节 画生第二十二节 探病第二十四节 论画第十八节 发冠第四节 集欢(2)第十节 上元第三十一节 窃物第八节 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