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别出心裁

心!痛哭!无助!

接到噩耗后,皇帝只感觉整个天旋地转,茶饭不思、心神不宁,沉浸在丧妻之痛中。

中国人惯称有三大悲,林广宇便验证了“中年丧妻”,此等人伦不幸,不仅早将喜得公主的欢悦冲刷得一干二净,而且给他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此时此刻,他甚至都不敢看那个鲜活、可爱的小生命,只要一瞥见乃至一听到婴儿的啼哭声,他的眼前就晃动着隆裕的笑容与身影,他的耳畔仿佛就回荡着她发自心底的笑声。可这个女儿,一出生便失去了母亲!

对逝者的思念已成为萦绕皇帝心头的全部。他的思绪和心灵撑得满满当当的,已摆不下其他任何东西。

慈禧大葬之时他哭过,但那是为了夺权和自保而不得不上演的活喜剧,每一滴泪水后面承载的不是痛苦而是诅咒与斥骂;

珍妃归葬之时他哭过,但那只是这具躯体赋予他自身的本能以及作为后来者对前人的叹息,洒落的泪水后面承载的是一抹淡淡的哀愁,一抹让人身临其境而又仿佛驻足旁观的哀愁;

六君子收葬之时他再一次哭过,那种哭声蕴积着光绪本人的痛苦与穿越者的追思,滴滴龙泪当中,更多的是后来者对于仁人志士的尊敬和钦佩,高则高矣,远却逾远,政治上的作秀意味反倒强过个人感情本身;

唯独这一次面对隆裕之死而洒落泪水时,每一点、每一滴都是个人感情的真实流露。

或许用他个人的标准去衡量,他对于隆裕地爱既不深刻也不源远。这是源于际遇而不是因为本性而有地一段姻缘。但他同样不能忘记这一年多来隆裕给的帮助与关心——这几乎是这个时代女子所能履行的一切了!或许流于平淡。或许有些庸俗,但这才是真实地人性,才是真正的感情。

听完杜仲骏对当时情形的阐述。林广宇半晌无语,呆呆地说不出话来。他虽然不懂医术,但也依稀知道隆裕是死于失血过多,当他从对方空中了解到隆裕死前力保女儿的那一幕时,他的泪水便夺眶而出——一个女子,在生与死的关头所迸发出来地伟大已让人折服。犹如划破黑夜的流星,短则短亦,却是恒久不散的光芒。

“杜仲骏!朕当时怎么交代的?”这不是质问,只是哀愁,那无力的语调,却是皇帝无处诉说的凄凉。

“臣……臣……罪该万死!”杜仲骏知道无论如何辩解都不能改变皇后身亡的结果,他声泪俱下地说道,“虽然皇上已经明示处理方略。但臣见胎儿已经露头。想着再坚持一会便可母女平安,就没有骤然封住筋络……后来,后来……”

无言以对,养心殿沉浸在一片愁苦之中。整个中枢都沉浸在一片愁苦之中。

紫禁城,一片白幡。而伊人已翩然逝去……

重臣亲贵,无不在第一时间接到了皇后死于难产的噩耗。宫中如此变故,惊得众人天不亮便急匆匆地入宫觐见。

养心殿门口,王商率人挡住了一拨又一拨前来吊与慰问地人群。

“醇王爷,请留步,万岁爷在里面伤心落泪,面壁思人,传话下来,谁也不想见,诸位请回吧。”

“皇上他……到底怎么样了?”载沣急得跟仿佛热锅上的蚂蚁,“天下亿兆臣民皆仰望于皇上,皇上千万要保重啊!”

“皇上节哀顺变啊!”重臣们跪倒在养心殿门口,发出那沉痛的哀悼与祈福。

“各位王爷、大臣,咱家……咱家一定会把这话转给皇上。”望着黑压压的人群,王商鼻子一酸,下一句再也说不上来,大哭着,朝殿里回话去了。

人群骚动,亦是一阵阵哭声。

外面地动静其实在殿中林广宇知道的一清二楚,但他没有心思去见这批臣子,他地视线只注视着宫里那副隆裕的照片——那还是因为他的建议,隆裕在洋人照相机前留下的全身像。

抚摸着相框,林广宇喃喃自语:“皇后,朕谁也不见,就在这里陪你说几句话吧……”

“徐总理

怎么办?”在殿外守候两个多时辰之后,眼看皇帝并的迹象,重臣们只能陆陆续续回转,唐绍仪和徐世昌走在一块,焦虑地问道。

徐世昌知道他在询问有关文官考试之事,沉吟片刻后道:“皇后新丧,皇上心绪不宁,我们做臣子的还是要担起责任,替皇上分忧。”

“这是自然,我只是担心皇上的身体。”唐绍仪叹了口气,“久思伤神、久哭伤身,皇上连日操劳,又遇如此人伦不幸,真怕……”

“少川。”徐世昌停下脚步,看看附近并无他人后说道,“以我对皇上的了解,虽遭此不幸,但绝不会萎靡不振。你记不记得,一年多前皇上经雷电一击、神人显圣之后,早已性情大变?”

徐世昌和唐绍仪原本都属袁党,在东北开省之时便是搭档,私交比一般大臣要深,说起话来也要坦率的多。

“是……我亦有所耳闻。”

“皇后新丧,皇上有此反应并不出人意料,亦不必太过忧虑。倒是你我作为臣子,现在又是责任内阁的大臣,不担当起责任来不行。丧葬大典,紧接着就要筹备,文官考试,更是万万耽误不得。目前最让我担心的只有一件事。”

“何事?”

“皇上陵寝迟迟不曾开工,甚至勘察都未完全结束。皇后棺梓,将来必是要在皇陵下葬的,眼下吉地未备,倒是要寻个妥善的停灵之所。这等大事,皇上未必想到,你我等却不可不事先予以绸缪。”

“相国老成谋国,某实佩服,若不是这番点醒,恐怕我也要事到临头才能想起来,那时指不定手忙脚乱。”

“也不碍事,文官考试依旧由你主持,全力维持,不可生出乱子,其余丧葬事项,我会与典礼院诸位大人协商着办。”

“请总理放心,某一定将份内事经营好,保证不出乱子。”唐绍仪深深一揖。

果然如徐世昌所料,皇后新丧,京师动荡,参加完资格初试的不少考生亦惶惶不安,但三月初九日职官部还是依照原定计划将通过人员的名单予以张榜公布,唐绍仪同时通过《帝国日报》放出声音,谓此次文官考试为国家大典,将照常进行,不会受到影响。

如此以来,所谓取消、改期本次文官考试的谣言不攻自破,先后陆续沉寂,通过资格初试的考生们开始了下一阶段的搏击。

第二轮考试与初试不同,作答时间长达两个时辰。天色微明,众人就陆续齐集原本用于科举考试的考场,入场之前人人都需经过严格的搜查和身份核对,以防有人作弊。八时许,等各科考生按照所报科目不同门类分别落座后,考官便手捧帝国文官考试试题同试卷逐一分发。

第二场专业初试的有关科目细分为中文科、外文科、法科、商科、格致科、工科、医科、化学科等各大门类。在这些科目当中,中文科报考人数最多,那些以捐官、补官、科举功名身份报考者只对传统四书五经熟悉,对其余科目是一窍不通,若想中举便不能不选择这个科目。是故,当其余科目应考者与职位数之比通常只有51甚至31时,中文科的比例却高达25:1,,这条羊肠小道却争夺那为数不多的名额。

拿到试卷后,这批饱学之士仍然倒吸一口冷气,试卷试题目压根就不是诸如五经的考题,而是总共五道题目,包括史论两题,各国政治、艺学策三题。

史论第一题就足够振聋发聩:申商变法、王安石变法与维新变法之异同论;

各国政治中考校的一题却是:土地兼并历来为中国变乱之源,然英国土地兼并之害远甚于中国却国泰民安,何也?试析之。

当真是些别出心裁的题目,很多考生寒窗十年拼命苦读的四书五经在这五道题目之前居然毫无用武之地。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份艰难,在他们选择之初便已经是注定了的……

第30章 原来如此第70章 饭馆说书第97章 深入调整第8章 海雷神威第7章 大浪涌来第36章 当头一棒第34章 生离死别第34章 牵动心弦第73章 革新兵器第20章 诱之以利第7章 身陷雷区第90章 铁的手腕第15章 惴惴不安第14章 否极泰来第56章 弄巧成拙第12章 快速炮击第9章 以暴制暴第95章 制度改良第40章 最后时刻第3章 铁厂之辩第25章 煽风点火第27章 瞒天过海第32章 不速之客第86章 特殊使命第76章 校阅大典第62章 悲情诉说第68章 弥留之际第7章 真才实学第40章 最后时刻第3章 铁厂之辩第99章 最终清算第82章 剑指广州第5章 果断决策第57章 御案九件第62章 悲情诉说第31章 半推半就第10章 变乱纷呈第13章 转危为安第44章 颠扑不破第6章 宁缺毋滥第16章 紧锣密鼓第55章 左右为难第71章 利益交换第64章 痛下决心第13章 暗藏杀机第85章 事有反复第21章 另辟蹊径第92章 善后处理第46章 幕后操纵第55章 左右为难第50章 众矢之的第50章 废两改元第6章 宁缺毋滥第49章 本位之辩第21章 双管齐下第98章 最后关头第37章 头头是道第44章 强行贷款第36章 当头一棒第94章 虚晃一枪第19章 推心置腹第18章 职官考试第3章 勾心斗角第49章 本位之辩第57章 御案九件第23章 人才荟萃第17章 盖棺论定第5章 错综复杂第38章 动之以情第12章 快速炮击第8章 满头大汗第70章 饭馆说书第64章 大惊失色第5章 果断决策第43章 盐政改革第20章 出人意料第4章 阴谋诡计第14章 各怀鬼胎第42章 五体投地第23章 商讨对策第79章 逃之夭夭第47章 华美篇章第24章 下定决心第41章 章程既定第23章 商讨对策第59章 宪法草案第14章 各怀鬼胎第9章 进退失据第22章 别出心裁第18章 防御歼敌第26章 彻底解决第75章 禁卫军容第11章 宪政精髓第19节 棋高一着第25章 横生枝节第80章 亡命天涯第28章 体察圣意第97章 图穷匕见第52章 狗急跳墙第29章 深不可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