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剑指广州

铎与善耆会面之后,各种各样的情势如同雨后春笋一来。虽然彼此间达成了什么谅解仍然处于十分可疑的状态,但在世铎看来,这种模糊不清的暧昧反而是绝好的表示——真要是直截了当地表示支持,不用多言,必定是一个圈套无疑。

已是维新三年的春节,旗人对彼此交往的礼仪看得颇重,世铎作为宗室中的长辈,上门拜年之人亦格外多,在这等熙熙攘攘的角色中,就包括了载。

“王爷,已经联络得差不多了。”

“嗯!?”世铎心中暗喜,面上却是不动声色。

“我已经串联了一帮老兄弟,而且……”载压低声音,“在禁卫军中也有我们的人。”

“不要着急,再等等看。”载的活动完全是在世铎的授意下进行的,虽然没有打出任何人的名头,但任谁都清楚,载背后有高人,否则光凭他这个二愣子,哪里来那么多的道道?别的不说,这么大把撒钱的做派就不是载所一直有的。

发牢骚谁不会呢?何况在这样一个人心浮动的季节,所以载的行动异常顺利,觥筹交错间就拥有了一大批赞同者和追随者,甚至还有人脸红脖子粗地当场表态,“兄弟我绝对两肋插刀”!

相比之下,川岛浪速和伊藤等人的动作就要隐蔽的多。在向国内汇报之时,日本外务省给伊藤的回复是暧昧不明地——这几乎是日本政府对此类事件最具标志性的答复,接到答复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任意将这种答复理解成为自己所需要的回答。而在黑龙会方面。自日俄战争以后,一直就将下一步的侵略目标定位在中国身上。川岛在各种私下的场合曾经谈起过“满蒙分离”的呓语,现在宗室内部地不稳被黑龙会上下看作是千载难逢地机会,特别是伊藤通过与军方地私下接触,得到了“不支持、不反对”的腹语。

军部在对华侵略问题上的“不支持”言论,从来就不是表示反对的意思,相反,这只能是指目前“力有不逮”的无奈。日俄战争日本虽胜。但代价巨大。沉重的债务负担压得日本抬不起头来。军部纵然想有所动作,也受制于军费的不足和民众地厌战而无法成事。

所谓“不反对”言论,几乎就等同于赤裸裸的直接首肯了:军部一直认为需要在日俄战争之后用新的目标吸引民众的注意力,中国国大力弱,是一个再恰当不过的猎物,所犯难的只是利用何种理由、何种借口下手,而不是在要不要动手、该不该动手的问题上犹豫。

“川岛君。你的意思我已经和上头汇报过了,他们认为是不是可以让革命党一并参与?”所谓上头,主要指黑龙会地精神领袖头山满和最高头目内田良平。

“这个?”川岛有些犹豫,他与革命党之间并无深交,对孙文等人亦持有不同地态度,“他们能捏合到一块么?”

“汪精卫叛逃以后,革命党内部大为震动,大半年来叛逃或者脱离革命党者人数众多。特别是在帝国留学的青年。因为有了高等文官选拔考试,有了做官的前途,对革命亦有动摇。”伊藤笑笑。“这是支那人地老毛病了,从来就是实用主义,不知道为大义坚持、牺牲。孙文等人对此极为恼怒,但又无可奈何,所以,只要有这样一个机会,不要说与宗室联合,就是与魔鬼联手,他也不会皱一下眉头的。”

“这真是……”

“而且,煽动支那的内乱不就是你我一直在思考的方法么?这次宗室叛乱,扰乱了秩序,再加上革命党煽风点火,我看事情大有希望。”伊藤看川岛张口想插话,摆着手制止他,“我知道你在顾虑什么,你是不是怕这两派万一意见不合直接厮打起来?不会,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居中调停、联络,不让两派接头,否则还真有可能要坏事。当然,对于世铎、孙文都头目,这样的安排是隐瞒不了的。”

“既然伊藤君这么有把握,那我就遵令行事了。”川岛有些焦急,“我们的人马怎么安排?”

“这个还需要和上头协商过,经费、军械乃至于人员都要统一。”伊藤到此时又恢复了严谨的神色,“人员由你物色,具体计划如何排定,我会考虑的。”

“那就拜托了。”

……

东京城里一处革命党的秘密据点,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正在密商。

“先生,你真的要接受这个条件么?”黄兴是满脸的不理解,但语气极为平和,“宗室里的那一派对我们可是更为敌视,跟他们合作,如何向同志们解释?”

“解释,解释!我都跟你们解释过100了,不用解释。一定要解释也很简单。目前清廷的统治有逐渐巩固的趋势,革命势力大受挫折。那些意志不坚定的人一天天在增加,如果再不做出成绩,任由情形发展下去,再过几年,革命的大业就完了。完了你们懂不懂?那时候还要解释么?”

黄兴默然不语,宋教仁几次欲张口,都被黄兴拦住了,屋子里的气氛十分紧张。自从汪精卫事件发生之后,革命派的几个领袖之间争吵的几率直线上升,而孙文的脾气亦与日俱增。

眼看众人默不作声,孙中山换了副表情:“同志们,我知道你们看不上这批满清的腐朽势力,不想介入清廷狗咬狗的斗争当中去,但现在情势的发展已经容不得我们再按部就班,再徐图缓进。遁初,你是管党务的,你自己说说,这一年来,同盟会的组织和实力究竟如何?”

畿地区、东北地区,同盟会组织大批被破获。革命捕,特别是京畿地区,现在几乎已经到了没有一处可靠组织,没有一个可靠据点地地步。”宋教仁的声音很低沉,“江浙方面,自从光复会独立出去以后,革命组织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几乎奄奄一息。很多投机分子摇身一变进入了光复会。现在光复会在与清廷妥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于主张参加议局,通过当议员来获取当地政权,简直是荒谬。两湖方面,在武昌起义遭到清廷残酷镇压后,革命势力转入低潮,特别是锡良就任湖广总督,黎元洪对两湖新军进行统一清理整编后。我们在军队里的组织陆续被破坏,革命分子遭到捕杀,即便幸存下来的也是偃旗息鼓、心灰意冷。现在只有西北和两广地区的革命力量还算正常,但西北布点刚刚开始,再加民风闭塞,短期内要有所建树实在困难……这一年来,虽然总部大力发展,但在海外尤其是日本、南洋、美洲三大支部中。脱党之人、叛变之人比比皆是。很多人醉心于清廷的宪政改良,迷信于国会两院,更慑于革命失败之后地惨烈牺牲。已经到了危险地地步。”

胡汉民插嘴到:“别地不说,前次文官考试举行后。很多会员都摇身一变回国做官去了,贪图高官厚禄,哪里还有半点革命精神?”

“你们说,面对这样的局势,我们再不奋起抗争,再不迸发出力量,我们的组织还有前途么?我们的革命大业还有希望么?”孙中山咆哮着,“这一年来,康梁等人的御用宪政党先后建立了日本、南洋、欧洲、美洲各大支部,在华侨当中争相发展势力,争夺群众,经费源源不断,报纸层出不穷,天天是蛊惑人心的消息。光复会的几个头目就是受了这样地蛊惑而叛变革命。我们再不斗争,再不站出来反抗,难道就在沉默中自我解散不成?”

其余几人无言以对。

“你们总以为我是对汪兆铭耿耿于怀,非千方百计置其于死地不可。但你们错了,汪精卫他没有这么大的能量,他充其量只是一个背叛革命的叛徒罢了。我真正担心和在意的是革命的前途和信心……”孙中山将拳头重重地砸在桌子上,“但即便这样,仍然动摇不了我的决心,仍然不能摧残我对革命的追求,我们要做出行动来给世人看看,我们革命党不是孬种,不是懦夫!!”

黄兴等几人被感染了,刚才的一些疑虑在孙中山一番热情洋溢地动员之后又被打消了,问道:“先生打算怎么做?”

“我准备在这里来一次大起义。”孙中山走到墙边,指着地图,在南中国海边地一处地方,重重地用手画了一个圈……

“广州?”

“正是,我打算在广州发动起义。”孙中山开始向众人介绍他在脑海中计划许久的方案,“这次起义,将以广州新军为主干,另选革命同志500组成‘选锋’(敢死队),首先占领广州。完成这个目标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我打算由克强率领一军入湖南,赵声率领一军出江西,让谭人凤、焦达峰等人在长江流域举兵响应,组建临时政府;在这两步成功之后,我们要做好说服工作,与光复会众人尽释前嫌,由他们发动江浙地区的起义,变成第三军,然后三军会合,会师南京,与北京分庭抗礼。然后组建正式政府,举行北伐,直捣北京,推翻清廷,恢复中华!”

极其富有想象力与煽动力地计划,其余几个革命领袖听后,无不热血沸腾。

“这次起义非同小可,我们要汲取以往起义的经验和教训,务必进行扎实而又细致的准备。筹款购械、组织联络都要有专人负责。为了更好地领导起义,我提议尽快组建统筹部,地点放在香港即可。那里一来靠近广州,传递消息方便,二来是英国人的范围,清廷管不了那么多。”

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宋教仁等人都颌首赞同。

“统筹部的部长,我提议由克强和遁初担任,由赵声担任总参议,下设调度课、储备课、交通课、秘书课、编辑课、出纳课、总务课、调查课等部门,具体负责领导。另外,在统筹部设立后,还要在广州设立相应的秘密据点,作为办事和储藏军械的地点。这项任务我拟交由展堂去做,不但要切实准备好各项起义所需的军械物资,还要接应好陆续赶来的革命同志。”

胡汉民是广东番禺人,对广州当地情形熟悉,他很爽快地接受了任务。

“这次起义非同小可,不但人员多,范围广,而且是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组织,谁都能掉以轻心。”孙中山用加重的语气反复声明,“倘若我们发动之后那些守旧的宗室随之动手,那么势必将造成天下大乱,有益于我们分三步走目标的实现。同志们,只要我们打下南京,组建革命政府后,国际上支持、同情我们革命的国家一定会站出来声援,我们一定能实现夺取全国胜利的目标。我们现在接受日本友人的劝告,和鞑子守旧派合作并不表示我们要和他们同流合污,他们只不过是我们利用的对象罢了。”

“先生打算何时动手?”

“布置、发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目前正值春节,我看在春夏之交动手比较事宜,具体就定4下旬。”

“好,那我们分头准备。”密室里,几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第37章 争吵不休第73章 革新兵器第30章 圣意难懂第87章 神兵天将第16章 内紧外松第7章 真才实学第55章 左右为难第66章 群策群力第46章 晋封爵位第36章 自求多福第10章 惊天巨变第47章 华美篇章第93章 步步紧逼第17章 战术转型第20章 诱之以利第35章 额外插曲第20章 恩威并施第85章 事有反复第20章 诱之以利第49章 本位之辩第17章 战术转型第65章 财政预算第71章 国造机枪第65章 心有灵犀第70章 饭馆说书第34章 心有灵犀第98章 国内建设第11章 血战武昌第43章 盐政改革第56章 中外同理第29章 高深莫测第58章 回心转意第22章 怒不可遏第19章 考题买卖第33章 各显神通第84章 睚眦必报第31章 中日博弈第22章 方寸大乱第1章 独辟蹊径第24章 怒不可遏第37章 心心相印第2章 试点湖北第17章 盖棺论定第45章 不虚此行第48章 沉着应战第8章 满头大汗第22章 方寸大乱第1章 秘密布置第38章 动之以情第67章 国防经费第59章 锦囊妙计第6章 惊心动魄第1章 秘密布置第29章 深不可测第25章 山穷水尽第42章 五体投地第30章 圣意难懂第5章 错综复杂第79章 面授机宜第7章 多事之秋第88章 各有所谋第97章 深入调整第27章 相互妥协第33章 各显神通卷首语第37章 头头是道第95章 制度改良第2章 链锁效应第14章 各怀鬼胎第89章 最后摊牌第59章 宪法草案第7章 身陷雷区第7章 多事之秋第58章 帝国宪法第20章 诱之以利第21章 伟大母爱第26章 冠冕堂皇第15章 两相权衡第51章 釜底抽薪第12章 千钧一发第72章 恶有恶报第5章 胶东风云第91章 祸水旁引第40章 雷霆震怒第53章 不可收拾第2章 火上浇油第34章 心有灵犀第28章 直言不讳第31章 果有天书第22章 方寸大乱第61章 近代要素第32章 官制改革第6章 宁缺毋滥第33章 以退为进第5章 胶东风云第62章 悲情诉说第27章 外交折冲第89章 杀气逼人第74章 暗度陈仓第67章 国防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