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国内建设

治稳定是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鸦片战争以来,帝直不曾平息,故而直接拖累了经济的前行,百业凋敝,民不聊生。

新政以后,帝国虽然面临着各大列强施加的重重赔款勒索,但由于战事稍止,对工商实业的兴办予以放松,反而能够集中力量提升内部经济,缓解财政压力。短短78年,帝国财政收入从不满1亿两增加到维新元年的3两左右,足见经济发展之成效。虽然不时有舆论攻击财政增长之快在于盘剥,可在中央无法指挥地方,各省督抚拥权自重的情况下,所谓的“盘剥”二字,倒是的的确确掩盖了事实的不少真相——中央政权即便有心搜刮,他有这个能力与手段推行下去否?

维新元年以来,随着朝廷对地方控制力的重新增强,在财政领域采取了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变革。

第一是废两改元,统一货币。统一货币的成效一方面在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工商交易不必要损失额外的汇兑、升水费用——这些费用可都是要计入成本的,成本的降低使得工业产品更具有竞争力。同时,废两改元带来的额外好处是取消了火耗这一弊端。原本财政收纳,因为地方解部款项要融化成大宗通宝呈上,免不了有银两损失,这就是火耗的由来。火耗一开始不过百分之一二,但到了后来变成各级官员的敛财之道,居然上升至20%左右,现在全国货币逐渐统征收也没有了借口。这就变成了火耗归公。归公以后,朝廷正好用来支付各级官员俸禄的提高地部分开支,便原先个别官员、个别系统独占地油水为全体官员一体均沾,减少了绝大多数人的不满。对于火耗归公后仍旧要伸手的,只有一个字——斩!

第二是自收自支,议会监管。原先各地财政开支需要统一报部审批,表面上看管理严格。但由于经费浩大,笔数繁杂,财政部不可能对每一项开支一一把关。是故便造成一种窘境:凡是账目有问题的开支。通过贿赂、打点办事官员,反而能得到报销通过,而账目没有问题的开支。因为经手人拿不到好处便拖延不办,最后混成了一团糊涂账。这团糊涂账一方面使得地方各级对朝廷中枢怨声载道,另一方面也因为合理费用不能快速报销,留下了上下其手的空间,靡费、贪污、挪用不知凡几。经过财政部维新年间的历次财政清理。将费用审核报销费用地权利下放给了各省议局。各省议员既对本省情况相对熟悉,又因为人数众多。收买不易,况且万一滋生腐败所耗费的钱粮也取之于士绅的捐税,无形中等于是加重议员负担。在这双重约束之下,费用报销便逐渐实现正规化、透明化,直接带来地好处就是减少了财政黑洞,而间接带来地好处便是提升了议局的地位和价值,使行政当局不敢藐视。财政部的压力亦大大减轻,每年只需负责国家预算地大政方针,载泽因在其中大有作为,亦威望日升。

第三是大兴银行,发行债券。维新元年以来,由于一方面增加开支,另一方面采取减免税赋的安民政策,帝国财政一直处于赤字中,比例最高时曾占到20%以上,为弥补赤字就需要经常向外国银钱业进行借贷,不但利息支出大,有时还附带棘手的政治条件。但帝国银行、交通银行两大支柱银行兴办以来,朝廷逐渐开始能够控制金融领域的中枢流转,而巨额双皇债券的发行则为帝国切实解决了财政困难。大量地资本通过国家主导的方式投入到相应产业间去,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地发展,而且还促进了税收的繁荣。通过以赤字但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先导,帝国财政窘境得到了极大缓解,终于在维新五年的预算中实现了平衡。

按照编制,帝国政府维新五年预算案中财政总岁入为5.79亿元,总岁出为5.75元,而且预算正式成为帝国体制运行的硬约束而不是参照执行的手段了。根据维新六年的决算,维新五年实际岁入为5.97亿原,实际岁出为5.99亿元,不仅在预算,而且在决算阶段实现了大体均衡。以此为基础,维新六年帝国政府推行中央税和地方税的正式划分,同时编制中央和地方两份预算,并且将地方预算的执行程度作为考核地方行政长官的主要依据。根据维新七年的决算显示,维新六年帝国政府总岁入6.84元,总岁出6.81亿+..(当然,倘若计算双皇债券的还本付息,这个数字还是亏损)的,朝野一片振奋。

国家实力的显著增强为国防事业的大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经历了裁汰绿营、八旗,压缩军队编制、减少军费开支,降低国防费占财政开支的阶段后,按照维新六年的决算。军费开支一共为2.02,比重从原先的55%以上下降到不到30%,七,数目在2.19亿,占帝国财政开支仅为四分之一强,实现了财政收支的大体合理安排。

在国防开支所占比例逐步下调的过程中,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且快速的发展。

按照维新四年通过的《帝国教育法》规定,帝国学制变更为初等小学三年、高等小学三年、初等中学三年、高等中学三年、预科一年、中等专业学校三年或者大学四年的学制,史称维新学制,一直贯穿帝国教育30余年。按照《教育法要求》,帝国各县应在本县各乡设立初等小学一所,在规模较大的乡镇

等小学一所,在县城设立初等中学一所。在各州、学至少一所。在省城设立包括工商、法政、警务等各类中等专业学校,有条件的省份还应当设立大学。

根据不完全统计,从维新三年以来,全国共兴建初等小学所,高等小学680所,初等中学340所,高等中学170余所中等专业学校100所,全国一共兴办了帝国大学、北洋大学、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山西大学、帝国女子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10所著名地高等院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从维新元年地17%,升至维新7年的38以上。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增长了9倍有余。

与此同时。大批学生通过中德友好基金与美国庚子退款的支柱前往两国留学。前往德国的,学习军事、工业、法政的颇多,前往美国的。学习科学、商业、经济地较多。20年后,维新年间的留学生成为国家骨干,走德国之路还是走美国之路成为国家政策选择的十字路口。

当然,国防开支所占比例地降低并不意味着国防力量地削弱,恰恰相反。在这期间,帝国国防实力有了显著的改善。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禁卫军完成了第三次编组,兵力由一个师扩张到三个师,一个后备旅,共7万余人。昌仍旧担任禁卫军总办大臣,良弼担任禁卫军军长兼虎贲师师长,张孝准任禁卫军副军长,蒋方震任禁卫军总参议,陈宦任禁卫军龙骧师师长(第二师),蔡锷任禁卫军熊罴师师长(第三师),载涛为禁卫军军需大臣,伟为禁卫军军械大臣,曲同丰任禁卫军后备旅旅长。除了三师一旅的基干部队外,禁卫军军部下面成立了五大直属支队,第一是军重炮支队,装备有德造150MM口径榴弹炮12门,105MM口径榴弹炮24门;第二是军铁甲支队,装备有乙型战车(维新年试制成功,前装甲15mm厚,主要装备37mm口径火炮和一挺机枪,战场越野速度10公里每小时)24辆和五年式~;第三是军航空支队,装备有四年式侦察机16架,五年式轰炸机(载弹量250公斤)16架和驱逐机16架,另有中型飞:|+=.+侦察、轰炸、攻击、运输四个中队;第四是军通讯支队,装备有从德国最新进口地无线电设备12套,可以为禁卫军军部、各师、旅/.队间建立无线联络;第五是军教导支队,主要为禁卫军中下级军官提供进修、训练等各类业务保障,由德国教官团亲自管理、授课。

第二,全国新军陆续完成整编,共编成21个师,9个旅,总兵力45万人,除西北地区外,东北、华北、东南、中南、西南五大军区陆续成立,由上将衔司令长官管辖本军区内三、四省军政事宜,全国从上至下建立了后勤独立的保障体系,全国陆续建成兵站360个,由国防部直管,新军各师旅通过各兵站完成物资补给、人员补给、军械补给,维新年初最后一支旧军裁撤完毕之后,与旧军相对的新军字样亦不复存在,统称帝国国防军,与帝国禁卫军构成帝国路上力量主干。

第三,海军复兴卓有成效。维新六年初,海军建设第一期目标如期完成,至维新七年初,海军共编成七大舰队:

巡洋舰队:包括海、海筹、海琛、海容四艘主力舰;

游击舰队:包括北兴、北宁、北固、北安四艘从德国定购的轻巡洋舰;

驱逐舰队:包括飞鹰、建安、建威、联鲸、同安、建章、豫康、龙等11艘驱逐舰;

雷击舰队:拥有鱼雷艇24艘,编成三个雷击战队;

潜水舰队:主要为从德国进口的U-3潜水艇4艘;

海防舰队:包括炮舰二十艘,如“四江”贞,“六楚”丰(即史上有名之中山舰)、永翔、策电、甘泉、舞风、江鲲、江犀等舰,均为近海浅水炮舰

保障舰队:包括通济、镜清、海训3训练舰和南琛、保民、福安、海运四艘运输舰。

第四,军工生产体系建设完毕,帝国形成了以汉阳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德州兵工厂和归绥兵工厂为核心地四大军工基地,可以提供从步枪、弹药到小口径火炮的国产化装备,需要进口地物资除了海军的成套设备和陆军的中大口径火炮外,其余都能实现自给自足;帝国军校体系亦建设的卓有成效。以保定的帝国陆军学校和烟台的帝国海军学校为基础,以德国教官团为指导,以帝国参谋本部为具体组织者,帝国军事人才的培养拥有了近代化的发展体系,大批中下级军官迅速成长起来并成为军队的骨干,各类专业军官亦得益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而获得发展。同时,帝国军队中的文化补习班一直保留,为文盲、半文盲的士兵提供最基本的速成文化教育,提升了整体军队素质。

事实证明,维新元年以来皇帝所主导的“政治改良、财政创新、经济繁荣、国防巩固”四大支柱政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帝国以崭新的姿态迈入了维新七年……

第59章 锦囊妙计第21章 双管齐下第91章 祸水旁引第13章 英魂不灭第18章 敲山震虎第14章 各怀鬼胎第9章 短兵相接第36章 当头一棒第45章 若有所思第67章 纷至沓来第86章 特殊使命第40章 雷霆震怒第46章 晋封爵位第90章 危在旦夕第23章 深明大义第57章 推心置腹第65章 心有灵犀第17章 鞠躬尽瘁第60章 五权制衡第66章 群策群力第82章 如履薄冰第1章 秘密布置第55章 首日议程第98章 最后关头第80章 亡命天涯第39章 平地惊雷第14章 各怀鬼胎第7章 身陷雷区第77章 暗云飞舞第5章 错综复杂第98章 国内建设第48章 始于海关第31章 中日博弈第43章 风云际会第93章 真相大白第1章 全面推进第11章 宪政精髓第38章 不欢而散第3章 慈禧归西第61章 明察暗访第35章 作茧自缚第43章 风云际会第3章 慈禧归西第31章 中日博弈第9章 短兵相接第17章 战术转型第44章 颠扑不破第31章 暴起发难第40章 雷霆震怒第35章 作茧自缚第4章 东亚角逐第74章 创新思路第16章 内紧外松第5章 果断决策第48章 始于海关第46章 幕后操纵第85章 军歌嘹亮第3章 铁厂之辩第50章 废两改元第6章 惊心动魄第15章 步步进逼第74章 暗度陈仓第57章 御案九件第37章 心心相印第45章 不虚此行第43章 日新月异第17章 盖棺论定第22章 势在必然第12章 大张旗鼓第37章 争吵不休第50章 众矢之的第39章 平地惊雷第77章 暗云飞舞第42章 五体投地第78章 步步为营第35章 虚虚实实第47章 过于轻敌第11章 血战武昌第17章 盖棺论定第37章 争吵不休第25章 煽风点火第31章 半推半就第61章 近代要素第43章 日新月异第67章 纷至沓来第10章 变乱纷呈第69章 军工事业第55章 首日议程第18章 职官考试第45章 若有所思第34章 生离死别第14章 谋定后动第97章 图穷匕见第46章 幕后操纵第9章 进退失据第95章 制度改良第11章 宪政精髓第24章 下定决心第17章 战术转型第19章 火从天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