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九十三 公孙康的绝境

就在公孙康和公孙度交谈的时候,炸雷一样的声音并未消失,一直都在。

公孙康知道,这就说明魏军攻城失败之后并未灰心丧气,绝对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继续用辽东军无法反击的方式进行远程打击。

就眼下的情况来看,魏军得到了援军,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过了新昌县城的辽东军,而且四面包围,一看就是要围死这座县城。

现在公孙康非常担心,他非常担心自己坚持不到援军抵达就要崩溃,或者说坚持到了粮食耗光,却依然等不来援军。

可此时此刻,他已经没有任何办法了,只能听天由命了。

公孙度威震辽东,高句骊畏惧公孙度,扶余国王的王后还是公孙度家族的女儿,所以公孙康在忙乱之中选择了向高句骊还有扶余国求援。

两国很快得到了消息。

扶余国建国已经很久了。

在西汉时期就有了扶余国,至今也有四百余年,算是个有年份的国家,历史上和汉王朝的关系也属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有敌对时期,也有蜜月期,实属正常。

董卓之乱前后,东汉中央混乱不堪,无法维系正常的外交关系,辽东北公孙度占据,隔绝了扶余国和中原的往来,于是扶余国也就只能和公孙度建立关系。

而且很巧合的是,为了对付势力比较庞大的高句骊,公孙度也选择了和扶余国联手,把宗室女儿嫁给了扶余王,经常和扶余王联手对付高句骊。

而高句骊则拉拢三韩和濊貊人对抗公孙度和扶余国。

长期斗争之下,高句骊联盟逐渐不是公孙度的对手,公孙度逐渐占据了上风。

而在这段时期内,郭魏政权逐步发展壮大,最终一统中原、江南,重新奠定了帝业,开始向辽东地区寻求全面统一。

在这个状态下,公孙氏面临倾覆之危,而中原正统魏帝国即将重新夺回属于中原正统的地位。

因此公孙氏的求援在高句骊和扶余看来,是有点不妙的。

对于扶余人来说,和公孙度建立关系只是权宜之计,本身也是为了对抗高句骊带来的威胁。

现在如果有更好的选择,比起公孙度这个偏安一隅的地方割据政权,当然是中原正统王朝更好了。

现在魏帝国正在猛攻公孙氏,不去附和强大的魏帝国而要去帮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公孙氏,那不是傻子吗?

嫁到扶余国的公孙家族的宗室女哭泣请求扶余王出兵帮助公孙氏,言辞恳切,令人动容。

扶余王思来想去觉得不能这样做,但是公孙氏女儿的求情也不能当做没看到,于是决定派遣一些骑兵装模作样的出兵。

然后扶余王又暗中嘱托带兵的将军不要真的去帮助公孙氏,只要做做样子,等公孙氏被灭了,再带兵回来,就说实在是没有赶上。

这样一来在道义上和实际利益上就都保全了。

他觉得自己真的是个老机灵鬼。

谁的大腿粗就要抱谁的,这一点大家都很明确的知道,扶余王可不会为了一个女人就把整个国家的前途给赔进去。

稳妥一点儿好。

扶余国这边做出这样的决定,而高句骊那边则想得更多。

高句骊知道讨伐公孙氏政权的是中原的魏国,非常强大,所以高句骊王伯固的小儿子伊夷模极力反对伯固出兵帮助公孙氏。

虽然之前高句骊和公孙氏政权尚且处在一个较为友好的合作时期。

他觉得不但不能帮助公孙氏,还要想办法和魏国联系上,和魏国搭上关系。

但是伯固的大儿子拔奇则不这样认为。

他觉得这是趁火打劫的好机会,趁着魏国军队和公孙氏的军队打的两败俱伤的时候,他们出兵,一口气消灭公孙氏的军队和魏国军队,这样就能夺取辽东了。

伊夷模觉得这是天方夜谭。

“我听闻魏国皇帝非常厉害,军队非常能打,公孙度都被打的要求援,我们连公孙度都打不过,怎么还能和魏国皇帝作对呢?

现在我们应该按兵不动,等魏国消灭了公孙度之后,我们再去拜见魏国人,和魏国建立正常的关系。”

拔奇觉得伊夷模胆子太小了,很是不屑。

“公孙度杀死我们那么多族人和部下,是我们的生死大敌,之前因为战胜不了他所以才认输,现在好不容易看到了机遇,更要做点什么,不趁这个时候夺取辽东,还要趁什么时候夺取辽东?”

拔奇坚决不认同,反对支持公孙度,而想要做最后的胜利者。

同时他认为魏国人远道而来,必然不会长久在这里驻军,只要让他们知难而退,就算打杀他们的军队,他们也不会来寻仇。

如此一来,辽东就是他们的了。

伊夷模还是继续反对,说这样只会让魏人震怒,出兵高句骊,高句骊会有亡国的危险。

拔奇针锋相对,也不会退让。

这让伯固有些纠结。

思来想去,最后伯固决定采取折中方案,既不支援公孙度,也不攻击魏国军队,而是坐观成败,然后看情况出兵。

要是魏国人消灭了公孙度之后就撤退,那自然是大好事,要是魏国人取胜了之后不走,那就再说。

毕竟是一个那么大的大帝国,直接对着干那未免有点太不自量力。

当初,伯固曾入侵玄菟郡,然后被玄菟郡太守狠狠地揍了一顿,知道这些中原汉人不好对付,心有畏惧,不敢贸然行动。

虽然拔奇觉得自家老爹实在是太胆小,但是老爹既然说了,他也不好反对,只能接受。

于是伯固就派人去观察局势,看看情况到底是怎么个情况。

很快,高句骊方面得到了关于扶余国出兵帮助公孙度的消息,但是又得知扶余人进军的速度非常之慢,根本不像是去支援公孙度的样子。

伯固一眼就看穿了扶余人的想法,不屑的说这帮家伙肯定是不敢得罪魏国,又不愿意成为背弃盟约的人,所以干脆做出这样的事情。

连扶余人都做出了不得罪魏国的决定,所以伯固还是觉得不要直接出兵,而是加派人手去观望局势,等之后局势明朗了再做决断。

扶余国和高句骊国都没有选择出兵帮助公孙氏,公孙氏被彻底的孤立,且即将面临绝境。

此时此刻,太史慈正在横扫三韩,把三韩打的满地乱窜,一个部落接着一个部落纳入统治之中。

而濊貊人目前还不知道他们即将遭遇和三韩人一样的待遇。

柳毅依然被围困在襄平城内动弹不得,田豫把他围的死死的,他不断的尝试出击,不断的尝试冲破包围圈击溃魏军,但是每一次都失败,没有一次获胜。

除了损兵折将以外,没有任何战果。

虽然襄平城内的粮食足够他们吃,但是继续这样下去,公孙康那边会撑不住的。

柳毅非常担忧,继续努力的冲击魏军的包围圈。

公孙康那边就很惨了。

不断地遭遇到魏军的远程打击,城中被烧得一片狼藉,这些火焰还不能用水浇灭,只是非常幸运地被发现可以用沙土盖灭,这才让公孙康保住了新昌县城,没有让新昌被大火焚毁。

二百七十二 奋进的郭鹏与逃难的吕布三百三十二 泰山捧日六百七十一 被欺负的韩遂八百三十 入蜀之路且艰且险三十 你愿意拜我为师吗三百六十六 并州乱起五百九十七 合肥之战(中)一千二百九十八 王威真的很郁闷一千零四十五 统一是不存在的一千三百五十二 郭瑾感觉自己的脸都要被抽肿了九十二 护乌丸校尉七百九十九 等到郭鹏死了,天下还是从前的天下九百五十七 探索之路的尽头,就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一千零三十五 你果然一肚子坏水一千一百一十八 高定和朱褒都死了三百四十二 郭某人的心中酝酿着足以毁灭一切的风暴一千零七十二 仲达,你这样的人我是很欣赏的四十七 既立婚约,就要遵守一千一百二十五 为吕凯“报仇”六百五十九 内阁八百四十四 陛下若要问罪,吴某一力承担!六百二十一 庞将军愿为先驱,为魏公血战沙场,九死不悔三百一十 准备出兵的郭某人三百六十六 并州乱起一千二百四十二 你觉得你能很好地驾驭他们?二百六十 袁绍危险了四百零二 无比正确的道路一百六十四 想吃肉的袁术一千二百六十四 犁庭扫穴政策七百九十二 郭某人的枯燥生活六百零七 自我怀疑的孙策六百八十二 郭鹏现在真的没什么后顾之忧了五十 我看他们是在瞧不起郭某一千三百八十四 让子弹飞一会儿七百四十五 郭鹏劝学一千四百九十五 枣祗忽然间有点羡慕程昱一千四百四十四 郭瑾可以提供一些额外的有偿增值服务八百二十一 庞统顿时雄心万丈一千一百四十五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条条都不向你开放三百零九 孙策请缨讨陆康五百一十二 张辽来了七百零八 君,民,黎庶(下)六百八十二 郭鹏现在真的没什么后顾之忧了一千三百一十五 枭雄九百四十二 纸张取代竹简的历史进程二百五十 大汉,要不行了一千三百九十八 罗马帝国糟糕的制度开始发挥它的威力一千五百一十 “幸运儿”王粲一千二百五十 糜贵人之死五百八十 魏公深谋远虑七百五十 黄祖在行动三百三十三 焦虑的袁绍一千一百九十八 让老臣代替陛下去死,天下就能安定了一千零七十 调查组的官员一个比一个凶悍一千零八十六 赵云深深为之叹息一千一百七十 你就答应我吧六百七十三 郭鹏回收铸币权二百五十六 郭某人的离间计二百三十四 荀彧要去青州一千一百二十九 考试开始了二百一十 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一千二百二十一 郭某人不介意把南书房变成自己的影子内阁十一 不拿自己当外人的郭鹏五百一十 你不要过来啊!三百三十二 泰山捧日一千零八十六 赵云深深为之叹息一千一百五十九 曹仁真的非常忧虑一千零七十五 魏帝国已经完全做好了开干的准备一千一百七十五 新的州级行政单位——云州一千一百六十六 郭子凤做不得,皇帝做得二百六十八 宗员死了一千三百七十 一个大大的赵云杵在那儿六百二十八 赵云是合格的爪牙七 有胆气的郭鹏一千三百二十八 朝堂之上,步步杀机一千三百七十八 赵云十分后悔五百零六 我实在为将军感到不公一千二百三十八 兜兜转转二十年九百六十 马远感觉自己好像发现了某种商机一百一十 来做我的亲卫吧八百零七 没有悬念的战争五百零五 孙策不愿意妥协七百七十五 变雒为洛一千二百五十八 士燮觉得张津就是个棒槌六十四 张角不合格五百零一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不讲道理一千二百四十一 恶人,为父帮你做,好人,你来当六十七 开战一千四百六十八 司马懿图穷匕见一千一百三十五 第一名,马谡一千一百二十二 然后雍闿就死了一千一百一十五 将来我要是死了,就葬在狼居胥山如何?一千一百五十 郭瑾也很喜欢赚钱八百六十六 后悔的刘璋七百二十 吴人依然谈魏色变七百四十三 他们无耻的笑容映衬着新时代的曙光一千二百零七 程昱求职四百四十五 一切都会变得和过去不一样四百四十六 我终于是个人了!三十四 赵苞的政治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