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南下劫粮(一)

当然也不能让刘德就这么单枪匹马到尼布楚和戈洛文会谈,该有的阵势还是要有的,使团嘛就要有个使团的样子,规格上得让俄国人正视,所以赵强给刘德的“使团”配备了一个中队的骑兵、另外还从近卫师团调了一个中队火铳兵,军曹民曹相关人员各十人,俄语翻译三人,共计四百二十三人组成了这支代表团。同时传令驻扎在图古尔斯克的后卫师团,让他们派一个大队与杜吉根思克警备大队一起护送刘德一行前往尼布楚。在使团前往尼布楚后,这两个大队便在距离尼布楚四十里的安克河边驻扎,密切注视俄军动向,一旦使团发生不测即往解救。为防万一,赵强让左铭南抽调三个大队前往杜吉根思克以防不测。

因雅斯克以北已经降雪,道路不便,所以一直在赵强脑海里酝酿的赫哲“雪橇”队成形,两百名赫哲人连同八百六十条狗、二百架雪橇担负使团的运输任务,除驼人外,携带的粮食等物资也一律以雪橇运输,这样可以减少人力,加快行军速度。

赫哲人利用雪橇在冬天行进已有千年历史,其所用的雪橇与赵强后世看到的雪橇差不多,也都是由狗拉,少数由马匹拉运。一架大些的雪橇需要五到六条狗拉,雪橇上可载三到四人,小些的也可以容纳二人乘坐。单纯以狗拉的雪橇速度自然赶不上马匹拉运,但却是比人用两条腿走的要快,一般一天行进四十里是不成问题的,若积雪足够厚,甚至还可以达到五十到六十里的行军速度。算算路程,现在出发,大概在十二月初就能到达尼布楚。

这支关宁军的第一支雪橇队是中队编制,隶属军曹后勤司,中队总旗是赫哲人穆棱,原第二步兵联队的一名小旗,其与亲人是随头人渔林司长依安一起主动投奔的关宁军,忠诚度上绝对过关。不过赫哲人却是生性不善战,他们是天生的捕鱼好手,却不是优秀的士兵,所以关宁军中赫哲军官和士兵都不多,大多数都在民曹和一些非战斗岗位上效力。但他们和鄂伦春人一样,没有一个贱民,全部是自由民,享受着关宁军的战争红利。

刘德一行是在十月初九启程的,临行前赵强率齐壮、贺满川、魏季等一干在雅斯克的军政大员为他们送行,直送了三里地才回去。齐、贺等军方将领对于刘德去和罗刹人谈判都有些不能接受,他们认为现在的罗刹人已经被削弱的厉害,根本不值得重视,开春之后就是把他们尽数赶出东方都没有问题,却不知大帅何以要让刘德去和他们谈判,怎么看和罗刹人都没有什么谈判必要。古话说得好,趁他病要他命,现在罗刹人力衰,正是一举荡灭他们的好时机,现在不打落水狗却反过来要和他们谈判,这多多少少让一帮军功建立在罗刹人身上的军官们质疑。

对于部下的疑惑,赵强的解释是明年关宁军的主要敌人是清军,在共同的敌人面前,罗刹人就是咱们的盟军,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既然清军视罗刹为大敌,那么关宁军就不能把罗刹人给彻底剿灭了,留着他们牵制清军也好。况且对清战事一开,用兵的地方就多了,届时也没有精力腾出手来解决残余罗刹人,所以为了免两面受敌,就必须和罗刹人坐下来谈。而且要是谈判真的成功,关宁军也可以从罗刹人手中获得一些支持,这对于目前一穷二白的关宁军而言,无疑也是一大臂助。

听完赵强的解释后,齐贺等人还是有些不太明白,不过大帅怎么说就怎么做了,当下各自回到部队去抓训练去了,谈判的事情是文人做的事,可不干他们这些大老粗什么事,还是训好自己的兵等开春后抢个头彩要紧。魏季则去忙着他民曹的事务,现在各司事情多得吓人,那些个司长多是不能拿主意的主,勉强在位子上应付着,大事还得他定才行。

刘德走后,赵强又等了两天,却迟迟等不到派到清占区的那两个达斡尔情报员回来,安马尔那边也没有情报传来,这下他实在坐不住了。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气温也一天天冷得厉害,自己下令提高贱民口粮标准也让存粮以惊人的速度消耗着,若再这么等下去,恐怕真要坐以待毙了。左思右想之后,赵强决定冒回险,这就亲自带人南下,无论如何总要搞些粮食回来。若是运气好,找到清军军粮的转运点,那就夺他们的粮食,若是运气不好找不到转运点,那就学学契丹人打满人的草谷,反正有哥萨克大队在,清军也怀疑不到关宁军头上。更何况,每年冬季,俄国人各据点的守兵南下掳掠也是家常便饭,只不过这次规模大些而已。下定决心后,赵强当即开始部署南下事谊。

格里夫斯基的哥萨克大队是南下主力,也是伪装主力,此去可全靠他们的大鼻子绿眼睛打掩护,所以肯定是全部带去的,另外骑兵也是要带一部的,不然要是不走运碰上清军八旗,动手就不那么利索了。据孙有田上次的情报说,担负押运任务的是清军吉林将军和盛京将军的部下,全是正宗的满八旗,战斗力方面自然不会弱到哪去,提前准备总是好的,不然真要遇上他们,虽说凭着哥萨克大队清一色的红毛鬼能唬住清军,但从他们手里把粮食抢下却是不太容易。有一支骑兵在手就不同了,就算清军发现有什么不对,也只会把关宁军的骑兵误认为罗刹人的协从军,暂时也不会就一下发现关宁军的真面目。

最后赵强决定参与南下劫粮的部队分别是近卫师团的哥萨克大队、骑兵师团的一个大队,总兵力一千四百人。抢粮打草谷这种事情,不在兵多,在于神速,所以带两个大队兵力足够了,人带多了,反而坏事。骑兵大队是近卫师团第一联队的第一大队,大队百户郑国辉,原吴军两湖后附人马出身,两湖后附说的就是那些吴军北上后归附的原湖南、湖北的清军绿营人马,吴军将这些后降的人马一律称为后附军。郑国辉三十出头,以前是个伍长,个头很高大,却不是骑兵出身,一早干的是步兵,随赵强北上后被调入骑兵,属于半路出家的骑兵。但此人却好像天生就是干骑兵的料,马一上手,练不到半月,就能在马上保持平衡,冲锋时也不坠马,再后来打了几场硬仗后,他这骑兵算是干上手了,战功也立下不少,加上是吴军老底子,所以这次整编就从总旗提为了百户,领了骑兵师团战斗力最强悍的第一大队,算是骑兵师团乃至整个关宁军的模范队伍。

郑国辉在绿营时就成过家,那时只有二十一岁,家中给他说的同村的姑娘,模样倒是长得一般,可是胜在贤惠,孝顺。国辉在军中当兵拿饷,她就在家中伺候郑的双亲,料理家务,还一人种着几亩地,村里人一提起这姑娘就挑大姆指,夸郑家娶了个好媳妇,国辉得了个好婆娘。对这媳妇,郑国辉也打心眼里喜欢,二老也满意,日子过得倒也算过得去,成亲第三年,媳妇就给他生了个大胖儿子,这下可把郑和他爹娘乐坏了,那一阵,军营里的兵都能看到郑伍长天天乐和得不行,逢人就打招呼“知道不?我当爹了,我媳妇给我生了个儿子!”

好景不长,第二年也就是康熙十五年的时候,西边的平西王突然就起兵杀到湖南了,郑所在的绿营一仗都没打就反正了,带兵的游击把县城的知县老爷和几个旗人们给一刀剁了,带着郑国辉一帮部下投了平西王,从此郑就成了平西王的兵。从清军变成吴军后,头两年还算好,到处报捷,地盘占得是越来越大,清军一见吴军杀到,开城的开城、投降的投降、反正的反正,可是好景不长,也不知平西王爷怎么了,好端端的就停在长江边不动弹了。再然后,就是夕阳西下,大好局面昙花一现,真正的兵败如山倒。之后,郑被清军俘虏,和一帮“吴逆贼兵”被绑到了关外为奴。这一去,便一直到今天。郑被发配关外为奴后,家乡的情况一无所知,也不知爹娘可在,更不知媳妇有没有改嫁,儿子长多高。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郑国辉这么个三尺汉子自打到了关外后,日日所思便是自己那才几岁的儿子,梦里都寻摸着儿子长什么样了,吃得饱不饱,穿得暖不暖,家里有没有受自己牵连。这么个天天盼想着,郑整个人便如蔫了一般,往日的精气神再也聚不到他身上,就想着自己这辈子算完了,恐怕到死都见不着媳妇和儿子了,也不能再赡养双亲了。

这么生不如死,一日不知一日的活了大半年,直到赵强在松山堡那振臂一呼,郑国辉才变了个人,寻思着要是不拼这辈子真没机会回去,要是拼了,倒说不定老天开眼,还能让他有生之年见到儿子。人一旦焕发希望,便如生机一般,自那之后,郑国辉恍若再生,端的是虎气生风,冲锋陷阵眼都不眨一下。就这么一刀一剑、一道道伤疤的从一奴隶成了关宁军的骑兵百户,而且掌的是关宁第一骑兵大队,前程更是无量。不过这些郑都没有放在眼里,也从来不去想什么荣华富贵,历次战功所得的奖赏他都放在一个包裹里,军中掳来的罗刹女人更是正眼都不看一眼,反正别人干的他不干,别人享受他不享受,因为他就想着早点杀回老家看儿子,除此之外,所有的一切对他而言都没有意义。因他不玩女人,所以就和娶了罗刹娘们为妻的马龙一样,成了一众吴军老兄弟的笑料,但凡老兄弟聚在一块,都不会忘记拿郑国辉和马龙开涮,对此,郑与马龙一样,呵呵一笑,既不接茬也不反驳,任他们说去。

此次赵强亲调郑国辉的第一大队随他南下,看中的就是郑的沉稳,赵强一直留意部下众将们,看这当中有没有未来可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材,郑国辉便是他所看重的几个之一,因此这次南下便带上他,一来让第一大队和清军的八旗正儿八经交交手,二来也培养一下郑国辉,日后好委以重任。

十一月十三,赵强率部到达首义城,将来意告诉吴四后,让他暂时指挥首义城大队组织城内居民成立一支运输队,与后续赶来的军曹后勤司配合,在赵强指定的地点等待,准备抢运劫取的粮食。吴四得知大帅要亲自去劫粮,不由劝赵强不要去,这事让他去就行,却被赵强婉拒了,告诉吴四你只要好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行。

见赵强执意要去,吴四不好再劝,却是提到了他的几个结拜兄弟和潘常清,告诉赵强他想派人和他们联系联系,因为分散了这几个月,也不知他们情况如何,眼下关宁军风生水起,正是要用人的时候,他的这几个结拜兄弟可都是忠勇营的好手,潘师爷也足智多谋,要是能够联系上他们,对关宁军来说可是大大好事。忠勇和义勇二营是吴军中的最强营头,有这些老兵充实关宁军,好处自然颇多,但吴大他们现在是在尚阳堡,离此地将近一千里,这么远派人去联系他们,风险太大,不如放一放,等明年开春解决进攻雅克萨的清军之后,再广派人南下,联系各地起事,到时各地一齐动手,对占领关外更有帮助。因此赵强让吴四暂时不要联系他们,吴四听后,欲言又止,赵强也没留意他的神情,因为他正忙着对其他人交待事情。

清军从盛京、吉林等地运来的军粮走的是水路,行进路线是“辽河——松花江——黑龙江”,辽河在清军腹地,赵强不可能带着这一千多人马大摇大摆的跑过去,而且辽河是始出发点,屯在那里的粮食不可能太多,而黑龙江又是目的地,那里不仅盘踞着俄国人,还驻扎着满清从各地调来的大军,所以赵强也不可能羊入虎口,把自己送上门去。因此唯一可能的动手地点只能在松花江。但问题是松花江这么长,鬼知道清军的中转站在那里,难不成带着一帮部下站在岸上看着清军的运粮船在眼前慢悠悠的驶过不成。不过不知道不代表就不去了,现在赵强还真的只能把希望放在松花江上,所以在首义城休整一天,安排好后续运粮队伍后,第二天他便率部南下了。

赵强选择的南下路线不是从松山堡那里南下,而是从被关宁军抢掠过的墨尔根南下,据侦察所知,墨尔根城自从被焚毁后,清军便未在那里再设城置官,所以除了原先散落在墨尔根周围的小部落外,墨尔根方圆并没有清军的踪迹,而从墨尔根往南走上一百多里,再折向东南再走一百里路,就是松花江。这就是说赵强现在率部前往墨尔根然后潜到松花江流域,至少在时间上清军没有办法提前得知有这么一支人马出现在他们的地盘而加以防范。

第四十七章 变色第十二章 狗肉(求红票)第四十章 清原保卫战(十七)第二百二十二章 抢清军的粮食第二百一十九章 刘德的进言第二十七章 军魂第二百四十四章 南下劫粮(十一)第七十章 拉人头来有重赏第一百三十八章 定远作战(十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紧锣密鼓第二十三章 永平府官差第六十五章 御驾亲征(下)第五十章 进攻吧,勇士!第五十一章 雅克萨大屠杀(二)第三十九章 南征祭旗第一百零一章 强征扩军(十二)第一百九十六章 杜吉根思克会战(十七)第二十章 丧尽天良(中)第一百二十四章 建设(二)第二百零九章 杜吉根思克会战(三十)第一百三十二章 定远作战(六)第一百二十一章 关宁军团(三)第二百二十八章 防寒保暖第一百五十六章 定远作战(三十)第八十二章 血色京城(三)第二章 新君登基(二)第五十四章 保定屠官(下)第四十九章 火烧吉林水师第四十七章 明府庆生第一章 新君登基(一)第一百六十三章 饺子、冯云第四章 凶性大发的伍枫秋(上)第二十七章 胡国柱之死第十六章 上三旗、下五旗第二百二十二章 抢清军的粮食第一百六十七章 台前幕后(求收藏)第七十章 拉人头来有重赏第一百七十四章 巴克桑(二更)第六章 绿营接收(三)第一百六十一章 额尔古纳城破第一百三十二章 定远作战(六)第一百二十五章 建设(三)第二十五章 尽屠 不封刀(下)第九十五章 强征扩军(六)第四十二章 训话(求收藏)第二十九章 清原保卫战(七)第四十一章 进攻雅克萨(一)第八十四章 啃不下也得啃!第五十章 雅克萨大屠杀(一)第十章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第二百五十一章 准备南下第三十九章 南征祭旗第九十四章 水晶之夜(七)第二十三章 佐领都赖第八十八章 水晶之夜(一)第一百五十八章 大帅第六十六章 杀俘第六十二章 南下!南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兵临城下(一)第七十九章 奇袭北京(十)第二百零五章 杜吉根思克会战(二十六)第七十四章 林娜(求收藏)第六十二章 赎骨(下)第四十六章 夺取瑷珲城(中)第二百五十五章 预备役师团第四十三章 巴海之死(下)第七十九章 奇袭北京(十)第七十二章 万事开头难第五章 凶性大发的伍枫秋(下)第一百八十八章 杜吉根思克会战(九)第四十七章 朕只要粮食第二十六章 清原保卫战(四)第一百八十六章 杜吉根思克会战(七)第一百一十章 征服之血(九)第一百二十八章 定远作战(二)第三十五章 书房第六十四章 错一句,杀一人第一百零六章 征服之血(五)第四十六章 养心殿第六十二章 任意享用第八章 尚阳堡暴动(一)第九章 加速同化第一百三十七章 定远作战(十一)第二十一章 丧尽天良(下)第六十四章 错一句,杀一人第一百八十八章 杜吉根思克会战(九)第八十三章 血色京城(四)第五十七章 千总第六十六章 慈宁宫第二百四十五章 南下劫粮(十二)第七十四章 奇袭北京(五)第五十九章 明掘永陵(下)第一百一十二章 兵临城下(二)第九章 高士奇第三十一章 俄国人第十四章 酷刑(上)第一百一十五章 兵临城下(五)第二百五十一章 准备南下第八十四章 啃不下也得啃!第四十四章 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