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九章 戚虎

万历初年的大明,国势虽然已经由盛转衰,但是两百余年国祚积淀,深厚的底蕴还是为帝国贡献了大批优秀人才。贤臣名将万千才俊共同支撑起了这片中兴气象。

不考虑张居正这种几百年一出的人杰,也不算申时行、余有丁等才具足以守成的优秀官僚,只看武人方面,大明如今也可以算作将星璀璨,武德丰沛。俞龙戚虎东李西麻刘刀邓枪杜疯子……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段传奇,以及令周边蛮夷丧胆的赫赫武勋。

在这些将领中以军功而论,辽东土霸王李成梁当为第一,号称二百年军功无出其右。俞大猷个人操守最好,个人武艺也最为出色。余者或善于统兵,或能杀善战,皆为天下一时之选,但是在范进心中,这个时代第一名将依旧非戚继光莫属。

在后世的民间传说中,人们多传颂戚继光威名,对于同时代其他将领关注不高。可是就时人目光看来,武人之中最为出名的则是军功第一,家丁数量第一,腰包丰厚同样第一的李成梁。毕竟他的对手是北虏图门汗,而戚继光的主要战功则来自倭寇。

就事论事,万历本朝的军民心目中,倭寇再怎么厉害,也不能也不能和北虏相比。毕竟北虏可以围困京师威胁皇帝,倭寇只能荼毒江南杀害百姓,两者形制不一样。加上斩首的数量上,李成梁也远在戚继光之上,是以于当下的社会舆论里,李成梁在军人中的声望地位,远在戚继光之上。可是在范进心里,对两人的评价就要颠倒过来。

在他看来,戚继光不但是眼下全国武将之冠,就是放眼大明一朝,他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理应作为武人楷模树立。如果所有武臣都像他一样,皇帝和大臣就可以省心,相比而言李成梁不过是个武夫军阀,如果不是一直孝敬张居正得力,都想找个理由收拾了他。

戚继光的功勋不在于他杀过多少倭寇或是得到多少人头,而在于他的练兵理念外加上做人做事的态度。眼下九边武将的实力基本都由家丁的数量和质量决定,李成梁家丁九千,所以最能打。等到万历援朝后李家家丁凋零,李门九子就泯然众人毫无建树。

不单他如此,整个九边的军事体系都是这样,在原有的卫所制度崩坏,省镇营兵体系在九边不适用的前提下,九边形成了以武将加家丁为基干,朝廷官兵为仆从的战斗模式。家丁的装备好粮饷足,忠心度也足够,打仗的时候作为主力部队拼命,只要压得住场面,仆从部队就能跟进仗就有的打,反过来就要完蛋。

对于高度集权大一统模式的帝国来说,这种军事体系其实对于皇权无益。只是时事如此,非人力所能逆转,只能捏着鼻子承认,不但对家丁这种私人武装采取认可态度,甚至给家丁封官带俸,承认这种兵为将有模式的合法地位。

这些家丁属于武将私人所有,忠诚度属于将主而不是朝廷,武将调动家丁就要跟随将主离开或者解散,朝廷没办法控制。

戚继光坐镇蓟镇,背靠张居正这棵大树,掌握练兵大权,每年过手粮饷以数十万计,在江浙又广有人望。如果想养家丁的话,即使比不上李成梁,也能轻松养个两三千人没有压力,朝廷也不会见怪。

可是戚继光却是九边上唯一不养家丁依旧能打胜仗的将军,从招募义乌兵开始,到眼下蓟镇练兵,戚继光练兵不下十万。所练人马是朝廷官健,寄饷于地方,受朝廷控制,无一兵一卒为戚家私兵家丁。所谓戚家军的说法,是民间以将主姓氏称呼军队的习俗,与岳家军一样,并不意味着那些部队真是私人武装。

别看戚继光目下坐镇蓟门带甲十万,可是朝廷只要一道圣旨,就可以收缴他全部兵权,把他随意拿捏。历史上在张居正死后戚继光被清算,就是一声令下把他从京师调到广州,只给一个月期限,戚继光就得乖乖单身上任活活累死,绝没有拥兵自重颉颃朝廷的迹象。

将官如此,士兵亦然。在骄兵悍将动辄殴辱上官发动哗变的边军里,浙兵也可以算作一道清流。在原本历史上,万历援朝战役期间浙兵因五百两赏银问题与李如松发生冲突,导致在蓟门被自己人屠杀,数千转战高丽与倭寇浴血撕杀的东南健儿未曾死在扶桑人之手,反倒死在自己人刀剑之下。事后浙兵袍泽表达不满的方式不是造反哗变,而是向朝廷告御状辩诬,官司输掉之后也默默承认结果,没有闹事谋反,直到浑河血战流尽最后一滴血。比起哗变投敌的登州营,在忠诚这一层面就不知强出几许。

这种部队当然不是天生的,事实上义乌兵在经过戚继光训练之前,可是大规模械斗能待续半个月,地方官府不敢介入的剽悍存在。戚继光能把这么一群剽悍野蛮的乡民训练成屈死不造反的优秀士兵,足见戚继光本人的才具。

这种才具已属难得,更难得的是,戚继光并没想过利用这种才能为自己谋取富贵更没有不臣之心,他练兵打仗的目的既不是自己功名富贵,也不是青史留名。而是单纯为了保证大明江山稳固永远姓朱,这一点上与张居正以及范进算是志同道合。

从嘉靖时期,明朝的文臣武将都热衷于出版兵书,在图书市场上兵书向来是个热门题材,只要不往土司那里送就没关系。大家编写兵书的目的,或是贪名或是图利,只有戚继光编写兵法是为给后世武将留下一份完整的教材,避免同行走歪路。

他的《纪效新书》从东南剿倭时开始编写,多次自费再版、修改、补充,把他在蓟镇与图门汗作战的心得体会编写在教材里,为后人指明方向。这种工作对他个人没有什么好处,反倒消耗了他大笔资财,但是戚继光依旧坚持为之,所图的就是给帝国的领兵将领一份真实指南,保证大家不走错路。所以他的兵法里,并没有阴阳阵等玄学法术(明朝兵法强调玄学,具体可以看茅元仪的兵书),只记载了最为实用平实的练兵、演阵、军规、战法。是一本教人成为合格将领的工具书,而不是指导人怎么战无不胜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屠龙术。

在当下看来,纪效新书还不算十分出名,可是在另一条时空线中,纪效新书生命力之顽强,则完爆同时代所有著作。一直到清末曾国藩编练湘军,所用的教材依旧是纪效新书而且还能打胜仗。

北洋将领王怀庆每次提拔部下之前,必将当事人叫来毫无理由一通胖揍,观察对方反应只要没有怨恨不满之色,就能给予提升,这依旧是纪效新书的心得。一本兵书能流传这么久依旧发生作用,就可知兵书之用。

在战法上,戚继光的战术也和普通的九边将领不同。在范进看来,戚继光的战法对自己的好处最小,但是对于国家的好处就最大。

自嘉靖年间名将马芳开始,明朝边军作战就习惯使用捣巢赶马战术,换句话说就是和对手换家。

北虏每次进犯,都必然集结部族精锐出击,老巢的留守力量不强。针对这种情况,明朝边军将领采取的应对方式为留下步兵守卫城池,自己带着亲信家丁以及骑兵直奔草原,去袭击蒙古人的部落。

蒙古人在明朝控制区烧杀抢掠荼毒百姓,他们就到草原如法炮制,把留守的老弱妇孺一通杀,割了脑袋报功,顺带点火焚烧草场,掠夺驱赶马群,让蒙古人失去牧场。李成梁的二百年军功第一,就是这么刷出来的。毕竟明朝军功只认首级不认其他,不管怎么来的,只要人头砍得多就是功劳。

从部落里掠夺的牲畜金银,就是捣巢部队的犒赏,女子就是赏赐,砍下来的人头就是战功。这种行为后来渐渐变成了边将与部下的财源,大家都恨不得年年开战,不管整体战局胜负,自己都有一笔丰厚进账,顺带还能得到朝廷嘉奖。乃至明朝三令五申禁止将领擅开边衅,就是防范武将为了个人利益主动制造摩擦,最后让朝廷背锅。

俺答封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手下小部落的头人向俺答诉苦,被明朝这种捣巢赶马搞得无力承受,难以抵御剽掠,求和为上。这种战术对于蒙古人确实打击很大,但是对于自己防地里的老百姓来说,这种战术就是灭顶之灾。

毕竟边军总数虽然多,但是防范的战线太长,具体到一个点上,只有几千人,与蒙古大军相比处于绝对弱势。这个时候步兵守城根本守不了多久,全靠骑兵救命。骑兵却去蒙古部落刷战功搞破坏,结果就是大家同归于尽,彼此的防御点都守不住。

北虏破城必要烧杀抢掠,老百姓就要遭殃。这种天地同寿型打法,就是牺牲了步兵以及防地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换取将主个人的功名成就,以及部下骑兵的富贵。可是百姓管不到兵部,因为这种战术的巨大利益,边将乐此不疲,百姓就只能在地狱里挣扎。

戚继光的战法,在整个九边都是另类。他部下真正的骑兵数量有限,交战主要靠步兵加战车。他在蓟镇做的事只有两件,一是练兵,二是修墙。

从一开始戚继光就没想过深入大漠犁庭扫穴,而是立足自己的差事,做好蓟镇总兵,保证自己辖地内百姓安全。如果北虏来攻,自己就凭险固守,如果想要野战,就以步兵加战车应敌。

明朝边军里列装有大量火器,可是这不意味着明军可以获得射程优势,事实上想要靠火器射程打胜仗的明军,结局都是溃败。戚继光的战法在某些穿越者看来,就是呆板笨拙的典范,但是在范进看来,却是朝廷最需要的那种战法。

不和对方争胜,只和敌人比狠。在蒙古人的弓箭可以射中明军的距离内,明军才允许开火射击,彼此以命换命,仗着明朝人口优势换死敌人。这种战法说来容易,真正能做到的人却不多,放眼九边能执行这种战法的,就只有戚家军一支,乃至到了浑河那种死地也能坚持这种打法直到全军覆没。在范进看来,这种军队已经有了几分龙虾兵的味道,除非兵力相差悬殊,否则这种打法对上谁都不吃亏。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戚继光这种打法朴实无华,没有以少胜多,没有力挽狂澜,只是赢下该赢下的战斗,输掉该输掉的战斗。注定他不会在九边这种地方立下大功,在朝廷里也就不会被重视。

毕竟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戚继光这种打一次就让图门汗老实十几年不进犯蓟镇的将领,在皇帝看来就成了无用之人。如果他不是抱紧张居正大腿,早就被拿掉了位置,更不可能每年获得大笔军费资金,用来修墙练兵。投桃报李,戚继光安排鸟枪手保护张居正安全,又送千金姬再送海狗肾,也就是题中应有之意。

戚继光不但会打仗,更会做人,给张居正递手本向来自居门下走狗小的戚某,称呼张居正为顶上恩主张阁老,绝无骄悍之气。受自己伯父影响,戚金也是个非常知道分寸的将领,虽然没自称门下走狗或是门下沐恩,但是态度上也极为小心谨慎,连声音都压得格外低生怕喉咙太粗,冲撞贵人。

他的脸色有些羞赧,再三向范进解释,自己从兵部接到命令就一路追赶车驾,盔甲兵器准备不齐,希望范大老爷不要见怪。作为将门子弟世袭武臣,他的盔甲兵器向来随身携带,哪有准备不及之说。范进在官场打滚这么久,心中自然明白他话里的哑谜,未曾准备齐全的不是盔甲武器,而是金银孝敬。

他笑着安抚戚金,又拉他坐下说话。两人闲谈几句,范进忽然问道:“三年前本官中了二甲传胪,蒙老泰山垂爱召对,本官曾献豆肥方,以豆肥肥田,豆渣养猪。老泰山当时是让戚元戎于蓟镇试行,今日得见小将军金面,正要讨教,不知这方子推行没有,效果如何?”

“敌马远来,五十步内外,不过弓箭射我;我今有鸟铳、快枪、火箭、虎蹲炮、佛狼机皆远过木箭,狠过木箭,中人多过木箭,以此五种当他箭,诸君思之,孰胜孰败”---戚继光指望火枪玩射程优势克敌的,很容易就落到向荣那个结果,火绳枪开枪敌人就会死是个玄学,不是科学。

第一百三十九章 左道第二百零五章 慧剑断前缘(上)第一百八十五章 有冤报冤第一百三十章 衣冠遍羊城第三百八十五章 清除障碍第五百一十八章 大明的秘密战士第四百三十三章 幽兰居(下)第一百一十八章 名利(上)第一百六十二章 绝杀第三百六十七章 佳话第五百二十章 迷弟第二百零六章 慧剑断前缘(下)第二百一十章 功夫换功夫第二百一十四章 祥瑞第一百五十三章 妖书第六百零六章:浮光掠影第四百一十九章 贡使真相第一百四十三章 亚魁第四百四十一章 豪雨(上)第三百八十二章 翻江水与燎原火第二百五十四章 会试(上)第二百八十七章 千疮百孔的卷宗第八章 人命关天第五百一十四章 金口玉言第二百二十九章 薛五的考验 (下)第三百二十一章 跬步之积第四百八十章 十三太保,退思当道(下)第二百六十章 相思第一百九十一章 魏永年的真性情第四百七十八章 春景(下)第二百七十四章 阴招第四百六十八章 范进的修、齐、治、平(中)第五百九十二章 塞上行(下)第五百二十三章 谋事(中)第三百五十章 用计收心(下)第五百零一章 大婚(下)第三十六章 写状第六十五章 好风借力(上)第三百七十八章 亏空第七十七章 户籍第一百一十九章 名利(下)第三百三十七章 天人感应第三百六十六章 内讧(下)第二百一十三章 温馨时光(下)第一百六十九章 诛心(下)第一百九十七章 天花第八十章 倾颓第四十六章 师徒合作(下)第五百零四章 裱糊匠出手第三百三十七章 天人感应第一百六十四章 鱼与熊掌第五十七章 闲来写就青山卖第二百五十九章 蜚短流长(下)第一百零六章 新船与旧船第五百二十八章 代朝廷还债第一百二十八章 新春第三百三十六章 操控清议(下)第六十五章 好风借力(上)第一百七十一章 徐维志第四百一十八章 再给一个机会(下)第四百三十三章 幽兰居(下)第五百二十一章 高抬贵手第四百七十章 千金赏第五百零三章 我只道铁富贵一生注定(下)第四百七十章 千金赏第二百二十三章 扬州第二百七十五章 这个殿试不寻常第三百六十四章 施压第四百九十八章 忽然之间明白了第二百二十八章 薛五的考验(上)第二十四章 新居第四百一十二章 几样心思第四百九十章 孤臣第三百九十章 叫破机关第一百二十一章 立足第五百一十二章 新的对手第五百零二章 我只道铁富贵一生注定(上)第二百二十五章 镖局蓝图第一百三十一章 绝望第五百八十八章 烽火(下)第二百五十六章 贺礼(上)第一百三十六章 回家第六百零一章 范进的奇耻大辱第一百八十三章 虎穴(上)第三百五十一章 铁娘子(上)第五百五十三章 佳人第四百二十三章 将计就计第四百九十三章 左右逢源第二百二十章 君臣(下)第二百一十九章 君臣(上)第二百三十章 幕后黑手第三百七十六章 友谊和利益(上)第二百九十九章 牵着鼻子走第二百八十八章 闲棋立大功第三百七十四章 好兆头(下)第五百九十三章 草原惊雷(上)第三百七十五章 入城第二百八十九章 困兽之斗第一百六十六章 我是一个粉刷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