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请求

疤脸汉子脸上带着几分悲苦,咬牙切齿道:“咱们得弥补当年的这个错误,否则大清就彻底完了!”

弥补错误?

这话让众人有些不解,雍正都当了两年多的皇帝了,还能如何?横不能真的带着这么几个人杀到皇宫里去啊,再说就算杀了他雍老四,那也是他儿子——弘历登基,根本没他老十四什么事。

有些事情大家一时口快也就算了,说说也无妨,可是谁要是真这么想这么干,那可就是妥妥的傻子。

疤脸汉子努力地压抑内心的兴奋,扫视了一眼众人,“不瞒几位兄弟,十四爷虽然还被那位软禁在了先皇的皇陵,可是却已经找到了那位篡权谋逆的证据!十四爷手里有先皇的遗诏,他才是真正应该登基的皇子!”

“啊......”

众人不由得发出惊呼声,这可实在是让人意想不到.......没想到老十四居然还真有这种证据,不过这个事情是不是太荒唐了?

见众人都是一副疑惑的模样,疤脸汉子却是悄悄从怀里掏出了一个物事,散发着浓浓的血腥味道,他将那个物事打开来,却是一条长长的衣带,上面被人用鲜血写着许多小字。

看到这个玩意,在座的诸位心里瞬间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好歹大家都是八旗里的精英,也都是读过四书五经的,就算真没读过,这评书总是听了不少,很快就联想到了一个东西,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衣带诏!

疤脸汉子将衣带举了起来,表情十分肃穆,轻声道:“诸位兄弟,这是十四爷传出来的衣带血诏,号召天下义士勤王,兄弟不才,如今也甘愿为大将军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还请各位兄弟助我!”

在场众人瞧见这一幕,顿时便有些心惊肉跳,这可不是闹着好玩的......要是被皇帝知道了,大家伙连同全族人都得死!

谋逆大罪,乃九族不赦之罪。

“哼!”

疤脸汉子瞧出了众人的懦弱,当下便冷哼了一声,“今天既然能拿出这要命的东西,便是要跟诸位兄弟共进退——眼下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蚂蚱,跑不了你也跑不了我,若是再不敢出来做点什么,难道你们要眼睁睁看着大清亡吗?”

字字里带着血泪一般,却是让众人无比动容,在眼下的大清里,像这般义士还真是不多见了......

“大哥不必多说,既然你我等人皆为兄弟,自当同生共死,再说戡乱报国原本就是我八旗子弟的责任,岂会坐视?”

“就是,大哥,我愿意加入!”

“大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众人原本只是被吓到了,如今被疤脸汉子这么一激,一下子就想到了如今的处境,当下便一个个站了出来,要共谋大事。

眼见得众人都被忽悠得上船了,疤脸汉子才将众人聚拢在一团,悄悄说道:“几位兄弟,我觉得是那等莽撞之辈,如今天助我等,正好有一个机会可诛国贼,只要一旦成功,咱们就能够成为大清巴图鲁!”

............

景山,寿皇殿。

一盏孤灯如豆,在这偌大的宫殿里,却透着些许寂寥。

只是在那孤灯之前,却有一个中年人正捧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他的头发略微有些花白,形容枯槁,只是眼睛却炯炯有神。

不知过了多久,殿外却传来了一阵脚步声,那声音到了门口时便停了下来,随后门便被推开了,一名长相粗壮的汉子迈步走进了殿内。

“启禀王爷,奴才马兰峪总兵和泰奉圣上旨意,前来看望王爷。”

中年人抬起头瞧了那马兰峪总兵和泰一眼,脸上泛起了一丝笑容,随后便放下了手里的书籍,连忙走到和泰面前,跪了下去。

“奴才允禵聆听圣言。”

原来此人却正是被幽禁已久的老十四允禵,只是如今的这副模样却是与过去的大将军王便再无联系,更像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

“允禵,近些日子你可曾好生揣摩先帝圣意?”

“回皇上的话,奴才每日里都在认真学习先帝遗训,揣摩圣意,不敢有一日忘记,更不敢有丝毫懈怠与不敬。”

和泰脸上神色丝毫未变,却是继续道:“那你可曾有怪过朕不重用与你?”

“奴才不敢,唯有好生揣摩圣意,才有资格为皇上分忧!”

两个问题问完了,二人自然也就重新换了姿态,这会是允禵在上面坐着,而和泰则是在下面老老实实跪着。

对于和泰而言,他自然知道这个马兰峪总兵的位置意味着什么,他其实就是一条专门用来看管老十四的狗,只要对方有任何异动,他都要在第一时间向皇帝回禀。

“和泰,本王在这里也已经有快三年了,你来这里也似乎有两年了,本王似乎还从来没有向你求过一件事,只是今日却有一事,需要你帮忙。”

允禵似乎对和泰并不排斥,反倒是有事需要开口求助。

和泰当下也不敢直言拒绝,只是头低得更深了些,“王爷有什么事还请尽管吩咐,奴才能做到的,自然谨遵王爷命令。”

所谓能做到的,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更简单了,别提那些过分的要求,提了也没用。

允禵轻轻笑了一声,“本王自然不会为难你,这件事情其实也很简单,本王这些日子读书,却是想起了额娘,便想给额娘抄抄佛经,你能否去跟皇上求个情,让皇上恩旨送些佛经进来,本王也就别无他求了。”

“回王爷的话,此事奴才也不敢做主,只得去向皇上禀告,还请王爷理解。”和泰趴在地上,声音十分冷静,似乎正在飞速思考着。

允禵并没有感觉到奇怪,反而是挥了挥手,轻声道:“这自然是应该的,本王就在这里等你的消息。”说着话的功夫,却是再次拿过了那本书籍,意思很清楚了,要送客。

和泰不敢耽搁,又磕了个头,便转身离去了。

随着‘吱呀’一声,殿门又重新关上了,整个大殿又恢复到了往日的平静,平静到好像刚刚什么都没有发生,也没有人来过一样。

可此时却终究是有些不同了,只见正埋头读书的允禵,他捏着书的手指却有些泛着青白,眼神里更透出了一丝迷茫。

对于允禵的请求,和泰自然不敢有丝毫的隐瞒,相关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就抵达了雍正的案头,等待着这位皇帝的处理。

在看完了和泰记录下来的所有资料,以及允禵的相关请求后,雍正的眼里闪过一丝厉色,他虽然还不清楚允禵到底是什么目的,可是对方说出为额娘祈福这件事,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他都无法拒绝。

因为允禵的额娘,也是他雍正的亲生额娘孝恭仁皇后,二人原本就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

就在去年五月份,孝恭仁皇后崩逝于永和宫,九月附葬与景陵。在孝恭仁皇后驾崩之前,还为老十四向雍正求过情,当时的雍正刚刚将自己的好弟弟幽禁在景陵,并且安排马兰峪总兵和泰监视他的行动,因此不管从什么方面,当时的雍正对自己的这个弟弟没有半分放松警惕。

等到孝恭仁皇后驾崩之后,雍正也只得做做姿态,以慰“皇妣皇太后之心”之心的幌子下,晋封允禵为郡王。

然而,这个所谓的封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上的作秀,雍正并没有给允禵赐下封号和给予俸银,甚至就连其注名黄册,仍然是固山贝子,该幽禁还是继续在幽禁,可以说除了捞到一个所谓郡王的名头,允禵的处境并没有一丝一毫的变化。

由此也可以看出,雍正心里对于这位大将军王是多么忌惮了。

“传张廷玉。”

“嗻。”

过了片刻之后,张廷玉迈步走进养心殿中,只是他整个人却显得疲惫交加,近些时间由于施行新政的缘故,很多八旗王公大臣都在指责他张廷玉是汉贼,甚至还举朝攻讦,左支右绌之下,自然也难免会有些漏洞。

“奴才张廷玉见过皇上......”

瞧见张廷玉头上的白发,雍正终于叹了一口气,在他登基之前,张廷玉看上去还是颇为俊朗的,如今仅仅只是三年不到的时间,就已经变成了这幅模样。

实际上何止是张廷玉,就连雍正他自己,如今外表看上去也几乎老了十岁多,由此也能说明他雍正是多么殚精竭虑,苦苦维持了......

“衡臣啊,现在摊丁入亩这些事情都怎么样了?”雍正慢吞吞说道。

“回皇上的话,如今直隶、山东、山西诸地已经全面铺开,至于云、贵、川、甘等地,朝廷力有不逮.....”

张廷玉说的直隶、山东、山西,其实就是朝廷在关内能真正主导的底盘,像云、贵、川、甘等地,在如今这个局势下,已经根本没办法有效指挥,像在甘肃的年羹尧,还有四川的岳钟琪,好歹还是雍正的心腹,像刚刚升任的云贵总督杨名时,则根本难以掌控大局。

雍正也想到了这个问题,随即便沉默不言,宁楚在南方的进度实在太快,几乎是风卷残云之势一统南方,而清廷的统治却仿佛是沙子建立的大坝,稍有一丝裂缝便分崩离析......

张廷玉咬咬牙道:“皇上,西南之地,眼下决不可再重蹈两广覆辙,即便是丢也不能丢得这么轻松,应该趁着楚逆还未大规模进兵云贵,派遣一名大员前去统领全局,对宁楚形成掣肘,为我大清谋取时间。”

“你是说,杨名时不行?”雍正脸色淡然,却是让人看不出他到底是如何想的。

张廷玉跪在地上,轻声道:“皇上,杨名时乃老臣,治世自然是能臣,可如今......如今正值乱世,更需强臣。”

什么是强臣?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可是雍正心里明白,张廷玉所指的强臣,就是指年羹尧、岳钟琪这种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治民的人。

若是天下太平,这样的强臣很容易引起皇帝的警惕,可是在乱世之中,却是无坚不摧的神兵利器,能够驾驭这样的强臣,才能收拾河山,平定天下。

“那你举荐谁去做这个云贵总督?”

“鄂尔泰。”

张廷玉感觉自己的心脏正在砰砰跳,他跟鄂尔泰的关系不错,这番举荐本身是冒着风险的,若是皇帝心里以为他们二人有幕后交易,那可就麻烦了。

还没等张廷玉补充解释两句,雍正却开口道:“哼哼,朕就知道,你的人选无非就是河南巡抚田文镜和山东巡抚鄂尔泰其中之一,只是为什么推荐鄂尔泰,而不是田文镜......朕想听听你的意见。”

说起来,自从雍正继位以后,他当年潜邸的那些臣子们,也都一个个不断高升,就不说刚刚一继位就重用的张廷玉与隆科多这两个老资格了,就连李卫这种帮闲出身的小混混,就在前不久,在直隶巡抚李维钧升为直隶总督后,因为办事得力被升为了直隶巡抚,接了李维钧的班。

这充分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他雍正不看出身,只看办事能力,有能力的就坐火箭升官,没能力的还是趁早回家种地吧。

因此张廷玉也猜到了雍正的心思,那就是在目前的朝廷里,真正能当上云贵总督的人,其实只有田文镜和鄂尔泰二人之一。

出于一些缘故,张廷玉不想在这件事上表现得过于聪明,否则很容易被雍正忌惮,但是给到的理由也不能太随便,否则被雍正看穿了,那可出祸事了。

“皇上用鄂尔泰的缘故,是因为他之前有过带兵经历的原因吗?”张廷玉绞尽脑汁,总算想到了一个还能说得过去的理由。

“哼,田文镜在河南也是带过兵的.....”

雍正不置可否地冷哼了一声,不过听到张廷玉这般说,他心里反倒踏实了些,随即便给出了真正的原因。

“朕不用田文镜,纯粹是因为他的性格太过于孤傲,为政苛细,居心忮刻,虽能察吏安民,惩贪除弊,可是并不适用于云贵之局。”

第五百章 陛下要赖账第一百一十二章 湖南攻略第一百九十章 誓师东征第三百六十五章 孔家第一百二十四章 相持第四百四十六章 没时间了第一百五十八章 孤注一掷第七十七章 大胜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四百八十五章 大决战之八里桥之战(五)第二十三章 炮响第二百一十九章 奔袭北硖关(二)第二百二十七章 康熙倒下了?第二百七十章 忍辱负重第一百二十九章 喜迎大捷第二百四十六章 铁骑冲锋第四百一十二章 给资本套上笼子第五百三十五章 海参崴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飞跃第二百零八章 决战练潭镇(一)第八十四章 太宗故事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军第二十九章 炸了第二百六十一章 康熙驾崩第二百九十七章 离心离德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忧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决战之汉臣处境第五百一十二章 分封建国第三百八十章 日本故人第四百四十五章 自信姿态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换铁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下?东进?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银本位制度第一百三十二章 朕难道错了?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决心第一百九十六章 身前事第二十九章 炸了第六十章 父子第四十七章 宁千秋第四百九十六章 辽东屯田策第五百六十七章 战漠北第三十二章 各方准备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四百五十二章 运筹帷幄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五百零六章 共君之制第二百一十八章 奔袭北硖关(一)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义凛然第五百一十章 飞蛾扑火第五十章 千古圣君第四百五十七章 死中求活第四百五十四章 天命昭昭第八十七章 得加钱第七十五章 围城打援第二百六十二章 图穷匕见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二百一十七章 决战练潭镇(十)第一百三十四章 曾静第十八章 收徒第一百零六章 游击战第一百八十九章 利与义第四百二十八章 风雨欲来第四百一十四章 自古艰难唯一死第九十一章 老天爷第三百二十章 登基为帝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外来客第四百零五章 土司内乱第五百三十八章 广州码头第三百六十八章 种痘之法第二百六十八章 废除弊政第二百六十一章 康熙驾崩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会议第四百五十二章 运筹帷幄第四百零八章 你们想造反吗?第三百六十六章 得过苦日子第一百八十二章 怒火攻心第四百四十三章 谁都逃不了第一百五十三章 傅尔丹第四百四十五章 自信姿态第七章 思想教育第三百五十五章 都没有退路了第四百一十二章 给资本套上笼子第五百五十一章 大汗易位第一百零六章 游击战第五百三十二章 高瞻远瞩第一百四十七章 何为臣道第一百零八章 巡视第一百六十五章 朔本清源第五百章 陛下要赖账第一百五十九章 有进无退第三百一十九章 光明大道第二百六十八章 废除弊政第三百八十三章 十年海军第一百七十七章 关键抉择第四百四十二章 开始收网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国之道第三十八章 资本力量第五百三十二章 高瞻远瞩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第二百五十一章 掷弹营,万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