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 西破强楚

吴王阖闾在取得王位之后,召见孙武、伍子胥等人,共议图霸大计。孙武认为:楚国常为列国之强,独霸江淮已久,吴国若想中原图霸,又必以江淮之地为基,故时下万般大事应破楚为先。然而,楚国地广人稠,人民殷富,军队装备精良,作战经验丰富,战斗力强悍,并且楚国在江淮一带,世为霸主,属国众多,业已形成了以楚国为核心的政治联盟。因此,在此情况下,吴国不宜与楚硬拼,还需运用谋略,进一步疲惫楚国,待其国敝民疲之时,方可全力进攻楚国。伍子胥非常赞同孙武的见解,并献上一条“三师疲楚”的妙计,此计包含两个部分,其一,将吴军分为三支,轮番出击,骚扰楚国边邑,楚进吴退,楚退吴进,在避免与楚军接触的同时,充分调动楚军,最大限度地消磨其斗志。其二,待到楚军人困马乏,麻痹轻敌之时,集中三军优势兵力,出其不意,击溃对手。阖闾充分采纳了两位贤臣的建议,立即展开行动,接连袭击楚国的夷、潜、六等地。楚国不知是计,每次皆以全军抵敌,吴军忽南忽北,使得楚军疲于奔命,士气低沉。通过六年的持续骚扰,楚军将领对于吴军的军事骚扰已然熟视无睹,误认为吴军每次仅是骚扰而已,放松了应有的警惕,这就为吴国举国攻楚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吴王阖闾九年秋,楚兴师攻蔡,蔡昭侯求救于吴,唐成公闻讯,亦遣使入吴,表示愿与蔡、吴联合抗楚。孙武考虑蔡、唐两国虽弱,但居于楚之侧背,若得借其道,吴军可避开楚军的正面防线,从其侧翼进行战略迂回,直插楚国腹心。因而立即建议阖闾接受蔡、唐的请求,并制定了沿淮河西进,途径蔡、唐两国深入迂回楚国西北,直逼楚都郢城的进军路线。此举一来可以进一步麻痹楚军统帅,使其误以为吴军如以往一般,仅是短线出击求援蔡国;二来使得吴军避开楚军重兵布防的区域,由其守备薄弱的侧翼迂回突袭,避实击虚,出其不意。阖闾完全同意孙武的计划,于是年冬,亲率吴国三万精锐,逆淮河西进,汇集蔡、唐之众,直趋汉水。楚军慌忙调整部署,仓促沿汉水西岸布防。吴军乘势于柏举打破楚军主力,一举攻入楚都郢城,楚昭王【1】匆忙中逃奔随国。

是役,吴国君臣在对楚、吴实力进行客观比较之后,既没有不顾实际地与楚力拼,也未消极地等待楚国自行消减或是露出破绽,而是积极地运用谋略,通过“三师疲楚”之计,主动上手,完成敌我双方优劣的转化。另外,奇袭楚国的作战中,孙武巧妙地利用唐、蔡之地,实施大迂回战略,乘楚军疲惫之时,东北部防御空虚之隙,进行战略突袭,千里袭人而军不劳,真实地诠释了“以迂为直”的重要军事原则。“迂直”是古代兵法中常用的一对范畴,“迂”即道路迂远、曲折,泛指不利的条件,“直”指道路近、通达,泛指有利的条件;“以迂为直”则是指,在行军或作战中,示敌以迂远,待敌意已怠,复可诱之以利,使敌心不专,后倍道兼行,路虽远而行实速。飞刀以为:战争不是画几何,作算术,是人与人之间智慧的博弈,勇气的对抗,是互动的,而非静止的,是柔性的,而非刚性的。因此,直线短,但常常难行,曲线长,而往往易至,了解到这一道理,指挥者才能纷繁变化的战场上,化不利为有利,化腐朽为神奇。

——————————

【1】楚昭王(约前523年~前489年),芈姓,熊氏,名壬,又名轸,楚平王之子。

作者题外话:该文章于2010年4月20日/21日,被推荐至新浪网【草根博客】/【博客首页】,飞刀在此感谢博导老师和锐博客的推荐与支持!2010年4月21日,被收录到【新浪文化博客读书随笔栏目】,飞刀在此感谢博导老师和【文化博客_读书频道】的指点与支持!

第二十二 史记第二十九 相据合肥第十九 邯郸之战第五 取势第八 商鞅变法第六 北戎之战第一 序言第三十 痛失荆州第四 老子第一 孔子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七 韩非子第四 大泽狂飙第三十一 卧薪尝胆第十四 周敦颐第七 取舍第三十二 诸葛贤相第十四 胡服骑射说服力第十六 不战定燕第九 桓公得位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二十八 进取汉中第七 巨鹿疑云第十三 惠能禅师第一 序言第八 楚雄汉上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七 襦葛之战第九 兖州危机第四 军政形势第八 商鞅变法第二十二 赵盾弑主第一 序言第二十一 秦殇第三十三三 国归晋第十五 易经第二十 崤之战第一 孔子第十五 东方剧变第三 共叔谋逆第十四 泓水之战第二十二 赵盾弑主第六 北戎之战第一 序第十六 金刚经第十八 吕氏春秋第八 商鞅变法第二十 后记第五 独霸西戎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十一 纵横天下第三十三三 国归晋第一 序第五 群雄逐鹿第二十三一 鸣惊人第十八 潍水之战第十四 父子双雄第二十 崤之战第十八 吕氏春秋第五 庄子第二十八 进取汉中第三十一 夷陵遗恨第七 襦葛之战第二十 横扫六合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十五 官渡之战一第四 军政形势第三十 北威齐晋第六 率先崛起第十七 远交近攻第二十八 西破强楚第十五 易经第十四 父子双雄第二十一 函谷封尸第十五 易经第三 谋攻第十一 暗度陈仓第六 绝世双雄第二十一 隆中对策第十 兵出函谷第二十六 西定关中第十 汉中对策第七 河西之耻第五 取势第六 发机第二十 后记第三三 国演义第二十三 赤壁鏖战第十二 南举巴蜀第二十 后记第十五 心战井陉第二 庙算第二十 横扫六合第四 谋形第二十三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