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 孙武演兵

吴王阖闾夺位之后,乃议伐楚争霸之事,大夫伍员(伍子胥)谏曰:“楚国广有江汉之地,兵甲素来强盛,粮草充盈,若无良将为佐,恐不易征伐。现有一齐人孙武,客居于吴,其精通韬略,有神鬼不测之谋,若得此人统兵,何惧楚人!”阖闾闻言,急令伍员取聘孙武。伍员见孙武,备道吴王倾慕之意,孙武亦愿佐明君以成大业,遂以自著的兵法十三篇见于吴王。阖闾尽观其兵法,心中大悦,便问可否小试于兵。孙子对曰:“不只于兵,妇人尚可一试!”阖闾许之,出宫中美女一百八十人以试孙武之能。孙武分之为两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令其演兵,妇人皆笑,又演,复笑。孙子怒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欲斩左右队长。吴王见斩爱姬,心中大骇,为其求免。孙武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立斩队长二人,以明法纪,并以其次为队长,复演兵法,众夫人皆中规矩,无敢哗然。阖闾知孙武果善用兵,遂以为将,统领吴军。

孙武所著“兵法十三篇”,即后世所称《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最为璀璨的瑰宝,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兵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事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均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从古至今有众多军事家对其进行注释,其中最主要的有曹操、杜佑、杜牧、陈皞、李荃等十一家。其中,魏武帝《孙子略解》,即曹操注《孙子兵法》,是《孙子兵法》最早的注本,开注释孙子之先河,亦是诸多注本中最为简练和准确的。《孙子兵法》全书仅五千多字,篇幅不长,但其文体大经深,是孙武本人对春秋以来列国征战经验的总结与升华。书中孙武对于战略、战术以及治军等方面均有精辟的论述。战略上,孙武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并将其视为用兵的最高境界;重视取舍,提倡“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的军事哲学,不与对手执着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放眼全局,运兵取势,以谋制敌。战术上,其在“兵者诡道”这一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主张实施军事欺骗,示形动敌,强调灵活用兵,通过奇正变化,因地制宜,因敌制胜。治军上,孙武主张赏罚公平,恩威并施,力求军制统一,令行禁止。孙子兵法是一部划时代的军事著作,不仅为我国古代军事指挥学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为古代军事哲学的形成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影响深远,千古一书。

作者题外话:该文章于2010年4月12日,被收录到【新浪文化博客读书随笔栏目】,飞刀在此感谢博导老师和【文化博客_读书频道】的指点与支持!2010年4月12日,新浪网【文化漫谈】将本文加为精华,飞刀在此感谢论坛和各位管理员前辈的推荐与指导!

第十 管仲相齐第二十二 史记第十一 乱世之治第十 汉中对策第九 桓公得位第六 北戎之战第六 发机第十七 成皋相持解空第五 庄子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三十二 诸葛贤相第十一 乱世之治第十五 心战井陉第二十 后记第二十五 暂借荆州第一 序言第五 独霸西戎第十八三 置晋君第六 率先崛起第三 秦国兴起第十二 彭城之战第十六 不战定燕第六 北戎之战第二十 崤之战第三 谋攻策算法解空第三十三三 国归晋第十四 泓水之战第二十八 西破强楚第十二 鬼谷子第二十三一 鸣惊人第五 北制之战第二十一 秦殇第二十四 蒋干盗书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二十八 西破强楚第十 管仲相齐第十二 谋心之士第二十八 西破强楚第八 商鞅变法第一 序第十五 易经第十三 奔袭大梁说服力演绎法第十一 乱世之治第三十二 诸葛贤相第二十一 函谷封尸第六三 家分晋第十七 官渡之战三第四 老子第十四 形格势禁第十五 官渡之战一第二 烽火戏诸侯第六 率先崛起第十 管仲相齐第十四 周敦颐第一 序言第二十四 蒋干盗书第二十一 函谷封尸第四 大泽狂飙第九 项羽分封第十一 纵横天下第二 帝国斜阳第二十三三 国志第二十 崤之战第九 桓公得位第十八 官渡之战四第二十三 赤壁鏖战第二十五 暂借荆州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十二 彭城之战第二十 横扫六合第八 楚雄汉上第八 后记第六三 家分晋第十四 父子双雄第十四 泓水之战第二十二 赵盾弑主第二十三三 国志第六 发机第十四 父子双雄第十二 南举巴蜀第十一 纵横天下第四 大泽狂飙第十九 仓亭之战第二十三 略第二十七 孙武演兵第二十三 略第九 孙子第八 墨子第三 荀子说服力解空第十二 彭城之战第十 管仲相齐第十七 远交近攻第二 秦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