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 姬光夺位

春秋后期,吴王诸樊【1】薨,其子光理应嗣位,但为守父命,其仍将王位以次传于四位兄弟。待到王僚【2】即位,诸樊之子姬光【3】心中不服,而阴纳贤士,欲袭王僚而自立。届时伍子胥【4】弃楚而投吴,光遂招其为门客,问其夺位之计。子胥为其画策曰:“王僚朝中广有党羽,若与其硬拼绝非上策,故欲行大事,必得其间,方可成功。今楚王新亡,朝无贤臣,可奏请王僚乘楚之丧,发兵征伐,霸业可成。王僚必然答应,兵暴于外,国内空虚,正可下手。”公子光恐王僚命自己为将征楚,故子胥又谏一策,让公子光诈称坠车而患足疾,不可率军远征,且荐僚之母弟掩馀、烛庸为将,更使公子庆忌结连郑、卫二国,共攻楚国,并令季札【5】使晋,以窥中原之衅。吴王好大喜功,必从,此一网而除三翼,刺王之事易也。次日,姬光以乘丧伐楚之大利说于王僚,僚欣然同意,即使掩馀、烛庸为将帅吴国精锐伐楚,季札聘于晋国。待吴师出境,姬光即请王僚赴宴,暗使专诸以进鱼炙为由,用鱼肠剑刺死王僚,自己则乘机发动政变,夺取吴王之位,以伍子胥为大夫,散财放粮,以赈百姓,国人遂安。

在中国的古代谋略中,有“谋”与“计”的区别,所谓“谋”,着重于事态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属于战略范畴。而所谓“计”,则更侧重于行事的细微之处,属于战术范畴。《三国演义》【6】想必大家都熟悉,诸葛先生的“隆中对策”是对于天下大事态势上的把握,故称之为谋。相反,在东吴招亲时,先生临别赠与赵云将军的三个锦囊妙计,只合一时之用,便是所说的计。后人效法先人之计,多有不中,并非全因古来流传有误,其原因既在于后世应用者仅是机械地照搬模版,而忽视了具体处境与时机,又在于单计使用意图过于明显,易于被对手识破,且势单力孤,难以形成强大的态势,胁迫对手。因此,现实中单凭一条计策是很难奏效的,谋略家们多是先后或同时采用多条计策,使得计计相连,环环相扣。我国古典兵书《三十六计》【7】中将这种用计方式称为“连环计”,即让对手自相牵制,而后再去谋取。反观本文这一实例,姬光和伍子胥正是利用这里策略,先以伐楚为名调出吴军主力,而后又诈病,获取自由之身,并使王僚两母弟为将,公子庆忌和季札出使他国,去僚之左右羽翼,以衰其势。最后,设宴请其入瓮,令专注行刺,一剑封喉。故而,在实战中我们应当以先前的计策设法拖累、牵制对手,扰乱或破坏其局势,使其陷于困境,丧失原有的战斗力,再以随后的计策进击对手,前后呼应,如若用计如此,则更易成功。

——————————

【1】诸樊(?~前548年),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吴王寿梦之子。

【2】王僚(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吴国国君,诸樊的弟弟。

【3】阖闾(?~前496),又作阖庐,姬姓,名光,著名军事家,春秋末期吴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吴王诸樊之子,故又称“公子光”。曾重用伍子胥、孙武等名臣,西破强楚,威震天下。在南征越人的战斗中,受伤而死。

【4】伍子胥(?~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春秋末期楚国人,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

【5】季札(前576年~前484年),春秋时期吴国人,吴王寿梦少子。

【6】《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为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三十六计》,我国古代主要兵书之一,作者与成书年代均不可考。

作者题外话:该文章于2010年4月6日,被收录到【新浪文化博客读书随笔栏目】,飞刀在此感谢博导老师和【文化博客_读书频道】的指点与支持!

第十一 纵横天下第二十一 秦殇第十八 吕氏春秋第十七 远交近攻第四 谋形第七 河西之耻第一 序第六 率先崛起第八 定抚关中第三 沙丘变乱第二十七 刘备入川第三 秦国兴起第四 大泽狂飙第六 发机第一 孔子第十八 潍水之战第二 庙算第十七 远交近攻第五 独霸西戎第十三 惠能禅师第二十五 弭兵之会第十三 惠能禅师第十五 官渡之战一第五 庄子第十 吴子第四 大泽狂飙第十七 诗经第四三 平晋乱第十四 泓水之战第三十一 卧薪尝胆第十三 病榻论相第二十九 相据合肥第十 管仲相齐第十八 潍水之战第十七 官渡之战三第二十一 战国策第三十二 后记第二十四 邲之战第七 士人之望第一 序言第三三 国演义第二 秦颂第二十七 刘备入川第八 墨子第十四 胡服骑射第三 荀子第二 秦颂第十四 父子双雄第十八 吕氏春秋第十三 病榻论相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二十三 赤壁鏖战第一 孔子第二 孟子第十五 官渡之战一第十一 长勺之战第二十三三 国志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六三 家分晋第十八 吕氏春秋第二十七 刘备入川第十五 心战井陉第二十二 后记第七 取舍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二十七 孙武演兵第七 巨鹿疑云第四 谋形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二十 横扫六合第八 定抚关中第二十九 相据合肥第二十二 史记第四 大泽狂飙第十六 官渡之战二第三十一 夷陵遗恨第七 河西之耻第十六 骊姬乱晋思维的新起点第二十二 赵盾弑主第十二 南举巴蜀第七 取舍第二十三 赤壁鏖战第十八 潍水之战第九 齐魏争雄第二十八 西破强楚第七 襦葛之战第一 序言第十六 金刚经第二 帝国斜阳第三 沙丘变乱第十六 骊姬乱晋第十二 鬼谷子前言第八 后记第七 巨鹿疑云第八 商鞅变法第三十二 诸葛贤相第三 荀子第九 兖州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