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 袁家仲氏

东汉末年,面对来势汹汹的“黄巾之乱”,东汉中央政权下放军政权力至州郡地方,固然使得黄巾军的势力无法快速地蔓延至全国,减缓了东汉王朝的覆亡,但是却留下了“地方轻视中央、扩张割据势力”的隐患。“十常侍之乱”与“董卓之乱”使得皇权沦丧、威信尽失,在中央,董卓及其部属独断专权,肆意废立,中央政府形同虚设;在地方,伴随着君权的衰弱,各地方势力摆脱了中央的控制而独立发展并不断做大,出现了众多的外镇势力,直接威胁东汉的中央政权。除了我们先前提到的袁绍、曹操和公孙瓒三大诸侯以外,在中国的南方还有一路人马也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袁术集团。

袁术,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周口西南)人,出身名门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即袁术的曾祖父袁安官拜司徒,袁安的二儿子袁敞官拜司空,袁安的大儿子袁京只做到蜀郡太守,而袁京的儿子,也就是袁安的孙子袁汤却官至太尉,并且袁汤的三子袁逢、四子袁隗也都位至三公。古往今来,像袁氏这样的名门望族简直是凤毛麟角。袁术与袁绍虽同属袁氏后裔,但袁术是正宗,而袁绍则是庶出,因此,二人在家族中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袁术早期的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仗着家族“四世三公”的声望和当时在朝中担任司空的父亲袁逢,袁术年轻时便举孝廉为郎,史书上说他“历职内外”,在很多职位上都有所历练,随后又担任过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等重要职务。董卓专权时期,为了拉拢袁术,还特意任命他为后将军。此时,袁术的头脑倒是十分清醒,看出了董卓的狼子野心,便和兄弟袁绍一样,借机逃出洛阳,并迅速组织各大割据势力联合*董卓。事实证明,袁术还是很具有号召力的,迅速形成了自己的队伍,包括人称“江东猛虎”的长沙太守孙坚也被其招致麾下。

孙坚英勇善战,其军事才能在讨董联盟中算得上是首屈一指,连董卓也要惧其三分。孙坚自长沙起兵北上,未曾与董卓交战,就先后斩杀了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不但帮助袁术稳稳当当地占据了荆州最靠北的南阳郡,而且几乎将身后整个荆州都划入其势力范围。根据《后汉书》记载,南阳有三十七城,五十万户,总计超过二百四十万的人口,不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十分发达,堪称东汉第一大郡;南阳郡旁边的汝南也有三十七城,拥有四十万户,二百一十万人口,是当时规模仅次于南阳的第二大郡。袁术自己占据着南阳,而汝南恰恰又是袁氏一族的乡里所在,毫无疑义地成为袁术强有力的后盾支撑。

就在袁术以孙坚为前部北上后不久,新任荆州刺史刘表上表天子,让袁术名正言顺地以后将军的身份领南阳太守,而袁术也趁机上表,让孙坚做豫州刺史。孙坚也确实不负众望,在其他诸侯战事不利的情况下,逼走董卓,一路杀进洛阳。

然而,好景不长,很快袁术与袁绍一对同门兄弟就展开了较量。原因在于:袁绍对董卓恨之入骨,故不准备承认由董卓册立的汉献帝,准备另外拥立一位皇帝(幽州牧刘虞);而袁术随着自己地盘的扩大,狼子野心逐渐暴露出来,开始做起了皇帝梦,由此拒绝了与袁绍合作。“各怀鬼胎、利益各异”使得原本就关系一般的两兄弟渐渐势如水火了。

袁术坚持让孙坚做了豫州刺史,但袁绍对这个任命却不承认,而且还另外任命了一个叫周喁的人来做豫州刺史。一山不容二虎,冲突是避免不了的,论打仗,周喁当然不是孙坚的对手,屡战屡败,最后只得逃跑。同时,袁术又趁机把自身势力范围扩充到了扬州一带,并先后占领了扬州、豫州、司隶和荆州一部,俨然成为南方的霸主。袁氏兄弟间的这一番较量,袁术算是大获全胜。

毕竟袁绍手下高手云集,在他们的建议下,袁绍展开了一系列针对袁术的外交行动,包括与曹操结盟、拉拢刘表等手段,牵制对手,孤立袁术。此时,袁术自身的种种缺陷以及一些潜在的危机开始逐渐显现。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袁术摆出了一副群雄领袖的架势,到处制造各种事端,四处树敌,不但和兖州的曹操集团公然对抗,而且同近邻的荆州刘表集团翻了脸。“树敌过多过快”是袁术生平的一大败笔。

时有民谣云“代汉者当涂高”,袁术认为当涂者,公路也。从孙坚之子孙策手里得到玉玺后,袁术的野心膨胀到了顶点,故于建安二年(197年)于寿春称天子,名号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此后,袁术奢侈荒淫,横征暴敛,致使江淮地区残破不堪,民多饥死,部众离心,接连为吕布、曹操所破,只得逃往汝南,苟延残喘。后来,迫于外界的声讨,袁术在汝南郡也无法立足,只得北上投奔庶兄袁绍,不想在半路途中又被向曹操借兵的刘备击溃。逃至寿春后,袁术找人要蜂蜜,却又找不到,袁术大叫道:“袁术至于如此吗?”,遂于建安四年(199年)呕血而死,真是“又是可笑、又是可悲”呀!

或许也正是因为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所以袁术才会暗生不臣之心。后汉群雄割据,袁氏二兄弟一南一北,成为各路诸侯之中实力最强者,若二人联手,凭借手中的实力与家族的名望,莫说是复兴汉室,就算是另起炉灶、统一华夏,也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然而,最后却落得个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的下场,不得不让人深思。

男人总归是有野心的,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在那个“汉室凌迟、群雄并起”的时代,作为一方枭雄,梦想自己“统一中华、君临天下”也不算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袁绍、曹操、刘备乃至孙权都曾想过,但迫于汉室在百姓中的威望,谁也不愿意首先触动这个大忌,成为天下的公敌。袁术的悲剧,根本原因在于其个人的两大人格缺陷——贪婪与好大喜功。袁术的“贪婪”造成了其在与诸侯们的交往中“唯利是图、缺乏信用”,到处树敌、丧失盟友,在对待百姓的问题中“横征暴敛、鱼肉生灵”,最终导致民怨鼎沸,无法立足。“好大喜功”的本性致使其在获得传国玉玺后,在缺乏实力基础和军事准备的情况下,贸然称帝,犯天下之大不韪,成为各路诸侯的公敌,也为各路诸侯提供了征伐自己、兼并自己地盘的最佳借口。

在政治这种多元博弈中,首先占居高点的人往往并不一定能笑到最后,相反落马率极高,究其原因就在于你的对手不仅仅集中在明处,也不只局限于一个或几个利益集团,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将高位者击倒,自己取而代之。袁术就是没有看清楚“枪打出头鸟”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公然称帝,给那些早就有心废汉自立的人充当了马前卒,自己却跌得粉身碎骨,着实的可悲。《道德经》不但是道家哲学观点的集成,而且也是君人南面之术的真实写照。其中“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观点,可以理解为:在政治斗争中,要善于摧折自身的锋芒之形而使之平和,消解自身盛壮之势而使之柔弱,柔和自身的光芒而使之不炫耀,卑下自身的地位而使之协同万民之愿。这一“和光同尘”的道家理论,本来是用来描摹大道的无所特显,无所特贱,无所不在,无所不用,后逐渐被引入政治学范畴,被古今政治家所看重,并奉之为珪臬。诚然,在对手明确的战场上,先发制人绝对是指挥家的首选,然而对于“剩者为王”的权利竞争,作为优秀的政治家断不可过早地暴露自身的实力与志向,特别是在形势并不明朗的情况下,更应善于隐蔽自己,韬光养晦,厚积薄发,方可在日后的激烈斗争中,集中力量,后发制人,取得成功。袁术的冲动和野心最终害了自己,而与其相对的枭雄刘备则深明此道,投东奔西,一忍再忍,最终凭借着自身过人的忍耐力赢得了发展的机遇,三分天下,成为一代雄主。

笔至此处,飞刀又想起了《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一节中曹操的那句话:“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英雄固然要有很高的才能和魄力,同时也需要等待时机,这就需要去忍耐。忍得住,时机一到,乘势而起,建功立业、名垂千古,就是英雄;忍不住,一步走差,就可能身败名裂,身死人手而为后世所笑。

第二十八 进取汉中第三十三三 国归晋策算法第二十三一 鸣惊人第十六 金刚经第十七五 羖治秦思维的新起点第二十六 西定关中第三十二 后记第六 发机第三 秦国兴起第三十 北威齐晋第五 庄子第三十一 卧薪尝胆第二十七 刘备入川第九 孙子第二十一 函谷封尸第四三 平晋乱第五 北制之战第十八 官渡之战四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七 取舍第九 孙子第三三 国演义第十五 心战井陉第二 孟子第三十三三 国归晋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二 烽火戏诸侯第二十 后记第八 魏武挥鞭第二十一 函谷封尸解空第三十二 后记第十六 金刚经策算法第十三 奔袭大梁第三十 北威齐晋第八 定抚关中第十三 惠能禅师第二十三一 鸣惊人第一 孔子第五 北制之战第十五 官渡之战一第十二 彭城之战第十九 仓亭之战第八 楚雄汉上第十四 泓水之战第五 群雄逐鹿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三十四 后记第五 北制之战第三 秦国兴起第十四 形格势禁第十 兵出函谷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五 取势第十 兵出函谷第十四 周敦颐第二十三一 鸣惊人第二十三 略第六 率先崛起第三 荀子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二 帝国斜阳第六 绝世双雄第二十三一 鸣惊人第三 共叔谋逆第十三 惠能禅师第十一 长勺之战第一 序言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二十四 蒋干盗书第三 沙丘变乱第二 庙算第二十三一 鸣惊人第十九六 韬第十二 南举巴蜀第十八三 置晋君第十 吴子第六 绝世双雄第一 序言第一 序第十八 潍水之战第十五 易经第一 序言第七 取舍第十四 形格势禁第七 河西之耻第二十四三 国演义第一 序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十五 易经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五 帝国反击第十一 孙膑第二十三一 鸣惊人第十六 官渡之战二第二十二 赵盾弑主第二 秦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