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发“货”

第154章 发“货”

“好了,人你就拉走吧!”米哈伊尔摆摆手,对着吉奥瓦尼说道。

“行,老哥,下次有货一定要先联系我。”吉奥瓦尼坐在马车上对着米哈伊尔喊道。

吉奥瓦尼拉的货物就是沙俄破产后的农民,虽然,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给予了农奴自由。

但是,地方上的贵族可不会干赔本买卖,他们采用各种手段,尽可能压榨获得自由的农民。

比如土地,作为对封建保守势力妥协的部分,自然要优先保证地主和贵族土地的所有权,还要给予补偿。

解放后农奴获得的份地(需要缴纳赎金),份地是按照地区确定面积的,,贵族地主们“去粗取精”,将肥沃的土地以及大量的森林、草场留下,把最贫瘠的土地分给了农奴。

即使这样,沙俄地大物博,单从面积上来说,沙俄农奴获得的土地还是很可观的,但是这些土地许多都没有任何价值。

比如沙俄北部,那就是一大片冰天雪地,作物难以生长,而南部中亚的沙质草原和其他地区的烂地等也被分给了农奴,最后农奴花了三倍的市场价格赎买过来的土地,全是沙漠,高寒,盐碱等没有价值的土地。

除了面积小(相对地主土地而言),质量差之外,在划分土地的时候,地主和贵族有意将农民的土地分散开来,造成农民的田地被分割的支离破碎,而且距离十分遥远,许多都没有开发价值。

同时解放后农奴失去了相应的生产工具的使用权,比如牛马,农具都被地主收回。

这样,许多农奴,解放后虽然获得了土地,但是这些土地难以开发,而且农奴还背上了一笔沉重的负债。

但是政府又要保证财政继续维持,对解放后的农奴继续收取重税,许多农奴在解放后,反而过的不如解放之前。

当然,改革也不是没有效果,至少培养出了一批富农,但是更多的农民还是走上破产的道路,土地被重新兼并,加之目前沙俄的生育率很不错,总有人要出去闯荡,许多农民被迫进城打工,或者重回当地地主和贵族那里种地。

这么多过剩人口,黑兴根财团自然也垂涎三尺,现在德意志等地的移民进入了平缓阶段,沙俄这些过剩劳动力正好用来补缺。

而让恩斯特最满意的就是沙俄妇女劳动力的价格要比男性要低的多,调和东非的人口结构,自然是尽量让不同移民相互通婚。

东非一直致力于提高混血家庭的比例,目前看效果十分不错,除了让华人移民和买过来的白人女性结婚外,白人男性也会和东南亚地区的女性结婚。

当然,这些针对的是那些,东非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取的人口,毕竟是东非用真金白银或者奴隶换回来的。

至于双方是否愿意,反正,包办婚姻,双方都没得挑,只有东非政府有决定权。

而沙俄的移民就属于低人权移民,是东非花钱买过来的,所以地位在东非仅高于东南亚和中东的移民。

黑兴根财团通过金钱交易,联络沙俄地方的权贵势力,以男性每人25卢布,女性每人17卢布的价格,从当地引入劳工。

沙俄可不是俄罗斯,下面存在着波兰,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白俄罗斯,中亚,高加索地区,芬兰……

所以从沙俄想搞到人口的渠道非常多,只要钱到位就不成问题。

当然,黑兴根财团并没有大规模引入斯拉夫人到东非,而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买东西时最忌讳心急,容易让卖家宰客,所以黑兴根财团有计划的小规模购入移民,这样价格方面黑兴根财团就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节省成本。

同时,在沙俄的黑兴根财团工作人员也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来挑选优质移民。

最好是那种祖上三代根正苗红的老沙俄农奴家庭出身,文化肯定是没有,就一把子力气,其他啥也不会,同化起来毫不费力。

……

圣彼得堡。

这里是全俄罗斯地区,前往东非沙俄移民的中转港。

在东欧其他地区主要通过其他港口,比如俄国统治下波兰等地有自己的港口。

吉奥瓦尼带着购买来的劳工,来到圣彼得堡发货。

“吉奥瓦尼,这次就数你拉到的人最多,向兄弟传授传授秘诀呗!”马克西姆问道。

吉奥瓦尼什么也没说,只是伸出三根手指头,马克西姆立刻会意,这是他们的规矩,但还是面露难色道:“兄弟,三顿饭太多,最多两顿。”

“这可是我吃饭的经验,三顿饭够便宜了!不行,你找别人去,”吉奥瓦尼说道。

“好吧!不过伱可不能诓我!”

没有办法,马克西姆只能同意吉奥瓦尼的要求。

吉奥瓦尼倒是不小气,开始传授经验:“这想要找到‘货源’,就要多下乡走一走,不要老是在办事处里呆着,多和当地的贵族地主交流交流,和他们关系出好了,自然就不愁拉不到人。

这人啊!你不要光在城里找,现在是有不少失业的农民想进城找工作,他都进城了,那肯定有自己的渠道,无外乎是些亲朋好友,而且能主动进城的人,心思肯定比较活泛,没有那么好骗。

所以想在城里忽悠人,肯定是不靠谱的,而到了乡村就不一样了,那些贵族和地主,面对那些村民各个比咱们嘴巴能说会道。

而且许多村民都是背着债的,命运都在当地贵族和地主手里,还有些呢,农村人能生啊!一家几个小子,吃不上饭,总要出去闯荡。

这个时候咱们一下乡,那基本百分百能拉到不少人,当然缺点也有,和当地的贵族和地主们打交道,肯定要多花些钱,但是省事……”

吉奥瓦尼也不怕马克西姆学会这些经验,因为两人负责的区域不同,构不成竞争。

吉奥瓦尼负责莫斯科附近的业务,而马克西姆则在圣彼得堡附近活动,除了他俩还有波兰,乌克兰,高加索……

(本章完)

第273章 鸡飞狗跳第226章 远东大使第202章 收拢军权第379章 黄金叶第745章 菜鸡互啄第114章 东非的圣诞节第78章 奥匈帝国第630章 劳务合作第185章 交易达成第711章 归国第312章 剑指阿比西尼亚帝国第163章 年底第127章 拉斯坎坡里交易市场第427章 赫尔曼亲王号第186章 “三线”计划第516章 爱国教育第228章 留学生第631章 准备第110章 数据第616章 行踪第328章 境外势力第587章 东美“西进运动”第248章 海因里希第531章 兵城第145章 烟草工厂第469章 鲸湾港第307章 德国诞生第149章 王位第735章 廓尔喀第747章 费特河战役第197章 建议第490章 奇葩指挥官第368章 插曲第161章 检阅第556章 气吐血第434章 遥遥领先第106章 《东非与莫桑比克互不侵犯条约》第265章 战前准备第489章 战争归战争,贸易规贸易第592章 巡视巴加莫约第259章 意大利:这次该轮到我上场了吧!第129章 西北将战第480章 英法合谋第345章 援助团第734章 战备状态的新汉堡港市第69章 黑兴根王室领地第784章 自己人第186章 “三线”计划第35章 牛马第116章 鲁道夫噩梦之源第333章 三角联盟第457章 插旗占地第448章 1874年行政区划第366章 “礼尚往来”第36章 滨海区第348章 城镇化率第1章 穿越第446章 灾情第96章 西北悲歌第284章 连环计第402章 妥协第577章 收尾第249章 热度第182章 抉择第354章 电报第211章 “口袋”计划第176章 霍恩菲斯和玛利亚第45章 罗恩罗达第151章 在法国第696章 油井第734章 战备状态的新汉堡港市第380章 夜谈第702章 东非的“政治资产”第202章 收拢军权第227章 缺大德的东非人第594章 矛盾第475章 出手第118章 啤酒馆聚会第10章 各国反应第84章 消息第492章 静坐战第308章 渗透第238章 三把“刀”第429章 薄弱基础第758章 331师第468章 西南非洲第628章 引入外资第560章 记者会第267章 各自战场第593章 巴尔特库姆造船厂第174章 食品产业独立第613章 工作报告第548章 东非历史课第395章 耍无赖第1章 穿越第179章 总部第339章 加大投资第485章 战争推演第713章 不畏战第3章 在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