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沙俄移民的特殊待遇

第155章 沙俄移民的特殊待遇

“行,就凭你的倾囊相授,我也不会亏待兄弟你的,刚好我知道一家圣彼得堡餐厅,那里口味不错,咱们今天就去,至于剩下两顿饭,下次来圣彼得堡我们再聚。”马克西姆爽快的答应了约定。

两个人在忙完工作后,就离开码头去吃饭了,而船上的沙俄移民则在惶惶不安中等待未知的命运。

随着蒸汽烟囱的黑烟滚滚而出,船只离开圣彼得堡的码头,移民教官已经提前入场,可以说这是沙俄移民的特殊待遇。

“从今天开始,你们永远不再是斯拉夫人了,忘记自己的宗教和民族,我想伱们也知道,自己是被当做货物被自己的领主卖掉的。

所以从今天开始你们必须忘记俄罗斯的一切,不然到了殖民地可没有你们好日子过,只有成为我们自己人才能得到公平。”阿赫特曼大声训话道。

阿赫特曼其实也是沙俄人,但是他是所谓的“伏尔加德意志人”,也就是祖上在叶卡捷琳娜时代迁居到沙俄的德意志人。

雇佣这些生活在沙俄的德意志人,黑兴根财团就能省掉寻找翻译的功夫。

这些生活在沙俄的德意志人都是被俄国的政策吸引过来的,保留了自己的信仰和文化,所以许多人在沙俄都能双语交流。

他们都是受到叶卡捷琳娜大帝的恩惠,在叶卡捷琳娜看来,德意志农民要比俄国人更能吃苦耐劳,组织性也要强得多。因此,叶卡捷琳娜通过提供优厚条件,号召德国人,举家移民到沙俄从事农业开发。

巧了,恩斯特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在东非玩的这也是这一套,不一样的是叶卡捷琳娜只是引入德意志移民前往沙俄。

而恩斯特引入德意志移民和其他移民的同时还要将当地的土著清理出去。

毕竟沙俄农奴被称为灰色牲口,可比东非的土著强了不止一个层次,对于农奴来说灰色牲口是侮辱性词汇,但是对统治者来说灰色牲口那就是美妙的词汇,代表着大量廉价优质劳动力。

本来亚历山大二世解放农奴是想改变沙俄社会的现状的,但他可能也想不到恩斯特这种老六会盯上自己解放出来的劳动力。

按理说恩斯特应该优先盯上俄罗斯境内的伏尔加德意志人,毕竟那是十几万纯德意志人。

不过,东非对这些沙俄的德意志人没有吸引力,受叶卡琳捷娜政策的影响,这些德意志人在沙俄过的还不错,尤其是之前,拥有诸多特权,也就是这些年慢慢被剥夺。

说起来也是搞笑,德国人办事重原则,拒绝贿赂,因此当时俄国的很多司法领域高级职务,均为德意志裔把持。

“你们也不要不服气!你们不过是领主的私人财产,没有亚历山大二世皇帝,你们到现在还都是农奴,俄国社会没有你们的一席之地,你们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罢了。”阿赫特曼继续给这些农奴灌输思想。

首先捧了亚历山大二世一手,君主么!当然不可能犯错,永远都是仁慈,有爱和神圣的,毕竟恩斯特这种人不可能给自己拆台。

下面就是找理由,让这些沙俄农奴别把从前的自己当人,你以为你是俄罗斯人?不,你连人都算不上,所以别想着俄罗斯的那一套了,潜移默化里就将其身份和俄罗斯区分开来。

毕竟俄罗斯的文化还算不错,尤其是宗教和习俗领域保留着显著特色,和欧洲完全不一样。

这种带着自己文化的移民,东非殖民地当然要彻底磨灭其民族特征,不然后面就是祸患,尤其是沙俄当前在世界上地位还不错,就像大英帝国平民窟里的那些穷人一样,虽然我穷,但是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这么说来,东非还要感谢清国政府,那些华人移民身上,本民族的特征就保留的非常少,当然各种迷信不算,除此之外华人农民唯一掌握的学问就是民不与官斗,枪打出头鸟,这一类处世哲学。

这玩意完全没法和欧洲的宗教和文化抗争,处世智慧根本算不上文化,这玩意全世界都有,甚至一些比较智慧的动物都有。

而且这个时代的贫民从来不是文化的传播者,只有贵族和有钱人才比较注意这方面。

沙俄移民相较于华人的独特性在于,其生活方方面面都受到东正教会的影响,所以恩斯特才对沙俄移民区别对待。

阿赫特曼拿着教鞭,走上前,指着已经变小的圣彼得堡对着这些移民说道:“看到那里了么!那里就是俄罗斯,但是从今天开始,就和你们再也没有关系了,你们一辈子也不会再回来。

所以收掉幻想,你们包括你们的后代,永远都和俄罗斯没有任何牵连,把所有关于俄罗斯的一切,语言,服饰甚至是东正教会全部都放弃掉。”

阿赫特曼还是很期待有人站出来反抗自己的,自己也好树立个典型,但是很明显,没有人敢出来反驳自己。

也许阿赫特曼说的确实有些道理,都沦落到被领主卖掉的地步,在沙俄混的肯定不怎么样。

这个时代的移民,除了那些主动前往美国逃避宗教和****的自由人士,其他人哪有那么多胡思乱想的权力。

当登上吉奥瓦尼等人马车的时候,这些移民就对自己的遭遇有所猜测。

现在阿赫特曼的教育对这些沙俄移民来说,完全不值一提,有些人都做好了继续非打即骂的农奴生活,结果上来一通大道理给沙俄移民自己都整不会了。

但是,沙俄移民还是大概明白了阿赫特曼的意思,不就是和俄罗斯做分割么?一言为定,求之不得。

当然,关于宗教方面,有些移民确实心里有异议,但是形势比人强,改就改吧,上帝老人家会原谅自己的。

反正脱离了教会,对宗教的解释权又回到了自己手里,这个时候可没有教士和牧师拿着戒律来约束自己。

其实大多数人对宗教都有自己的理解,尤其是这群没有接受过教育,没接触过书籍的农奴。

一但离开教会,他们对宗教知识的了解,也就是知道上帝存在,几个有名有姓的大神,其他基本为零。

(本章完)

第368章 插曲第436章 恶意竞争第716章 突击检查第192章 拆分研发部第732章 双输第590章 嘘寒问暖第31章 部落冲突第715章 短暂团聚第679章 比属刚果第157章 风车磨坊第588章 哈拉雷市烟草厂第653章 省会选择第351章 过往第395章 耍无赖第394章 硬气第195章 拜访第689章 心态失衡第356章 铁路第166章 招聘广告第98章 游历第337章 美利坚老乡第20章 第一镇(姆兰迪济)第450章 人口危机第372章 再临非洲第454章 军演第456章 帝国主义第34章 动员第706章 东阿外交关系升级第484章 训练第421章 东非大铁路计划第151章 在法国第549章 自行车产业第172章 扩张和移民问题第701章 城市化第730章 拉穆湾海战第237章 小了,格局小了。第634章 方案选择第185章 交易达成第202章 收拢军权第350章 非洲新玩家第691章 南非形势第64章 一日政治第560章 记者会第768章 无谓的抵抗第437章 霍乱和黑幕第374章 热闹的南非第67章 大臣路线第686章 1885式国防军用钢盔第54章 美泉宫谈话第606章 后悔第698章 鱼饵第446章 灾情第524章 幸福第456章 帝国主义第287章 西逃第196章 铁路第309章 私人特工组织第286章 工人调动第482章 波斯尼亚第15章 从阿姆斯特丹到威尼斯第323章 恩德贝莱大起义第336章 东非菜?第736章 第九旅第383章 引入第186章 “三线”计划第701章 城市化第246章 1870年德意志战争的第一枪第743章 第一阶段第140章 新品第693章 再次独立!第100章 近海防御系统第626章 封闭和开放第186章 “三线”计划第199章 结款第416章 定位不同第749章 南下第100章 近海防御系统第585章 变革时代第182章 抉择第286章 工人调动第206章 “收破烂”第281章 劳务输出第422章 铁路和铜矿第325章 恩德贝莱人的支持者第755章 攻守易势第381章 国礼第145章 烟草工厂第704章 底气第466章 各国态度第239章 弗朗茨究竟再搞什么?第209章 第一铁路立项第421章 东非大铁路计划第464章 劝说第55章 到东非去第359章 来了就别走了!第655章 茶产业发展状况第667章 扩军备战第26章 远道而来的人们第397章 普鲁士在下一盘大棋第658章 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