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压迫感

恩斯特不是吹捧,这话是事实,就像宋朝给契丹的岁币一样,如果是给朝鲜这种体量的国家,那就是一大笔收入。

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和苏联的华约都是这种作用,只不过当时两个国家实力太强,所以能带一堆国家发家致富。

21世纪的远东帝国也有这招,用来拉拢其他国家,尤其是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和非洲,从这一点看如今东非的行为只不过是远东帝国的逆向版本,但是都锚定了南洋作为跳板。

只不过现在东非实力有限,真正靠着东非施舍发家致富的只有桑给巴尔商人,但是桑给巴尔又被东非本土化了,所以表现不明显,如果桑给巴尔还是独立国家,那和日韩之流没有区别。

这就关系到贸易的问题,如果美国不开放全球市场渠道给日本,日本引以为傲的汽车产业别说出口到欧美,就是加工零件都凑不齐,毕竟日本本土资源匮乏。

所以日本即便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也只能在美国面前卑躬屈膝,桑给巴尔也是同理,失去东非本土的供货渠道,衰落是顷刻之间的。

如果是1869年之前,苏伊士运河没有开通,那看着西印度洋贸易,桑给巴尔这个必经之地,还能垂死挣扎,但是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后,桑给巴尔的地位就直线下降。

当然,苏伊士运河开通后,东非沿海的经济现在反而更加活跃了,这都是东非的功劳。

因为东非对非洲的开发,使得东非境内成为了新兴的原材料供应地和市场,并且参与到世界贸易之中,这就使得撒哈拉以南非洲航运和苏伊士运河形成了对冲。

而且苏伊士运河开通,进一步提升了东非和东欧,中欧,南欧地区的经济往来,算是互相成就。

要是前世的非洲,别说参与世界贸易,就是剩下的泔水都喝不上,顶多舔几口碗壁。

前世非洲,除了南非和北非,稍微有点工业,中间地带连农业都没有发展起来,农业国再辛苦也能攒点钱,而非洲连农业出口都只能靠象牙,皮革或者是一些特产。

这种出口其实就是原始社会的捕猎和采集,产生的副产品用来和世界其他文明换点钱来花。

而东非虽然说算不上发达,但是工农业齐全,体量大,规模大,按照市场需求进行集约化生产,加上军队保驾护航,所以能参与世界贸易。

相比较之下,东非就不是奥兰治自由邦乃至整个开普敦殖民地能比的,开普敦殖民地唯一能拿出手的也只有金刚石,和规模一般的农牧业。

作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开普敦殖民地的农牧业没有什么值得吹道的地方,因为英国殖民地太多,如果德兰士瓦还在,那自然不一样,光靠黄金就能起飞,但是现在德兰士瓦是东非领土,而且东非不开发,使得大面积土地荒废,经济价值进一步下降。

没有黄金和矿产资源背书,也就没有太大利用价值,德兰士瓦复国组织,就只能靠着反东非的一腔热血来讨好英国人,因为德兰士瓦人除了仇恨一无所有。

当然,英国人不这么看,德兰士瓦共和国留下最宝贵的是什么?在不知道黄金存在的前提下,自然是德兰士瓦的人口,在非洲人口绝对是宝贵资源,就像法国人为了殖民地开发,经常到内陆抓捕或者和部落购买黑人。

东非是饱汉不知饿汉饥,靠着世界两大人口外溢区吃的盆满钵满,勉强三分饱,但是对比之下非洲其他殖民地那就是肚子都饿瘪了。当然,这和东非移民理念有关,这个时代,除了东非和阿根廷,黑奴绝对是最受欢迎的移民群体,而世界人口最多的印度和远东帝国移民数量和黑奴贸易相比,数量就很不够看。

在英国的殖民地,其实也比较排外,像澳大利亚,加拿大这种稍微控制力度强的区域黑人就很少,当然这也和两地开发时间晚有关,没有赶上黑奴贸易兴旺的年代,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开发几乎是和东非同时发力的,而东非成立时,黑奴贸易几乎停摆了,只不过东非又给黑奴贸易延续了生命。

开普敦殖民地虽然也在非洲,但是黑人却并不多,要不然也不会形成布尔人和其他白人几乎百十万的规模。

英国历来有收留各国分裂和独立势力以及叛党的传统,所以作为东非的敌人,英国自然对德兰士瓦人比较上心。

德兰士瓦人虽然在奥兰治自由邦,有一部分投亲奔友,变成了奥兰治人,但是更多的没有融入奥兰治自由邦,这部分人口也有十几万之多。

一个十几万人口且敌视东非的民族,就是英国用来对付东非最好的武器,虽然莫桑比克人口更多,但是上次东葡战争让英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黑人仆从军不堪重用,还是白人更加可靠。

所以驻布隆方丹总督接着忽悠道:“德兰士瓦共和国收复失地后,自然也应恢复其作为独立国家享有的一切权利,并且英国将保证复国后德兰士瓦共和国的安全。”

重点在于复国后,算是空头支票,当然,布隆方丹总督的承诺也很有吸引力,一个是保证原德兰士瓦共和国统治阶层的利益,一个是保证“复国后”德兰士瓦共和国的安全。

那英国肯定不是无偿提供安全保障服务,复国后德兰士瓦共和国肯定要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全面向英国靠拢,这样新的德兰士瓦政府就变成买办阶级,为英国服务。

除此外,德兰士瓦共和国复国成功的结果,肯定是东非丢掉南方的大片国土,东非的实力就会受到削弱,英国可以在东非和开普敦之间重新建立一个主动权在己方的战略缓冲区,保证开普敦殖民地的安全。

东非这种独立国家,对于英国来说是很扎眼的,在英国的全世界战略格局中除了欧洲,第一个摆脱英国的就是美国,远东帝国则是一块难啃的老骨头。

而在其他区域,英国一直处于优势,但是东非的出现,就使得非洲原本英国看上的地区成了镜花水月。

西非和北非有法国势力存在,英国原本打算入手的南非,现在大半在东非手里,英国可以容忍一个在东非高原称王称霸的东非。

但是东非的手伸的太长,而英国现在没有前世的傲气,他们的最低要求就是东非势力退回马拉维湖以北。

这就和前世有人想把美国或者俄罗斯拆分成几个国家是一个道理,国土面积直观呈现出来是能给人带来压力的。

就像19世纪的沙俄,两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作为世界霸主的英国也能感受到一股压迫感。

第493章 海军对垒第427章 赫尔曼亲王号第463章 站队第356章 铁路第366章 “礼尚往来”第749章 南下第175章 村落选址第168章 餐具第110章 数据第741章 杀戮机器“马克沁”第419章 危机爆发第685章 人尽其用第667章 扩军备战第602章 夫妻对话第96章 西北悲歌第139章 战争结束第344章 印度洋之都达累斯萨拉姆第243章 70式第680章 缓冲区第38章 开垦第735章 廓尔喀第137章 补丁第431章 居所第558章 祸水东引第693章 再次独立!第38章 开垦第409章 比属刚果第240章 大借款第319章 总部搬迁第266章 罗马二次光复第581章 “火车头”第768章 无谓的抵抗第459章 工作会议第320章 双标第471章 漏洞第83章 拯救马西米连诺一世第654章 军用车辆研究所第393章 东英民间冲突第459章 工作会议第565章 海军合作第386章 兵临城下第189章 占领第695章 纳塔尔第378章 有自己的路第250章 敌在巴黎第1章 穿越第317章 《东埃边界划定协议》第118章 啤酒馆聚会第473章 新总督的烦恼第661章 柏林会议第43章 行政区划第378章 有自己的路第47章 联姻事宜第156章 焚烧(内容可能引起不适)第44章 新欧陆局势第57章 探险队第768章 无谓的抵抗第608章 会面第11章 黑兴根财团第284章 连环计第758章 331师第283章 特雷西亚军事指挥学院第440章 太美丽了,维也纳!第682章 发展策略第82章 面粉厂第731章 损失惨重第93章 姆特瓦拉第78章 奥匈帝国第659章 对阿贸易第428章 谈论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629章 教育第283章 特雷西亚军事指挥学院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战役第693章 再次独立!第700章 龙骑兵第159章 实验基地第40章 移民军回国第248章 海因里希第220章第766章 集结第356章 铁路第767章 占领安哥拉第330章 跑路第527章 东英(印)贸易第209章 第一铁路立项第337章 美利坚老乡第644章 量身定做第667章 扩军备战第632章 前往欧洲第321章 基图伊煤矿第388章 换师第631章 准备第510章 给英国找点事做第740章 古战法第129章 西北将战第718章 奥赛罗“贩奴”第574章 服软第296章 拿下威尼斯第734章 战备状态的新汉堡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