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思故明来意

第253章 思故明来意

俘虏的骚动第二日很干脆的平息掉了,所以公孙珣继续留在淇水畔数日,以监督焚尸,等到六月中旬快要结束的时候才移营去了阳翟,然后才见到了娄圭为他寻来的枣祗与戏忠。

双方见礼完毕,公孙珣自然是好言宽慰, 而戏忠和枣祗倒也没有玩什么戏码……因为正如戏志才之前自己说的那般,当这位闻名天下的白马将军引着数万大军浩浩荡荡,在麾下无数名将、勇士簇拥着来到跟前的时候,他们根本不可能忽视掉自己这位新主公身上的层层光环。

再说了,戏忠早已经被娄圭整治了一番,而枣祗根本不是那种会使幺蛾子的人。

“枣文恭尽忠职守,勤勤恳恳,但却失于固执,不如王叔治许多。”等到二人暂时退下以后,娄子伯是如此对公孙珣言道的。“但其人终究在郡府中辛苦多年,算是个可以信任与直接使用的人才。唯独戏忠,此人虽然有些才智,却是典型的眼高手低,所谓只有嘴上功夫而已,想要直接托付正事,未免太急。”

公孙珣对此深以为然,因为这跟他想象中的二人形象基本对路,而且他也确实做出了让枣祗直接去军营中帮助王修奉公,却把戏志才当做娄圭副手,然后并未给予职司的分派。

这里必须得说一下。

要知道,在公孙大娘的故事里,那些谋士个个才智过人,好像一出山一言能决天下大事一般。但在官场历练多年的公孙珣却早就知道, 打仗和政务都是需要身体力行的,而真正有本事的人也都是有职司和经验的,像那种纯粹出主意的职业谋士不是没有, 但并不是主流。

譬如皇甫嵩账下的阎忠, 他最大的身份是凉州名士和前信都令……是因为丢了官才去入幕做了个单纯的谋士;而公孙珣身边的吕范、娄圭,实际上是心腹私臣,或者说是家臣。

而且坦诚的讲,公孙珣是能看出来的,娄子伯这个从小觉得大汉药丸的人倒也罢了,对官职并没有什么想法,可总领幕府的吕子衡心里对正经官职却是很期待的,只是碍于自家主公的事业,将这心思藏起来了而已。

而且,这正是公孙珣之前不得不迅速赶到阳翟的一个重要缘故,他必须要赶在王允到来前将阳翟城的浮财给赏赐下去……颍川文太守是个政治生命已经事实完结的待罪之臣,可王刺史却不是!

那么,分了人家州中财货的公孙珣,又怎么可能不心虚到引众来迎呢?

“子师兄,数年不见,你真是风采日盛啊!”来到阳翟城西门外的长亭处,眼见着豫州刺史的仪仗停在了几十步远外,然后王子师领着自己的从属下得车来,公孙珣也赶紧直接引众向前。

倒不是说他故意要扯出话题套近乎,而是说刚刚那一瞬间他真的很好奇……当日在辽东,张俭明显是后悔了自己牵累了如此多人的,所以,公孙珣真的很想知道孔文举心里有没有后悔?

当然,这话永远问不出一个答案来,甚至很可能孔融自己都不知道。

唯一特殊的似乎是荀攸,荀公达这辈子基本上就是在为曹操出主意,而且军事谋划极多,算是个标准的谋士,可即便如此,他也一度出任尚书令!

也是奇怪!

当然了,随着王子师接下来一开口,公孙珣也好,身后的曹操、程普也好,还是说在更后面冷眼观察的娄圭、戏忠也罢,居然全都恍然大悟。

“我忍耐不住,夺回了名剌,直接回去了!”孔融当即昂然言道。

然而,这还不算,被公孙珣扶起后,这荀爽复又转身,向前两步,居然又朝着公孙珣身后的一大堆千石、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的军官们躬身一礼。

张俭逃到鲁国来到孔氏家中,本想是去寻孔融兄长孔褒的。但孔褒当时不在家,而在家的孔融却只有十几岁。于是乎,张俭犹犹豫豫,觉得对方是个小孩子,不大好藏在对方家里,便想离开。结果孔融看出对方的意思,毫不犹豫的将对方留了下来,孔褒回到家后自然也无话可说。

然而,公孙珣能察觉自己下属的心思,却没注意到自己的做派……恐怕连他自己都没察觉到是,他如此安排戏志才,也就是动辄将才智之士‘谋士职业化’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受自家母亲影响的严重非正常行为。

至于说公孙珣见识过得其他人,诸如程昱、董昭、沮授、审配等人用谋士二字来论,那就更是可笑了!

总之,所谓谋士,其实并不存在这个专有职业,最起码并不广泛存在。更多的,乃是会给君主提意见的宰相、尚书、牧守、将军。而由于他们的日常工作不能被详细记载,史书上又只会记录他们的智谋高光时刻,所以后世总结性的将他们统称为谋士,如此而已。

但是,孔褒毕竟已经身亡,事到如今,不管是真心争义也好,还是为了延续和维护死去哥哥的名声,孔融都必须要坚持某种立场和姿态。

“若非是因为大将军,你何至于此啊?”王允当即蹙眉问道。“而若非是因为大将军,你以为文举为何在我幕中啊?”

你觉得对方在羞辱你?可你这个举动难道不是在羞辱人家?

更不要说,这件事情里面杨赐与何进都很无辜好不好?你身为杨赐的属吏,无端替自家上官惹出这样的事情……为啥还理直气壮呢?

然而,众人又想了想此人的家世和名望,却俱都无言。

陈群前期在曹操幕中做西曹属,后来参赞军事,但很快魏国建立,他做的是吏部尚书、御史中丞,然后也是尚书令,成为了实际上的宰相;

钟繇呢,是相国、廷尉、中尉、太尉,从举关中而助曹操开始,就是标准的公卿重臣;

郭嘉呢,他死得早,可依然是‘掌戎律’,是负责军法的;

“我晓得了。”公孙珣当即醒悟,复又对孔融言道。“文举兄且随子师兄奉公,我回去便写信给遂高兄……河南尹那些人固然无礼,但遂高兄却不是个慢贤之人,我一定会尽力奉劝他一番的。”

“今日党锢既然已经解开,我也不瞒诸位了。”公孙珣摇头道。“当日元杰先生出塞避祸,凡十余年一直是住在我家塞外别业的……四月党锢既开,我人在洛阳,便第一时间写信回去告知他并劝他归乡。只是,战事连绵不断,路途又遥远,也不知道他有没有收到信,又有没有动身归乡,故此感慨而已。”

审配则和荀彧类似,他是袁绍的总幕府、托孤大臣,也是实际上的丞相职务……

当年孔融让梨,幼年便名扬天下,然而谁又知道,后来他的兄长却拿一条命来偿还这个梨子呢?

“好了。”王允见状不禁笑着解围。“天气暑热,亭舍这里本就不是说话的地方,咱们赶紧见礼完毕,然后入城再聊。”话到此处,这王子师复又指向了一位年纪并不是很大的“文琪、孟德,还有这位程校尉,你们来看,这里还有一位你们一定要认识的,他正是鲁国孔融孔文举,乃是至圣先师二十世孙!”

出乎意料,号称硕儒的荀爽居然是个开朗干脆的人,举止言语中没有任何架子,当即便反过来拱手问候:“久闻白马将军大名,此番乡梓得保,正该谢过将军与诸位朝廷栋梁才是。”

王允和荀爽一时沉默,而公孙珣和曹操却是同时心中一动,复又同时看了对方一眼。

“文琪,此乃颍川名士,海内硕儒,荀氏八龙中的六龙荀爽荀慈明!”王允指着身后为首一个年纪颇大头发花白之人得意笑道。“荀氏八龙,慈明无双,朝中诸位都想征辟咱们的六龙先生,却不料被我抢了先。”

不过,他现在愿意屈居一个从事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就眼前而言毕竟是他家乡遭了兵祸,无论是为了家族还是为了乡梓,他都没理由拒绝这个从事的职务……大不了此番乱平以后再辞官归家就是了。

“哪位故人?”这次轮到王允疑惑了,便是身边曹操和荀爽也好奇了起来,唯独孔融依旧冷脸侧身相对。

言罢,他居然后退数步,对着公孙珣与他身后的曹操、程普躬身大礼一拜,慌得这三人赶紧去扶。

沮授更干脆,在韩馥手下就是骑都尉,而袁绍一来也许给了他军队,后来更是奋威将军,一直都是独立领兵的将军;

不过有意思的是,王允却似乎对此早有所料:“文琪,你如此举止,莫非是已经得了大将军的信函吗?”

那些军官素质参差不齐,有人自然知道对方底细,有人却根本不知道此人是谁,但看着公孙珣、曹操、程普还有这豫州刺史都对此人如此客气,又哪里敢拿大?

于是乎,亭舍前一时慌乱如麻,许多人都赶紧躬身回礼,而公孙珣三人又自然赶紧去搀扶。

要知道,荀爽是荀氏八龙中的第六龙,是荀彧的亲叔叔,而正如荀彧在荀氏这一代中最为出类拔萃一般,荀爽也是他们那一辈中最出色的一位。不过,因为党锢的缘故,他之前常年隐居在汉滨做学问,号称硕儒,已经多年未回家了……而这种人,只要想做官,公卿之位手到擒来,根本没法用官场规矩来对待人家。

历史上,程昱出将入相,太守、将军、尚书、公卿都干过,可就是没干过什么‘谋士’;

董昭呢?此人历任魏郡太守、冀州牧、徐州牧、侍中、光禄大夫、太仆、卫尉、司徒,简直是位极人臣;

公孙珣依旧莫名其妙,但还是勉力解释道:“我并不知道文举兄与遂高兄出了什么岔子,但刚才之所以叹气而忘礼,却是因为先见到六龙先生,又居然见到文举兄,然后陡然想起一位故人来,因此感慨。”

没错,当日张俭因为党锢缘故,望门投止,不知道多少人因为收留他而家破人亡……其中一家正是孔氏。

这里面是有故事的。

孔融微微拱手,算是承情,但眉宇间却依旧有些不服气的样子。

就拿这颍川最出名的几个谋士而言:

实际上,此番党锢开释,朝中三公九卿都想征辟他,但是荀爽都没有接受罢了。

孔融行礼完毕抬起头来,正好看到这一幕,登时就变了脸色,然后不顾周围如此多的官吏,直接冷哼一声,侧过头去……居然是因为对方一时失礼,就半分不愿意相让。

“没有。”王允摇头道。“大将军没有追究此事,杨公也没在意……但是事情传开后,当时作为大将军属吏的河南尹门下诸位却都觉的受了辱,居然联合起来,行刺杀之举。数日前,文举差点就要死在洛中了。故此,杨公将他托付到我这里……”

“惭愧!”孔文举抹去眼泪,果然是将傲气藏了进去,并重新朝公孙珣行礼。“不想将军居然是同志。”

在场之人俱皆无语。

“什么信函?”公孙珣回过神来,莫名其妙。“我虽然与遂高兄书信往来颇多,但这些日子战事迁延,却没有什么书信往来。”

曹操和程普等人愈发无话可说,也是赶紧与对方互相执礼相问,尤其是曹孟德,闻言简直是大喜过望,好像他和这孔融相性多好一般。

要知道,这事毕竟牵扯到杨赐与何进两位当朝超级大佬,那门子固然有些不对,你这么夺回去就对了?

荀彧是尚书令,实际上主持国家政务几十年,那是宰相一般的工作;

“那便好了!”曹操也是松了一口气,便赶紧嬉笑言道。“天气太热,王公、六龙先生、文举兄,咱们速速入城吧!”

或者再举个例子……王允王子师历史形象算是谋士吗?

当然是!

但此时人家却是大汉豫州刺史,标准的汉室重臣,手下众多才智之士,又像是个君主模板!

连公孙珣都要在到达阳翟三日后,便匆匆出城十里,还要带上城中、军中所有六百石以上级别官员,一起相迎……当然了,关羽是不好带的,公孙珣长了个心眼,让他和公孙越一起留守大营。

然而,就在这时,孔融却握着佩剑梗着脖子突然大声言道:“之前我有所疑虑,乃是因为担心五官中郎将的立场,如今知道他也是当年党锢中的同志,如何还要拖延?方伯,要我说,不如就在此处与五官中郎将说个通透,请他助我等一臂之力!”

公孙珣拱手而笑,一副很自得的样子,实际上却是无言以对……感情在人家王刺史眼中,打死一个阉宦索贿家奴站稳立场这种事情,居然是和那两场大战差不多重要的事情,如此姿态,公孙珣实在是不知道是该吐槽他呢,还是该称赞他?

至于说,公孙珣为何会感慨?

“大将军追究此事了?”一念至此,公孙珣也是无奈蹙眉问道。

“文举原本在杨司徒(杨赐)门下做掾属。”王允也是赶紧解释道。“当日何遂高从河南尹任上被拜为大将军,杨公让他持名剌去祝贺,结果当时拜会的人太多,故此不及及时通传……”

没错,王允来了!

这位新上任的豫州刺史分外尽忠职守,此时汝南尚在黄巾贼手中,路上到处都是贼寇,可他听说轮氏、阳城、阳翟这条路通畅以后几乎是立即动身,直接开始巡视起了豫州……要知道,此时连朝廷给公孙珣的新旨意都还没影呢!

但不管如何,人家来了就是来了。

“文琪!”已经足足四十八岁,眼瞅也有五旬的王允须发已经全都有些泛白,但此时精神却极佳,当即便步行向前,捻须大笑。“我一老朽,便再是有风采,又如何比得上你呢?旬日之间扫荡东郡,复又联手左右中郎将大破十万颍川蛾贼,两战后洛阳当面之危已经尽去,真真是力挽狂澜!还有当日鞭死赵忠索贿家奴一事,也是让人闻之振奋不已。”

同志……公孙珣虽然对这个词汇有些发懵,但还是迅速理解了对方的意思,并重新回礼,双方再无芥蒂。

然而,等到后来事发,桓帝大怒,一定要严厉追究,事情来到孔家……官府却根本无法评判到底算是孔融收留了张俭还是孔褒收容了张俭。于是兄弟二人抢着认罪,但最终由于孔褒是当家人,被朝廷直接下旨治罪杀头!

所谓幼年让梨,成年争义,孔融名重天下……一方面是他的家世在这个经学为主的世道里堪称当世无双,一方面却是他哥哥用性命给顶起来的,他身上有双份的顶级名望。

“那文举兄是怎么做的呢?”曹操忍不住探头好奇问道。

然而,公孙珣听得此言,却猛地一怔,然后居然对着正在朝自己行礼问候的孔融一时叹气摇头。

“哪里是拜会的人太多?”孔融当即甩袖子愤然道。“名剌已经到了那门子手里,他如何不知道是杨公的名剌,是我孔融来见?无外乎是彼辈自觉水涨船高,轻视于我……”

因为真正历史上的那些顶级谋士,纯粹以谋划为生的人基本上是凤毛麟角!

公孙珣和王允对视一眼,俱皆笑着点头,而荀爽多年未回家乡,阳翟自然也是多年未来了,所以他更是迫不及待。

“文琪过来,随我来认识一下我的两位从事。”双方各自寒暄一声,公孙珣刚要按照官场规矩引荐自己身后两个两千石,也就是曹操和程普二人了,却不料王允居然一反常态,先要介绍他的两个从事。

公孙珣等人不敢怠慢,赶紧上前拜见,口称六龙先生,算是做足了礼仪。

此言一处,王允、曹操等人固然是目瞪口呆,而荀爽却是一声长叹,至于之前还倨傲无行的孔融居然是当众潸然泪下,失态难言。

等了半晌,在孔融的气势逼迫下,王允终于缓缓言道:“文琪,你可知道你的奏疏早早到了洛阳,如今连我这个豫州刺史都来上任,可中枢却一直没有回复吗?”

公孙珣笑了笑,然后也按住了自己腰中佩刀:“军务繁杂,中枢的事情我确实不太清楚。但文举兄刚刚因往事而称我为同志,我又怎么可能不明白诸位的来意呢?”

—————我是四岁让梨的分割线—————

“窃见辽西公孙珣,字文琪,淑质贞亮,英才卓砾。初涉艺文,升堂睹奥。既涉军事,雄才勃发。行与道合,思若有神。其人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若仇。且平黄巾之功大,非卫霍难过也;清四海之卓为,亦周韩之举也。”——《请以平黄巾功封公孙珣书》.孔融

PS:多扯一句……孔融和荀爽出任王允从事一事,从王允那里能看到记载,这样后来荀爽、荀攸和王允的勾搭也就能解释清楚了。但是从孔融和荀爽那边就看不到记载。所以历史真的很有趣……谁会想到王司徒跟孔融有过这个一段关系呢?

(本章完)

第130章 一招第481章 紫气黄旗岂偶然?(上)第503章 寒声一夜传刁斗第300章 满酌陶碗俯首退第231章 杯酒祭黄河第91章 疾趋第268章 草木黄落兮雁北飞(上)第448章 爱叹非为婚姻故第490章 枕膝堪入眠(中)第139章 劫持(下)第63章 临阵(中)第175章 国破第27章 胆大包天第449章 玉壶寒冰不受污第496章 三杯拔剑刺虎穴第71章 大飨(下)第301章 河南塞北三千里第162章 冬狩第378章第163章 岔口第219章 天下大吉第515章 谁道天涯知己少第317章 翩翩河边走(下)第147章 意外第419章 诚知匹夫勇(跪谢若冰大佬的白银盟第453章 何敢自矜医国手第247章 公孙珣且战且思第271章 丰年好大雪第513章 诚既勇兮又以武第335章 直指边城虎翼飞第260章 太守孝衣横野渡第338章 丈夫功业本相依第393章 早岁那知世事艰第154章 张俭第324章 忽进忽退忽渡河第350章 南辕咄咄欲何求关于完本与完本活动第485章 南箕北有斗第528章 铜雀游客恨来迟第10章 家暴第421章第479章 秦嬴谩作东游计第377章 人言宝刀投烈士第253章 思故明来意第131章 求见第125章 无生第11章 远方的讯息第373章 禾生陇亩无东西第394章 寸心自许尚如丹第172章 直入第284章 一觞浇不平第172章 直入第401章 去留皆洒然第76章 撤屯(中)第126章 速杀第113章 探问第412章 关塞萧条行路难第235章 轻兵取双城第264章 志气方自得(上)第461章 山人琴畔鬼吹灯第217章 范阳之枉第24章 緱氏山下第100章 大事(上)第240章 赴前连赴后第270章 草木黄落兮雁北飞(下)第393章 早岁那知世事艰第88章 巡视(8k)附录2:动物牌补全计划——榴弹怕水、寒门、第128章 爷们第199章 摒除万般事(下)第363章 临河却闻定国策第138章 劫持(上)第533章 不见枯枝培土时(下)第302章 河内洛中两相隔第488章 握手相别去(续)第82章 鸡汤(下)第64章 临阵(下)第340章 关东起群雄(上)第165章 雾气第537章 第二十三张 故垒萧萧夏如秋第67章 大人(上)第163章 岔口第440章 休问天下早晚清第13章 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第145章 盛意(中)第32章 道明理彻(二妞生日快乐)第451章 白雪纷纷落庭中(上)第89章 移镇第527章 尽日徘徊浓影下第25章 勤奋苦读第80章 赠刀(8k)第250章 群英会玄德做歌第264章 志气方自得(上)第429章 鱼困自见水第301章 河南塞北三千里第375章 雄心如君莫可拟第161章 秋猎(下)第419章 诚知匹夫勇(跪谢若冰大佬的白银盟第240章 赴前连赴后第310章 犹堪一战取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