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须信人心有真伪

第288章 须信人心有真伪

天下纷扰,人心不定,卫将军公孙珣一路北归,终究是掀起不少浪花来的。

首先他这一走,多少让他的旧部有些不安,好在公孙珣在王屋山下时便多有书信送过去, 安抚众人之余也让他们各安其职。

其次,却是洛中高阶人事有些纷扰不定起来。

须知道,公孙珣这般弃职带位而走,又不是守孝,又不是被贬,乃是直接趁着任命的空窗期撂挑子……无论如何,还挂着将军位终究是有些说不过去。可要是无故而夺人家用战功换来的将军印绶, 似乎也有些说不过去,因为相对于职务和爵位而言, 将军这种不常设的东西本身就有些不清不楚。

所谓不算职务,不算位阶,不算爵位……而军衔这种后世引申出来的概念此时还未形成,根本就是一笔糊涂账。

当然了,再不清不楚的糊涂账,只要天子认下,也不是不行,因为大将军什么的本就是汉武帝发明出来的嘛。

不过,就在公孙珣动身后的数日间,却忽然发生了一件意外,让原本不清不楚糊弄过去的事情急转直下——右车骑将军朱俊忽然丧母,然后自请归乡了。

其人是正经守孝,一点官职都不能带的。而朝中在收回了朱俊右车骑将军的印绶后终究也是避不开公孙珣的这个话题了。于是,经过中枢一番议论, 天子复又派出使者,终于是在赵国追上公孙珣,给了他一个平定幽州匪乱的空头职责, 以掌征伐事继续持有卫将军印绶。

说实话, 这个时候,公孙珣是真的无可奈何,反而只能交出了他的卫将军印绶……没办法,这是一种政治姿态,若是受了这个职责,哪怕不交钱,那也是假隐居,天下人不认的,之前的戏也就白做了。

“是陈留吗?总不会是东郡吧?”曹操听着便觉得不好。

“我以为可以。”就立在公孙珣身后的吕范干脆直接。“名不正则言不顺,天下乱成这个样子,便是居家也要做事的。”

俄而,随着夕阳渐下,厅舍外忽然一片欢呼,俨然是乐进领着曹操的亲卫伴当轻松收拾了路中相斗的盗匪,得胜归来了。

“将人逼上贼船……这一招不是跟你董公仁学的吗?”公孙珣似笑非笑。

“你来做什么?”夏侯惇知道曹操和曹嵩关系不好,便主动替曹操出声。“地方上乱成这样,如何敢独自上路?”

钟繇登时大汗淋漓:“我是使者,如何能……”

“听见了。”钟繇愈发紧张了起来。

公孙珣缓缓颔首,复又看向了满头大汗的钟繇:“元常听到了没有?我这五位智计谋士的言语居然各自不同。”

言罢,这位食邑六千户的蓟侯居然直接拂袖而走,将钟繇和一群洛中来的侍从以及代表了天子权威的节杖扔在了午后太阳直射下的柏人城头之上。

曹操当即沉默下来。

“且去吧!”公孙珣依旧言笑晏晏。“替我将我的卫将军印绶取来!”

这里面又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有人提议可以让公孙珣就势在幽州招募乌桓兵马,转身参与到这场西征计划里,但旋即就被否定了,原因是距离太远,得不偿失。

然而,其人身材矮小,怎么都爬不过去,倒是夏侯惇见状无奈,扔下印绶与那目瞪口呆的曹嵩亲信,然后过去扛起了对方,才得以让曹孟德窜入隔壁马厩。

“不错。”钟繇松了口气。

“君侯所言甚是。”董公俯首道。

钟繇转身离开,却有一矮胖之人忽然从亭舍廊檐对面处闪出,其人绕过院中正在玩耍的公孙离、公孙定、公孙平、公孙臻四姐弟,直接来到廊下,对着公孙珣拱手言道:“君侯好手段!”

旋即,随着凉州局势进一步恶化,甚至有叛军攻击到了司隶直属的扶风地区(长安西面的郡,陇西地区,汉武帝茂陵便在彼处),中枢终于是顺水推舟,免去了皇甫嵩冀州牧的职责,并让这位半是灰头土脸半是无可奈何的左车骑将军领兵两万出镇关西,防卫长安陵寝。

但是,崔烈这位河北一等一的世族首领,幽冀名士,注定要被人当做踏脚石的。在渡口被公孙珣喷了一次后,这一次在大朝会上又被公孙珣的小师弟傅燮傅南容,直接请斩以安天下!

傅南容慷慨激昂,将放弃凉州这种做法的可笑之处批驳的干干净净,而天子终究也不是个糊涂蛋,这种事关自家生死的大事上面,他怎么可能会出岔子?最终,天子当场下定决心,一边让皇甫嵩与董卓在前方继续防御司隶直属的扶风郡,一边在洛阳倾尽全力,准备组织一场声势浩大的西征,以求彻底光复凉州。

“元常请起。”公孙珣登时微笑,立即走上去扶起了对方。“将来的事情,还要多多倚仗于你了!”

“孟德。”夏侯惇见状忍不住好奇相询。“朝中让你入朝为议郎,然后转任他郡太守……这也算是典历地方的履历了,乃是升任显职的必由之路,你为何一路上反而闷闷不乐?”

刚刚当了半个月尚书郎的钟繇本能跟着对方走了几步,却发现随着那沉默不语的韩当一声令下,下城的阶梯处却忽然多了数名跨刀的武士,也是不由汗流浃背。而等他回过头来,看在就在城外驻扎的那数百白马骑兵,更是分外无言。

“正是东郡。”这家人匆忙答道,却也觉得无奈起来。“不过老主人在洛中想来是不知道东郡居然有如此多的盗匪,又或许是他觉得以少君的本事,应该能轻易安定东郡!”

“元让。”曹操一时摇头,却是俯身将书卷从地上捡了起来。“当着你的面,我也无须隐瞒……实话实说,此行我心难安啊!”

夏侯惇也是无言以对,只好勉力安慰:“说不得是个好去处呢!”

正好进入五月,天气炎热,公孙珣便以担心疾疫为理由,在柏人停了下来,准备等一等。

中平二年,夏日暑盛,天下忽然间便乱作一团,人心也跟着纷纷不定起来,然而面对时局,有所感慨的何止公孙珣一人呢?

然而,这似乎也不能怪谁,最起码人家朱俊死了妈肯定不是故意的。

钟繇跟戏忠相识已久,哪里不知道对方的浪荡与促狭,所以只是闭嘴不言,任其胡扯八道。

“有什么可见的?”戏忠依旧躲在城下荫凉里戏谑不止。“元常甫一入朝便为尚书郎,前途大好。而我一个浪荡子,至今最多做过卫将军幕府从事,还被人给免了,这要是见了面,岂不是尴尬?相见不如不见!”

不是他不想走,而是没法走……他是四月下旬刚入赵国的,也是那时候被朝廷使者第一次追上并收回卫将军印绶的,而那时候皇甫嵩还在冀州牧任上,冀州的情况还没有失控。可是等他走到赵国襄国县的时候,皇甫嵩便被匆忙调走了。然后等他走到赵国最北面的柏人县时,整个冀州就已经彻底失控了!

有人去太行山北段投奔紫山贼张燕,有人去太行山南段投奔黑山贼于毒,还有人自己拉杆子起兵……道路与田野中,到处都充斥着流民和小股盗匪,他们成群结队、拖家带口、络绎不绝,一方面抢劫他人,一方面攻城略地,一方面又相互兼并,然后本身还都一直处在饥饿和疫病的威胁之下。

公孙珣带着家眷,其中几个孩子还只有数岁,只能缓缓前行,所以着实不敢轻易出城动身。

“大势之下,反复难定,人居于其中,宛如扁舟行于湖海,今日为顺,明日为逆。这个时候,君侯就不要在意什么外人的些许看法与洛中某些小人的动作了,因为他们的动作也会被大势动摇,说不定还会弄巧成拙。”言至此处,钟元常俯身再拜。“君侯此时唯一该做的,便是定身自重,往自己这艘船上多放几颗压舱之石……而这个将军印虽然虚有其表,但挂在君侯身上,终究是有几分重量的。”

“哪里不是这样呢?”公孙珣仰头一声感叹。“我当面之路也是被投奔褚……张燕那厮的盗匪给阻塞了,听说河北这边的盗匪已经聚众百万,这才不得已停下来,等待局势好转再上路。”

不过,这种举动没有对局势产生直接的效果,到了五月份,天下局势反而彻底崩坏。

钟繇俯身而对,再度汗流不止。

“依我看来,上次夺印之事,恐怕确实是朝中有人意图对君侯有所动作。”亭舍内,请求私下谒见的钟元常俯首在院中廊下躬身一礼,这才坐下身来从容言道,却是开门见山……也不知道之前顶着烈日在城头又喝水又完字又烧纸的他为何如此精神。“此人我着实不知道是谁。但若论将军印之事,我还是以为君侯当受。”

言罢,曹操先是将书本扔过墙去,复又攀附而上,看着架势,他俨然是不想对上外面那群东郡本地乡老,所以居然想要翻墙走人。

“还是应该受的。”常伯槐一如既往的没有任何顾忌,不等公孙珣询问道便直接拱手劝说。“天下动乱,或许很快就会好转,但或许还会继续恶化,君侯在乡中,需要有做大事的准备!有卫将军印在手,最起码幽州官吏不至于太过擎肘。”

“许子远的家人走了吗?”公孙珣继续问道。

而这件事情的连锁反应还没有结束,皇甫嵩眼见着两个昔日战友因为各种缘故齐齐交纳了将军印绶,分外无奈。再加上他也实在是没脸继续呆在冀州,便加紧了在洛中的活动。

“叔治。”公孙珣催促道。

“曹君!”乐进兴奋来报。“韦乡那边的百姓见到我们击败了盗匪,又听说是昔日安定本地的骑都尉曹君在此,由本地三老带着,纷纷前来谒见!”

“曹君!”乐进自外面风风火火赶回来,一进院中便忍不住出声言道。“你说巧不巧,我从那两股贼人处居然救出了你在洛中的家人,他说是奉曹君你父亲之命自洛中专门来寻曹君你的。”

夏侯惇旋即闭口。

“昭……惭愧。”董昭无奈应声道。

但公孙珣也只是负手看着院中自己的儿女,也丝毫没有唤对方起来的意思。

“孟德。”夏侯惇无奈询问。“如此,为之奈何啊?”

另一方面,凉州叛军继续做大,五六个郡都有响应,汉军只能勉强守住凉州几座坚城应对,甚至于皇甫嵩和董卓也只能勉强在扶风那边保持守势而已。

至于冀州刺史一职,则由昔日党人名士,八厨之一的王芬代替。同时,议郎董卓被拜为中郎将,也一同随皇甫嵩出镇关西。

“算了吧,君侯。”就在这时,之前一直避让天使仪仗的戏忠忽然从城墙下的荫凉里插嘴言道。“一个卫将军的印,这中枢给了夺,夺了给,宛如戏弄人一般……今日接了,万一明日元常兄又持节过来要夺走呢?那岂不是要让天下人笑话君侯?”

“不干了是什么意思?”夏侯惇捡起印绶在后无奈追问。

“可你也是我旧交。”公孙珣丝毫不以为意。“好生替我考虑一番,我是该接还是不该接此印……你说当接我就接,你说不当接那便不接!考虑好了,便来城中亭舍中寻我,天气热,我要回去照看孩子!”

天子从善如流,于是第二次派遣了使者快马去追公孙珣,然后依旧是在赵国追上了对方,要将卫将军的印绶印还给这厮。

“元常来的路上可还平安?”夏日炎热,依然还是紫绶金印县侯的公孙珣却是站在滚烫的柏人县城头上接下旨意的,而弄明白旨意以后,公孙珣也并没有直接表态,反而是与许久未见的钟繇寒暄了起来。

曹操依旧连连摇头:“如今这天下,哪里来的好去处?我也只是自欺欺人罢了,只求不是东郡这种地方便好。”

没错,又是赵国,公孙珣依然在赵国!

“有一些吧。”曹操坦诚答道。“但我曹孟德也不至于因为他人如何而有所动摇,实在是这沿途所见,让人不堪重负。”

“所以正该招抚。”钟繇也是赶紧应声道。“天下危殆,盗匪四起,可是事有缓急之分。如河北这边多是流民失措自然而然形成的盗匪,本心并没有叛乱的意思,而凉州那里却是已经直接威胁到了司隶安危……故此,必须要做取舍。”

而乐进虽然不明所以,也还是赶紧出去了。

“不干了!”曹操紧了紧腰带,顺势扔下怀中印绶,然后理都不理地上的家人,就往亭舍院中挨着马廊的那面墙处走去。

“说的很好。”公孙珣不去看钟繇,只是继续负手对着院中感慨言道。“不过,名实之间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有实固然可以立名,可有名也未必不能得实。洛阳那边还是需要多多注意的,省的被人害了都不知道……元常,你说对不对?”

“话虽如此了。”公孙珣忽然向前一步,仗着身高举高临下言道。“但公仁你需明白,我之所以没有怪你自作主张,不是因为你的策略将来还有补救的地方,乃是因为阴差阳错下,有张燕这个愿意请降的紫山贼为首,多少能让冀州百姓多活下来些许……公仁这种人心诡谲的计策,不是说不行,但下次再想为之前,你最起码应该先试探我一下再做,晓得了吗?”

然而,公孙珣依然不受,理由是自己就算是赋闲在家,也一定会尽力保乡梓平安的,不需要这个将军印绶。

“我不知道。”王修无奈摇头。“如子衡兄所言,天下乱成这个样子,哪怕只是在乡中读书,也该安抚乡梓的;可也如子伯兄所言,君侯既然是归乡,那无论做怎样一番事,都可以以自己的威德、家族的实力而行,无须在意一个将军印……故此,将军随意便是。”

“轻易个屁!”曹操一声冷喝,眯着的眼睛都睁圆了,院中也跟着瞬间冷了场。

而就在这时,亭舍外忽然又热闹了起来。

“说的好。”公孙珣对着根本看不见人影的发声处笑道。“志才不上来见见你郡中旧交吗?”

只能自认倒霉。

然后,这时候又有人提出来,还是要保留公孙珣卫将军的名号,最起码他在幽州,可以震慑鲜卑人与乌桓人。

东郡韦乡旧城外的亭舍之内,从济南相任上下来,正准备去洛中接受新任命的曹孟德虽然暑热难耐,却依旧借着夏日阳光下于亭舍院中读书不止。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亭舍外忽然又一次响起了巨大动静,本就心烦意乱的他干脆直接摔了手中在濮阳刚买的安利号新书:

钟繇当即闭嘴。

不过,刚一回来,天子复又派新的使者带着卫将军印绶第三次去追公孙珣……原因很简单,河北的贼人太多了,而偏偏这时候紫山贼张燕主动请降,说什么愿为汉室镇守河北山岳。而中枢思前想后,实在是无可奈何,只能接受对方的请降,准备赦封其为平难中郎将,允许他举孝廉并向朝廷派遣计吏每年汇报情况。

钟元常躬身而退。

董昭躬身相对,也不知道心中到底在想什么。

凉开水一壶,半壶喝了下去,半壶磨了墨汁,然后钟元常便挥毫泼墨,在城头上大书特书起来,好不容易写完,居然又取出火石烧掉了自己所书文字,这才请见公孙珣。

“说的好啊!”公孙珣本该亲自扶起对方,或者唤对方起身的,此时却只是自己径直站起身来,转身往院中望去。“我在柏人停留的这些日子里,其实也是感触良多……不瞒元常,天下要乱我是猜到了的,不然也不会弃职归乡,但动乱的这么快,我是真没想到。不过也正是因为看到这种乱象,才多少明白了一些,天下的根本在于地方,地方都坏了,洛中便是能勉力维持局势,也不过是沙土之上的高楼,淤泥上的高台,徒有虚名罢了……这是名与实的问题,名实之间若非得只让选一个,便只好选实了。”

“二人以为不必接,二人以为当接,还有一人一人以为接与不接两可之间,而其余如义公他们又不擅长此道,我就不问了。”公孙珣盯着钟繇缓缓言道。“元常,你我故交,我对你的欣赏想来不必多言……而事情到了一步,我也是很为难的,不如你替我做个决定吧!”

夏侯惇当即反应过来,也是一声长叹:“这一路上确实闹得不像话……尤其是去年遭了兵祸的东郡,自从入境后只觉得到处是盗匪,到处是流民,有时候盗匪、流民根本分不清。不过,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天子虽然暂停了修宫钱,却还要各地加紧征收算赋,征发徭役,以定凉州,这边之前死了那么多人,又有那么多人见过刀兵之利,能不乱吗?”

钟繇听得此言,一时只觉得其中信息太多,便跟着脚下一软,但好歹是站住了。

“那就好办了。”公孙珣不以为意道。“我让义公陪你去,再带上他在赵国为官时相处较好的的一些官吏、豪族,往北面紫山中走一趟,将什么平难中郎将的印绶与他。其实不仅是张燕,便是那些山中盗匪头子,要么是豪强要么是平民,也都不是有什么大想法的人,你摆出天使的架子来,他们反而会乐意接受的。”

曹操和夏侯惇一起莫名其妙,但看了乐进领进来的人后还是忍不住一时失笑起来,因为对方还真是曹嵩身边的亲信家人……这可真是太巧了。

一阵风忽然吹来,大太阳下面的钟繇只觉得背后发凉,却只能欲言又止。

“已然后悔了。”赵国中尉董昭一声叹气。“我哪想到,张燕那厮区区数月就能聚众百万,此时真能从容胁治他吗?”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公孙珣望着城外五百义从驻扎的营地,也是不由冷笑,因为那里原本是上好的青苗地,如今却早已经被流民盗匪给踩踏一空而来。

“外面怎么回事,白日倒也罢了,怎么临到傍晚还如此纷扰?”

而就在一群国家重臣们唉声叹气之余,持节而往的尚书郎钟繇又一次在赵国追上了公孙珣。

“这便是问题所在了。”曹操握着书卷一屁股坐在了院中的马扎上。“这一次天子要平凉州,总归是件正经事,从大局而言,需要钱粮也是无可厚非。但地方上也实在太苦了……此去洛中,若是能去个太平地方为一任太守还好,可若是让我依旧在中原这地方打转,你说我该怎么办?在任上是逼迫百姓去服凉州的徭役呢,还是不逼迫?是征收算赋呢,还是不征?再说了,修宫钱终究只是暂缓,若是任内又有催缴,我又该如何是好?”

“那子衡和叔治呢?”烈日下,公孙珣回头询问。“你二人又以为我该不该接此印呢?”

“我也觉得君侯没必要受此印。”与戏忠一同躲在荫凉里的娄子伯倒是正儿八经的说话了,但一开口就让钟元常背后微微有些黏着了起来。“君侯此次归乡,自可以德行安抚乡里,何须在意一将军印?再说了,如今天下板荡,韩遂、张燕那种人都能迎风而起,君侯想要做事又何必在意什么名分呢?”

钟繇愈发放松了不少。

到此时,钟繇哪里不明白,这分明是公孙珣弄不清楚朝中对他的态度,所以心生犹疑。然后必然是对自己知根知底的戏志才那厮不顾情面,直接献了如此歹毒之策,以此法逼迫自己做出说明……然而,虽然明白,可钟元常却也无可奈何,他一声叹气,居然满头大汗的向朝城下武士请求了一份笔墨纸砚,外加一壶凉开水。

“回禀君候,从河内最北面开始便不是很好了。”午后刺眼的阳光下,钟繇恭恭敬敬的在城头上行礼作答。“河内最北面的黑山贼于毒最近格外猖狂,流民无数都去投他,若非是朝歌令关羽关云长引兵越境护送,我们几乎不敢动身……”

换言之,这天下是真的已经开始大乱了!

但是……

钟繇浑身虚脱,只能长呼一口气。

“繇、繇……繇愿为君侯留意洛中名实之变。”钟繇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说出这句话的,但隔了一年将这句话说出口后,其人居然有些轻松之意,汗水似乎也随着晚风渐渐消散掉了。

“已然送走了。”董昭赶紧点头,却又不禁反问。“他要的百斤黄金真的要给他?区区袁本初一个态度而已,我们迟早也会知道的。而且再说了,正如刚才那钟繇所言,天下汹汹,大势翻来覆去,袁本初自己都稳不住身子,还想要对君侯有所压制,怕也只是一厢情愿。”

这个时候,偏偏中枢那边又有脑残开始讨论放弃凉州的问题了……尤其是以崔烈等河北士人为主,他们普遍性支持放弃凉州,承认凉州叛军的独立性,目的是及时调集精锐去安定已经不成样子的河北。

“不干了,就是学公孙珣滚回家读书的意思!”曹操忽然回头指着夏侯惇大怒道。“元让你来说,去年黄巾之乱,我与公孙珣一起平定东郡的对不对?然而昔日公孙珣请旨免去了东郡一年钱粮,今日我却要做东郡太守来追发徭役,征收钱粮,可能还要加赋?”言至此处,曹操直接指着那家人厉声言道。“你将印绶交给他,让他回去告诉我爹,这个脸他当爹的丢的起,我曹阿瞒却丢不起!”

“君侯所言甚是。”钟繇抬头看着对方身影言道。“与君侯相较,那些赖在洛阳玩弄权术之人,才是落了下乘。”

“上次对付我的,乃是袁本初。”公孙珣松开手后继续从容言道。“此事恰恰已经有人与我说了,你不是我那两个族弟,不被他重视,且替我好生留意他的举动便是……”

“可是因为听说公孙珣主动弃置归乡的事情,故此担忧洛中局势严峻?”夏侯惇正色询问道。

“孟德不必担忧。”夏侯惇满头大汗的从舍外跑进院内。“外面有盗匪在路中相攻,乐文谦已经引伴当去收拾他们了。”

“为何?”盘腿坐在廊下,却扭头看儿女在院中嬉戏的公孙珣一脸的不以为然。

对应的,有人又提议招募鲜卑兵,理由是自从檀石槐死去后,鲜卑人分裂成多个部落,早已经丧失了万里大国的政治实体概念,是可以利用的。然而一番讨论后,中枢诸位反而认为鲜卑也需要提防,不能随便引胡人入汉地。

而这一等,就等来了第三波朝廷使者,也就是持节而来的钟繇钟元常了。

这个时候,由于张燕曾为公孙珣下属,于是又有人提出来,应该让公孙珣加卫将军印绶,去招降安抚对方……当然了,其人肯定还有一层话没说出来,那就是连张燕这种人都能魔幻般的在数月间从县长变贼寇然后又变成中郎将,公孙珣一个已经准备回老家的卫将军何必还非得讲什么规矩?这都什么时候了?!

其实吧,事情到了这一步,所有人都看出来了,汉室权威已经直接掉了一大截,除了中枢尚能保持表面上的架构外,具体到地方与军事问题时已经制度、规矩全无。

毕竟,一旦动身,势必会产生战斗,而公孙珣实在是不想让自己全副武装的骑兵义从对着这些半是盗匪半是流民的人下手……不仅仅是可怜他们,而是说就眼前这局势而论,真杀过去,何时能杀到头呢?杀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管如何,既然有功那便得有所赏。”公孙珣拍拍对方肩膀,倒是居然有些悲戚。“我一个边郡小子,若是连这点都做不到,又如何与人家四世三公的人相争呢?唯一可悲的,乃是地方上都已经崩坏到这个地步,朝中贵人却依旧想着这些事情……何苦来哉?”

“替我挡住他们一刻钟!”听到此言,曹操再不犹豫,呼喇一下便起身对乐进下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命令。

“确实是没想到东郡盗贼如此之多,而且我还以为会在陈留与两位相遇呢。”那家人瘫在地上,无奈解释道。“不过不管如何,见到少君,终究是不辱此行……老主人遣我给少君送一句话,说是你的去处他已经替你打点好了,乃是个靠近家乡的一等一大郡。”

“此时或许不行,但若有大势在手,还是能迫其就范的。”公孙珣依旧负手相对。“正如这钟元常,我也不指望真能收他心,可若将来有一日泰山压顶,其人必然有所决断。”

“但是君侯,那这卫将军的印绶呢?”钟元常终于是忍不住继续问了下去。“你是不是……接了为好?”

一方面,随着皇甫嵩领着他的两万精锐离开冀州,整个冀州乱做一团,各地盗匪更加活跃,什么紫山贼、黑山贼,什么黄巾旧部,什么黄龙、白雀,雷公、苦蝤立即如开了锅一般大肆扩张!

大半个河北,立即失序,光做贼的据说就有百万人,而且局势甚至有朝着中原蔓延的趋势……没办法,这就是破坏性大于建设性时的必然结果,所有的一切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搞越糟。

“也罢。”公孙珣负手而叹。“你说的不错,如今河北空虚,这么多盗匪流民根本没法子处置,所以哪怕只是安抚一时,也该去安抚一下的……张燕是主动请降?”

使者悻悻而归。

夕阳西下,原本被内定为东郡太守的议郎曹孟德与夏侯惇两骑并行,居然是在授官途中往家乡沛国谯县落荒而走!

———————我是人心大乱的分割线———————

“太祖既弃职而走,遂遗卫将军印绶于洛。灵帝从议,遣使追而与之。凡三次,乃受。”——《旧燕书》.卷一.太祖武皇帝本纪

PS:这是晚上的……晚上有事……熬夜码了出来。提前发出来,望见谅。

(本章完)

第21章 戏杀(5.5k)第66章 插曲第111章 灾异第63章 临阵(中)第142章 雷雨第68章 大人(下)(5.6k2合1)第444章 南阳龙虎方争斗(续)第237章 铁骑横百里(下)第245章 傅南容乘夜拭白珪第368章 王侯蝼螘同丘墟(2合1还债)第14章 有故人久候第534章 人世几回伤往事?第137章 直下第189章 深居俯夹城第318章 青草覆宗庙第393章 早岁那知世事艰第50章 用武(8k2合1)第83章 拿下第180章 树下索流年第310章 犹堪一战取功勋第61章 中军第358章 大河封冻乱武兴(下)第529章 空看花开满台日第157章 亲厚第340章 关东起群雄(上)第513章 诚既勇兮又以武第38章 吕郎固穷!(8k)第394章 寸心自许尚如丹第379章 鼎湖当日弃人间(7k勉强二合一)第417章 掌上回旋皆造化第522章 但见悲鸟号古木第91章 疾趋第52章 当归第286章 公山阳货本同谋第450章 大江东去老诸侯第408章 又见猛虎起河东(上)附录11:《旧燕书》孝庄文皇后本纪——sduyi第464章第112章 汹汹第535章 山形依旧枕江流第473章 路漫漫其修远兮第142章 雷雨第236章 铁骑横百里(上)第134章 何去第203章 皆怜宫阙土第297章 白云迷路合复开第181章 日出东南隅第141章 慷慨(下)(万字还债)第384章 西宫东阙何所罪?第280章 文物多师古(上)第299章 浮名尚值一杯水(二合一还债)第447章 几人虚费一生心第112章 汹汹第306章第152章 无力(上)第519章 大雪照映如冰壶第41章 邀请第257章 尽道亡人在无极第469章 及年岁之未晏兮第421章第151章 不甘第38章 吕郎固穷!(8k)第461章 山人琴畔鬼吹灯第238章 思南忽思北第177章 背德第59章 问策第147章 意外第437章 旧怨平兮新怨长(继续小小2合1)第371章 一骑如熊虎第471章 伏清白以死直兮第71章 大飨(下)第285章 万事俱可忘第224章 呼喝而死第64章 临阵(下)第343章 新人敢言天下事第451章 白雪纷纷落庭中(上)第316章 翩翩河边走(上)第241章 盗马亦盗人第511章 出不入兮往不反第481章 紫气黄旗岂偶然?(上)第240章 赴前连赴后第144章 盛意(上)第141章 慷慨(下)(万字还债)第21章 戏杀(5.5k)第312章 李广无功缘数奇第355章 舟车何处不通津?附录6:旧燕书.太祖武皇帝本纪.卷一.卷二—第35章 夜凉第472章 岂余心之可惩第238章 思南忽思北第58章 惊变第491章 枕膝堪入眠(下)第130章 一招第501章 虎啸喧争如窃语第496章 三杯拔剑刺虎穴第76章 撤屯(中)第42章 请和第151章 不甘第217章 范阳之枉第202章 一意起高楼(下)(四合一还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