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乡音无改鬓毛衰

第292章 乡音无改鬓毛衰

众人见到魏攸暂时压下了陶谦的气焰,不免各自心中大呼庆幸,就各自恭维了魏攸几声,然后便也纷纷散去了。

唯独魏攸本人面上平缓,心中却难掩忧虑,当日回到公房也好, 归家也罢,都是坐卧不宁。

而果然,当日无事,第二日一早,魏攸尚在蓟县城中的舍内用早饭呢,便忽然听得前院鸡飞狗跳起来,然后一人赤帻苍须、直裾轻衫, 昂然直入……不是本州刺史陶谦陶恭祖又是谁?

“老魏且用餐。”一口徐杨口音的陶谦直入舍内,没有不见外, 然后居然直接坐在了人家门内的一条长凳上。“不必管我,等你吃完咱们再说。”

魏攸苦笑一声,却也无可奈何,只能赶紧喝粥。

“不用换衣服带官印了。”陶谦眼见着对方喝完粥去净嘴,却是用让人不安的徐杨口音又叮嘱了一句。“这身素净便服蛮好,我还给你预备了一个半铜之印。”

所谓半铜之印,乃是说官印只有一半是铜的,另一半干脆是恶铁……这不是什么合金更好的说法,而是最低级升斗小吏所配的制式官印。

魏攸愈发无言,只能匆匆洗手,然后接过对方不知道从何处取来,看上去脏兮兮的半铜印绶,胡乱系在腰间,便随对方出门去了。而出去以后, 只见停在魏攸舍前的乃是一辆敞篷的驴拉板车,车之上更是随意扔着些许柴薪、干草、木叉之类的东西……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话说,魏攸虽然年纪很大, 但和陶谦比却居然小了两岁,而且人家是刺史,你是刺史的属吏,所以很自觉的,这位幽州别驾兼幽州名士便一言不发,主动坐到了前面,准备去驾驶这辆敞篷驴车。

然而,车子尚未启动呢,眼看着魏攸手忙脚乱,懵懵懂懂摸不清这种低级车子的要害之处,陶谦却又实在是看不过去,直接上前劈手夺了缰绳:“老魏且去后面车子上卧着,我来赶车!”

魏攸无语跟上,终于问出了今日他的第一句话:“陶公为何东辕北辙?不是说卫将军人在东面挖渠吗?”

陶谦一时无言,到底是忍不住又抓住一个护卫问了一句,才知道这是公孙珣在河内任职期间招纳的掾属,唤做常林常伯槐的……虽然公孙珣在河内不过区区数月,但此番隐退还是有数人主动跟来了。

“我就说嘛……到底还是有私心的,不是什么圣人。”陶谦一声冷笑,这才继续昂首阔步去寻自己的驴车去了。

“走吧!”陶谦忽然失笑,却又俯身捡起了木叉,并转身招呼自己的别驾走人。“老魏随我走,咱们回蓟县。”

“陶公,这次又到底要去何处?”魏攸毕竟上了年纪,身体又弱,夏日午后,跟着对方转了这么久,到底是有些撑不住了。

“我家君候?他……你寻他何事?两位……也罢,他在东面山下挖渠。”这侍卫花了好大力气才听懂了对方的徐杨口音,原本想质询两句,但眼见着是两个老头,其中一个一看还便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也就熄了多余的心思,直接指点了一番。

到此为止,吕范终究是没搞明白这位是为何而来。

陶谦冷哼了一声,而等身后魏攸缓过劲来,他便从车上扛起一个木叉,又和魏攸二人各自摸出一个遮阳的斗笠戴上,这才顺着蟒山山脚逸逸然往用石灰划了许多线的几处热闹地方巡视了起来。

而果然,吕范来到跟前,直接俯身下拜,对魏攸尊重至极不说,对陶谦也是直接口称方伯。

“老魏。”陶谦也是再度失笑。“你这又是迂腐之见了。私心如何,公心又如何?我为何不能私心略高于公心?或者说,你们这些人为何为何不能许我公私心兼有?公孙珣将家眷安置在城中,自己再去装模作样的挖渠,这便是毫无私心吗?大丈夫生于世,因私心而争斗、享乐,因公心而济世、平乱,这难道是相对立的事情吗?天下人都是如此的!不过是我陶谦的好胜心强一些,而你老魏的好胜心少一些罢了,至于说那位公孙将军……且观之吧!我这不是因为要走而没和他争斗吗?还替他开了路,他能做到什么份上,你自己在幽州慢慢看便是。”

魏攸欲言又止,却终于是闭口不言。

土堆前,一众流民中的年长者纷纷捻须不止,各自称赞。然后果然立即就膀大腰圆的武士上前,将二人绑起并堵上嘴,然后立即鞭挞了起来。

魏攸也是摇头肃容:“方伯,你这是私心胜于公心,咱们且不说胜败之言,就事论事,你安置流民虽然也有一番力气,却远不如今日卫将军这般从容有序,之前更是激起了州中诸多两千石的联手反制,以至于春耕后蹉跎数月无能为力……故此,若以公心,你本该让事于贤。”

“我知道老魏是个实在人。”陶谦在前面扛着木叉大摇大摆的走着,左右行人见是两个老头,只能纷纷避开。“而且因为彼辈是你们幽州本地人,所以多有维护。可我却知道,于卫将军这种人而言,眼中却不曾有什么正道邪道,只有有用没用罢了……老魏你知道吗?我少年时一直到十四五岁都还整日骑着竹竿,领着孩童玩骑马打仗之事,于你们这些人看来自然是可笑顽劣之举,无半分持身立命之处。但我岳父却明白,我们丹阳素来为山越所困扰,若有一日山越突袭来到城下,我这个浪荡子反而可以如少时指挥孩童一般,指挥邑中已成少年郎的昔日玩伴迎头而战!也正是因为看明白了这一点,他才一力将我夫人下嫁于我……老魏,你们这些人什么都好,既有德行又有学问,既重君臣之义又对乡人多有维护,但唯独迂腐了一些……”

“极好。”陶谦坦诚以对。“不然我何至于临行前要助他一臂之力将刘卫给弄倒呢?”

而刚走了半圈,陶谦便大致看懂了其中门道,无外乎是幽州乃至于天下都渐渐适应的凭号牌排队,然后依次去各处做各种事情罢了……如这边是分粮的,那边是划拨区块去搭窝棚的,左边是挖厕所的,右边是引水渠的,前面是讨论何时上山烧草木灰处置恶地的,后面则是公开解决流民争端的地方。

“身体力行也好,邀买人心也罢!”魏攸忍不住反驳道。“总不能因为人家亲自干农活便嘲讽人家吧?方……陶公,你们丹阳也算是边郡了,你说我们边郡士子,春耕夏读秋狩冬战,哪一样不是一等一的持身立命之事?凡在此中,都应该称赞而不是讥讽吧?”

“而今日此地不过是草创,须臾也看不得其中真切,所以,即便是‘如何为’三字,也只能管中窥豹,略观一二。”陶谦依旧侃侃而谈。“老魏觉得此时最该重什么?”

吕范无言以对,只能去看魏攸。

而斗笠下露出一片花白鬓角的陶谦也是重新扯紧缰绳,慢悠悠的赶着驴车一路向南去了……恍惚中,这位即将卸任的幽州方伯,居然难得没有如之前两日那般遐想关西的战局,遐想自己建功立业,平乱安民,反而是回忆起了自己远在长江之南的故乡。

“原来如此。”陶谦微微颔首,却又转身向北面去了。

曾几何时,年少的自己便在如此的烈日之下,赤裸着上身领着一群乡中少年游戏在泥水之中,却被恰好路过的岳父给叫了过去……说起来,已经三四十年了。

吕范当即低头……这倒不是他怕了对方,实在是陶谦的年纪摆在这里,双方明显差着辈分呢,这种场面上的事情不要说他,便是公孙珣过来,挨了也只能白挨。

那昂藏武士虽然觉得这老头口音极怪,而且区区升斗小吏未免过于趾高气扬,但对方还有身后的伴当如此年长,他终究也不好有所表示,反而躬身一礼,方才后撤退去。

“老的要死了吗?”陶谦忍不住转过身来盯着眼前赶车的驴子嗤笑一声。“若人躺在床上不能动,都快要死了,自然万般志气都消,可我身强体壮、精力旺盛,只是比他卫将军老一些、穷一些、弱一些……为何就不能去争为其上?你怎么不劝他与我委曲求全?我到底是个刺史嘛!”

“去分粮的地方。”陶谦虽然依旧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却也主动停下脚步任由魏攸坐下来喘气。“咱们这位卫将军既然底气十足,我也不觉得他会有什么‘无能为之事’。故此,其人既然要在此处聚民而居,便该用心在‘如何为’三字之上而已……”

“方伯,咱们回去要做何事啊?”上的车来,从昌平往回走,不过两三里路,魏攸便按捺不住心中焦躁,直接在车上抱着木叉出言询问。

“公平、公正、公开。”魏攸张嘴便来。“陶公,幽州这地方,便是个垂髫小儿都认识安利号商栈中账房处的标语,何况是这位卫将军呢?看完刑罚再去看分粮之事,以此来观这位卫将军是否公正,本属寻常路数,你就不必多解释了。”

“这是好事。”魏攸彻底松了一口气。“陶公本是边郡人,欲行军事许久,而且你在幽州做刺史做的不痛快,这些我都是知道的……”

“前一个倒也罢了。”魏攸严肃答道。“后一个送上去,这刘太守怕是最轻也要直接免官归乡了。”

“未知方伯至此,实在是有失礼仪,还请方伯与魏公暂驻片刻,我等已经让人去喊我家君候来迎二位了。”吕范赶紧盛情邀请。“天气炎热,喝一杯凉开水去去暑气总是好的。”

“不必了。”陶谦一手拄着木叉,一手昂然捋须道。“今日过来,该看的都已经看了,正准备赶车回蓟县睡觉……就不见卫将军了,也不喝你家的凉开水。”

而每完成一次分粮,等那些妇女曲身拜谢时,这人也一定认真拱手回礼,遇到年长之人,他还一定避席大礼回复,然后才一言不发再持斗候着下一人。

“回去弹劾刘卫。”带着斗笠的陶谦一边赶车,一边随口应声道。

“土堆上说话那人是谁?”陶谦看的津津有味,便忍不住回头询问。

“怎么说?”魏攸一时发怔。

只见此人身材健壮,虽然带着进贤冠,可夏日间捋着袖子却露出了满是肌肉的手臂。其人持一斗,端坐在台上,身边则是一个大瓮,不停的有安利号的伙计抬来粮食往其中放粮……每有一妇女手持竹制号牌、负着带着盛具上前,此人便亲自持斗,依牌给粮。

“诸位,你们既然信服我们君侯的威德,随他一路至此,还准备在此长居,那就要对律法和规矩有所遵从才行,否则便是君侯这里也容不下诸位!而虽说治民以简,可无论如何,杀人偿命、伤人抵罪、火盗偿财兼受刑、违矩则受罚,这个道理总是要行的吧?”言至此处,那人复又指着土堆前被捆缚着的二人说道。“这二人昨日欲自往蓟县寻出路,并不该有什么责罚,但走时意图偷盗公中米粮,还想诱骗妇女随行,却该重责以作威信……我今日罚此二人鞭挞三十,髡刑为劳役三载,不得开释,不得与私房、划田,诸位乡老皆在,可有不服?”

魏攸无奈,只能甩手跟上。

至于说王修,虽然远远在高处看到了这戴斗笠的两个老苍头,也察觉到了彼辈举止中气度非凡,但终究还要处置人犯,还有案子要判,而且还要和这些流民中的长者们约定建立明文规定,并组织所谓法庭之事……所以其人还是选择了无视,并继续忙碌了下去。

“陶公所言不差。”坐在道旁石头上的魏攸气喘吁吁,勉强回应。

从蓟县到昌平,说近不近说远不远,不过有赖于幽州刺史陶恭祖几十年驾龄捣鼓出来的出色车技,再加上这年头这地方确实也还不堵,所以倒是赶到中午之前便来到了蟒山之下的昌平城外。

“你看我的别驾干什么?”陶谦见状忽然将木叉掷在地上,然后当众一声嗤笑。“难道还要当着我的面与他沟通,让他行背主之事吗?”

“当然好,可却为何不能是我?”陶谦昂然直问。

魏攸无法,只好拢手转到后面爬上车去,然后任由这位蛮子刺史一抖缰绳直接驱动驴车出城一路往北去了。

“何止是不痛快?”陶谦背对着魏攸失笑言道。“连我最信任和看重的别驾都在堂上当众恫吓于我,我这刺史做的有什么意思?所以说,我这番离去,于你们而言却比我本人而言更算是好事,头上少了个脾气暴躁的老头不说,还能光明正大的去迎合那位卫将军,多好?”

“自然是弹劾他揽权无度,还小人行径,公然挑拨刺史与卫将军了。”陶谦依旧随意。

魏攸无奈跟上。

而就在他们心生感慨不知道借着该往何处去之时,却忽然见到一人率众远远往自己这里过来,魏攸认得此人,正是公孙珣头号心腹,所谓门下长史吕范吕子衡是也……这时候,二人哪里还不明白,瞎转悠了半日,早已经惊动了此地管事之人。

“不过是以军法治民,以刀兵之利迫之,饱食之恩诱之,方能如此干脆。”陶谦带着斗笠拄着木叉立在蟒山之下,愈发冷笑。“有钱有物有兵,自然能成事,不足为奇。”

魏攸依旧茫然:“且不说其他,陶公如何也要走?”

分粮的地方与讨论刑罚的地方截然不同,此地寂静无声,拎着口袋或崭新陶罐前来等待取粮的妇女无一人出声,都只是眼巴巴的看着前方高台的一人。

“既然如此,为何还……还如此做派呢?”魏攸实在是不解。

“我知道我知道。”陶恭祖不等对方说完便忙不迭的点头笑道。“当日邯郸杀滑吏申氏一族的王叔治,果然名不虚传!虽然有杀鸡骇猴,威吓流民不准逃窜之意,但毕竟有理有据,且干脆直接,不遮不掩,甚对老夫我的胃口。只是可惜,如此人才怎么不在我的麾下?”

魏攸连连摇头:“都不是,必然是去年卫将军离开幽州后招纳的新人。”

魏攸自然认得,便压着斗笠帽檐低声答道:“此人唤做王修王叔治,乃是北海……”

魏攸被问的半日说不出话来,许久方才勉力言道:“方伯一把年纪了,比我还大……”

然而,走不过数步,陶恭祖忽然又回头对着还在低头不懂的吕范质问了一句:“吕子衡,你家君侯的家眷还有你的家眷现在在何处啊?”

魏攸目瞪口呆,满目皆是不解之意。

“回禀方伯。”吕范抬头正色答道。“都在昌平城内安置。”

“因为好归好,欣赏归欣赏,不服却还是不服。”陶谦忽然手握缰绳,面色严肃起来。“而且我也不瞒你老魏,若非是皇甫公那里推荐早到,离职已成定局,此番我是一定要与这位卫将军掰掰腕子的……便是注定落得个五十华发还要免官归乡的地步,那也一定要与他争个你死我活!”

“且去看看这位卫将军和他亲信属下都是何等人物!”陶谦一边说一边直接拎起木叉,不管不顾自去寻人去了。

“这不正好吗?”陶谦忽然在路边拉住了自己驴车,然后回头看向自己的别驾。“卫将军在幽州根基深厚,唯独突然停在昌平显得有些仓促,而若是履任已久的太守刘卫一走,我再一走,刺史和太守皆是新至之人,届时便是这二人想在广阳与这位卫将军相争也终究无力了……这不正合你们这些幽州人的心意吗?”

“我等是州中属吏,奉命来此处查看流民官屯事宜。”陶谦对着一名主动迎上了的武士亮出了自己腰中的半铜印绶。“尔等不用在意,自去忙吧!”

二人面面相觑,愈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老魏啊!”陶谦回过头来,看着自己的别驾摇头再笑。“这便是你跟我与那卫将军不同之处了……对你们这些文士来说,遇到纷乱的局面,总想顾全大局以求安定,可偏偏自己又无力,所以又总想在强者中挑个更强更好的那个助他一臂之力……对否?”

“我固然是想看一看其人风采。”陶谦不以为然道。“可既然是在亲自挖渠……老魏我且问你,一个大男人光着膀子在烈日下挖渠有什么好看的?无外乎是邀买人心罢了。而既然是邀买人心,其人又年轻力壮,难道还会当众偷懒不成?”

魏攸一声叹气,却又不禁抱着木叉正色相对:“陶公,我以为你此番来这一趟多少能去了心中误会,我就不懂了,卫将军行事光明正大,到底哪里不好?”

全程目不斜视,只观斗具准确与否。

“流民安家,却弄的像是过年一般。”陶谦一下车便免不了要负手批判一番的,唯独魏攸少有坐这种敞篷的板车,终究有些颠簸,再加上他早上只喝了一碗粥,所以此时正在恶心,不能与之言语,终究让陶刺史有些自说自话的感觉。

陶谦长篇大论,魏攸在身后也不知道有没有听进去,但终归是没有反驳,反而是随着对方一路去了北边,然后便见到了一人正昂然立在一处土堆之上,厉声说着什么。

“不好吗?”魏攸依旧不解。

陶谦难得闭嘴。

而半晌,二人才转身离开,其中陶谦却又忍不住低声询问起来:“老魏,你认得此人吗?这是那娄子伯还是那吕子衡?总不能是已经做到都尉的审正南辞官跟来了吧?”

“咱们去别处吧!”陶谦口中说着欣赏,却转身就走,魏攸也无奈再度跟上。

而此地此时早已经是人山人海、旗帜招展了,看样子,本地安利号,昌平、军都两县县吏,外加附近想来巴结卫将军的豪右大户们,早已经纷纷到场。

陶谦与魏攸看的目瞪口呆。

“已是定局了。”陶谦转回头来微微叹道。“前日接到的公文,未与你们说……西凉叛乱,或许将有大战,左车骑将军皇甫公向朝廷举荐了我,我明日便要启程往关西扶风去,出任校尉,辅助皇甫公平叛。”

魏攸欲言又止。

魏攸当即无奈闭嘴。

此时此刻,不知乡间何种光景?

此生此世,不知何时能再归乡?不过,即便能归乡,以自己此番成就,怕也是难如庄子所言那般,痛快的做一只曳尾于泥水中的乌龟了。

当然,无论如何,他陶恭祖都不会是一个摆在庙中的死龟!遇到那种人,老夫必如公孙珣、傅燮临崔烈那般,当众唾其面!

—————我是祸害遗千年的分割线—————

“太祖屯于昌平,自挖沟渠于西,复使王修执刑于南,常林分粮于北。陶谦为幽州刺史,驻广阳蓟县,闻太祖屯于近处,颇恶之,乃素衣斗笠行驴车出蓟,欲面诘之。其自南往北,初见修,再见林。及营中吕范闻之,大礼往迎,言太祖在西,固请。谦不语,自转车往南,归蓟县。左右疑而问之,谦乃叹曰:‘王叔治宽严有度,常伯槐一丝不苟,吕子衡彬彬有礼,此三者,皆人杰也,何须复见其主,自取其辱?广阳事,当归公孙为之。’时逢凉州叛,谦乃自请为校尉从征,让地为贤。”——《士林杂记》.燕.无名氏所录

(本章完)

第61章 中军第395章 塞上长城空自许(2合1)第342章 旧将须分左右军第238章 思南忽思北第289章 故将直笔记春秋(上)第130章 一招第358章 大河封冻乱武兴(下)第44章 医无闾第35章 夜凉第7章 激战第19章 大案第216章 郭公之愿附录9:女频写手日记(下)——sduyiyi第459章 旧恩如言亦难收(续)第304章 聊持宝剑动星文第25章 勤奋苦读第216章 郭公之愿第495章 旧友南行雨纷纷第394章 寸心自许尚如丹第519章 大雪照映如冰壶第46章 帻巾第423章 赴阵犹遮面第221章 雕虫小技第209章 喜怒形于色(续)第68章 大人(下)(5.6k2合1)第329章第513章 诚既勇兮又以武第37章 汝南买士第401章 去留皆洒然第224章 呼喝而死第398章 莫将生死较疏亲第310章 犹堪一战取功勋第428章 文武同旧患第399章 北邙故人今何在?第287章 夫子如何较去留第113章 探问第505章 身当恩遇恒轻敌第178章 定论第14章 有故人久候第512章 出不入兮往不反(续)第81章 鸡汤(上)第390章 时事难从无过立第365章 夕阳西去水自流第339章 河北有义士第122章 乱箭第271章 丰年好大雪第151章 不甘第363章 临河却闻定国策第493章 变化纷纷入静观第139章 劫持(下)第311章 卫青不败由天幸第90章 出塞第229章 进退而定第403章 人生分合常相伴(7.9k勉强2合1)第152章 无力(上)第188章 老雉望河叹(补昨日)第355章 舟车何处不通津?第226章 不论身后这次是正经请假第65章 临阵(终)第429章 鱼困自见水第237章 铁骑横百里(下)第471章 伏清白以死直兮第238章 思南忽思北第321章第43章 伪书盗印第73章 辞行(6k二合一)新书《绍宋》已发,欢迎老朋友们去试试口味第416章 单骑偏能复十城第187章 羔羊临釜鸣第169章 献策第125章 无生第362章 马上相逢无纸笔第450章 大江东去老诸侯第369章 出师未捷身先死第422章 智士见事迟第525章 使人听此凋朱颜第168章 天命第27章 胆大包天第1章 楔子第288章 须信人心有真伪第86章 霜降第391章 时事难从无过立(续)第490章 枕膝堪入眠(中)第49章 不见第213章 我独向南行(2合1,大家中秋快乐!第266章 天凉好个秋第136章 急转第221章 雕虫小技第454章 药方只贩古时丹第325章 万里望河源第412章 关塞萧条行路难新书《绍宋》已发,欢迎老朋友们去试试口味第478章 邺下书味亦何偏第235章 轻兵取双城第194章 只见旧人哭(下)第346章 单于在山西(下)(新年快乐!)附录11:《旧燕书》孝庄文皇后本纪——sduyi第359章 但教方寸无诸恶第435章 君臣不易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