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我的良田十亩

这个时代没有水电费之说,不过打水还是比较费劲的。

无裳阁运气好,所在的位置有一口老井,据说这也不是唐静雨派人挖的,也不是她的父辈挖的。而是他父辈买下这里的时候,这个宅子就有这口老井,只是后来被开成了青楼,就这么用了下来,比其他的地方都用水方便的很。

苏致远的屋子没有井水,每次都是花点钱让人往水缸里打的满满的,才几十文钱而已,都是城外的山泉水,这个时代的劳动力不值钱,所以不少人靠着海还去捕捞一些海产品,即使是被雇佣的劳动力,那收入也堪比一个小酒店的掌柜的了。

这个时代出海的风险高,捕捞回来的东西卖的也贵,不过他们也不敢去太远的地方,一旦丧生一个船员,可得赔不少的银两,所以就在近海的位置捕捞一些海鲜,收入还大一些。

苏致远倒是不怎么喜欢海鲜,不过今天杨玉环出去看到了一些海产商人在卖蚌,价格也不高,所以就去看了看,这一看,就满心欢喜的买了几只回来,有种买椟还珠的意思,因为她是看中了蚌里面的珍珠。

说实在话,珍珠没有那么珍贵,有的大蚌身体里很多珍珠,能值钱的珍珠是大号的珍珠,一般的蚌根本没有,不过珍珠这种东西天生对女人有种吸引力,所以小玉环抵抗不了,加上价格不贵买了回来。

苏致远本来打算今天去看看自己的田地,因为县衙来人带他认下自己的田地,以免找不到。

其实县衙里的人哪有这么好说话,这么热心?完全是因为唐静雨钱财的功劳。

这么长时间以来唐静雨除了回顾自己和杨安城经历的往事,也在思考自己最近做的一些事,很多现在她想来都很过分,把苏致远赶出去就是其中一件,虽然事后她也来过苏致远这边多次,不过那个时候,苏致远正在外边看别人唱戏,不在店里,所以她就回去了。

她一直想弥补什么,因为身边没什么亲人,都城读书的妹妹也不在身边,总觉得对自己所认的弟弟不够好。

苏致远来自现代,基本上早就过了什么拜把子,义结金兰的年代,所谓口头形式的认亲也只是朋友的关系,倒不像古代很重视这个。

唐静雨其实是比较重视这个的,只是女儿身,加上青楼的业务,她也没法回去故里,只能托人给远亲带点东西,证明她这个人还存在。

苏致远不知道她的想法,跟着衙门来的人去了城外,看看属于自己的田地,毕竟是有地契的东西,也算是自己成为大唐公民的一份福利,重视一下也挺好。

杭州城外也有小山,有地势平缓的田地,也有山坡上的田地,因为过了秋收,田地里没什么人,不过有的地方有几个三三两两的人,看起来不知道在捣鼓什么。

“苏公子也对抓野兔有兴趣啊?”那个衙门里的领路人是个衙役,今日当差,不过平日没什么事,生活也算是悠闲。

苏致远这才知道他们那些人在抓野兔。

“我也有兴趣,只是一直没什么机会抓野兔,也不会抓,就是好奇而已。”

衙役显然是个老手,看似很有经验的讲道:“野兔不难抓,找找周围有什么草里面的土洞,放火熏烟出来,外面堵点网子,一会就有兔子冲出来了,运气好了,把土抛开说不定还有小兔子,带回去还能养着,做个备用粮。”

苏致远看着远处的人,不断的走动着,一会儿,浓烟就升起来了,眼看着距离越来越远,也不知道那些人抓到兔子了没有,不过苏致远的良田到了。

按理来说有关系十亩地给的不算多,可是这地是按人头数算的,苏致远得到了十亩田只是按他一个人算的,还是中上等的田地,已经很不错了。

基本上城外的百姓要么都是田地的长工,也有一些人是外地来的,没有田地,都是租户,苏致远今天过来看着自己野草丛生的十亩田地,如果要是好好种,理一理,收成足够几个人一年吃的多得多。

这个时代的粮食种植还比较落后,有很多东西都没有,产量也不高,关键是价值在这样的和平年代实在卖不了高价,所以苏致远也不打算自己种,那样太累了,反而不值得。

看完了衙役给自己用手指走过的地方,给自己圈起来的位置,苏致远知道了十亩地也是很大的一块,如果放到21世纪,只怕他早就成了千万富翁,可惜这个时代田地却只是很普遍的财产。

这块田地并不是水田,也不是能种植稻米的地方,不过苏致远不想在跑一趟,所以打算去附近的村子找一下有没有愿意租地的百姓。

唐玄宗刚上位就发布了很多利于百姓的均田令,所以大多数百姓都是有田地了,只是很多人不愿意种,就租了出去,所以苏致远找人种地也算不上是地主,现在敢自称地主的都容易被打击。

好在衙役愿意帮忙,也是个热心肠,加上对这一带熟悉就带着苏致远去附近的村子找租户。

一般来说很少有人愿意花钱来租地,都是用粮食来抵账,如果是苏致远中上等田十亩的水平,下来一年起码能拿到千斤以上的租帐,总比空着来划算得多。

附近的村子住的人比较紧凑,上面还有炊烟升起,夕阳之下,这里看起来静谧而又温馨,除了几声狗叫以外,都是孩子在外面嬉戏的声音。

一个歪脖子树的边上有户人家,户主是个老头,苏致远到这个租户家的时候,他正在给牛喂草,家里还有一点散养的鸡鸭,看起来挺不错的样子。

衙役显然认识这些人,帮县令做户籍的时候,这帮衙役天天跑上跑下,十里八乡的,说个名字能记起个大概。

“老乔啊,来,看我给你带谁来了。”

“这个年轻人是?”老头可能有点眼昏,使劲眨了眨眼睛,凑近看着苏致远。

苏致远穿的可不像是个公子,长袍被他改良过后穿的像是棉袄,不伦不类,倒是方便了很多,起码不累赘。

“这位就是城里的苏财主,他有十亩田地找人租种,你有意思没有?”

老乔尴尬的笑了笑:“我家今年分了十余亩地,只怕一个人忙不过来。”

其实衙役最清楚老乔不是因为种不过来说这话,只是他想搞价降低点租税才说的这话,虽然人人都分到了田地,可是农村劳动力很多,不少租地的人想靠着种地挣点钱来养家糊口,就连一亩地的租税都炒的很高。

苏致远不在田地间生活也不知道这个事情,其实他也不在意两三百斤粮食,但是对村里的百姓来说,这个却很重要。

“十亩上等田,你若是愿意,我们现在就能签个契约。”苏致远不想耽误太多时间,晚上回去了,还等着吃饭,这会都有点饿了。

老乔像是下定什么决心一样,说道:“十亩田,一千斤的租税,多了您找别人,行不?”

“成交!”

苏致远利索的应道,老乔立马欣喜起来,赶紧去隔壁的一个书生家,借来几张纸,写了一个简单的契约,苏致远这就把地租出去了。

回去的路上,苏致远一直想着要改善下自己的口食,最近几个月吃的饭和现代的粮食蔬菜差了太多,很多种类都没有,苏致远打算去异族人的地盘上看看,有没有其他的粮食种子,有的话,让老乔种上,减少一些粮食租税也无所谓了。

()

第一百三十章 年关将近第二百三十四章 没人愿意接待第六十五章 小鬼难缠第一百二十八章 武功有诈第三百七十二章 张少杰的算盘第二百八十五章 马场绿洲第四十三章 私塾第二百三十一章 迷信害死人第三百四十七章 虚惊一场第一百四十四章 加派人手第三百三十四章 血与火第八十一章 唐思雨第九十五章 初到县衙第二十四章 捉奸(1)第三百一十一章 赵皇后第三百一十一章 赵皇后第九十三章 山林盗匪第一百五十八章 亲事变故第二百三十二章 安禄山第二百六十七章 言官觐见第一百九十四章 梁国公第一百八十四章 委托第二百一十四章 契丹刺客第二百八十三章 放粮第二百三十章 文艺女青年第一百三十六章 造砖第一百八十九章 永远在你身边第一百九十二章 京兆府夜景第一百二十章 观察使到来第二百零三章 寻找李俊义第五十四章 敷衍态度第六十二章 飞扬跋扈第三百四十三章 落魄皇子第三百零四章 风波之后第四十五章 种豆得豆第一百七十八章 扭曲的生活第二十九章 作诗第一百二十三章 宿醉第一百零七章 醉酒的女人第七章 第一个心理医生第一百九十七章 两个侍从第一百二十九章 年关集会第五章 青楼花魁第二百一十五章 内奸第二百四十章 新罗国王的乐宫第三百四十七章 虚惊一场第二十八章 杭州商盟第三百章 长安乱第九十二章 收一个账房先生第一百七十三章 李林甫第二百九十二章 偶遇武惠妃第三百零三章 自相残杀第二百三十九章 抵达新罗第一百六十二章 农业革命第五十五章 变化第二百三十三章 历史的交汇处第四十章 花魁之争第三百一十四章 册封大典第三百五十一章 是去是留第二百五十四章 营救第二十五章 捉奸(2)第五十三章 强龙也压地头蛇第二百七十六章 峡州粮荒第七章 第一个心理医生第七十八章 水师提督第二百五十二章 再次入宫第一百七十四章 藏宝地第一百六十八章 抢风头第三百四十八章 逼宫第二百零二章 太监的枕边风第九十八章 挖路第二百八十四章 没有什么不可以吃第一百四十章 文明发展第九十三章 山林盗匪第一章 抽奖系统第九十九章 官威第三百二十四章 东郊狩猎第二百四十九章 血流成河第二百五十四章 营救第一百二十四章 征兵启事第一百三十八章 军营演练第二十三章 神威镖局第二十七章 浸猪笼第一百六十三章 梯田改造第一百九十九章 各有难处第三百五十三章 以先帝之名第二百四十四章 和谈僵局第二百一十四章 契丹刺客第三百三十九章 整合武林势力第一百三十三章 开春计划第十六章 有了萝莉的生活第三百二十六章 浑水摸鱼第二十七章 浸猪笼第三十二章 春宫第二百三十二章 安禄山第一百五十章 分析人格第一百三十三章 开春计划第三百三十八章 匪性第三百一十七章 神机营的诞生第一百八十六章 江州琵琶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