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冬日

第156章 冬日

“下雨这么多吗?”袁客师不由抽搐了一下嘴角,心中暗道,难怪这边湿漉漉的。

“嗯,我们种植下来的一批小麦苗子直接被淹死了,所以这里不适合种植小麦,更适合种植当地的水稻。

这就导致,我们在这边几乎可以说一切都要重头再来。这很麻烦啊!

不过这里也有很多新药材,我正在编辑新的草药典籍,顺路寻找新稻种,也算搭把手。”

“那真是谢谢你啊!”看着刘神威在病恹恹的自己面前晃荡,袁客师也感觉疲惫了!

不管怎么说,有着刘神威的照顾,袁客师以及农业学府的教师与学生们很快渡过了水土不服,有些体质好的,更主动加入到医疗班开拓耕田。

说实话,南方土地虽不至于到那种撒一把种植就能种植的地步,但这里因为温度的原因,当地作物倒也很快便能生根发芽。

而医疗营虽出自农业学府,开垦荒地,耕种稻田什么的,只要跟着做,总归是能做的。

但真的论到种田,还是要看袁客师带出来的这批几乎纯粹农科出来的学子。

他们与医疗营的最大区别,倒不是他们的技术优秀到什么地方。

“那就安排人手增加浴室的数量,另外在附近直接建立一个仓库,趁着还没有下雪,把高陵一部分的炭火存在在那边。”

无论怎么说,李泰派出的这批农业学府的学员与老师的组合,绝对是这个世界上最顶尖的农业研究者,他们的到来自然能给岭南地区带来新的活力。

毕竟自己原本也不打算冬天赶工的,但这么多人力在这里,不用白不用啊!

而这点冯盎自然是不清楚的,相反,他对李泰居然还真把农业学府的人派遣过来,脸上却是不由的露出了欣喜的神色。

自己把这买卖操持起来,到时岭南发展怎么样他管不了,但他冯家的未来算是看明白了。

尤其是当他们干得满身是汉的回到了住处,发现周围居然新开了一间热气腾腾的浴室。

可以说,在僚人的起义被镇压后,整个岭南地区开始大乱后的大治情景。

说实话,这个情景让李泰看得有几分感觉像是春运。

哪怕农民工们都已经回家种地去了,整个郑白渠的工程地上少了他们搬砖的身影,但即使如此,冬天这几个月的时间,到底舍不得浪费。

但他们自从被自己部落的贵人交给了鸿胪寺,然后被送到这里后,他们便感觉自己仿佛来到了天堂。

另外,只要他们工作的地方,给我把澡堂开起来,让他们工作完能够洗一个热水澡。”

且不说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决定了现在不可能出现什么私人黑心工厂。

当魏旭带着自己的不良人把这些棉衣和手套送到这些东突厥人手中时,绝大多数东突厥人都有些难以置信。

“先等等,都冬天了啊……”李泰思索着道,“工程的施工进程也不要停下来。

说实话,对这种事情,李泰清楚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这些工厂基本上也是自己弄出来的,里面的管事的也只是管事,而不是什么私人企业,所以对于这些厂子的影响有,但不至于造成社会动乱。。

额……范阳卢家和太原王家坐下,没你们什么事情。

毕竟农业社会所能够提供的空余人口就这么的多,这是大环境决定的,反正现在李泰没丝毫能力进行改变。

虽然时空不同,但相信他们的喜悦应该相差无几,李泰此刻多少也有着几分的唏嘘。

“缺倒是都不缺,问题是东突厥的那些,还没有掌握汉语的人,要发他们吗?”马周道。

至于他们想去什么私人黑心工厂,所实话,这是不现实的。

至于三,说实话这种靠着种田优势,然后慢慢侵蚀的行为,除非冯盎叛乱,否则冯盎想要防止农业学府的渗透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也是李泰支持农业学府的学员去大唐边边角角发展的原因。

但即使这样,绝大多数东突厥遗民却也发现如果自己别说是成为大唐人,就算是成为大唐的狗,好像比自己当初的生活都要高上不知道多少。

同时也需要他们对生产工具进行主动改进,毕竟随着大量的农民工回去种地,就需要他们用更少的人去完成更多的工作,自然需要他们去改进工作效率。

就现在整个社会生产力来说,农业才是第一生产力,这点李泰从未想过要短时间改变它。

李泰挥挥手,倒让马周继续赶回去干活。

但他们都还没有来得及担心自己冬天若是继续干活,会不会冻死在这里的时,汉人们却是已经给自己发放了冬天的棉衣手套围巾。

不过保障也给做好,像什么鸡汤面条都别省了,另外冬衣手套围巾也都给他们套上。

甚至自己也开始大力的出资建设起甘蔗园来。

“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储备吧。”李泰看着马周说道,“是手套缺了,还是围巾缺了?”

更能帮助整个大唐王朝,慢慢解开岭南这片地方的潜力。

就在这时候,马周倒找上李泰,开口便是道,“冬天快到了!”

“好的!”马周心中不由感叹,“越王真是仁王,皇子如此,天家大幸啊!”

只要随着郑白渠的工程的结束,同时又没什么新工程,如果没李泰养着的这些工厂,说不定都会倒闭不少,就更不要有什么黑心工厂了,毕竟亏本买卖没人做啊。

现在随着冬天慢慢临近,他们中绝大多数东突厥遗民,也想到了在冬天时,不断冻死的牛羊,甚至自己的族人。

但现在的话,显然李泰是仁慈的,那马周也就放心的拿着他们去干活了。

不过,随着人大量离开,一个个厂子的效率自然也下降了下来。

甚至自己还会进行鼓励,以后只有完成纳税的百姓才有在农闲过来打工的资格。

但到了第三年,李泰相信岭南这一片土地上,只要还是要吃饭的人,就必须要尊重他们。

除非真的到了量产到军队都感觉太多的地步,不然,想要让普通百姓尝一尝,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现在的高陵是种植小麦为主,至少在下一波的小麦收成前,他们是不会出来打工了。

毕竟,你不能指望冯盎的冯家对于僚人的人身控制有多强。

这里只要干活就会给吃的,他们第一次知道天下还有这么好的地方。

这做肯定会危机到冯盎对岭南地区的掌握的,不过现在的农业学府成员一在广州地界待着,二有程知节的照应。

而马周继续道,“还是防寒的问题!”

而有了李泰表明态度,马周也放心的开始全面发放棉衣与冬天的棉质手套。

但现在好多了,大家每个人都能拿到棉服与手帕,在冬天让他们享受着汉人一个待遇。

不过因为他们是给自己工作的,只要维持基本的人数,对李泰来说也足够了。

一个热闹的高陵,随着这一天的到来,除了马车行算是最热闹的,其余的地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萧条了下来。

原本他也不是非常惦记蔗糖,但现在整个岭南这般闹了一场,正是需要快速恢复。

听到李泰这般斩钉截铁的话语,马周倒松了一口气。

原本虽然也是要发的,但如果汉人的发到了那些不会说汉语的东突厥遗民没有发到,虽然这些东突厥遗民就算是有怨气也无处发泄,但这终究会把矛盾给埋下来。

与之对比,倒需要让他们一个个全部总结出一份对农民工的管理制度,能更合理的管理这些农民。

“其他都好说,但这热水澡有些不好办!”马周道,“现在倒还行,在郑国渠那边多少也修建了几座,偶尔也有人去洗,但过些天若下雪了,想要取煤球烧火怕不容易。”

至少在没掌握微观世界,甚至明白DNA之类的知识前,这技术几乎是当前最优秀的遗传学技术了。

尤其是那些学会了汉话的同族,他们摇身一变,享受到了跟汉人一样的待遇。

还是让他们辛苦辛苦,加把劲把这些活给干完了再说。

不但开始管理自己等人,而且还能够从汉人哪里能够换取粮食的纸,去换取粮食积蓄起来,购置新的衣服穿上,这些都是自己有些可望不可求的。

他最怕的就是李泰歧视这些还没有掌握汉语的东突厥遗民。

而是他们基本上都亲手做过豌豆实验,明白应该怎样去优中选优的去培养植株种子。

比如锅碗瓢盆什么的,或是带着什么新奇的食物,带回去让家里人尝一尝。

毕竟李世民既然表示了冯盎的蔗糖能够用做军需,那这东西自然是有多少收多少。

差不多到了十月末,开垦出不少田地的农业学府,开始学着当地人继续插苗了。

所以,冯盎在知道农业学府的学员教师到来后,倒送了不少本土特产过来。

当然,第一年他们肯定要慢慢耕种,第二年他们才会有所收获。

因为中原地区都是好田,世家的掌控力度很强,自己不碰田地还好,但只要对田地有什么轻举妄动,这些农业学府的弟子说不定莫名其妙就没了。

以及怎样用理科思维去一点点积累优势,不断优化需要培养的作物。

李泰思索着,无论如何对劳动力好点,他们才会回报伱,毕竟就算韭菜也不割根啊!

李泰继续道,“另外,安排医舍在那里建立个分舍,天气转凉,生病的时间怕是多了。”

不过,这又能够怎么办呢?只能自认倒霉吧,也就有十几家人借了高利贷,直接跳河了!

李泰冷漠的看着,并没要干涉的意思,因为这种周期在当前社会是不可能避免的。

但对一些当地服务业的百姓来说,他们很多人原本还准备大干一场的,结果这一转眼,原本纷纷攘攘的人就走了干干净净,确实是让他们有几分的傻眼了。

而现在的他们更一次性的用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粮票,在高陵这里购买各种比较耐用的生活物资。

与之相比,在边境地区,只要在武力上有着绝对保障,那农业学府学员对基层的渗透,至少不是边疆地区的普通世家能抵挡的。

更重要得是,李泰的这批工厂是怎么开起来的,那是承接了整个郑白渠的工程,然后把郑白渠工程的各种供应原料细分,然后进行对接供应。

甚至就算是每天的伙食,鸡肉出现的次数也开始变得多了起来。

“发!”李泰怀着资本家的仁慈平等,说道,“只要他们干活,那就给他们发!”

因为他们是真正的草原底层百姓,以前他们一年到头未必吃得温饱,每次跟随可汗的大军南侵,最大的愿望也不过只是混口饭吃,混到明年春天。

所以李泰现在甚至还主动安排船只与车马,送这些农民工回家。

但怎么研究出不变石,怎么弄出红线,从而确保接下来代代的种子都是最优秀的,反正李泰做不到,就靠他们了。

因为以现在的生产环境绝对不行,不管后果的把大量百姓强行转职成工人,那首先要经历的就是大饥荒。

即使如此,靠着这种方式去培养种植,也多少有点类似《精灵宝可梦》没有不变石与红线去不断孵蛋,随机性太大了。

“嗯?”李泰听到这话愣了愣,因为李泰不明白这又怎么了,冬天到了就不用工作吗?

哪怕这浴室有粮票的随时能用粮票进去洗漱,没有粮票的自己只能等到每周最后一天跟着大家一起挤在一个大浴场里。

而李泰也进入到最为繁忙时,一个个原本在高陵工厂中打工的百姓,看着秋种日子到来,倒是纷纷向厂子告假,然后回去种田去了。

一时之间,虽然天空中开始下起纷纷扬扬的雪花,但拿着各种铁锹锄头挖掘水渠的东突厥遗民们却干得相当起劲,在他们的带动下,哪怕在冬天依旧热火朝天的干活着。

“臣请奏,越王李泰横征苛役,草菅人命,寒冬腊日依旧让徭役挖掘水渠,重现隋朝运河旧事!”

嗯嗯,随着冬日大雪落下,那些闲的蛋疼的御史,发现郑白渠区域依旧干的热火朝天,怀着闲着也是闲着的心思,先上谏完成KPI了再说。

毕竟就算是古代使用徭役,也都不会把徭役用死,像李泰这种冬天还逼迫徭役干活的,这是把满朝的大臣们当做瞎子吗!

(本章完)

第303章 顺水推舟第395章 李泰缺人中第57章 不能笑第218章 亲兵入伍中第258章 覆灭第144章 顺利通过第426章 王真儒的精神天赋第164章 幽州的成果第416章 佛家律宗第46章 收钱一贯第398章 征讨高昌第328章 大唐的道门第506章 世间良将第24章 学府内的会议第218章 亲兵入伍中第326章 飞梭第67章 李泰的提议第167章 尽心国事第160章 托付第445章 生产力的遐想(今天一更)第433章 三个天赋第547章 春风化雨第215章 掌握幽州第178章 杜楚客的专权第346章 接收物资第531章 辽难运河第140章 与房玄龄的交易第81章 大丰收第160章 托付第320章 期货商会第225章 毕业学生的分配第123章 人口承载极限第419章 杜荷第175章 晒盐法第224章 张亮眼中的天津城第328章 大唐的道门第15章 冬日将近第242章 折冲都尉第25章 五百文学费第82章 李泰的请求第514章 被劫掠的辽东城第278章 真正好处第346章 接收物资第109章 李世民的决断第472章 尼哈旺德的政变第523章 决战第269章 吐谷浑平定第405章 西海的路(今天一更)第348章 宫里见闻第30章 世家的根基第109章 李世民的决断第263章 先拖着,等等看第312章 王珪的直爽第319章 南市第358章 按部就班的谋划第484章 占城稻第261章 军队的默契第430章 重开丝绸之路第449章 考成法第390章 世家的底蕴第71章 漕运税收第192章 第一百九十二 徭役们第372章 下山第8章 马周的提醒第157章 张玄素第411章 李世民的无奈(今天一更)第1章 贞观蝗灾第187章 杜如晦的到来第456章 一代的恐怖第356章 明心见性第408章 与李世民的见面(今天一更)第470章 光箭雨第509章 反向伏击第302章 吐蕃的使者第233章 军用转民用第116章 信息茧房第257章 李泰的战争模式第306章 李春第461章 对质太子第272章 建城的原因第466章 改革的风险第223章 薛礼入学府第57章 不能笑第328章 大唐的道门第275章 杜楚客到来第487章 精神天赋的运用(今天一更)第271章 弟二百六十九章 体面人第318章 渔业的发展第265章 河湟谷地的定位第84章 帝国的执行力第22章 群星汇聚第347章 吐蕃的战略第109章 李世民的决断第289章 青海生风波第10章 两文钱第456章 一代的恐怖第345章 点金术的力量第307章 褚遂良的麻烦第77章 与颜勤礼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