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谋划高句丽

第170章 谋划高句丽

李泰听到了李世民的话也只能告辞,然后便向皇宫中去了。

说实话,李世民能强行命令李泰前往幽州吗?当然可以。

但凭什么,真当长孙皇后是泥捏的不成。

当初李泰被迫从东宫搬离开府,那是因为李世民刚刚掌握朝政,内有太上皇掣肘,外有东突厥威胁,怀着尽可能稳定朝廷的心思,才让李泰吃吃苦头。

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李世民北灭东突厥,南平岭南僚,更经过数年时间把李渊在朝廷上的触手,基本都斩断了干净,彻底掌握了朝臣。

结果因为这流言再把李泰从长安踢到幽州这苦寒之地,不说别人,那长孙皇后会怎么想。

所以,这次流言根本就不可能动摇得了李泰,甚至就算许敬宗也从没奢望这些流言能把李泰给送出长安。

他只想要通过这件事情,确认李世民没换太子,自己的政治投机还是有价值的而已。

实际上,对李泰来说,自己借助这流言离开长安也就是了。

“母亲放心,孩儿又不打算做行军打战的将军,更没要去边疆的打算,何来危险。

所以,李泰来到长孙皇后的寝宫,到底硬着头皮进行了通禀。

“莫要惊奇,能让你过来特意‘通知’我,想来也就只能是你阿耶了!”长孙皇后道。

“母亲,这件事情不是阿耶说的,是我向阿耶亲自提得。”李泰看着长孙皇后坦然道。

从长孙皇后的宫殿中出来,李泰便向李世民处理政务的两仪殿而去。

“进来。”长孙皇后上下打量了李泰,道,“今可不是你来请安的日子,见过圣人了吗?”

“咦!”李泰听到这话,倒有些惊讶的看着长孙皇后。

毕竟这件事还没有商议好,不方便直接放到朝堂上议论。

最重要的是李泰真不是嘴炮,而是能把一个看似不可能的谋划,拆解成一步步可执行的计划。

李承干脚伤的流言传播,自己也听到了,自己总不可能派人禁了流言传播。

李泰听到长孙皇后如此的话,不由道,

而且长孙皇后清楚,李泰更多的还只是告诉自己,而不是跟自己商量。

“还真是麻烦,你就不能够消停一点吗……”

不过你且记得月月送信来长安,若在幽州吃了亏,母亲定让你阿耶帮你讨回公道。”

若可以,西蜀,余杭,甚至是洛阳都能成为你的就封之地,为什么你偏偏选择了幽州!”

毕竟有这么多钱,李世民感觉换了其他臣子,应该都能处理好与异族之间的关系。

再说我大唐有横扫突厥之威,又有谁敢对我动手。

李世民听到李泰的话点点头,倒也没有纠正纵然在幽州也是有掌冶署的,而是说道:

毕竟自己参合进去,想来不但不能把这问题解决了,反而会衍生出许多新的问题来。

“阿耶若想要知道,青雀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想完善这个规划,我觉得需做好很多准备,第一点就是要跟高句丽开设通商的港口。

李世民听到这话,倒是不由感叹,思索了一下说道:

“食盐也就算了,你要铁做什么,卖给外族吗?”

你的性子可不是什么吃亏的主,当初与儒家结了怨,到现在都想刨了儒家的个根。

长孙皇后看着李泰倔强的看着自己,也知道自己拗不过这个从小就有主见的儿子。

“我的想法是我希望能与高句丽通商!”李泰对着李世民直接道。

而实际上,李泰感觉自己有几分急功近利的,只不过科学研究与农业种植的事情,还真不是急功近利就能够出成绩的,只是自己理解这一点而已。

“真是我亲自提的!”李泰对长孙皇后道,

“当初我在两仪殿内口出狂言,便因为高陵的发展已经到了极致,有意换个地方发展。

“母亲,我怎么说也是一品亲王,到了地方,应该是我作威作福吧!”李泰笑道。

“嗯!”李泰点头道:“我想要通商后,便使用管仲之谋,大量收购高句丽除粮食以外的其他产品,让高句丽百姓逐利而忘耕。

李泰在皇宫中向来是最特立独行的那一个,虽然也算不上聪慧异常,毕竟李泰惹下的麻烦也不像是聪明人会惹下的,但也性格坚韧,硬是咬着牙把自己惹下的苦果一一吞下。

不论怎么说,这件事情取得了长孙皇后的同意,那自然是要让李世民第一个知道。

真到了地方,我更觉得更要担心的,到还真不是你,而是地方的豪强啊!

李泰听到了李世民的话愣了愣,却没想到自己在李世民的印象中居然是这般稳重。

“见过了!”李泰听到这话便是明白瞒不了,单刀直入道,“母亲,我想去幽州!”

在郑国渠这个工程翻新时,李世民已清楚李泰处理异族关系的能力不说多么优秀,但至少能够处理异族与大唐百姓之间的关系,就是李泰砸钱的姿态让自己有几分羡慕而已。

把这计划交给其他人来做纵然差上两分,慢上两分,难道以你的性格还等不起吗?!”

能如此为国为民,却是我之所愿。”

只不过长孙皇后没有想到,这时候的李泰却顺水推舟的想要离开高陵去幽州。

长孙皇后,看了看李泰,倒是想到了什么似的,笑了笑,说道:“也是。

“你母亲让你去幽州了!”

跟你阿耶说,我同意了!”

一直到您准备出兵高句丽那天为止,甚至在那之前,可以对他们造谣说大唐内部受了灾,需要高价从高句丽再收一笔粮食,把高句丽的粮食买光。

“我等身在皇家多得是流言蜚语,只要自身持正,你当我与你阿耶不明白你这些年来的辛劳。你何须畏惧,甚至出逃长安!”

“通商?”李世民听到李泰的话语不由眯起眼睛。

不过,千言万语到最后,还是那句话,肯定要长孙皇后同意才行,反正李世民自己肯定不会去背锅的,李泰想要去幽州,自己想办法让长孙皇后同意!

毕竟这怎么看也不像是去就封,反而看起来像是去流放啊!

“母后圣明!”李泰也不多话,家长间的问题,肯定是家长自己解决。

李世民说道:“既然已经有了决定,我也想要了解一下,你执着幽州是为了什么。

李泰摸摸鼻子,倒继续道:“实际上还是为了高句丽,我想要助大唐打下高句丽!”

如今更践行自己志向,作为母亲的虽然有万般的舍不得,但理智告诉长孙皇后,实际上李泰从长安抽身,到边远地区而去,到底是一件好事。

而到时候只要让高句丽断粮一年,那进攻高句丽时,便能增添几分胜算!”

一想到这里,长孙皇后郁闷道:“你自小便有想法,母亲便不阻你了。

一个人两个人能抵挡贪婪之心,但一国人有多少能长时间抵挡这直指人心的谋划。

至少我已不能让高陵继续高速发展,便打算去关东地区看看。”

你还未及冠,哪有因几句荒谬流言,便让你去幽州的道理!”

我前往幽州,就是想让那苦寒之地变得繁华,让幽州成为我大唐的璀璨明珠!”

所以,在长孙皇后看来,这流言也就只顺着传播一些日子,自然就会消停下来。

李泰听到李世民的话正色道,

“好好好,我说不过你!”长孙皇后听到李泰这般的言语,知道自己劝不住李泰。

看着李泰的样子,既是感觉到几分自豪,却又感觉到心疼。

但这计划的可执行性却非常强,等到时候高句丽真的还能打战吗?

李世民也明白,自己这儿子,在大局观上绝对是顶尖的,谋划也多有釜底抽薪之能。

“嗯,青雀求了母亲许久,母亲到底是同意了青雀的志向!”李泰对李世民回答。

“纵如此,关东沃土何止千里,何必去幽州那苦寒之地!”长孙皇后怒道,“那里地处边境,纵东突厥已经覆灭,但却也有高句丽在侧,你在幽州,我怎能睡得安稳!”

李世民看着李泰昂首挺胸的样子,明白长孙皇后这关李泰算过去了,从容道:

更重要得是,当初的草种计划是我制定的。

李世民点头道,“我便知道你会这么说,但却还不够。

一则自己继续在长安待着已经逐渐没有什么可供自己发挥的舞台了。

“首先便是如同以前同阿耶说过的,不论是草种计划,还是捕鱼计划,这些计划都是在幽州落户。

李泰没想到长孙皇后居然会这般的烈性。

若自己不去亲眼看看,无法保证这些计划能够成功的落实下来!”

而李泰在偏殿等了一会儿,李世民便再次过来了。

“母亲,孩儿之志是望大唐国泰民安,家家有食,人人有衣。

至于第二点,想要完成这计划需要海量资金,阿耶能不能许我与异族买卖盐铁的权利。

长孙皇后对着李泰说道,“这天下到底是李家的天下!”

如今已在幽州之地试行,后续需要我去就地调整,才能让这个计划更好的实行下去。

“你说什么,你再说一次!”长孙皇后听到李泰的话,整个人都站了起起来!

长孙皇后怒极,道,“可是圣人让伱去得幽州?!

毕竟流言这种东西,要么传着传着就安静下来,要么传着传着露出马脚,指望禁了流言是不现实的。

李泰对长孙皇后道:

“打下高句丽吗……”李世民听到李泰的话语不由沉默下来,看着李泰道,

“我也想,你说说吧,你有什么想法!”

二则自己势力成长也需要时间,在外面发展至少自己能够施展的平台会更加的大。

同时李泰布局不是那种急功近利的谋划,而是直接用时间去布局,用人心去谋划。

甚至有需要时,我们低价卖粮食给高句丽,让高句丽彻底废弃农耕。

李世民自然不反对李泰直接去就封,顶多有几分舍不得。

“旷日持久,才没有破绽啊!”李泰从容道,“只不过,这只是总体规划。

很显然,原本当初李泰失言被迫离开东宫,长孙皇后便是心中多有愧疚。

“你们父子就会拿国事压我!”长孙皇后听到了李泰的话,道,

现在我不是去幽州了嘛,不可能再来长安调度的吧!”

李世民听到李泰的谋划,也不由冷汗直流,不得不说,李泰只要一心谋国真太狠辣了!

“这倒不是,而是农业开垦需要铁器啊!”李泰理所当然道,

“铁制农具的耕地效率比木制的要高得多,只不过以前都是去少府监调度。

但见李泰想去幽州那种苦寒之地,李世民不由迟疑了起来,倒不是不相信李泰的能力。

“我就不相信,我大唐朝臣近千,难道就没有个能如你一般为国之人!”

如今却又因流言蜚语缠着李泰,甚至李泰都想着还没有及冠便要就封,而且李泰这傻孩子,还准备去幽州这苦寒之地,这让长孙皇后怎么放心

要知道在长孙皇后看来,幽州之地不但是苦寒之地,而且还龙蛇混杂,说不得就有高句丽,东突厥异族之类的存在。

所以也就顺水推舟的过来找李世民,跟李世民交心,表示自己想要去地方干实事。

如果可以,渤海水师来配合我实行这计划就更好了!”

“这计划看似简单,但怕却要旷日持久啊!”李世民感叹道。

你且在母亲的寝宫待着,我这便是去寻你阿耶问个清楚。

“把你的想法写个条陈,写完再给我回高陵等消息,在郑白渠修好前就别惹事了!”

“哦!”李泰听到李世民这般小心翼翼的叮嘱,果断的闭上了嘴巴。

然后,便在这里老老实实的写了大约五百字左右的条陈,因为第一份上面涂涂改改,所以写好后又再重新抄录了一份,思索了一下,再在上面写上了“平辽东”的抬头。

不就是写一份忽悠用的PPT嘛,实操的过程中也许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写文档唬人又有什么难的,反正自己谋划肯定能增加平高句丽的概率,至于增加多少,那就天知道了。

(本章完)

第488章 房玄龄很馋第236章 悠闲的长安生活第327章 西域的谋划第34章 逐渐繁荣的高陵第410章 张玄素被刺第44章 好好学习,做好笔记第59章 李泰的真正目的第195章 火之法则第243章 出发前的准备第440章 各自谋划中第481章 步步推进第114章 建议第266章 河湟谷地的规划第233章 军用转民用第384章 吐蕃的命运第253章 井然有序第151章 岭南大捷第297章 解读第257章 李泰的战争模式第48章 尽兴而归第407章 收下武媚第529章 攻破安市城(今天一更)第209章 来去匆匆第216章 求教战部天赋第488章 房玄龄很馋第515章 登陆平壤沿岸第41章 杜如晦迷茫了第359章 薛仁贵的急袭第123章 人口承载极限第162章 巡查体系第446章 魏征之死第75章 分校第449章 考成法第453章 第四百四十九 针尖麦芒第412章 天地精气上升中(今天依旧一更)第420章 万象神宫第170章 谋划高句丽第502章 军队伙食第506章 世间良将第390章 世家的底蕴第293章 李泰回长安第260章 李泰的决定第529章 攻破安市城(今天一更)第543章 商议兵制第224章 张亮眼中的天津城第102章 各自的羡慕第413章 薛延陀进击中(这个月接下来可能都第253章 井然有序第73章 李承乾的锋芒第540章 隐藏在计划之下的计划第126章 李世民的奖励第178章 杜楚客的专权第370章 够了!不要了!第360章 各显神通第433章 三个天赋第480章 李世民的准备第14章 羽绒服与火炕第422章 李泰的建议第162章 巡查体系第140章 与房玄龄的交易第99章 杜如晦来访第397章 月饼制作第302章 吐蕃的使者第516章 正面的碰撞第195章 火之法则第513章 学府兵的未来方向第333章 吐蕃的到来第276章 李渊驾崩第200章 杜如晦的观察第21章 儒家的问题第215章 掌握幽州第156章 冬日第206章 秉烛夜谈第147章 乐圣第518章 军功经济第421章 茶叶之利第411章 李世民的无奈(今天一更)第435章 新的驰道第392章 荒谬的刺杀第249章 王玄策的抉择第446章 魏征之死第351章 公平不易第455章 复仇VS团结第196章 吃火锅第264章 机会第13章 奖赏第80章 达成一致第212章 学子们的安排第532章 李泰的真正目的(今天一更)第186章 偶然的发现第65章 战报第422章 李泰的建议第10章 两文钱第50章 战争将起第63章 阻击第86章 心黑第509章 反向伏击第457章 横推(今天一更)第480章 李世民的准备第17章 认识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