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天津城的流民们

第213章 天津城的流民们

在遭受了灾难地区派遣学府学子,让他们成为农官的想法,实际上是当初程知节讨伐黔中道后,农业学府的学员很容易就在广州那地方站稳了脚跟,李泰才慢慢总结出来的。

同时李泰也明白了想让农学社成为成为自己触及大唐社会的根基,那自己就只能用这种方法让当地人接受学府学子。

只要有人在基层站稳了脚跟,打开一个缺口,那以后才能透过这缺口慢慢向基层渗透。

如果说广州那边的农学社发展,只是一次误打误撞的发现,那这次河南受到了水灾,自己让吕才引导农业学府的学子们向河南发展,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自己一次有意识的尝试。

只是具体的结果如何,怕只能交给时间来慢慢沉淀。

李泰并没在这上放太多心思,因为现在自己更重要得,还是小麦在秋天的播种。

同时李泰尝试集中大量土地、科学技术与人力资源的重力重功效的方式去大规模耕种。

相比较起长安地区,几乎世家大大小小的土地纵横交错,不太适合走大规模耕种的路子,但天津这地方的耕地都是自己开垦出来的,所以李泰完全能根据自己意思进行大规模尝试。

华夏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民族,但古代因看不起科学技术,把这些视为奇淫巧技。

同时,李泰也没让这些人闲着,因为人类这种生物,就是闲着会闲出事情来。

因为这些流民清楚,他们吃到肚子里的粮食是真的,他们值不值这个价他们自己清楚。

毕竟这些世家原本不愿意收留那些流民佃户,那是因为原本这一片地方种植得粟米,小麦不常见,更不是秋天播种。

这雪窖联通着炉火的出烟口,就是利用平常的炉火来烧化这些雪花,而这些水则用来灌溉冰雪大棚中作物。

然后自己对撤离河南的整个流程进行了拆解与模块化处理,每一步都尽可能的计算,等撤离这天让流民们照做就好。

是的,这次是直接让这些流民吃饱饭,而不只是每天一碗稀粥而已。

只不过需要匠人们去努努力,研究出更适合牲畜用力的机械而已。

所以李淳风也没有任何手软,如果流民遵守规矩还好,但只要想要引发骚乱,那就直接让魏旭把他们打死。

然后按照四千到五千不等的数量,将他们送到附近已经规划好的村庄,让他们在这里建设房屋,开垦土地。

所以,直接在地下挖掘一个大空间,然后让交给他们一些手头活,总比让他们大冬天的窝在自己家里,什么事情都干不了,什么钱都没有赚的好。

等到德州,尤其是到了医疗营所驻扎的地点后,就能放松下来,让这些流民吃饱饭!

毕竟只要有留在老家活下去的机会,谁又会背井离乡去往外地闯荡呢!

所以,李淳风当机立断把剩下带不走的物资转交给了杜如晦,自己没任何的迟疑马上带着剩下人跑到德州,那可真的风驰电掣,快得令人感觉不可思议!

同时一些前往草原的商路也会特意来到天津城进行补给,毕竟出了幽州后,基本上就没这么稳定的补给点了。

事实上,这种利用煤炭烧开水,然后用开水凉了再去浇灌冬日作物的办法相对来说李泰是挺支持的,或者说,凡能直接用到煤炭这种资源的生产方式,李泰都支持。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当地世家随着补种冬小麦,缺少劳力的迹象开始有一点抬头了。

但现在农业学子们来到,推广起了冬小麦,那世家豪族因为缺少种植的人手,所以收拢一些成为流民的百姓为佃户,也是常有的事。

毕竟透明的阳光可以照耀到蔬菜上,但温度适宜的水在大冬天可不容易弄到,所以劳动人民总会想出些当前情况下最便捷的办法。

虽然过了冬小麦的播种期,但先把土地开垦出来,明年春天种植点豆类改善一下土地,到了秋天再种植也是一样的。

而且自从李泰让农业学子们教授了百姓建立冬天的温室大棚后,倒还真有一部分百姓尝试着建立温室大棚,当然更多的还是世家豪族,毕竟谁能抵抗大冬天的吃蔬菜呢!

而建立了冰雪板的温室大棚,那就需要顺便建立配套设施雪窖。

而事实上,马周做不到是因为把这些流民当成是人了。

“……”马周听到这话不由皱皱眉头,但最后还是摇摇头。

但李淳风不是,李淳风是纯粹把所有的人都当做是数据,这数个月来对流民们进行各种有意识的训练与暗示,让这些流民要遵守自己的制度。

李泰便让农学社的人过去,教授他们在自家院子后面挖地窖,同时安排天津徭役,在他们的村子中央底下挖掘一个大空间出来。

而伴随着天津城成为通商口岸,在去年时,这点还看不出什么来,但今年李泰能明显感觉到来往天津的商旅已经越来越多了。

自己需要得是重视高效,哪怕为了这效率需要付出更多代价,只要代价自己能承受,那在李泰看来就是值得的。

这些人现在还不能直接投入到徭役中,因为他们不懂得规矩,多少还是要磨一磨的。

当然因为用畜力替代人力,这一部分被从农村赶出来的百姓则成为进入天津城的劳动力,天津城百废待兴,整个幽州更多得是需要工作得地方,自然少不了他们。

实际上也就只是从河南到德州这段路,需要这般高压高效只求结果。

没办法,自己现在手上真正能独当一面进行干活的人,也就只王真儒与李淳风而已。

“这李淳风倒是有点意思!”杜如晦看着李淳风转交自己的物资单,不由笑了笑。

只有它发挥出来的作用越多,整个社会越离不开它,那社会对煤炭资源的渴求才会越急。

李泰也发现了,也许因为这世界有诡异的所谓内气,所以这世界的牲畜力量相对原来世界要强上不少,某些原来世界不可能靠牲畜力量达到的事,这世界倒也能试一试。

事实上,随着农业学府的学子们在河南各州县村落教授当地的百姓们种植小麦,并且在当地建立农学社一点点的扎根在当地,李淳风果断带着河南那些因为水灾而导致无家可归的流民回天津了。

“发现苗头不对便是当机立断,一路上更是做好了撤离河南的准备,要知道他调度得可是数万流民,可不是数万军队!”

与此同时,李泰看着不断播种的农田,心中思索着,

当然也有些偏内陆的幽州百姓,则会把冬天的雪存入这地窖中,作为夏天的水来用。

但对李泰来说,自己想走得是农业规模化,那种省力为主的创造思路就不适合自己了。

说实话,因为跟着李泰处理过太多这种流民了,李淳风到底知道这些流民的底线是什么,基本上只要有足够食物,那这些流民的底线绝大多数是没有底线。

没办法,李泰手下有矿,突出得就是一个土豪。

杜如晦说到这里,却是看了一眼马周,问道,“如果换了你,你觉得能做到这般迅捷吗?”

而李泰也没什么太大的改动,就是根据现有耧车模型,在耧车后面增加一个类似马车的木箱来专门放置事先放好的种植,同时种子通过了履带直接投入到耧车口子里。

但李淳风给了他们粮食吃,那卖也要卖个粮食以上的价格。

这些人来这里前,农学社、医舍、厕所、澡堂这些基础设施配套设施都已在这一个个规划好的村子里建设起来,也就等规模的人口才能让这些配套设施延续下去。

因为底层百姓的田亩有限,自然希望用更小力量做更多的事,追求得是性价比。

马周到底也看出了李淳风为什么走得这般干脆,果断对杜如晦进行安抚。

而为了更好承接这一波红利,李泰明白天津城本地的基础设施肯定要建设好。

比如说八牛犁这种,正常百姓肯定用不到,毕竟寻常百姓家里一头耕牛都未必会有,常常是一个村子共用几头耕牛,但对李泰来说,想要凑齐八头耕牛真的不难。

不是说这样的器具不好,而是这样的农业器具必然是向省力方向发展。

对这些流民来说,没什么比一碗饭更能安抚住他们,如果有,那就再来一碗。

“等到秋耕结束,也是要开始组织人手前往沧州了,不过还是要等淳风回来啊!”

等到村子中心的地下空间挖好,每家每户的地窖也能与它相互勾连起来。

这就导致农业器具的发展都是底层劳动人民的通过劳动结合自身智慧所产生的结晶。

到时候大冬天想串门,也别从村上走,直接从地下走也是一样的。

“还请杜相勿怪,想来淳风也是怕燕王砸下了这么多的钱粮,结果都白砸下了!”

天津对这些流民的处理已经很熟悉了,从上到下每一个流民,都洗澡发衣服,吃饱饭,让他们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而现在则更进一步的研究出了履带播种机,当然这种东西也不是凭空设计的,而是让墨令在耧车基础上进行改良,耧车这种东西公元前二世纪就有了,只不过一直用了两千年一直到工业革命后才逐渐从农村给淘汰掉了。

尤其李淳风发现这些收拢的流民好像有几分意动时,李淳风知道,河东这地方不能待了。

因为李泰清楚,想发展煤炭行业,那就必须要把能源的重要性发挥出来。

只不过因为整个天津城都在日新月异的建设中,所以这些商路的增多显露不出什么来,但李泰明白天津城的腾飞已经开始了。

这样的人大冬天是干不了活的,但直接给他们棉衣什么的,不好意思,李泰手上的防寒的物资没那么多。

毕竟需要考虑到这些人还只是流民,大冬天只能窝在自己家里,除了李泰赠送的单薄衣服几乎其他什么都没有。

而这口饭吃下,再让他们好好睡一觉,第二天再让这些流民上船时,他们虽然还是感到迷茫,但心中的恐惧却是已经消散了不少。

至于履带的移动,既可以是手摇式的,也可以增加耕牛的方式来拉动。

说到底天津城才是自己的根基,所以王真儒是不能轻易动,只能等李淳风回来。

虽然一直以来自己也指挥着徭役干活,但想把这些流民这么井井有条却又快捷的撤离出去的确做不到。

因为李泰是直接铲雪,然后用煤炭烧烧开,等到开水凉了,温度适合了再去浇灌。

而只要过了徐州到德州这一段到达德州,没什么人跟自己抢人后,也就能缓一缓了,然后再走水路把这些人带到天津城去了。

因为天津城开市了,渤海周围的异族已经逐渐乘坐船只来天津城来进行交易了。

至于李泰,李泰从没觉得缺少适合温度的水,

地窖在幽州这边疆地区还是很重要的,若运气差一点,如果幽州城守不住了北方百姓为了避免被战争波及,这口地窖说不定就是救命用的。

所以在徐州到德州这一段的路程,不论是走陆路,还是走水路,只要保证每天定点伙食供应,直接告诉他们到哪里就有饭吃,这些流民咬着牙也是会爬过去的。

王真儒需要负责幽州内部的道路建,这点是不能放下的。

至于平常,更可以存放一些物资,某种程度上算是拓展了空间。

当然,就算李淳风有了比较长的准备,流民中也是有些反对者的。

不管怎么说,天津城这座新建设的城池,以及周边陆续开垦出来的土地,能为自己提供很好的试验场,去实验这种大功率大规模的方式到底适合不适合这个时代。

毕竟这些流民吃着靠自己努力与汗水赚来的钱,这些人吃着的饭才真正踏实起来。

而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工作,在燕王府真切领到粮食后,百姓们的心才定下心来。

这新生活的地方虽然很古怪,但燕王说话算话,这些百姓倒也慢慢适应生活下来。

就在这些流民在此地安稳发展时,李淳风也带着天津一部分徭役出发,赶赴沧州而去。

(本章完)

第445章 生产力的遐想(今天一更)第347章 吐蕃的战略第511章 计划的实施第212章 学子们的安排第339章 传播第431章 筹谋建设丝绸之路第94章 制约第339章 传播第35章 行刺第283章 长乐完婚第341章 赌狗拯救计划第159章 棉布第34章 逐渐繁荣的高陵第448章 李承乾的布置第492章 战争会议第353章 称心之死第443章 口无遮拦第16章 郑凤炽第286章 疫病部署第226章 锦衣卫第182章 天津发展中第291章 风雪中第225章 毕业学生的分配第504章 高句丽的应对第244章 众人商议第534章 风雪前的准备(继续一更中)第227章 农业研发第80章 达成一致第295章 自适应的发展第96章 吕才的坚持第210章 粮食入河南第58章 以医者为荣第493章 双赢第410章 张玄素被刺第137章 研发中的蒸汽机第17章 认识的差别第127章 长乐来访第533章 东北的战略性价值(继续一更)第435章 新的驰道第411章 李世民的无奈(今天一更)第116章 信息茧房第201章 驰道建设的计划第17章 认识的差别第74章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第115章 文科的用法第384章 吐蕃的命运第70章 马周的奏章第199章 第一百九十九 专业画大饼第89章 小小的牧草第161章 与李世民闲谈第277章 被发现了第196章 吃火锅第222章 沧州的高速发展第317章 称心第247章 出兵吐谷浑第39章 窦静的请求第405章 西海的路(今天一更)第546章 军议结束第203章 沧州的计划书第48章 尽兴而归第478章 启动高句丽的计划(今天一更,不用第123章 人口承载极限第267章 自古以来第469章 田长耕入萨珊第473章 铜墙铁壁第16章 郑凤炽第401章 吓死了第94章 制约第481章 步步推进第192章 第一百九十二 徭役们第508章 李世绩的谋划第478章 启动高句丽的计划(今天一更,不用第502章 军队伙食第307章 褚遂良的麻烦第373章 年节礼物第499章 先兵政策第138章 我们是一条船上的人第188章 兴修运河第196章 吃火锅第3章 初见窦静第466章 改革的风险第463章 惩处余党(今天一更)第390章 世家的底蕴第170章 谋划高句丽第456章 一代的恐怖第37章 规划高陵第133章 意外的收获第45章 难民出现第288章 医行走第337章 廉租房第237章 胜之不武第11章 煤炭与饲料第111章 拉拢鸿胪寺第42章 什么是钱,我没见过钱第394章 松赞干布已到达战场第171章 殿中对第392章 荒谬的刺杀第109章 李世民的决断第79章 与杜如晦的交锋第175章 晒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