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回来的岑文本

第228章 回来的岑文本

“说到底,总归钱帛动人心!”高季辅感叹道,

“什么道德传家,什么书香门第,面对燕王指出的辉煌大道,又有谁能真正视若无睹。

而只要心动了,那便是入了燕王的手,只能听从燕王指挥!”

“季辅兄不就刚正如一嘛!”岑文本看着高季辅,却是庆幸自己先来了这里一趟。

而高季辅听到岑文本的话,忍不住苦笑起来,道,

“景仁莫要抬举我了,我也就坐在幽州长史位置上,稍微维系下幽州世家而已。

其他不论什么事情,燕王都已经帮我规划得详细,处理得妥帖,根本没我施展的余地。

然后做个俸禄小偷,稳稳当当得到个甲上评价,这让我对燕王又如何刚正得起来。”

岑文本听到这话愣了愣,他却没想到,高季辅居然会说出这般的话语。

更没有想到,明明高季辅跟李泰不是一路人,但现在看起来两人好像走到一路了。

这就是现在高季辅最难的局面,因为他的利益跟李泰的利益诡异的保持了一致。

按照道理来说,高季辅应该是来监督李泰这个燕王,规范李泰这个燕王的生活礼仪的。

正好吃了几天的海鲜有点吃腻了,张亮倒打算北上去吃吃烤全羊,烤全牛什么的。

两年时间,幽州大大小小的势力已经被燕王所降服,若再过上两年,幽州在燕王的打理下,怕不是要成为水泼不进的铁桶!?

燕王,真乃是千古奇才啊!”

李淳风能拿到盐场开发的功勋,王真儒能拿到工程方面的功勋,王玄策能拿到《种子计划》功勋,刘仁轨则是向着捕鱼计划发展。

将来就算去竞争左右仆射也有资格了,不说封侯,但拜相可能却大大增加了。

自己知道燕王能力强,但这么强是不是有点过分了,还好圣人是马上得天下的圣人,燕王是圣人的亲儿子,否则这局面将来必然成为祸患啊。

至于棉花与盐场的发展……感觉沧州本地人有点不够用了?”

“如此……如此可真的是利在当下,功在千秋啊!”

在这之后,便以沧州城为核心,进行推进小麦种植。

“没有想到,岑侍郎去幽州转悠了一圈回来倒是跟我们坦露身份了!”李泰看着李淳风说道,“你觉得,这位岑侍郎回来做什么?”

而这些计划失败也就算了,但偏偏若是整个计划成功了呢。

岑文本看着高季辅,到底是跳过心中骇然,先是开口转移话题。

高季辅原本打算带着岑文本见见北地风光,但岑文本在高季辅住了一天便匆匆告辞了。

真说起来这些人都只拿了各自具体负责项目的功勋而已,而真正负责统筹这些任务,甚至统筹各个世家的人,却是自己,这是自己堂堂正正拿得功勋,也是燕王让给自己的功勋。

“你来帮我寻找些政策吧,我需要些旧日政策参考一下。”李泰对着李淳风道。

“记得!”岑文本听到高季辅的话,带着几分恍然道,“这计划成功了?!”

李泰本人是一品亲王,完全不需要大量功勋,拿到个计划制定的功勋,对李泰来说就足够了,至于其他的功勋,李泰都是主动的把这些功勋推给了其他更需要的人。

面对岑文本合情合理的要求,李泰实在是没有拒绝的必要,便派了一个小厮一个丫鬟给岑文本,除了提供岑文本所要求的文房四宝,也帮助岑文本打理琐事。

岑文本听到这话,却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样把话语接下来。

高季辅又有几分可惜的对着岑文本说道,说到这里还是摇了摇头。

鼓励百姓生育,华夏自古以来都是有这方面的政策与指令,就古代来说,不论是多子多孙是福,还是上层需要更多的人奴役,对这方面的鼓励政策实际上并不少。

有了这些功勋,自己将来幽州长史做到头,那也算从地方踏踏实实的走过一趟。

高季辅说着让自己都感觉几分茫然的话语,对岑文本解释道。

所以,张亮听着高季辅的建议,向王玄策《种子计划》的基地而去,打算打打牙祭。

下属干好了,自然是领导的功劳,而李泰不要这些功勋,但对高季辅来说,自己要这些功勋啊。

听到李泰居然真的把当初在朝廷中所说的,让胡人学会耕种牧草的想法弄出来,岑文本有些说不出话来,甚至有几分茫然了。

“燕王说,牛羊也是生命,需要出来运动,不能老关在房屋里面,不然容易生病。”

“一切进展顺利!”李淳风对李泰道,“三条道路完成了主干道的修缮,已经能行人了。

岑文本听着高季辅的话,感觉自己要快点把幽州的情况告知圣人了,不能再让燕王在幽州待下去了,再让燕王在幽州待下去,那这幽州怕是要成了燕王的私人领地了。

“唯一可惜的是,还是需要圈养一片的土地,不能不直接把牛羊全部都圈养在屋檐下!”

“这事情啊……”高季辅也明白岑文本想转移话题,但却也顺着岑文本的意思开口,

“你可曾记得,燕王曾经提出在阴山以北种植牧草,驯化胡人的计划?”

“哦哦!”岑文本反应了过来,沉声道,“我想事情却有几分出神了。”

现在天津城到底有了十多万人口,自己也可以开始让鸿胪寺每年送来一万人慢慢消化了。

岑本文却没想到,这短短时间,李泰不仅连幽州世家调教得服服帖帖,甚至就算高季辅这幽州长史,好像都隐隐约约的跟李泰站在了一起。

至于棉花产业与盐场,虽然算是播下了种子,但想要扩张的话,却变得非常缺人手!

“……”李泰听着如此耿直的语,无奈的转移话题,道:“沧州的工程进展如何了。”

一个幽州刺史,从民间到世家,从世家到朝廷官僚,不说全部支持燕王,但至少就没有见到一个是明确反对燕王的,这般统治力量让岑文本忍不住打了一声哆嗦。

“是啊!”高季辅点点头,在这时候开口道,“当初寻找草种一年,幽州农业学府开设牧科两年,如今又由农业学府的王玄策山长实践两年,到底把这牧草给种植出来了!

不仅仅是牧草种植出来了,而且还有着农业学府一边研究配套的养牛方法,能不用像草原百姓那样逐水草而居,基本上在本地就能够把牧牛给生养出来。”

毕竟这个东西实在不是自己的话题啊,岑文本道,

“只要能够本地养殖,不需要追逐水草而居,那纵然占地稍微大一点也没有关系。

倒是这时候的高季辅,看着岑文本大汗淋漓的样子,不由开口道:“景仁,景仁?”

“没事,这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三个计划一个个来就是了。

而这样的自己,还怎么可能监督燕王,怕恨不得把燕王给供奉起来,深怕他磕到碰到。

但随着李泰一个个计划安排下,高季辅不但起不到监督李泰的作用,反而不知不觉成为了李泰计划的护道人。

毕竟每年逐年增加的税收不是假的,幽州市场上不断丰富的商品不是假的,甚至幽州这苦寒之地不断开辟出来的耕田也不是假的。

wWW ▲TTkan ▲c o 所以,自己现在几乎完全跟李泰完全就是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幽州兴,则自己兴,幽州败,则自己败。

“不知道!”李淳风摇摇头,他让他计算数据,李淳风表示自己天下无双,但让李淳风来计算人心……省省吧,要是李淳风真有这本事,那就不会在太史令局干一辈子了。

“什么事情”高季辅看着岑本文的样子,带着几分的疑惑道,“不知可否告知。”

岑文本一想到了这里,不自觉的便是冒出了几分的冷汗。

然后便告知张亮,自己要留在天津城见见天津城的发展,只是让张亮走得时候,带上自己而已,对这要求,张亮自然不会反对。

人口这种东西,整个贞观朝都缺,像自己想要发展天津,还不是靠着从河南或骗或买的弄来了不少人口,否则以天津一无所有的底子,自己想把天津城发展起来也不现实。

“嗯!”高季辅也点点头道,“大唐有幸,有幸燕王!”

李淳风说到这里不由皱起眉头,原本以为只靠着沧州本地的人口应该足够的,但实际上沧州百姓仅只投入到小麦耕种中就差不多了。

这都是自己这个幽州长史在任时实打实的功勋啊。

至于岑文本,倒大大方方的来到燕王府提交了名刺,表示自己是受圣人之命,过来记录天津发展的官员,所以还请燕王能够给自己提供方便,别得不说文房四宝准备一下。

“为何?”听到这话,岑文本略带着几分疑惑的询问道。

“是这样,我这一路过来时,见到幽州地区的耕牛好像特别多,不知道可不可以告知?”

“说道人口,我觉得等到今年过去,那些迁移过来的的百姓稳定了下来,我们幽州也应该要鼓励百姓生产,增加幽州的人口了!”李泰思索着摸摸下巴开口道。

因为这些地区是有本土百姓的,所以需要水磨功夫慢慢推进,短时间内顶多只是让农学社在沧州扎根,帮助他们把框架搭建起来。

因为说到底,燕王是幽州刺史,而自己是幽州长史,能够堂堂正正发展幽州的计划,自己怎么去阻止,又为什么要去阻止。

对我们大唐来说,如果能够进一步教化异族成为华夏子弟,这便是值得的。

沧州想完全完成小麦覆盖种植,就算有官府主动的推动这件事,少说也要有三四年时间。

怕不是逼高季辅当场割袍断义,则又何必呢,完全没必要。

李泰听到李淳风有点嫌弃沧州的发展因为人口受到限制,倒对李淳风宽慰。

纵然圣人在世燕王不会反,但若等到太子继位呢?幽州必然会成为大唐最不安的隐患。

就算高季辅再怎么样秉直刚正,但只要维系好幽州大大小小世家间的关系,需要让幽州世家干活时,就招呼幽州世家干活,同时幽州世家有什么需求的时候,跟着燕王打一声招呼,然后自己只要处理好自己这个幽州长史分内之事,功勋就这么自然而然的来了。

再想一想李泰来到幽州后,不说幽州的百姓怎么样,单单他从河南那边接过来的流民,就对李泰服服帖帖,便能清楚知道,李泰在民间的声望会是如何,这情景简直令人惊怖。

岑文本倒没逃命似的逃回长安去,相反他回到天津,告知张亮有关天津城为什么特别有耕牛的原因。

当然,这个也只是起个头而已,任何城市的发展,到最后都不仅仅是针对人才的争夺,更是对人口的争夺。

至于经济作物棉花,以及河滩旁边的盐田,只能说给沧州一个未来发展的方向而已!”

毕竟高季辅跟李泰的利益简直是高度绑定,虽然自己相信高季辅的节操,但自己也不可能跟高季辅说,那个一心一意发展幽州的燕王,有了反叛资本,所以我们上报吧!

因为一个城市想要发展,甚至想要维持住繁荣,人口是必须的。

因为燕王好像一直在为大唐做事,甚至连怎么样教化胡人这个华夏的千古难题,好像燕王都找到了一条不同的路子。

“燕王若打算鼓励百姓多生多育?若是如此,朝廷需要给与一定补助!”李淳风听到李泰的话,对李泰说道。

说实话,人口这种东西对李泰来说自己有点不太好控制。

但李泰非常清楚如果过度鼓励人口生育,但自己又没让大唐迈出重要的一步,那说不定会导致大唐提前灭亡,但不论怎么说,鼓励人口生育对自己而言,是迟早要执行的事。

毕竟现在的自己也不过只是十三岁,从现在开始鼓励生育,那这批生育出来的百姓,等到他们成长成人,正好能成为自己手上最年轻的劳动力,说不定能给自己驱使一辈子。

到时候不论是开发大唐本身,还是征伐世界,他们都是自己最大的底气。

(本章完)

第419章 杜荷第6章 请蝗仪式第264章 机会第428章 受伤的人第217章 第二百一十六 任雅相的任务第280章 阎家第404章 高昌余波第482章 平静的高句丽(今天一更)第533章 东北的战略性价值(继续一更)第321章 交税第411章 李世民的无奈(今天一更)第538章 安东都护府第301章 到洛阳第220章 高句丽的特产第300章 阎婉第539章 运河规划的落实第529章 攻破安市城(今天一更)第403章 三百五十三万户第153章 嚣张第519章 李淳风的推荐(今天一更)第391章 结社率的野望第435章 新的驰道第157章 张玄素第520章 神通难敌天数第509章 反向伏击第492章 战争会议第161章 与李世民闲谈第536章 拿下平壤城第40章 旱灾将临第418章 警告第512章 高句丽百姓的安置第183章 见遣唐使第117章 邯郸学步第146章 挖墙脚第401章 吓死了第167章 尽心国事第144章 顺利通过第394章 松赞干布已到达战场第189章 迷茫的高季辅第312章 王珪的直爽第513章 学府兵的未来方向第80章 达成一致第388章 来到荥阳第17章 认识的差别第517章 苏烈的战术计划第489章 各国的举动第40章 旱灾将临第282章 令人头疼的材料学第388章 来到荥阳第491章 序幕的拉开第379章 人事安排第57章 不能笑第464章 为大唐崛起而奋斗第24章 学府内的会议第422章 李泰的建议第218章 亲兵入伍中第58章 以医者为荣第167章 尽心国事第474章 令人绝望第239章 李泰的谋划失败了第164章 幽州的成果第359章 薛仁贵的急袭第498章 顺利的伏击第456章 一代的恐怖第492章 战争会议第134章 匠人方案第10章 两文钱第243章 出发前的准备第95章 从今天开始就信道了第352章 赠妻第544章 兵议第332章 李泰的指令第333章 吐蕃的到来第338章 初见辩机第183章 见遣唐使第220章 高句丽的特产第102章 各自的羡慕第213章 天津城的流民们第342章 卑路斯的告辞第489章 各国的举动第496章 抵达幽州第303章 顺水推舟第276章 李渊驾崩第410章 张玄素被刺第119章 众里寻他千百度第139章 意外的人口第25章 五百文学费第287章 控制第278章 真正好处第252章 围城打援第361章 信息的碰撞第126章 李世民的奖励第83章 又被弹劾了第445章 生产力的遐想(今天一更)第193章 杜如晦来访第490章 清查吏治的余波第116章 信息茧房第302章 吐蕃的使者第21章 儒家的问题第64章 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