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辽难运河

李泰看着众人只是相互看看,并没有说什么话语,便装作不知道这些家伙在想什么心思。

因为徙陵制度的消失完全可以看成大汉原本强干弱枝政策的消弭。

为什么西汉的世家完全没有东汉的世家那般强大,更多的还是外戚在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东汉没有徒陵制度对地方豪族进行压制。

不得不说,这制度在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真的是一个很不错的稳定地方,同时又能吸纳天下财富的制度。

但后来世家成长起来后,你再想执行这制度就完全执行不下去了。

因为这损害得是地方豪族与世家的利益,甚至现在的大唐若有谁说对世家执行这制度,那就算是李世民却也未必能抵挡得住这制度所带来的反扑力量。

所以李泰自然不会现在就在大唐推行,这怕不是会被反扑的世家给彻底搞死。

但为了吸收高句丽,而对高句丽的贵族执行这种政策,那所有人都不会反对。

因为哪怕在他们的意识中这是统一战争,但却也不可否认,对世家来说,把高句丽贵族弄到长安来,这才好对高句丽贵族进行敲骨吸髓。

毕竟打仗的时候谁都反对,但分果果时,谁不想去吃一口。

越强大的组织就越如此,廉耻?个人也许有,但集体绝对没有!

而李泰倒也没继续纠结,毕竟越是勋贵士族,他们人数最少,掌握资源却最多。

基本上只要知道分配方案,那这些人肯定被世家给盯上,甚至不需要自己多说什么,世家就会非常有节奏的把高句丽最肥美的部分吃干抹净。

“而针对高句丽的第二点也就,高句丽的豪族与富农,尤其拥有土地的人。

他们算整个高句丽的中产,甚至在地方说不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这些人,如果继续把他们留下来,那他们很容易想起与我们大唐的仇恨,以及延续他们的习俗惯性,很容易成为边疆地区的不稳定因素。

说不定未来会跟周边小国勾结,继续反叛我大唐!”李泰沉声说道。

“所以,魏王打算把他们陆续送到河西四郡去安置?”李世绩看着李泰的奏章后道。

“是!”李泰听到李世绩的话,承认的点点头然后道,

“我想高句丽人的素质经过交手相信大家都明白,这是支喜欢战斗且能战斗的民族。

更进一步的深入观察能发现,他们对军人很推崇,以及军人在整个高句丽的地位很高。

同时越是军人就越是能获得利益,而这种利益又促成了军人地位进一步加固!”

李泰说到这里沉声道,“所以,这样一个既好战,又能战的民族,我们不能轻易浪费。

更重要得是,随着高句丽解决,我们大唐的中心肯定会向着西域偏移,并且少不了战争。

所以,我们需要用合情合理的手段,把这些有着高句丽荣誉感的军人消磨掉。

而西域那战场,我相信能加速他们融入我们大唐,也让他们不在回想高句丽!”

说实话,军队这种东西,在一个国家消亡后,处理起来是最麻烦的。

保留下来,必然会有隐患,直接处死必然导致动乱。

而且必须要说的是,古代上升通道太少,军队不说底层百姓,至少是中间阶级的主要上升通道,所以这一条上升通道不能断了,断了必然横生事端。

众人听着李泰话语中的那对于异族发自内心的冷漠,却也不得不感叹,魏王在制定上层策略时候的独特眼光,以及真的动起手来,直接就冲让人灭族去的狠辣。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人就应该是天生的王者,但在这种人的手下工作,真的不得不令人感觉几分冷意啊!

“那对最后的一部分人,尤其是那些没有土地的高句丽人呢!”杜如晦道。

说实话,在杜如晦看来,魏王能如此手术刀似的对高句丽不同层次的人进行针对性处理,从某种角度来说,已经比很多强行的一刀切政策要好很多了。

至少经过魏王这般的处理,杜如晦觉得高句丽这一个民族,百年之后怕是会彻彻底底的融入到大唐中。

“我现在在做的,便是针对高句丽底层百姓的处理!”李泰略带着几分唏嘘的说道,

“环渤海经济带,把高句丽底层的百姓强行迁徙到这一圈,让他们依托渤海生存。

同时以幽州沧州莱州等渤海城市为依托,帮助高句丽百姓生存下来,这算是第一步!”

“第一步?”刘洎听到李泰的话却带着几分不理解。

“嗯!”李泰点头,一脸郑重道,“对我来说,对所有百姓的融合都推行劳动改造,惩治结合,使得他们能够快速的融入我大唐!”

“魏王准备在这里也修建道路?”李世绩听到李泰的话若有所思道,毕竟奏章上只写了工程,没有写具体项目。

“不是的!”李泰摇摇头说道,“在幽州这边,修建道路解决不了问题!”

众人听到这话,倒是认可的点点头,毕竟这里实在是太偏远了。

“所以,我期望能够在这里以辽水与难水(松花江)处修建运河(大概可以看成松辽运河)。”

李泰看着众人开口道,“这个工程,可以分批次的让高句丽原住民干,同时把他们的生活居住点也按照工程所需进行安排。

有这工程在,我想以徭役多年来的经验,应该能把高句丽的百姓完成同化工作!

怎么样,有什么问题吗?”

有!太有问题了!

一众人听到了李泰的话,看着李泰的目光那是相当的迥异,甚至彻底安静了下来。

杜如晦看着李泰道不由道,“我们相信以魏王您的敛财手段,拥有承担这工程的能力。

甚至通过劳动改造,可以把这些高句丽人同化。

但就实际来说,您这么干算不算是您曾经说的,为了一叠醋,包了一盘饺子?!”

是的,所有人听到李泰的话,都不由感觉到李泰有几分神经病。

这是运河,运河啊!

哪怕魏王通过了自身的能力,拥有能够养着这些高句丽人的能力,但众人也绝对反对这么的浪费资源。

就让高句丽人慢慢的被华夏同化不好吗,需要在这里修建一个水利工程吗?

这可是运河啊,杨广修着修着国家就没了的运河啊!

李泰听到众人的话,倒是丝毫没有感觉到任何的奇怪。

因为就算是华夏历史上都没有修建辽水到难水之间的河流。

可以说就这个决定,自己是没有历史参照的。

但李泰觉得自己秉承为大唐负责的原则,更需要为华夏历史负责,所以一定要修这一条运河!

“我知道大家的意思,那回过头来,诸位请看我的政策是《幽州以北民族融合大计划》,而不是《高句丽融合计划!》”李泰不由认真强调道。

“青雀,你想要说什么!”李世民听到李泰的话,敏锐把握住了李泰的重点!

“阿耶,青雀在思索一件事,那就是为什么会有高句丽!”李泰看着李世民认真道。

而众人听到李泰的话,不由面面相觑,实在不知道李泰为什么会突然有这么个问题。

按照道理来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大唐周边生长出个不大不小的高句丽很奇怪吗?

而李泰则开口道,“儿臣亲自来到幽州以北,并且让农业学府的学生对这一片区域进行一定的勘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

哪怕高句丽被解决了,那到以后,肯定会有别的民族替代高句丽在这一片土地上诞生,然后继续与中原文明进行对抗。

这件事情也许一百年,也许两百年,甚至大唐不复存在之后,这里必然诞生与我们汉人继续对抗的文明。”

刘洎与崔仁师看着李泰说的话,不由相互对视了一眼。

他们第一次发现,魏王说话都是这么勇的吗?动不动就是大唐灭亡。

要是您不是圣人的亲儿子,这时候怕是要株连九族了!

而对于李泰的话语,李世民丝毫不意外,因为李泰研究的就是朝代为什么会毁灭,以及怎么样让大唐千秋万代,这也是李世民看中李泰的原因,因为李泰看问题真的很远。

再说了,李承干叛乱自己都原谅了,李泰也不过是口上几句警告,这又算什么。

“魏王为何有如此的把握!”听到李泰斩钉截铁的与其,杜如晦不由郑重道。

“因为这里的地形,自从幽州之后便自成一国,就如同蜀地一样!”李泰郑重道,

“而这里资源不说孕育帝国,但至少能孕育高句丽一样的顶尖王国。

这样王国在大唐兴盛时自然无所谓,但只要大唐衰弱,而这王国又正好在兴盛之时,那怕会重现五胡乱华的景象。

就以高句丽而言,若再出一个高句丽一样的国家,而中原又类似五胡乱华时期,却是谁也不知道我们华夏文明是否会被对方毁灭!”

“魏王有心了!”杜如晦听到李泰的话,目光不由锐利起来。

就算李世民此刻的目光都变得深邃了几分。

隋朝才刚覆灭,大唐也是在贞观时期,李世民也只是要收服华夏的统一土地,所以对上高句丽,原本不觉得什么。

但现在听到了李泰的话,顿时明白的确需要加强与幽州以北的联系,就算不能如同蜀地彻底的被中原文明消化,但也必须要把这里控制起来。

“所以,这是政治上我们大唐必须要控制这里的理由,掌控了这里与蜀地,便是给中原文明插上双翼,才能真正腾飞!”李泰沉声道。

说实话,大清虽然很被现代人嫌弃,包括作者也觉得大清很烂,但无可否认大清对现代华夏在版图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是保留了青藏高原这世界屋脊,让华夏对待印度甚至中西亚地区能处于绝对地理强势。

二就是让东北亚文明与中原文明彻底的融合,让东北不仅是法理上,还是习俗上都真正成为了华夏的领土,这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本来有第三点那就是蒙古融入华夏的,但蒙古现在分成内外蒙古了,所以这略有瑕疵。

但不论怎么说,前两点让现代的华夏都有几分受用不尽。

尤其让东北亚文明与中原文明彻底融合,这让外国人想要分裂华夏时,都只能选择边境势力,而不直接以东北作为突破口进行挑拨分化,像分裂印度一样去分裂华夏。

如果没清朝的话这是真有可能发生的,因为中原文明与东北亚文明,至少在明朝时都还没完成融合。

因为明朝说到底还是天子守国门,说明在大明的意识中,东北这土地并不属于汉人,至少汉人不是直辖统治,顶多算羁縻。

这也是清朝虽被国人各种嫌弃,但就作为华夏最后的封建帝制王朝,他并不算全无作用。

民国时期,先贤选择让满清体面退场,而不是直接推翻,也说明先贤发现并认可清朝的贡献,让华夏有了继承这些地方的法理,而不仅只是出于纯粹的软弱与妥协。

从此,华夏不仅仅是汉人的华夏,更是华夏人民的华夏。

“既然如此,除了政治上的理由,那魏王就是有其他的理由了!”杜如晦继续问道。

“嗯!”李泰点点头说道,“这条运河能让它成为我们大唐了解幽州东北的触手,引导同化当地的民族成为我们华夏一员以外。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我的学员在难水以北发现了一片黑色的土地。

我把这些土壤拿过来研究了一下,觉得我们大唐粮食每亩突破五石的指望就全靠它了!”

“等等,魏王您说什么?!”众人听到李泰的话一时之间难以相信!

在场的几个人此刻都有几分的目瞪口呆,甚至就算是李世民都不由自主的站了起来。

此刻李世民一字一句的对李泰说道,“青雀,你把刚才的话再说一遍!”

“我在难水以北发现一片很特殊的黑色土壤,经过我初步研究,这土壤肥力有些惊人。

现在的作物种植在里面,必然会大量增产。

每亩三石到三石半的小麦,说不定能在不休耕的情况下每年每亩能收五石左右!”

李泰很认真道,“我想以我农业学府创始人的身份,应该能做这个担保!”

“这土地有多大!”李世民的目光已经带着几分血丝了,仿佛想要把李泰吞下来!

“不知道,但就现在勘测,想来这面积应该比蜀地大吧!”李泰很从容道。

“这辽难运河(辽水松花江运河)必须要建!天予不取,必遭天谴!”就算杜如晦也果断叫喊起来。

第454章 将变第137章 研发中的蒸汽机第49章 孔雀的尝试第534章 风雪前的准备(继续一更中)第367章 大非川之战第262章 青海的重要性第271章 弟二百六十九章 体面人第346章 接收物资第91章 量化百姓价值第40章 旱灾将临第471章 身铸薪柴第62章 突袭第473章 铜墙铁壁第158章 张玄素的见闻第83章 又被弹劾了第82章 李泰的请求第103章 褚遂良与刘仁轨第487章 精神天赋的运用(今天一更)第138章 我们是一条船上的人第160章 托付第94章 制约第38章 高陵的目标第29章 图书馆第400章 整军出发(今天一更)第527章 战争的终结第338章 初见辩机第193章 杜如晦来访第380章 年节礼物的发放第50章 战争将起第25章 五百文学费第10章 两文钱第198章 大道元素周期表第248章 许敬宗的手腕第94章 制约第254章 慕容伏允的决策第55章 李靖的拜访第520章 神通难敌天数第7章 马周第191章 第一百九十一 高季辅潜伏中第103章 褚遂良与刘仁轨第516章 正面的碰撞第527章 战争的终结第301章 到洛阳第266章 河湟谷地的规划第374章 武媚努力中第100章 心黑第188章 兴修运河第388章 来到荥阳第97章 发展正常的幽州分校第212章 学子们的安排第452章 封侯(今天一更)第460章 入宫第311章 茶园的建议第161章 与李世民闲谈第456章 一代的恐怖第89章 小小的牧草第489章 各国的举动第123章 人口承载极限第213章 天津城的流民们第324章 飞行的热气球第437章 阴谋进行中第333章 吐蕃的到来第44章 好好学习,做好笔记第266章 河湟谷地的规划第368章 心态崩了第467章 徐惠的心思第525章 唐军的伏击(今天一更)第528章 为了劳力的李泰(今天一更)第407章 收下武媚第116章 信息茧房第182章 天津发展中第206章 秉烛夜谈第76章 流外官第498章 顺利的伏击第113章 与太仆寺的合作第96章 吕才的坚持第364章 战争前的雪花第232章 时光的残忍第124章 萦绕的紧迫感第58章 以医者为荣第147章 乐圣第299章 病来如山倒第462章 谨小慎微(今天一更)第152章 平定岭南第459章 展露才能第193章 杜如晦来访第347章 吐蕃的战略第263章 先拖着,等等看第50章 战争将起第269章 吐谷浑平定第420章 万象神宫第479章 亲自动手第307章 褚遂良的麻烦第125章 李泰的目的第321章 交税第165章 坠马第488章 房玄龄很馋第289章 青海生风波第421章 茶叶之利第126章 李世民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