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李泰的真正目的(今天一更)

李泰这些年的努力耕耘,至少现在整个大唐都承认李泰在农业上的天赋。

各种提高生产力的工具,农作物育种的实验,罐头以及各种特产的开发,以及冬日种植的研究……虽李泰只是动动嘴,但所有方向都是李泰所提出来的。

再加上自己偶尔也是有动手的习惯,在这样的情况下,甚至有百姓给李泰立庙。

而李泰出面为这些黑土地作保,不论是李世民,还是杜如晦都是相信李泰的。

因为整个大唐,已经没有人比魏王在农业方面更具有权威了。

而且就算回归现实,如果没这么大利益,也不值得魏王如此投入,去修建辽难运河。

一边的刘洎崔仁师杨弘礼等人此刻默默听话,但是看着他们有些发亮的目光,很显然他们也非常清楚,魏王所说的这些东西的价值,记下来终归不会有错的。

“修路不行吗?”杜如晦稍稍收敛情绪,看着李泰道,“既然是在路上应该能修路吧!”

李泰听到杜如晦的话点点头又摇摇头,开口道,“正常来说,您所说的应该没问题。

但是幽州以北的情况有点特殊,这里的道路夏天极其的泥泞,而到了冬天又极其冷硬。

在这诡异气候下,想要修出道路来,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像这样的地形,王玄策已在西海郡死磕了好些年了,这道路还是没修建起来!”

当然,李泰稍稍有一点点的说谎了,东北这边虽然也是冻土,但不像是青藏高原上那种永冻土,那里想修建道路,真的是一个天坑,现在都还没解决。

而东北这边虽然没青藏高原上的永冻土那么夸张,但想要修路容易,可每年的维护却是个天文数字。

说实话,别看李泰花起钱来好像如同流水一般,但实际上李泰是相当考虑成本的。

李泰仔细计算过如果想在青海这边修路,那自己接下来至少一百年时间不需要干别得事了,都需要把资源与人口砸进去!

但实际上完全不需要这么操作,只要学习杨广强行打通辽水跟那水(松花江),让河流能够顺利的通到松嫩平原的黑土地,那世家闻着味就扑上去了,自己赶都赶不走的那种。

到时候,就不是需要自己砸钱进去了,而是开始坐地起价了。

没办法,整个黑土地距离大唐的核心区域太远了,而进出的唯一通道便是这条将要修建的辽那运河,自己就算收过路费,怕也会收到手软。

可以说,在工业化没到来时,想把东北这些地区盘活,甚至发展起来。

那唯一方法就是要把辽水与松花江打通,河流大概经过现在长春所处的位置,利用好长春地区的矿产资源,这几乎是这个地方发展的唯一办法。

否则,你发现了黑土地也没有意义,这里冬天都是冰土,夏天都是沼泽,种植只能种植一季,而且运输成本高的恐怖,哪怕都知道这里有黑土地,也完全发展不起来。

除非能够出一个类似李冰父子一样的神人,在这边完成类似都江堰的大型工程。

事实上,辽水到松花江的运河真的能打通,那就算到现在也都有相当大价值。

别得不说,黑龙江就不需要千辛万苦的走俄国受到相当大限制的水道,而是能直接走辽水到大连或者旅顺,从而让黑龙江的货物能顺利从黑龙江走出去,下降黑龙江的运输成本。

当然,随着地区关系的密切,黑龙江出海口的问题,也许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但即使如此,旅顺是不冻港,库页岛所在的港口可不是,相对来说,如果有这么条运河,对东北物资的运转会更加方便。

不过,就内陆地区随着高铁技术的不断拔升,会让运河这种运输渠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但就这个时代来说,航运是比陆运更好的选择,也是李泰坚持直接修建运河的原因。

“所以修一条辽水到那水的运河,就是最方便的操作,而且东北这边还有相当丰富的石炭资源,修建这辽水后,也能把这些物资开采出来了!”李泰说到却是相当欣喜。

“石炭?”杜如晦倒是有几分好奇的看着李泰道,“魏王好像很看中这资源!”

整个大唐都是知道李泰几乎统一了整个大唐的石炭资源,但这种东西朝廷不专卖,真正把煤炭资源重视起来,进入官方管制,却要等到宋朝再说。

所以,朝廷的人不知道李泰这般重视煤炭资源做什么,不过他们唯一知道的是,随着煤炭被李泰统一之后,市面上的煤炭价格变得便宜了很多。

就算是百姓在冬天也不会出现缺少煤炭的情况,甚至有些百姓在长安混不下去,除了去搬砖以外,去挖煤也是一个选择。

但也只是到此为止了,更进一步的发挥这种煤炭的作用,他们是真想不到。

而实际上他们想不到也是正常的,至少在蒸汽机这种东西真的能稳定提供动能前,煤炭所能够带来的最主要作用,还是冬天取暖,而大唐这边冬天越来越暖了!

“嗯!”李泰点头道,“东北这地方跟我们长安好像有些不一样,这里想要生存下来,一是需要粮食,二是需要石炭,如果没这两样东西这一片区域是很难发展起来的。

这边温季的时间较短,若提前出现寒潮什么的,有了石炭冬日也能正常种植。

所以相对来说,我会重视石炭资源,所以这辽那运河在开凿时,尽可能靠近有煤矿的区域,这样东北这边就算发展也容易得多了。”

“石炭能让作物冬日种植?”杨弘礼听到李泰的话,倒有几分惊讶。

“一般用得比较少,主要是提供冬日耕种所需要的燃料。”李泰看着众人道,

“不过像绿菜或瓜果,想在冬日反节气的种植出来,总归需要提供一定程度热源的!”

“如此说来,魏王对开发东北倒是准备的相当充足啊!”杜如晦若有所思。

没办法,李泰一系列的准备实在太充足了,从一开始就掌握的煤炭体系,有冬日种植技术,有冬日生活物资,甚至整个幽州,都能为东北这边提供基础的物资供应。

尤其是航运,随着高句丽被彻底的压制,渤海成为了大唐的内海。

本来而言,随着高句丽被解决,渤海这一圈经济肯定会受到影响,说不定隐约有些发展起来的航海业会陷入到了停滞。

但现在不一样了,如果真要修辽那运河,那渤海湾这边的航海业还要加大投资。

毕竟就算世家生产出各种粮食出来,也肯定不是存在哪里的,肯定要拿出来出售的。

而只要粮食出售,幽州就是他们唯一的选择,而渤海湾这一圈的发展也就指日可待了。

可以说,原本幽州的发展也就只是到这里为止了,但随着辽那运河的开通,仿佛幽州这边又找到了新的活力!

杜如晦思索了一圈,开口道,“不过,若是想要把东北开发出来,怕需要花大力气啊!”

“杜相的意思我明白,就实际来说,物资消耗倒好说,稳步推进也就是了。

但真正问题是人,所以高句丽必须要拿下,高句丽人口也需要拆分,把底层百姓运输到渤海沿岸,以充实这个计划所需人口。

不过即使如此,距离开发东北倒是远得很,至少在辽那运河彻底开通前,想要把这黑土地开发出来怕是太难太难了!”

李泰说道这里,不由带着几分的唏嘘,“这真是个需要十年起步的计划,真正把这东北开发成大唐如同蜀地一般的双翼,更需要百年才行!”

对李泰所说的,需要百年才能够彻底开发出幽州的想法,杜如晦并不反对。

甚至听李泰的话,感觉魏王还是那个魏王,做起事情来动不动就是十年二十年计划起步,然后稳步推进。

别得不说,像是捕鱼计划,逐渐让幽州海边的渔业以及航运业逐渐兴起,现在更是成为了大唐攻打高句丽的重要计划,这就是魏王所规划计划的价值啊!

“那你准备如何开发这地区?”李世民不由对李泰开口问道。

对比起这片黑土地,李世民突然感觉只剩下了一口气的高句丽好像也不是那么重要了。

只不过该灭还是要灭,只不过灭高句丽的心更坚定了几分,毕竟这黑土地大唐要了。

此刻,李泰开口道,“先期投资不是我看不起世家,而是就算世家知道那片黑土地能够每亩生产五石的产业,但真正愿意投入其中的人怕也是寥寥。

因为这片黑土地还不是在华夏的掌控中,它自身开发环境相当的恶劣也就算了,而且周边还有各种异族。

就算好不容易开辟出了田地,没有足够的物资补给,说不定一个冬天过去,就整个没了。

所以辽那运河顺利开通前,我觉得这块土地可以告知世家,但没必要让世家过多参与。

但在辽那运河顺利开通后,想要开发这一片黑土地,需要得是人口与物资,最重要得是这一片土地耕开荒出来后,耕种个两三年,相信就会有回报。

这时候再让世家介入其中,那就能用世家的力量去开发这一片土地了!”

“我还以为,你会主动提议让世家加入其中呢!”李世民听到李泰的话不由感叹。

因为一直以来,李世民看着李泰驱使世家,都驱使的得心应手,不免有几分意外。

“这里距离长安洛阳太远,所以这条唯一进出东北腹地的水道必须要掌握在朝廷手中。

否则若有任何一家世家参与进来,只要把水道把持住,那就很容易成为辽东王!”

李泰说到这里微微对李世民一笑,然后继续道,“但长安那边不一样。

陇西贵族,本地士族,甚至还有我们皇室宗亲,成分本就复杂,就算各种势力在里面纠纷,但就本质来说,也是阿耶一言而决。

所以丝绸之路能给大家分润,因为说到底他们在关西翻不了天的。”

李世民听到李泰的话,倒也认可了李泰的判断。

尤其对世家既用又防,能明白世家的作用,也清楚世家的威胁,李世民认可李泰的态度。

“但没世家加入的话,你准备第一步投入,打算全部自己投入吗?”李世民不由沉声道。

“第一步的人员,就让这二十万徭,每年在这里轮值修缮也就是了!”李泰对李世民道,

“这二十万徭役里有突厥异族,有幽州异族,也有吐蕃蛮族,更多还有我们大汉本地人。

让他们从此扎根在这里不太可能,但是从他们中挑选,十万人留下来推进工程。

然后三年一换,稳步推进,我想以他们的工作效率,这个工程推进的会非常快的!”

李泰带着几分的理所当然对李世民道,“剩下来的徭役,若阿耶有什么宫殿要修建,可以让他们安排。

若没有的话,等到回去后,长安到秦州的驰道需要安排上路程了!”

说实话,李泰提出这个工程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徭役给支开,让他们至少短时间内先别回来了,从而让李世民安心。

毕竟,李泰不知道李世民对未来军事上的规划,更不知道李世民想要他跟着李靖对大唐军队进行改革。

所以,李泰暴露了自己二十万一天赋的徭役,甚至在自己指挥下能到达二天赋的战斗力,这样一支力量直接就跟着自己回长安,就算李世民,李泰也有些怀疑晚上能不能睡得安稳。

这就是为什么,在发现了黑土地后,李泰第一时间便把辽那运河的计划,丢到李世民面前,就是想表示等打灭高句丽,这些徭役不会回长安,而是会在边疆地区修筑运河。

至于剩下来的十万徭役,也丢出去丝绸之路,至于真的遇到什么危险,李泰觉得有薛仁贵在宫内,有田长耕在宫外,就算是自己的亲兵,只要带着自己冲到有徭役的地方,基本上都能够让自己安全下来。

所以自己不需要那么多的兵权,自己需要得是要让李世民放心!

而李世民听到李泰的话,不由深深看了李泰一眼,道,“这事就先计上,把高句丽打下来再说!”

今天一更,不用多等

第321章 交税第422章 李泰的建议第533章 东北的战略性价值(继续一更)第214章 与刘仁轨的商议第425章 李泰摆烂中第221章 观风使至第156章 冬日第154章 耻度第505章 新神农第231章 准备离开第121章 书局的意外发展第472章 尼哈旺德的政变第405章 西海的路(今天一更)第284章 自适应的妙用第99章 杜如晦来访第200章 杜如晦的观察第39章 窦静的请求第10章 两文钱第432章 西域以西(今天一更)第413章 薛延陀进击中(这个月接下来可能都第155章 学员入岭南第193章 杜如晦来访第194章 证道法第411章 李世民的无奈(今天一更)第313章 粮票第166章 巴掌第447章 交好李治第105章 精英宿舍第342章 卑路斯的告辞第359章 薛仁贵的急袭第334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305章 魏王的老师第172章 刘神威归来第216章 求教战部天赋第495章 邀请李靖第109章 李世民的决断第114章 建议第440章 各自谋划中第42章 什么是钱,我没见过钱第121章 书局的意外发展第245章 洛阳开发计划第183章 见遣唐使第190章 徭役整合中第492章 战争会议第10章 两文钱第394章 松赞干布已到达战场第219章 巡省天下第418章 警告第409章 所谓壮阳特产第453章 第四百四十九 针尖麦芒第534章 风雪前的准备(继续一更中)第208章 贞观的年常第201章 驰道建设的计划第254章 慕容伏允的决策第152章 平定岭南第90章 方便之门第129章 人力资源第99章 杜如晦来访第178章 杜楚客的专权第131章 再见长乐第358章 按部就班的谋划第257章 李泰的战争模式第485章 分封第388章 来到荥阳第451章 魏王谋反了第357章 将起的战争第103章 褚遂良与刘仁轨第304章 尚公主的条件第360章 各显神通第208章 贞观的年常第105章 精英宿舍第190章 徭役整合中第230章 李世民很头疼第46章 收钱一贯第88章 长孙无忌的敏锐第96章 吕才的坚持第181章 河东卫家第359章 薛仁贵的急袭第327章 西域的谋划第165章 坠马第423章 糖衣炮弹第547章 春风化雨第532章 李泰的真正目的(今天一更)第534章 风雪前的准备(继续一更中)第129章 人力资源第331章 冰窖的作用第363章 吐蕃的韧性第245章 洛阳开发计划第494章 面见玄奘第415章 佛家律宗第491章 序幕的拉开第363章 吐蕃的韧性第71章 漕运税收第123章 人口承载极限第79章 与杜如晦的交锋第388章 来到荥阳第309章 破碎的计划第232章 时光的残忍第90章 方便之门第62章 突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