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宜早不宜迟

徐贵妃说道:“小珏和小七两个称病不见外人,两三天还好,若一直不见外人,不还是要惹人疑窦?她两个早晚要回去,晚回去一天,就多一天暴露的可能。两相权衡,还不如早早回去的好。至于皇上怕被人瞧见声,咱们只要别声张,悄悄回去不就行了?”

这一番体贴大方的话,徐贵妃当然不是为周瑛着想,小珏都回来了,她哪能因为周瑛的拖累,就把小珏孤零零留在这里。至于周瑛的名声,但凡露出点风声,就够她喝一壶了。

徐贵妃冷笑,不是翅膀硬了吗?早晚要周瑛跪回来求她。

皇帝听了觉得有些道理,但还是有所迟疑,“小七,你觉得呢?”

徐贵妃皱眉看向周瑛,没想到经了这件事后,周瑛在皇帝心里的地位竟提升到这地步,竟能让皇帝主动开口询问她的意见,虽然此事事关周瑛自身,但为人父母为子女做决定时,哪个会询问子女的意见,更何况这位为父的还是皇帝,后宫多少皇子皇女,哪个得皇帝主动征询过一句?

这个暂且不提。

如今皇帝问了周瑛,虽然徐贵妃不愿承认,但周瑛这丫头还算有点小聪明。刚才那番体贴周到的说辞,哄哄皇帝也倒罢了,毕竟皇帝对她没戒心,但周瑛恐怕就未必了。

然而让徐贵妃意外的是,周瑛竟然附和了她的意见。

周瑛微笑看了徐贵妃一眼,顺从道:“母妃虑得极是,此事宜早不宜迟,是该早早回去得好。”

徐贵妃狐疑不定看向周瑛,虽然周瑛同意了她的意见,但她却总觉得周瑛另有阴谋。

周瑛果然又开了口,向皇帝解释道:“父皇所虑者,无非是怕人走漏风声。但其实知道此事的人并不多,只要从源头上把根子掐掉,这件事又从何传出流言?”

皇帝抬眉道,“此话怎讲?”

“知道我和小珏回来的人并不多,除了丁统领带的御林军,这座园林里原本有的下人,就只剩下父皇母妃带来伺候的宫女太监。”周瑛掐指数道。

“这一队御林军能被父皇委以重任,密查我和小珏失踪一事,想来口舌不会不严。”御林军自不必说,作为皇帝如臂使指的亲卫部队,若连这点保密本事都没有,那早该被皇帝砍了换人了。

“至于园林中原有的下人,并不知我等身份,禁止其进出,防止内外勾连就是。”这些人并非出自宫中,其实最佳处置方式是灭口了事,但周瑛还没那么心狠,所幸他们不知内情,也就罢了。

“而父皇母妃今日带来的想必是心腹,想来加以约束也不难。”其实重头戏在这儿,周瑛特意看了徐贵妃一眼,含笑道,“这样对号入座,晓以利害,告知她们若事后走漏风头,必能按图索骥,查回其身上,一定能让她们管好自己的嘴。”

皇帝管住自己下人的嘴,肯定不难。所以唯一有机会泄露消息的,就只有徐贵妃。就算不是徐贵妃,也不妨碍她把这口锅扣在徐贵妃头上。

徐贵妃显然听明白了这一点,面色果然不好。

皇帝沉吟点头,“还算周到。你放心,御林军和此处园林朕自会安排,而朕和爱妃此行带的确是心腹,知道厉害,绝不会走漏风声。”

有皇帝亲自发话,徐贵妃当然只能笑着附和。

周瑛又道:“还有一桩事。今日明德坊前脚起火,后脚我和小珏就病愈露面,恐怕有心人会将两者联系起来。别的倒罢了,若被人知道这伙人是人贩子,恐怕……”

“这倒无妨,朕会下令,将这场失火当做意外处理。至于这被烧死的人是作何营生,”皇帝目光微冷,“既然他们买卖人口这么多年都没人发现,那就把这个秘密带到坟墓里去罢。”

周瑛垂下眼,对于这些人的下场,她是半点都不会觉得不安。

皇帝又问道:“这倒都罢了,你准备怎么回去,从进门到你母妃院里,可有一段不短的路程。”

“我倒是有个主意,不过细想想,却不太妥当。”周瑛迟疑道。

“你先说来听听。”皇帝道。

“这主意却也简单,就是让母妃称病。”周瑛歉意地看了徐贵妃一眼,很快解释道,“马车就可以直接开进内院去,到了之后也可以清场,就说母妃生病,父皇担心,要直接把母妃抱到屋里,才特地清了场。这样的话,我和小珏就不会有人看到了。”

徐贵妃正要生气,说周瑛咒她生病,但听到后半段,却不由顿住了,权衡利弊之后,并没直接发火,而是羞恼瞪了一眼周瑛,“你这孩子,让母妃装个病就罢了,怎么还折腾起你父皇。”

周瑛道:“不管是母妃装病,还是父皇对母妃倾心爱护,这消息都一定会引开所有人注意,到时候我和小珏不管是偷偷溜回去,还是悄悄病好,都不会有人注意,不正好一举两得?”

皇帝见徐贵妃脸红嗔怪,不由心中一荡,“既是这样两全其美的主意,朕怎么能不捧场。”

徐贵妃娇嗔掩面,推了皇帝一把,“你怎么也跟着瞎起哄。”

周瑛在一旁看着徐贵妃和皇帝气氛暧昧,笑而不语。

瞧瞧,就算这块糖里头藏着玻璃渣子,徐贵妃也会一口咬下去。

徐贵妃一直以来倚仗的就是皇帝宠爱,如今宫中一年年新人上来,虽然皇帝对徐贵妃的好依然是宫里头一份,但这跟当年徐贵妃年少貌美盛宠时候,又哪能相提并论。如今周瑛提这建议,无疑给徐贵妃创造了一个绝佳机会,以徐贵妃的眼力心机,又怎么会不马上抓住。

但周瑛会这么好心,在徐贵妃折辱了她之后,还凑上去为徐贵妃添砖加瓦吗?怎么可能。

周珏被绑架一案的幕后主使还藏在南巡队伍当中,皇帝的态度却含混不清。周珏一个才六岁大的孩子,能被如此看重,并不遗余力下黑手除掉,归根结底,不还是因为徐贵妃受宠吗?在这种情况下,徐贵妃还这么高调,风头尽出,不是正好为自家儿子挡枪了吗?

皇帝和徐贵妃调笑一会儿,才想起周瑛还在场,咳嗽了两声,“既然定下主意,就早点出发吧。正好现在半上午的,临时行宫里出门玩的玩,办差的办差,人相对能少一些。”

周瑛自然应是,又道:“我逃出来时,同行的有个小姑娘,也算有些患难之情。她家在泰安州,千里迢迢的,一个弱女子孤身南下也不方便,父皇您看,能不能安排个人,把她送回去。”

皇帝心情正好,大手一挥,“何必那么麻烦,直接带上她,路过泰安州把她放下就是。”

周瑛没想到皇帝答应得这么轻松,倒有点不敢信了,“父皇,我虽然跟她有点共患难的交情,也同情她的遭遇,但我毕竟跟她才认识几天。她姓甚名谁,家住何方,都是她空口说的,是真是假,我也不清楚。万一她说的是假的,另有目的接近我,试图混进南巡队伍里,做些不好的事情……”

虽然这种可能性太低,但丑话说在前面。凡事总有个万一,若皇帝真因为她的疏漏,而被勤王刺驾了,那她可就只剩下陪葬这一条路了。

皇帝却忍俊不禁,虚指着周瑛,大笑起来,“你这小脑袋,整天是怎么想的。”

周瑛被笑得有点脸红,“我为父皇的安全着想嘛,别笑了……”

皇帝忍笑道:“朕若是随随便便就被什么人勤王刺驾,那这皇位也早该退位让贤了。”

周瑛微微睁大眼,这话在这个年代,也就皇帝敢说了。不过,皇帝到底没跟她解释细节,只这样一句半是玩笑,半是认真的话,把周瑛糊弄了过去。

当然了,皇帝的安全戍卫怎么能随便透露,周瑛想想也罢了,总归皇帝心中有数就好。

周瑛回去后稍作整理,就在乔荣的指引下,上了一辆马车。这马车并非宫制,是皇帝外出又不想暴露身份时用的,虽然不及御用的豪华,但也宽敞舒适,坐七八个人都有富余。

皇帝和徐贵妃在上首对坐下棋,周珏巴着周瑛不肯放。徐贵妃暗中气恼,但又不好浪费跟皇帝交流感情的机会,只能暗骂周瑛见缝插针笼络人,又瞪了一眼自家儿子不争气。

虽然一行人各怀心思,但也平平静静回到了临时行宫。

快要进门时,周瑛对周珏摇摇手指,示意他不要说话,周珏乖乖捂住嘴,靠在周瑛怀里。

马车平安无事进了门,周瑛心中松了口气。也是她多虑了,临时行宫里的人,谁会认不出来这是皇帝的马车,又有哪个吃了熊心豹子胆,敢拦皇帝的马车。

谁知周瑛才这么一想,就被打了脸。

马车背后一个声音传来,还气喘吁吁,显然是匆匆赶过来的,“父皇,儿臣有要务禀报。”

这声音也不陌生,显然是大皇子周琏的。虽然周琏这几日跟着皇帝进出,也旁观过皇帝处理地方吏治,但周琏在这个时机赶来,也未免有些巧了。

显然这么想的,不止周瑛一人。皇帝和徐贵妃也同时看向周珏,幕后指使会是周琏吗?

第13章 蠢而不自知第22章 病美人第102章 新帝登基第38章 监国人选第58章 泰安州第83章 出逃第74章 银楼第83章 出逃第43章 被报复第4章 装可怜要选对人第65章 指鹿为马第34章 幕后推手第4章 装可怜要选对人第90章 求亲第74章 银楼第66章 定罪判刑第14章 帝王心术第80章 和亲公主第104章 有孕第68章 公主府第80章 和亲公主第74章 银楼第54章 幕后真凶第104章 有孕第76章 谁最合适第29章 迁怒第66章 定罪判刑第78章 醉翁之意第86章 舌灿莲花第102章 新帝登基第60章 马前卒第44章 一对耳珰的价值第66章 定罪判刑第55章 是大皇子吗第67章 回京第20章 落井下石第25章 垫脚石第30章 天时地利第9章 危机也是转机第76章 谁最合适第77章 西突厥使者第26章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吗第19章 献殷勤第57章 赏罚第56章 按下葫芦浮起瓢第105章 兵围公主府第93章 起兵谋反第22章 病美人第90章 求亲第25章 垫脚石第87章 和亲换人第103章 良苦用心第48章 清白第47章 聪明人第7章 送上门来的下马威第37章 南巡第88章 上门质问第78章 醉翁之意第52章 宜早不宜迟第63章 狗咬狗第62章 自相矛盾的聪明人第25章 垫脚石第12章 示之以弱第30章 天时地利第71章 红颜祸水第21章 一道谕旨第96章 名正言顺第11章 祸事临头第44章 一对耳珰的价值第1章 王美人的死第102章 新帝登基第21章 一道谕旨第43章 被报复第31章 落水救人第29章 迁怒第72章 名声在外第35章 悬梁自尽第51章 荣养第90章 求亲第87章 和亲换人第89章 蠢主意第7章 送上门来的下马威第86章 舌灿莲花第9章 危机也是转机第9章 危机也是转机第87章 和亲换人第18章 如愿以偿第47章 聪明人第16章 丧妇长女不娶第70章 自择亲事第18章 如愿以偿第66章 定罪判刑第65章 指鹿为马第2章 不被待见的公主第69章 上门道贺第58章 泰安州第26章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吗第75章 旧人重逢第50章 春秋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