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1)

谦逊,通常是自负者欲扬先抑的诡计。

—培根

股市上最好笑的事情之一是:同时买进和卖出同一只股票的人,都觉得自己比对方聪明。

—菲利普·费雪

愚人做蠢事并不稀奇,聪明人的蠢事才叫人笑破肚皮;因为他会使出浑身解数,来证明自己是个笨蛋。

—莎士比亚

人,就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一方面,我们会过分悲观,像一个受迫害妄想狂一样,这也担心,那也害怕。比如,很多人会有飞行恐惧症,担心会在妊娠或暴力犯罪中丧生。其实,坐飞机甚至比散步还要安全,自杀的死亡人数远远高于他杀。

另一方面,我们都是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假设一个场景:你是一个安利的直销员,去敲一个陌生人家的门。门开了,这位主妇一看你是个推销员,二话不说就把门又摔上了。你吃个了闭门羹。

痛苦,是吧。此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A.这个女人素质真差!B.我真是一个蹩脚的推销员啊!

选A的人,适合做推销员,因为他通过否定别人,捍卫与肯定了自己。他并不觉得自己推销技巧有问题,或者穿戴长相惹人厌。他很快就会满血复活,鼓起敲第二家门的勇气。

选B的人,是善于自我反省的人。但他的自信心却已经受到了很大挫伤,再吃几次闭门羹,估计就会退出直销界了。

我们相信自己比一般人高明。因为我们需要乐观主义(或者自欺)来修复自信心。

就算是很自卑的人,内心对自我的评价也要高于别人。

坊间有很多无厘头的励志文章,都怂恿与迎合我们简单的乐观倾向。

高估小概率事件也是一种乐观倾向。比如,我们相信自己会中大奖,相信自己创业能成功。乐观主义是一柄双刃剑,解决愚蠢的乐观主义的正确方法是通过学习并利用行为经济学。

狂者幸存VS惶者生存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错误翻译,英特尔创始人安迪·格鲁夫的OnlyTheParanoidSurvive,被译为《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正确的译法应该是《只有被迫害妄想狂才能幸存》,简言之,就是“惶者生存”。

格鲁夫相信,只有那些缺乏安全感,成天认为自己处于危机四伏之中,时时都在进行“精神消防演习”的企业才可能免于灭亡。正所谓“生于忧患”,格鲁夫说:“我不惜冒受害妄想之名而整天忧虑很多事情。我担心产品会出意外,也担心在时机未成熟的时候就推介产品;我怕工厂运转不灵,也怕工厂数目太多;我担心用人是否正确,也担心员工士气低落。”

在商业界,诚惶诚恐或许真的能提高幸存的概率。

但是,在进化史上,人类被迫参与大自然的赌局,人类曾经是“狂者生存”。

进化心理学告诉我们:乐观,或者说自负这种东西,潜伏在人类的基因里。这种东西一度非常重要,它帮助我们的祖先在风险中存活下来,试想,一个人日日夜夜想着被野兽吃掉,不会精神崩溃?两个实力相当的人如何在搏斗中胜出?靠的是信心膨胀,狭路相逢勇者胜也。

行为经济学的过度自信理论(OverconfidenceTheory)认为,大多数人会高估自己的能力、知识和智慧(包括那些自我意识很健康,以及那些非常缺乏自信心的人)。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的,行为经济学偏偏要证明人是非理性的。按照行为经济学的说法,我们都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高明。

哲学家说,乐观是一种愚蠢。但是,悲观又何尝不是呢?

夜郎自大

夜郎自大的人无处不有,不用多论证,你也很难不同意。

事实就是这样,过度自信的情况无处不在,连那些猛人、牛人都免不了犯这种毛病。

可是,问题在于,你很难认同自己也有这种毛病。

更有甚者,一旦我们开始讨论这一倾向,你那神圣不可侵犯的自信心立刻警觉起来:“我应该是比较虚心的!”

过度自信经常让你跟别人相比,并觉得自己还不算太差,甚至不切实际地自我陶醉。

20多年前,心理学家对瑞典的汽车驾驶员进行过一项调查,发现有90%的人自认为驾驶技术属于中上水平。显然,这里面有很多驾驶员缺乏自知之明。这正是过度自信的典型例子。

放眼望去,过度自信的迹象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有人曾对500名已婚女士进行匿名调查,问她们男性婚后出轨的概率,平均而言,她们认为男人出轨的概率超过55%。再问她们自己老公出轨的概率,平均而言,她们认为不会超过10%。

傻瓜力量大

你是情场高手吗?一项调查显示,大约83%的法国人认为,自己的本领是一流的。

客观地划分,应该1/3的人是一流水平,1/3的人是一般水平,1/3的人在一般水准以下。

这个无聊的调查表明,人类普遍存在认知自大的现象。

好听一点的说法,这叫自信,毕竟这种心态能使我们积极地面对生活,无畏地面对种种生活的考验。

但是,理性地分析,这种自信很可能是过度自信,它会使我们遭受挫败。

话又说回来了,有很多事情就是靠人们这种傻傻的自信成就的。

“傻瓜力量大”,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自欺”可以给人以勇气,可以“欺骗”对手,从而在斗争中存活下来。

精神病学上有所谓“自大妄想”一说,但是研究显示,对自我的认知有轻微的自大倾向才是正常的,绝对自知之明的人反而会有忧郁倾向。

你自信过头吗?

我们来做个由美国心理学家设计的信心游戏,这个游戏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是否过度自信。

你可能不知道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不过这问题不大,只要你根据估计,给出一个最小的估计数字和一个最大的估计数字,以确保正确答案有90%的可能性在这两个数字之间即可。

你要认真地提出两个数字,而且你必须有90%的把握,认定正确答案就在这两者之间。换句话说,这些答案要让你能够安心地拿出90元钱为之打赌,以赢取10元钱。

90%信心区间

1.截至2008年,地球上有多少个独立国家?

2.月球直径有多少公里?

3.上海到芝加哥的空中距离是多少公里?

4.人体一共有几块骨头?

5.蓝鲸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吨?

6.多少士兵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7.尼罗河的长度是多少公里?

8.一头亚洲象妊娠的时间是多少天?

9.贝多芬出生于哪一年?

10.俄国女皇凯瑟琳有多少个情人?

注意不要让这个范围太大(缺乏自信),也不要范围太窄(过度信心)。

根据这个选择范围,10个问题你应该答对9个才是。

你对自己回答正确的把握是多大?假如你有九分把握,你就至少要回答对7个问题。

假如你有90%的把握,那么你只能答错一个问题,事实在于你对自己的答案过于自信了,即使你没有关于这些问题的知识。

大部分人只答对了3到6个问题。只有不到1%的人回答正确了9个以上题目。

读书多也没用,笔者也答错了6个问题。

其实,试图回答这些问题的人,大多不能充分估计自己对这些题目有多么缺乏了解,也不知道如何提出最高和最低的估计数字,好让正确答案落在两者之间,因此,他们常常提出的估计数字差距不够大,不足以弥补他们的无知。

如果你觉得“我对亚洲象究竟有多重毫无概念,所以为了保险,我宁可猜得高一点和低一点”,那么你就可能提出差距足够大的两个数字。

但是,一般人在刚刚得知这一问题时,心里早已产生了一个有关亚洲象的重量或月球直径的概念,所以他们大多还是根据这一标准,提出了最高或最低的估计数字。

因此,你在提出最高和最低估计数字的时候,必须作极大的调整。可是很多人却不小心认定了他们心中的猜测数字,这就显示出他们对自己太过自信了。

坦白地说,除非你是专业人士,否则你猜出的数字很可能差上十万八千里。在这样的情况下,还不如更坦白地说:“我对这些问题一点概念都没有,我退出游戏。”

计划谬误

要了解过度自信,以及造成这种心态的理由,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检讨心理学家所谓的“计划谬误”。这种现象是我们人类常见的毛病,比如说拖拉、不能按时完成工作等。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有许多事情超过预定时间才能完成。

美国的《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期刊,曾经发表了一篇有趣的研究报告。这项研究要求一批心理系的学生,尽可能正确估计他们需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完成学术论文。

主持这项研究的学者罗杰·布勒也要求这些学生估计“如果一切顺利”,以及“如果非常不顺利”,他们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论文。

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选择下的冲突第18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1)第24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2)第28章 九重幻象—认知与决策偏差(1)第26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1)第2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2)第15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2)第8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13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2)第20章 均值回归—可媲美万有引力的一个发现第10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1)第24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2)第17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2)第5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2)第5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2)第7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2)第17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2)第2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2)第6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1)第24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2)第20章 均值回归—可媲美万有引力的一个发现第6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1)第6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1)第22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选择下的冲突第10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1)第4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1)第26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1)第8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2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2)第27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2)第17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2)第13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2)第20章 均值回归—可媲美万有引力的一个发现第11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2)第1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20章 均值回归—可媲美万有引力的一个发现第1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21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1)第2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2)第24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2)第12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1)第21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1)第14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1)第15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2)第12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1)第22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2)第4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1)第19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2)第9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2)第26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1)第21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1)第5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2)第11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2)第13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2)第18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1)第20章 均值回归—可媲美万有引力的一个发现第27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2)第1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18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1)第12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1)第21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1)第24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2)第9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2)第10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选择下的冲突第15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选择下的冲突第10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1)第19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2)第6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1)第22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2)第17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2)第10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1)第4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1)第1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选择下的冲突第13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2)第22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2)第23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1)第6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1)第2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2)第9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2)第8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2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2)第1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1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4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1)第23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1)第4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1)第10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1)第5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2)第3章 风险悖论—谨慎和大胆,只是一体两面第16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1)第11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2)第2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