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选择下的冲突

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披枷带锁。

—卢梭

我们头脑中的逻辑从何而来?当然来自非逻辑,这非逻辑的范围本来必定是极其广阔的。

—弗里德里希·尼采

人之所以无法自我决定,也许不是听不见内心渴望的声音,而是他对于选择之后的自由状态感到害怕。因为,一旦他选择了获得自由之后,他就必须负起获得自由以后的责任和伦理,必须对他自己的选择有所交代。

—弗洛姆《逃避自由》

亚里士多德曾问:“面对两根同样的肉骨头,一条理性的狗该作出怎样的选择?”

哲学家布里丹给出答案:“一头绝对理性的驴子,恰处于两堆等量等质的青草中间,将会饿死。因为它不能对该吃哪一堆作出理性的抉择。”

女人是天生的哲学家:“婆婆和我同时掉河里,你先捞谁?”

一个绝对理性的人,将比“布里丹之驴”更加不幸。

令人迷惑的选择

一家小吃店,店面不到30平方米,却品种齐全。墙上标满了200多种小吃,看完要5分钟。

客人:“来份儿宫保鸡丁盖饭。”

老板:“好嘞!”

客人:“原来你们有河粉!给我换成河粉。”

老板:“好嘞!”

客人:“哇,原来你们有米线!不好意思,我要米线!”

老板:“好的,换米线。”

客人:“哇,原来你们还有炒米线!我要炒米线!”

老板:“炒米线,确定吗?”

老板要知道,顾客是没错的,错就错在,他给了顾客太多的选择。别无选择与选择过多皆是烦恼!

店主一定认为,选择越多,满足的客人越多,客源就越多。

想法没错,但这有两个问题,第一是特供的选项太多了,成本也增加了,一些菜品即使卖得很少,也要预备着。另一个是,作为一家小快餐店,尤其在吃饭的高峰期,应尽量提高餐桌利用率。当客人陷入选择的困境,必然在点菜环节耗费太多时间。

其实,老板应该明白,80%的利润,来自20%的菜品类别,其余的菜品只是陪衬而已。这是管理学中的“二八法则”。

肯德基、麦当劳这些国际快餐连锁巨头的菜品种类是最丰富的。它们在世界各地的餐厅推出的菜品不尽相同,如在意大利,顾客若不想进食麦当劳巨无霸,可以下单要求一客即煮的意大利面。在法国,当地的麦当劳会供应红酒,还每年举办乳酪节促销活动。

肯德基每年都会在国内推出一些新的快餐品种,但是也会淘汰一批卖得不好的产品。

企业不能仅靠产品品种丰富来赚钱。肯德基、麦当劳想凑齐200个品种轻而易举,但他们深谙“二八法则”,只要保留当地最受欢迎的品种,再加一些陪衬菜品即可。

单一的选择

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夏娃:“亲爱的,你会全心全意爱我吗?”

亚当:“这简直是一定的。除了你,我还能有什么选择呢?”

几百年前的英国,有位叫霍布森的马场老板,常常租马给剑桥学生。霍布森不认为那些学生会好好照顾他的马,所以他制定了一个规矩,使他最好的马不被挑走:学生只能牵离马厩门口最近的那匹马,否则就不许牵走任何一匹马。

管理学家西蒙把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讥为“霍布森选择”(Hobson"schoice)。亨利·福特就实践过“霍布森选择”。

福特T型车一度是市场霸主,亨利·福特的传世名言是:“你可以任选汽车颜色,只要是黑的就行。(Youcanhaveanycoloryoulike,aslongasitisblack.)” Www☢ тt kan☢ C 〇

福特的理念很快被市场打垮了。1926年,痛定思痛的福特开始增加彩色车,但已经无力挽回被抢走的市场,一年之后T型车停产。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即便是孪生子。消费者有自己的想法,商家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应该是有区分的。

比如宝马汽车,在颜色上为客户提供多种选择。客户甚至可以自选颜色,红、白、黑乃至粉色的。车座皮革的颜色、驾驶盘、轮胎、电子配件,等等,选好后车厂才开始制造客户要求的车。

但这是不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理性的,太理性的

我们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产品和服务,是不是选择越来越自由了呢?

事实上,社会越进步,作出选择反而越困难。过多的选择令人感到不安和为难,尤其是当这些选择都很诱人的时候。

美国行为经济学家丹·埃瑞利曾经在加利福尼亚选了一家超级市场作研究。

为了满足顾客不同口味的需求,这家超市准备了250种不同口味的芥末酱、75种不同的橄榄油、300多种果酱。

埃瑞利设计了一套巧妙的实地试验计划,并在超市的同意下,连续两个星期摆试吃柜台。

埃瑞利准备了两批试吃货品,每隔一个小时轮流更换。

第一个小时摆出24种不同的果酱,另一个小时只摆出6种。

这两批果酱都经过试吃专家评定,并小心挑选过,都同样美味可口,只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罢了。

在研究期间到这个试吃柜台的人,都可以拿到一张价值l美元的代金券,可用来购买店里出售的任何果酱。

每一张代金券上都附有暗记,以分辨顾客拿到代金券时,试吃摊子是摆出6种果酱还是24种果酱。

埃瑞利想知道面对24种果酱的顾客,是否会被这么多的选择搞得晕头转向,根本无法决定买哪一种了。跟只有6种选择的人相比,他们是否更不可能买东西。由于有暗记的帮助,就很容易追踪这两组顾客的行动。

或许有人认为,选择越多,销量越高。但事实恰恰相反。

那些尝了6种果酱的顾客,买了比较多的果酱。虽然在摆出令人眼花缭乱的24种果酱时,试吃柜台吸引到的顾客比较多(145人对104人),但他们只有3%真的使用了代金券。而只有6种选择的顾客,却有30%后来买了果酱。

“人们看到24种不同果酱摆在面前时,常常会不知道选哪种好,”埃瑞利说,“最后,他们通常哪种都不买。”换言之,面对的选择越多,就越难取舍。

这个研究结果似乎只是一般常识,可是这种现象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却非常深远。

人们的选择越多越好吗?这是个发人深思的故事。

冲突下的选择

假设你正准备买一台笔记本电脑,可是还没有想好买哪一种品牌或是什么样的机型,就连想花多少钱你都还没想过。

一个周末,你去电子市场,注意到某家经销商打出的一个广告,表示有一种畅销的索尼笔记本正在打折促销,只卖9999元。

你已经在网上查过了,这个价钱远低于平时的零售价。你会怎么做?

A.买下它。

B.暂时不买,再了解一下其他机型。

现在,假设你继续向前走,看见一家经销商也打出了相似的广告,只不过表示有一种高级的戴尔笔记本只卖15999元。你知道就像前面的索尼机型一样,这个戴尔机型的价格也非常合算。你会怎么做?

A.买下这个戴尔机型。

B.买下索尼机型。

C.暂且不买,再了解一下其他机型。

特韦斯基曾经做过类似实验。他在斯坦福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找了两组学生,分别向他们提出这两种假设情况。

碰到第一种情况的学生,绝大多数表示他们会买下索尼笔记本,只有大约1/3的学生表示要再多看一处地方。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趁机把东西买下来绝对是合理的做法,因为不但这个索尼机型的价钱非常合算,而且你早就想买笔记本电脑。

但是,面对第二种情况的学生,只有27%表示他们会买下索尼机型,大约同样多的学生会买戴尔机型。但是,几乎有一半的学生(46%)表示他们会按兵不动,等着看市面上还有什么好东西。

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矛盾的现象:多了一项合算的选择,反而使人犹豫不决,结果让更多的人决定暂时不买了。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很容易得出以下的结论:在生活中面对的选择越多,我们越是举棋不定,结果什么也没有选择,反而让机会白白流失掉。

特韦斯基认为,一般人在面对许多可供选择的诱人方案时,因为害怕后悔,更可能决定暂缓采取行动,或是根本不采取任何行动。他据此确立了“冲突下的选择”这一理论。

不敢直视的

人这辈子,大约要作2000万次大大小小的选择。我们有选择的自由,却没有不作选择的自由。其实,我们都有一种自己不愿承认的:逃避自由。乔布斯深谙人的这种。

“民主”和“独裁”,从营销角度讲就是顾客是否拥有选择权的问题。民主,就是人可以有选择权,而独裁则没有。

比如苹果手机上的ios相较于安卓系统来说,ios是个封闭的系统,因为它只有苹果一家可以用,不开放给别人用。而安卓系统是免费和开放的。

就产品设计而言,每一代的苹果手机,只能选择黑白两色。当然还有几部黄金镶钻的,要几百万美金一台,暂不讨论。安卓则非常民主,可供选择的品牌有很多,各品牌又会推出各种型号、款式、色彩,简直令人目不暇接。

但如你所知,选择单一的苹果手机,才是真正的霸主。

比如手机,根据市场细分理论,可以设计出女性手机、老人手机、拍照手机、音乐手机……大家的手机万紫千红、各不相同。

苹果开始做手机后,如同横空出世,宣告了传统市场细分理念的局限性。

在某大城市中心,有相邻两家小吃店,卖的都是回转寿司。A店根据寿司的物料成本,将每盘寿司的定价分为4元、6元、8元、12元、16元,并将装寿司的盘子做成5种颜色。B店则不然,统一定价为每盘6元,将物料成本过高的品种撤掉。

要知道,在大城市中心,成本最高的,乃是租金。

对小吃店来讲,翻台率才是王道!也就是靠销量取胜。

A店让消费者陷入一种比较、选择的境地。顾客在吃东西的时候,还要计算、比较,容易在五颜六色的盘子选择中迷失。

答案如你所料,B店经常有顾客排队,A店门可罗雀。

当机器人有了感情

一个机器人有了感情,他究竟是机器,还是人?

这是科幻作品老生常谈的一个主题。

人工智能专家马文·明斯基(MarvinMinsky)指出:“问题的关键不是机器人能否拥有感情,而是机器人在缺少感情的情况下,是否还是智能的。”

且听一个寓言。

熙奈博士模拟了一个新次元,里面安放了一些人工智能。

其中有一位名叫野比,他是一台纯理性的机器。甚至,他连机器都算不上,他只是一串代码,一个程序。

野比崇尚理性,是一位完美主义者。

毕竟是人工智能,在熙奈博士眼里,野比好像缺少点激情。

一天,野比要外出办事。

家里衣橱里有两套除了颜色完全一样的西装,该穿哪一套呢?

野比陷入了抉择的困境,或者说,程序崩溃了。

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必须有适度的非理性。

神经科学家(可不是“神经病科学家”哟)安东尼奥·达马西奥(AntonioDamasio)认为,情绪(或感情)的某些方面是理性所不可或缺的。乐观而言,在决策中,感情为我们指引正确的方向,并将我们带到合适的地方,在这种地方我们就能正确地使用逻辑工具。

安东尼奥观察了一些大脑前叶遭受损害的病人,这些病人仍具有记忆、语言和其他认知技能,但是失去了“感受”能力,换个说法是已无感情。他们能够“认知却无法感受”。他们失去了有效地进行选择的能力。由于没有感情,当他们被要求作一些简单的决定时,就陷入了无尽的“成本—收益”权衡之中。

柏拉图说:“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

尼采反驳:“一切理性的事物,追根溯源,血统并不纯洁,都是来源于非理性。这是理性的巨大原罪。”

好花堪折须适时

最古老的爱情神话是,上帝将人一分为二,所以人一来到世上就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这说法挺好,但它的意思是:“有(而且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弱水三千,你可知哪一瓢最甘美?

无垠的麦田,你可知哪只麦穗最大?

假如上帝告诉你,从你18岁到38岁,每年会有5个和你有缘的人出现,但你只能有一次婚姻。

你该怎么选择自己的终身伴侣?

如何从他们当中挑选最好的一位作为结婚对象?

如果太早结婚,就等于放弃了那些可选的对象。如果你想骑驴找马,那么违反了游戏规则。

但时光不等人,等你左挑右选,把一切都规划好了,意中人可能早就成了别人的配偶。错过最佳婚期,就等于把自己“砸手里”了。

现在就来场“沙盘推演”吧。理智告诉你,不应该选择第一个遇到的人,他是最佳伴侣的概率只有1%,同样,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甚至后面的人,情况都一样,每个人都只有1%的可能成为最佳伴侣。

问题是:假如你遇到的头一个碰巧是最好的那个呢?你把他淘汰掉了,以后约会的对象“一蟹不如一蟹”,岂不是遗恨终生吗?

遇人不淑,却要年年月月在一起,或遇到最值得爱的人没有抓牢,这是流行歌曲永恒的主题。

女儿年龄渐大,还是不肯结婚,母亲很是着急。

女儿不以为然,说:“没关系,海里的鱼还多着呢。”

母亲回答:“可是鱼饵放得太久,就没有味道了。”

人在上了年纪以后,事业成功带来的幸福感会越来越小,而感情寄托、家庭价值日益显得重要。从这个角度看,过于晚婚并不合算,应了一句诗“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理性的人生应该追求幸福的最大化和痛苦的最小化,所以,应在婚姻的时间和收益的关系上找一个均衡点。

人类在抉择面前,并没有比“布里丹之驴”聪明多少。

布里丹,这个喜欢讽刺人类愚蠢的士林哲学家,最后和苏格拉底一样,不得善终,被人装进口袋投进了河里。

决断力崩溃

抉择悖论问题,是不是等于找到了“理性人”的证据?

这确实是一种悖论,正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我们从不认为小聪明等于大智慧。

恰恰是这种太理性,反映了一种非理性。人们嘲笑“布里丹之驴”愚蠢,正是因为它过于理性。

人类之所以是“准理性”的物种,是因为绝对理性,其实是一种非理性。

如果非要每一步都做得绝对理性,每一步都不踏错,就注定茫然,崩溃。

观察太精确、推论太迟缓的生物不适于生存。为了生存,宁肯错误而不愿等待。

选不到最优,就选次优,这才是最经济也是最理性的行为模式。

选择的冲突和固守现状的偏执交织在一起,必然导致决断力崩溃。

第18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1)第7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2)第28章 九重幻象—认知与决策偏差(1)第19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2)第20章 均值回归—可媲美万有引力的一个发现第9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2)第5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2)第8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14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1)第3章 风险悖论—谨慎和大胆,只是一体两面第23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1)第1章 损失厌恶—丢失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14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1)第22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2)第6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1)第15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2)第8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12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1)第10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1)第8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19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2)第10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1)第17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2)第17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2)第18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1)第13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2)第20章 均值回归—可媲美万有引力的一个发现第17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2)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选择下的冲突第12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1)第12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1)第19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2)第20章 均值回归—可媲美万有引力的一个发现第9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2)第28章 九重幻象—认知与决策偏差(1)第4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1)第28章 九重幻象—认知与决策偏差(1)第21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1)第9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2)第23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1)第20章 均值回归—可媲美万有引力的一个发现第15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2)第3章 风险悖论—谨慎和大胆,只是一体两面第12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1)第28章 九重幻象—认知与决策偏差(1)第8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4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1)第15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2)第12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1)第28章 九重幻象—认知与决策偏差(1)第16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1)第20章 均值回归—可媲美万有引力的一个发现第8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26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1)第22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2)第15章 乐观偏见—自信、自负与拖延(2)第17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2)第16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1)第16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1)第5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2)第18章 窥测天机—风险探索简史(1)第10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1)第27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2)第3章 风险悖论—谨慎和大胆,只是一体两面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选择下的冲突第20章 均值回归—可媲美万有引力的一个发现第23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1)第9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2)第5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2)第28章 九重幻象—认知与决策偏差(1)第16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选择下的冲突第16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1)第24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2)第26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1)第28章 九重幻象—认知与决策偏差(1)第22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2)第8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13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2)第9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2)第26章 满意指数—快乐与满足的最大化(1)第7章 禁脔效应—奢侈品与炫耀性消费(2)第8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1)第24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2)第13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2)第16章 时间折扣—今天的100元大于明天的100元(1)第5章 参照效应—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2)第13章 锚定理论—随意却有效的参照暗示(2)第10章 懊悔理论—懊悔规避与寻求自豪(1)第25章 理性原罪—多重选择下的冲突第24章 正态分布—钟形曲线的妙用与滥用(2)第21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1)第22章 小数法则—样本大小与统计结论(2)第9章 心智分账—挣到的100元大于白捡的100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