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关中变,如陈言

陈止这样对佟海说着,就没有对下面的人进一步的解释,这就难免让下面的一些官吏受到外来舆论的影响,甚至连一些参加科举的考生都因此大受影响。

只不过,虽然在思想上有了混乱的迹象,但因为整个幽州上下一体的制度已经十分完善,管理和监督相互制约,倒也不至于发生什么骚动。

至于最坏的情况,也还有玄甲军的兵将足以镇压局面,是以倒也平静。

平州那边,却是没有多少影响,因为那边胡部风气比较重,反倒对这些言论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就算是有,也会觉得陈将军真性情,就是厉害!

倒是并州那边生出了波澜,世家略有骚动,再加上又有一些匈奴残留势力居中联络,很是造成了一场风波。

但由于太原王氏支持陈止,以及刘琨等人回去主持局面,再加上玄甲军的军力镇压,这波浪终于还是没能掀起大局面。

就在这种诡异的气氛之中,作为一切源头的科举,还是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随着各地第二轮州试的结束,最为最后一场考试的将军府试,也终于确定了准确的时间,正是第二年的开春。

待到大雪落后,新年伊始,关中朝廷便迫不及待的改元承景,是为承景元年。

不过有趣的是,江左朝廷却依旧沿用原来的建嘉年号。

而随着时间科举的临近,不知不觉之中,北地三州的气氛慢慢都变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忽然传来一个消息,让整个天下都不由位置侧目——

说的就是关中有将领反叛,造成了莫大影响,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最终还是引得局面波动,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让关中里的诸多部族活跃了起来——

这关中原本是汉家的根基之地,为多年都城,不过随着三国大乱,人口衰减,不得不引入外族人口,其中一部分经过汉中,进入了蜀地,那割据蜀地的李氏,就是这般来历。

相比之下,自古以来就作为汉家重镇的关中之地,自然为朝廷所重视,所以那边的胡人部族都是被强行压制的。

可惜,随着朝廷弱势,兵力不断衰弱,尤其是经历了三王之乱,石勒南下,以及和玄甲军的短时间冲突,使得这关中朝廷的兵力越发稀少,所以他们甚至不敢出潼关,复归洛阳,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担心受不住洛阳。

在这种情况下,忽然有将领作乱,等于是雪上加霜,一下子就将原本就不多的兵力,又分出了一部分,而且连带着还使得关中无险可守。

这变生肘腋,想要抵挡,亦越发困难,甚至来不及调动兵马,于是无奈之下,那两王果然只能如陈止预料的那样,借助关中的胡部人马评判。

这下子,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囚笼,放出了猛虎,更让整个关中的局面越发复杂起来。

这些内容,之前陈止的那篇文章可都是有所提及的,虽然细节上有些出入,但大体上却没有太大不同。

一时之间,原本各种奚落陈止的势力,都不由沉默起来,而被他们所操控的舆论名士,也陷入尴尬的境地。

而更让天下人震惊的,却是在最后一场科举之前,那关中二王,赫然宣布,引入佛教为国教,封几位佛家高僧为国师,一如陈氏文章所言。

这样的变化,造成的风波,远远超过了那文章刚刚发布时候的影响。

不知道有多少人,从故纸堆中将早就扔掉的文章找了出来,然后第一次仔细的研读起来。

与之对应的,却是幽州上上下下都松了一口气,不仅如此,随后更是马上发起了新一轮的崇拜运动,对陈止的崇拜和推崇在经历过一波低谷后,又以极快的速度反弹回来,那些一直坚持相信陈止的士人、书生,乃至普通百姓,都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并且拿着那篇文章,等待着上面预言的更多事情发生。

甚至连参加科举的考生中,也有很多一部分人,因为这件事,从简单的敬佩陈止,变成了崇拜,甚至有了一丝盲从的迹象。

而这一点,在科举开考后,就更加直观的表现出来了。

考生们历经几次考试,又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幽州的核心蓟县,固然艰辛,但在这其中也磨炼了意志和见识,他们深刻认识到科举之中,固然会考核自己的学识,却也会涉猎到天下局势,当然关心这些。

果不其然,这最后一场考试中,就多了策论一个环节,让他们针对当前的天下大势,议论一番,并且给出一定的对策。

这题目自是需要各方自由发挥,不过那些被挑选出来批改卷子的文官,在批改的过程中,却是经常感慨连连。

“这些个考卷中的策论,很多都是不假修改的,就将都督的那篇文章给写下来了,这如何能够得过?”

“还不是这些考生,揣摩上意,以为这样书写,便可得过,殊不知此举着实无意义。”

щщщ● Tтkan● C〇

“说到底,还是都督之言发人深省啊,这关中局面一出,天下人皆知当初那篇万言书,并非是无的放矢,乃是真正言及了天下大势,这些考生既然要策论大势,又怎么能饶得开?”

“说的也是,只是这些考生里面也有精明的,至少知道不能照抄,只是变换一下顺序,或者将话换成了自己的说法,但多多少少算是有所理解的,这就可以给些看得过去的评价了。”

“这一篇文章不错!”

正值当几个批改官交谈的时候,忽然有人说了一句,却是引起了众人的好奇,他们凑了过去,看了几眼之后,就纷纷点头,然后接连称赞起来。

“这篇文章不错,虽然还是走都督搭下来的框子,却有自己的思考,更是说清楚了那关中为何会变成那般局面,可不就是都督时常提起的,因胡人无经义传统么?”

“确实不错,尤其是这几句,说的更是切中要害。”

“更难得的是,没有贸然求全,而是老老实实的以关中之事为根子,论述其观点,最后再阐述自身看法,给出策略,说是如何避免,当真是不错。”

于是这篇文章,就被他们惦记上了,只是因为名字都被封上了,不知其身份,却也都记在心里。

第六十二章 沉迷兵法不能自拔第五百章 打乱局面第六百五十三章 朝廷之意第四百九十五章 闻书窃听我只怕他不偷!第二百零八章 快快从实招来!第四十八章 此人当为友第六百二十一章 火!第八百一十章 书就锦绣,揣摩上意第三百三十章 请人者非陈止,乃太乐令尔第一百七十二张 诸葛之礼第一千二百零八章 匡天下之志,为此第九十五章 品第一百五十六章 对谈,凶至第二百八十八章 为拯救陈止而来第一百章 莫非北地皆如此 元旦快乐第三百五十一章 妙哉稷下,自撕其画第四百三十九章 约定第六十九章 陈某为你写上一篇!第三百五十五章 让他升官!第七百五十章 聚流民,立冶铁,筑新城第八百四十八章 断首而乱军第五百三十三章 江东世嫡第八百四十五章 跟着兄弟搞事!第八百零四章 帖至,各不相让!第一百八十九章 张正请陈止,快马出洛阳第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鲜卑双动,汉室两分第五百五十五章 名望金液异动第一百七十八章 针锋相对,何必妥协第五百五十九章 信中虚实乱人心第二百六十七章 将对将,王见王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昔年河边荒草,今日众星拱月第九百八十章 列七品,分四姓第四百章 重游卧冰,心有招揽念第四百八十九章 陈氏一书佛家裂 下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得籍无置亦要走,陈学初露已两分第七百四十一章 名正才能气盈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你们汉人太多了第七百二十二章 别动手!一千零五十四章 汉家疑,鲜卑惶第六百九十章 退与请第五十一章 我优势很大!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杯弓蛇影疑幽动第三百四十一章 世间多有后悔事 今天只有一章四千字第四百四十七章 故友之后,数算机关之杰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打得太快,人不够了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乱就一条线第八百七十七章 前奏第六百四十二章 都是假的!你在骗我!第八百三十六章 军中卒,林中将第九百七十二章 陈氏镇幽,吾族危矣第八百五十五章 不因寒蔑,不因品贵第四百五十六章 纸艺之秘第一百五十一章 故人之后,金液满三第一百三十四章 以佛贬夏!第二百八十七章 世上焉有如此之人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别怂,赶紧打!第四百八十五章 陈施主的口气好大第三百四十九章 陈止行不行第四章 洞察人心若等闲第六章 峰回路转为哪般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最后一段城墙第三百零一章 这不是个好差事第十一章 书则一字已见其心第二百一十八章 善恶在行在心第六百九十八章 了结一桩第八百五十七章 一言可见格局第一千零九十章 国颓运衰人心乱第三十二章 反水了第一千零八十五章 幽州出兵,或只是敲打匈奴第八百一十八章 授命成印!第一百四十一章 贼首探,郡守访 还债2/50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多谢陈卿……第一百二十二章 那你就做个弟子吧第六十八章 此楼如何第八百三十五章 后军出击,南路势变第三百五十八章 匈奴使至,全城追评第六百三十九章 十年未有之大胜!第三百六十二章 冉瞻挡路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可以定天下局矣九百三十二章 阵前论礼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谈笑间,敌首已擒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科举之患第二百七十四章 我有两招,可夺陈功第十一章 书则一字已见其心第五十三章 家中岂能寒其心第四十七章 打起来了第三百三十九章 流言,我所欲也第六百二十六章 人差不多齐了第四百九十章 追悔莫及忙迁怒第五百七十五章 献策鲜卑者,其罪当诛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请单于往蓟第一千零五十章 安宁予民,官与兵则待战第九百一十六章 汉殇(中二)京起阴云藏杀机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龙崩第四百五十三章 匠心第八百五十一章 溃逃!第二百五十七章 尽皆在掌握,无出我意者第七百二十一章 书满廊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三王,亦为贼!第一百四十二章 名起高楼亲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