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北地陈学两支

陈止这般说着,随后果然没对那南边的势力变迁投入多大精力,只是派人纪录局势,而自己却投入到了对科举和制度的完善上。

随后整整两年时间,陈止便尽心于此,一方面是完善科举之制,制定了诸多科目,其中虽有玄学儒经,却还包含了其他各家的学识,其基础便是几册《大典》,甚至连阴阳家的一些道理,也被他化用其中。

就这样,两年的时间下来,这民间与士林很多人为了科举,不得不研读这出自陈止之手的诸多书册,为此耗费精力,钻研其中。

不仅如此,两年的安稳,周遭内外的势力尽数都被打压下去,再无掣肘,也让陈止可以从容调度各种资源,于是一座座炼铁厂拔地而起,高炉技术日新月异,又有许多水锻工坊辅之,没有多久,就有诸多新式铁制品诞生。

伴随而来的还有许多附属产业,其中一些能够惠及普通民生的,更是被陈止写入几本书中,编著入那科举书册参考目录,使得不少士人为了提升科举时的一旦评价,不得不亲自去尝试、试验,格物致知。

这般倡导,在第二届科举举行之后,越发盛行起来,并且在得知第三次科举将会如期举行后,越发被人重视。

慢慢的,这些参考目录中的书册,随着科举士人的重视,逐步流传出去,被很多科举之外的人知晓,马上就激起了诸多声浪。

究其根本,还是其中有许多和过去士林的倡导抵触、违背,自是不得推崇,而且还有许多批判。

这批判的背后,实际上还有许多各方势力在背后推动。

那幽州玄甲军的战力冠绝天下爱,没有人敢捋虎须,只是却并不会因此就放弃警惕,更不会甘心,现在有了一个靶子,自然是想要借此将陈氏的名声搞臭,毕竟按照他们过去的经验而言,这人的名声,可是十分重要的。

可惜,他们却不明白,那名望重要的时代,乃是天下一统之时,靠着九品官人法为刻度,自是能通过品评来排列人的高低,但如今情况却已不同。

科举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实际上就是在逐步侵蚀九品官人法的生存空间,而由于朝廷的分裂和弱势,这九品之法的影响力日渐衰退,已然不是唯一选择。

是以尽管在一定范围内,北地陈氏的名望有所衰退,但却丝毫也影响不了天下士人对科举的向往,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众人更是趋之若鹜。

不仅如此,随着那些参考目录的书册影响力逐步外溢,很多人为了批判陈止,而加以研读,居然慢慢的积累了一批专心研究陈氏著作的人,并且慢慢形成了规模,相互之间为了加深理解,居然开始相互探讨起来。

若是放在一统的太平的时日,便会有那杏坛论道的时候,拿出陈氏著作一统研读、批判、审评的事情,但现在因为各处大乱,南北东西割据,便没有了这样的机会,这也使得对陈氏著作的研究,呈现出了地域化、区域化、碎片化、差异化的分别。

后世史书多数都称此时为“陈学的诞生和渐分”时期。

在后世的研究者看来,此时的陈学主要有六大分支,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共有两支,都是在幽州境内。

其中一支被称为“科举陈学”,也是当时人数最多的一派,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陈氏陈梓、陈停,以及士人高庆、刘祥等人。

其中前两者乃是陈氏族人,一个是陈止最为亲近的亲信与族人,先后当过三次主考官,对陈学的研究非常深入,另一个乃是陈止的亲兄弟,也是致力于研究陈学,而且还曾经参加过一次科举,只是未曾上榜。

至于高庆、刘祥这二人乃是前几批上榜之人,资格最早的进士,尤其是后者后来还成了陈氏姻亲,他们熟读陈学,本身就是立足的一大优势,当然不会轻易放过,渐渐发展成了研究和解释陈学的权威。

只是这一支陈学,主要还是偏向于科举,使用价值较低,多数涉及理论,虽然路线上是正确的,却偏向于务虚,并不深入,后世的大儒多有批判,甚至在那陈学新解的运动中,被韩愈等人大肆批判。

与之相对的,就是幽州的另外一支陈学,其中的代表人物,乃是高并、孙秀,以及后来的王构之侄王猛。

这些人多数都不是科举出身,而且各有擅长,那高并和王猛多为兵家事,高并看重的乃是陈学中的兵家思想,并且将之付诸于实践,最后总结出一套《高氏兵法》,多数被认为是陈氏兵家思想的主要传人之一。

与之相比,王猛著作不多,不过其半师张宾却有十五篇评言被收录为《陈氏兵法之要》,而其人的一些言行,也被总结起来,被看做是陈氏兵家法的另外一个主要传人。

而孙秀乃是道教出身,改善了炼丹之法,并且编著了道藏,更是请了葛洪北来,为道教从上层传入民间做出了诸多贡献,他所编撰的道经,很多都借鉴了陈学,有些甚至是原封不动的照搬上去。

是以也被看做是陈学的主要传人。

和两个兵家传人不同,孙秀的著作多数涉及到许多炼丹与望气法门,其中纪录了诸多化学现象和物理实验,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他们这这一支的陈学传承比较驳杂,但因初生的时候,与科举陈学相对,被归为一类,称之为“杂项陈学”。

这两套陈学,发源于北地三州,后来逐步传播,成为北地陈学的根基之一,并且慢慢构成了几个主要的流派,按照地域,主要可以划分为燕赵派、鲁地派,以及中原陈学。

那中原陈学主要是继承自科举陈学,便成了后来几个朝代的指导思想。

除去这两支陈学,余下影响最大的,还是江左陈学。

但不同于北地陈学的发展,江左陈学诞生伊始,主要是为了批判和反驳,是诸多江南大儒、名士、经学大家,乃至世家子弟,为了打击陈氏名望而兴起,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陈学都是以曲解为主。

但随着玄甲出征,这个局面便慢慢有了变化,江南陈学开始朝着正面转变,并且慢慢发展处了一套体系。

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独重民也!第五百一十四章 出卖要赶早!第六百五十八章 封爵承运,与国同休第六百零一章 推波助澜者谁人?第九百三十四章 大志向第一百五十七章 我乃东莱王弥第三百九十九章 归乡与仙翁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先有陈氏,后有玄甲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幽州军的口气也太狂了第四百一十章 假兵退匈奴第二百七十九章 谢谢啊第九百三十七章 一人忍气,一人轻生第七百八十六章 有后方能聚人心第五百五十六章 国都事扰不得宁第七百二十三章 名望将满时已到第三章 拳打异乡客,耳闻燕祖陵第八百五十五章 不因寒蔑,不因品贵第一百四十章 广陵纸贵第一千零七十七章 降而复叛,乱而惊天下第八百九十六章 请先生教我!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江左势之始第八百二十七章 隐秘兵马,半路相逢第一百七十章 大将军纵论南北第七十八章 自作孽第三十七章 知我寻法皆传书,使我不得安心读第三百四十七章 赞大师而得其能第一千零六十章 边城绝一首,都城龙气动第三百三十四章 此计大妙!第二百九十六章 杀了个干干净净第六百三十六章 胜讯佐刀落人头!第六百四十八章 谎自口出色不改,屋中候召心难安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幽州败名,或出于君第八百四十二章 都在找后路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独重民也!第六百八十六章 追命第九百七十八章 平州事,宇文之厄第一百七十五章 异族初显迹,朝廷使已至!第四百六十五章 慕容皝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慕容与幽州世家第八百五十八章 志大而事未成,当惜命第一百三十一章 乡品!第一百四十八章 齐民之术第四百五十四章 北望草原等风起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三王,亦为贼!第六百二十三章 一砲退敌第三百零七章 正门迎太乐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拉轨车,铁罐马,引水自来坐钟摆第六百六十七章 以功换识字第五百零三章 皇帝略送小礼第七十三章 楼没了,字还在第九百一十九章 又有王坐廷,太仆亦有底第九百六十六章 乱中衍内讧第九百九十八章 胡争第五百九十三章 马散草原乱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北地陈学两支第四百二十二章 出仕为官,非为这般第九百九十章 招而入代,以谋外族第九百七十四章 服软了第六百三十一章 权掌生死,恩威发乎于一身第十四章 坊中店外代书人第五百五十二章 两胡交汇?第一千零六十章 边城绝一首,都城龙气动第五百零四章 洛阳来客第一千零四十章 知将军府,而不知朝廷第七百四十七章 代窑有白釉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计连环第二百一十三章 要完第一百三十七章 你可有道统可分善恶第四百七十章 他还能翻了天不成第二百零一章 启程之时,拦路之人第一百九十三章 问君可曾注典籍第七百八十二章 跨越七百年的技术雏形第八百四十五章 跟着兄弟搞事!第一千零六十章 边城绝一首,都城龙气动第四百八十二章 赞陈追问续何在第十七章 人往人来皆有由第一千零九章 世家子落魄而行第六百一十五章 不在拓跋,而在我等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以位诱士,牧民网罗第二百七十八章 好一顿毒打!第五百九十二章 陈止的要求第八百四十三章 先找个投名状第一百九十七章 请帖去哪了第四百一十七章 我很被动啊!第一百八十一章 一眼破案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得籍无置亦要走,陈学初露已两分第210章 北边酒宴,南边兵急第七百一十章 开门就言运第四百五十九章 明运竹藤,暗度陈仓第二百二十章 不敢!第八百四十九章 临机决断,身陷囹圄第七百六十六章 原来太守不体恤兵力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退兵更比进兵快!第三百八十一章 东廊抚琴者,可为我婿第二百四十六章 东海王之死第九百零五章 晴天霹雳!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志不同者,分道扬镳第一千零九十六章 带路党先行第五百八十二章 计入宇文,段乱其门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谋不见多而寡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