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二章 前耸后危,论法与教异

一对于这个结果,李始更是觉得欣慰,乃至有些窃喜了。

因为如此一来,他李始可就不用去抛头露面了,同时还能完成张玄所托,这位道长可不怕露面,正好一举两得。

当然,这里面也存在着一些风险,未尝没有陈止故意说出一些话来,安抚住他们,随后采取行动的意思。

可转念一想,自己一行人的所有踪迹,都被陈止掌握在手里,不管是他们这些人,还是城外埋伏的,陈止如果真想动的话,只要一个命令下去,那些能击败阮豹、段文鸯的武丁蜂拥而至,足以将他们全部捉拿。

这种情况下,似乎没有什么必要再用计谋安抚。

想通了这一点,李始反而更加放心了,毕竟当下这种环境,可以说是最好的情形了。

与此同时,那青年道士张玄却忽然问道:“能与诸位道门友人见面论道,固然是一桩喜事,但几位的动向,贫道倒也是知道的,只是在路上却听闻,此次参加晚宴的,除了几位凡俗贵人之外,更有佛门高僧,不知是怎么回事?据我所知,这北地幽州一代,佛寺不多,有限的几座,还都集中在蓟县周围,至少代郡未曾听闻,不知这些佛门中人,是何时来的?”

这个问题,让李始也留意起来,却不是等待陈止的回答,而是想到自家兄弟过去和自己说过的一些话,其中就提过,那位蜀地教主范长生虽然也读佛法,却对佛教、佛门的人有些厌恶,因为这样的关系,李雄还特地嘱咐兄弟、族人,在范长生的面前,尽量少提佛门事,连带着在面对这位老教主弟子的时候,李始也是很留意说话。

这一路上,虽然能见僧人,听到佛门消息,但李始始终表现得有如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一样,根本不和张玄提这茬,没想到,张玄一路不提,见了陈止,却主动提及。

陈止笑道:“道长何以这般关心沙门?几位高僧乃是南来,也是最近几日才抵达,道长之所以没有听闻他们的消息,却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是跟随一些南边世家大族的子弟,一同过来的,那些大族子弟出行,难免前呼后拥,一人出马,十乘相护,又有诸多家丁护持,所过之处,都是传闻他们的消息,而沙门高僧行事低调,并不抛头露面,安坐车中,反而被世家子弟的消息盖住了。”

实际上,这些高僧,正是随同顾恩等人过来的。

顾恩他们因为判断失误,提前离去,等陈止大胜的消息传来,立刻就在家族中承受巨大压力,如今更是身兼重任,重新归来,一个个不管表现的多么洒脱,心里也是沉重的。

而这去而复归,搭配的配置也不一样了,除了家族本身之外,还有沙门、寺院寻上来,希望能伴随他们的车队东去传佛。

张玄听到这个叙述,便叹息摇头道:“如今沙门在南边渐渐兴盛,很多僧人都攀权富贵,结交往来的都是大人物,靠着这些权贵人物的影响力,传播佛法,也难怪一见北边有了局面变化,就会过来。”

“正是如此,不过小道长何故要叹息?”陈止见状,笑着询问,“诸位道门高人过来,不也有传教之意么?”

“道门传教,不同于沙门,”张玄一听,正色回应,“府君既与葛家道、李家道的人有过接触,甚至贫道听闻还有那帛家道的传人在此,那就该知晓,道门立教,有其传承,往往是道心发了,师傅来寻弟子,一道传出,可能三两人,可能五六人,除了公开讲道之外,其实不见其形,沙门则不同,若要传教,就非得将其处的诸多传承断绝,更要断人祖系,割其发肤,囚其人而灭其心,绝其祀而断其血,参拜胡神,实乃数典忘祖之典范!”

旁边的李始听着,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他乃是氐人,出身军旅,若非形势所迫,此时只能想着带族人安顿的念头,哪里会涉及这些,更不知佛门之事,这时一听,顿感心惊胆战,暗道,乖乖,难怪那位范长生教主反感沙门,原来当和尚是这么恐怖的一件事么?

有着这么一个认知,此人就想着,回去后要如何与族人说及,看能不能驱逐佛教在蜀地的影响。

相比之下,陈止就要淡然很多了。

作为一个三世为人的人,陈止看待这方面的问题,无疑要平静的多,毕竟在后世,连转世都要文件批准,世俗化深入人心,对于宗教没有了敬畏,反而多了研究,自是感觉不同。

况且,科学可以证伪,而宗教却不能,本身就塑造了陈止的思维定式。

但有着心中签筒存在,以及身死穿越这么一回事,也让他的思路更为宽广,看待这方面的问题,从容了许多。

况且,不管他心里是如何看待佛门的,当下这么多道士突然到访,从制衡、权衡的角度来看,也得拉几个和尚过来平衡一下,毕竟当下的社会风气,是无法根除封建迷信的,连他陈止为了进一步了解签筒奥秘,都不由朝着封建思想研究着,又遑论他人?

这一个郡中若是有和尚传法,是存在隐患,可如果近信道教,那也不是什么好局面,毕竟黄巾之乱的前车之鉴,才刚过去多久?

这都不涉及到陈止的倾向和意识形态,纯粹是从治理角度出发的。

“道长倒是学了一手纵横家的本事,”一念至此,淡淡一笑,陈止对此不置可否,“佛门如何,我是不知道的,但佛家高僧也有翻译典籍的,也有谈玄论道的,更主要的是,佛寺如今遍布各地,更有不少人信奉,我不过一地太守,管不了这许多,佛门僧人过来,也就是一次拜访,他要传佛,只要不造反作乱、妖言惑众,那也全凭自愿……”

说到这里,他饶有深意的看了张玄和李始一眼。

前者神色如常,后者却心惊胆战。

陈止也不管其他,继续说道:“况且,阁下居于蜀地,长于道门,看待事情也许有所偏颇,将一人、一寺所为,看做天下沙门之意,况且这佛门高僧来此,我让他们以佛法与人辩论、论道,这佛法本无罪,前后更有诸多贤者翻译、总结、改编,佛法与那佛教却是不同的。”

第三百一十章 临到上任练琴忙第六百七十七章 道道道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南下一日城尽失第六百八十二章 离得远,传得慢,错的多第七百八十五章 代郡陈氏第一百八十六章 始知世上有奇人第四百二十九章 寻神仙方,算世家计第四百六十八章 《陈氏通典》之始第七十章 笔走龙蛇言莫赌第六百零八章 匈奴祚短,群起瓜分第六百五十四章 看相与毒计第九百五十八章 我兄长是何等人物?第六百二十七章 你心里没点数?第二百八十一章 但有陈姜在,不叫外胡猖第二百六十三章 争与其人近,古今为一名第九百二十章 北地幽州第三百四十四章 您父亲喊你回家第二百零三章 空门为谁开墙上有陈言!第六百五十一章 筑城立于北,举贤出两门第十三章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第三百九十张八章 洛阳布局,名望三签第七十三章 楼没了,字还在第九百九十七章 中原官话考核四六等第十三章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第六百零六章 闭眼观势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旧部出使,以攀旧情第九百六十四章 行事者,恐受制于人第七百六十一章 虚有其名者,不知割肉喂鹰之志第三百九十五章 人心之变第四百五十九章 明运竹藤,暗度陈仓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攻无不克,所向披靡!第九百二十章 北地幽州第一百二十四章 泥塑如真龙第一千零七十八章 幽州动,泥塑立第七百二十三章 名望将满时已到第三百零九章 胡临代县第二百四十七章 陈侯两支遗策辗转第一千一百九十五章 道观氤氲青烟变第三百二十六章 问问他,想不想进宫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北遁南慌第三十九章 礼尚往来第二百七十一章 刘渊是好对付的第八百零四章 帖至,各不相让!第一千零一章 求求你,我投降第一千零六章 故人来投途遇险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吸农纳匠,减税分地第四十四章 瞩目第八十九章 若能得一实策,我当送去北方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张宾请教第六百三十二章 赶紧去交投名状第一百六十四章 给我留下来吧!第八百零五章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第二百五十八章 何必去破事事岂能如你愿!第二十六章 求而不得第七百一十八章 窥机出头未如愿,僧言灯火道笑驳第一千零一十七章 强势面前,何来心机?第五百九十八章 避而不见第九百一十六章 汉殇(中二)京起阴云藏杀机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以左道而折堂皇第九百一十六章 汉殇(中二)京起阴云藏杀机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庾氏之悔,过往之秘第六十四章 围门书林斋!第八百八十八章 疑则缚,攻其强第八百七十二章 临阵当斩徒增疑第二百五十三章 对弈军争!第一千零四章 要么现在投降,要么……第八百零八章 灾祸何所来?第五百九十六章 名声还不够硬!第一百二十二章 那你就做个弟子吧第三百二十八章 感时皆可赞,与帝言金曲第二百九十八章 这就击溃了第五十章 有人欢喜有人愁第三章 一支道家签第四百六十六章 问广宁第七百六十一章 虚有其名者,不知割肉喂鹰之志第二百三十九章 一路找人,无人敢出头第七十七章 升堂!第三十五章 逸神妙能,书画四品第六百四十一章 袭屯先投毬第八百五十八章 志大而事未成,当惜命第六百零三章 一步十观,后手落子第八百二十五章 陈氏六文书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人道制法,以束玄虚第十三章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第七百七十四章 西边不亮找东边第六百四十八章 谎自口出色不改,屋中候召心难安第一千零一十七章 强势面前,何来心机?第一百五十六章 对谈,凶至第三百七十八章 作茧自缚为哪般第四百八十六章 绝地反击第五百零五章 通典多解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慕容与幽州世家第六百四十五章 活捉!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先往平州,澄清其境第四百九十五章 闻书窃听我只怕他不偷!第八百二十四章 有将求起势,有士意莫测第三百五十八章 匈奴使至,全城追评第八百零五章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第一百六十章 彭城乱!第八百三十四章 不如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