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 九章 君臣(上)

事情闹到这一步,张居正早就得不偿失了。

这是一次信心与声望上的重创。

他守父丧而不离开相位,起初并非起自私心,至少不全是私心,还是情有可原的。然而在事情开始时,他过分相信皇帝的威力可以压倒舆情,却忘了万历还不到十六岁。十六岁,是个智商发育完全,情商基本没有的年龄。这个年纪的年青人,冲动有余而沉稳不足,当反对的浪潮爆发后,一下子惊慌失措,处理失之操切,以至步步被动,完全丧失了舆论的主动权。

到最后,万历只能靠高压手段扑灭舆论,从而付出了最大的道义代价……然而损失最惨重的还不是皇帝,而是他这个夺情之人,毕竟万历是为了挽留他,才和大臣发生冲突的。

张居正很清楚,事到如今,保留相位的好处,远抵不上失去人心的损失,早就想要归乡守制、远离是非了。所以在吴中行等四人被罚跪午门之后,他又第三次上疏请求皇上准他回家守制,这一次张居正的态度十分坚决,甚至说出了,您要是不答应,我就挂冠而去的话。然而朱家血脉中的执拗因子,在万历身上体现的十分明显,他用更坚决的态度答复道:‘先生再行乞请百次,朕也不准!’这话已说绝,张居正再无回旋的余地。虽然他内心深处渴望皇上有这种坚决慰留的态度,但回到现实,他确实不能再留下了。

于是张居正第四次上疏,并将自己留下的害处,分析的十分透彻,希望皇帝看了以后,能改变主意。然而事情早就从他和群臣的冲突,转变为万历和大臣的对峙。小皇帝现在是不蒸馒头争口气,哪还管以后怎样!他让人带话给张居正道,先生就算要走,也得等此事平息以后。但现在不能走,否则朕的权威何存?

张居正彻底傻眼了,小皇帝这是在玩火啊!古人早就说过,防人之口甚于防川,吴中行艾穆等人之所以甘冒奇险犯颜上书,就是因为他们牢牢的占据了道义——国朝以孝治天下,不回家守制就是不孝,不孝之人,安能号令天下?所以才会得到这么多的支持,除非把儒教取缔,把读圣贤书的人都杀了,否则怎么堵得住天下悠悠众口?

没人的时候,张居正也曾自省,这件事的处理上,他和皇帝都有失误。于自己,是一时脑热,皇帝流露出挽留之意后,又心猿意马,指望着大臣能乖乖听话。谁知道判断失误,反对的声音骤起,一下子弄巧成拙,智取变成了力斗。于皇帝,就是太过毛躁偏执,太相信皇权的威力了。殊不知,他虽然坐在他祖先坐过的宝座之上,都被称为万岁,然而世易时移,如今的皇帝,哪里还有太祖皇帝那样的权威?

要知道,太祖皇帝之所以有无上权威,一言一行皆被视为百世不易之法典,是因为他作为开国君主创建了本朝,作为行政工具的文官制度,同样是他一手设立的。用韩非子的说法就是,‘法术势’合一,自然可拥有无上权威,想取消宰相就取消宰相,想撤掉行省就撤掉行省,毫无约束的行事。

然而万历皇帝算什么?他不过是命好投生在皇家,侥幸成了皇位继承人。继承皇位后,固然可以得到无可动摇的正统性。这让皇帝在任何叛逆之举面前,都是道义本身。然而皇帝并不是本身就有权威的,他必须在方针大事上作出正确的决策,来树立自己的权势,除了难度要小很多之外,性质与普通大臣并无二致。

而万历在没有树立权势之前,就先想着强调自己的权势,更糟糕的是,这还不同于世庙所坚持的。国朝以孝治天下,在天下人看来,世庙坚持继统不继嗣,是完全站得住脚的,所以才会有支持者加入进来,帮他打败了强大的文官集团。然而万历皇帝所坚持的,却是完全非道义的……以孝治天下,说白了,就是太祖皇帝为了后代子孙能坐稳江山,才要求天下人都做孝子忠臣的。现在万历的决定,在众臣眼里不啻于自毁长城,权威自然跌落到谷底。

现在唯一要考虑的,是要不要再陪皇帝坚持下去。坚持下去,恶名就得自己背着,抽身而出,皇帝就要背着个恶名。出于一名臣子的觉悟,张居正只能咬牙死挺下去,总不能把皇帝坑了吧?

然而他的苦衷无人诉说,面对着朱衡的质问,张居正只能匍匐在蒲团上,嘶声答道:“居丧之中,管不了外面的事,请朱老原谅。您德高望重,为何不自己上疏,皇上八成会答应。”

“皇上在盛怒之中,哪肯听老夫罗唣。”朱衡捻着胡须摇摇头,道:“方才已经说过,只有太岳你能出面劝说皇上,收回廷杖的旨意。”

张居正摇摇头,搪塞道:“皇上正在盛怒之中,吴中行艾穆等人冒犯的不是我,而是皇上,此情之下,我又哪能劝说皇上。”

朱衡知道张居正对这几个人恨之入骨,不肯施以援手,但目下情势,惟有他的话才可使皇上回心转意,为了救人,他只得苦苦哀求道:“太岳,皇上的盛怒,是因夺情之事引起,而夺情之事,又因你而爆发。解铃还需系铃人,若想吴中行四人得救,惟有你来出面。”

张居正却摇头道:“在下不能出面!”

“这是为何?”朱衡不解问道。

“这是皇上第一次亲自御政动用威权,为臣者若出面干涉,皇上的面子往哪儿搁?”张居正意有所指道。

“你……”瞧着张居正振振有词的样子,朱衡顿觉灰心,但拯救善类的责任感让他再一次劝道:“太岳,有一句话老夫不能不说,但说出来,恐会引你震怒。”

“你说吧。”张居正心说,嘴巴在你身上,我能堵住不成?

“这次受廷杖的,虽然是吴中行等四人,但为之痛心的,将是天下所有的读书人。”朱衡捻着胡须,缓缓道。

张居正听了先是一愣,旋即冷笑一声,反唇相讥道:“朱老大人的意思,是我张居正还是皇上,要与天下的读书人为敌?”

“老夫不是这个意思,”朱衡赶紧申辩道:“但夺情之事,的确容易引起读书人的误会。”

说来说去又说回到夺情上,张居正不禁一阵烦躁,他冷冷道:“皇上硬要留我,你说怎么办?”

“你可挂冠而去嘛!”朱衡以己度人道。

“你这岂不是要我不忠?”张居正闷声道。

“这是致君尧舜,避免皇上和百官的冲突,怎么会是不忠呢?”

“恕难从命!”两人的声调越来越高,有吵架的趋势。

“首辅,难道你不念及吴中行赵用贤都是你的门生吗?”

“他们眼中又哪有我这个座主,口口声声说孝道,却那我这个老师开刀!”不提这茬不要紧,一提起来,张居正就按捺不住满腔的怒火,厉声喝道:“你们这些迂腐的卫道士,还是双重标准!”说完他伸手抽出了旁边的一把裁纸刀。

朱衡登时吓得面无人色,难道张居正恼羞成怒,准备拿自己开个刀?正当他准备遗言之际,更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只见生性高傲、从来不肯低头的张阁老,竟然直挺挺给他跪下了。

没等朱衡明白过来,张居正就把刀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双目喷血道:“皇上要我夺情,你们要我守制,你们所作所为,不是要把我张居正逼上绝路么,你们若坚持己见,在下只有一死,方得解脱!”

自从夺情以来,面对无数指责,张居正一直保持沉默。他希望有人能理解自己的苦衷,从国家的角度看问题……为什么要让腐朽落后的政策,牵绊改革的脚步?为什么自己毅然选择效忠国家,却被一面倒的攻击?

从一开始,委屈不平之气就在他的胸中积郁,现在他的忍耐终于到达了顶点。张居正跪在朱衡面前,用刀架在自己脖子上,双眼通红的咆哮道:“你杀了我吧!你杀了我吧!”

朱衡登时就懵了,一辈子动口不动手的老大人,哪里见过这种场面?他唯恐真把张居正逼死了,情急之下手足无措,只好匆匆行了个礼,退了出去。

朱衡一走,张居正便丢下刀,转身在父亲的牌位前放声大哭起来,哭得声嘶力竭,无比伤心,无比委屈……

第二天便是早朝的日子,大清早便铅云密布,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午门前的广场四周,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站满了锦衣卫缇骑,戒备森严。广场北面靠午门的一侧,已经搭起了木台,木台上摆一张长桌,桌后坐着两个人,一个是新任锦衣卫都督朱希孝,让一位王公主持今日行刑,可见皇帝对这次廷杖的重视程度。另一个则是面色阴沉的内阁首辅沈默,首辅是百官之师,纵使在国公侯爷面前,也是长官、所以朱希孝坐着,就不敢让沈默站着,把他请到台上来,一起监刑。

木台下面,数百名官员按品级分站两厢,如他们的首辅一般,一个个神情严峻,面色铁青。

朱希孝这些铁杆子王公,地位清华,却没什么权利。维持偌大的家业,全靠官场上的一点交情。这次站在百官的对立面,他自然有苦难言,看看时间到了,先是歉意的朝沈默点点头,然后向身前的千户递个颜色。

那千户便向前一步,发出了一声拖长腔的呐喊道:“带犯官!”

话音一落,一队锦衣卫缇骑兵,押解着戴着铁木枷的吴中行、赵用贤、艾穆、沈思孝四人,从左掖门旁的值房***来,来到广场上。

广场中央的砖地上,早已铺好了四块毡布,一俟廷杖完毕,行刑者只需把这毡布一拖,被杖者就被拽出午门广场,交给早已在那里等候的家属。

吴中行等四人被押到四块毡前,面朝木台站好。风声呜咽,铅云低垂,这是隆庆皇帝登基以后,至今十二年来,第一次廷杖官员,广场上的气氛格外压抑,

朱希孝看了看面前的四人,用尽量不刺激到文官的语气道:“卸枷。”

“卸枷……”千户大喝一声传话。

几个锦衣卫上前,娴熟地开锁取枷。只听得一阵咣啷咣啷的磕碰声,四个人颈上的铁木枷卸了。几人还没来得享受如释重负的感觉,就听朱希孝沉声道:“有旨意。”

吴中行四个便缓缓的跪下,不是他们托大,实在是戴枷久了,浑身骨头都要断掉了。

朱希孝从桌上拿起一卷黄绫,展开之后高声读道:

“吴中行、赵用贤、艾穆、沈思四人,反对曾士楚、陈三谟等夺情之议,名曰维护纲常.实则离间君臣。虽枷栲示众,犹不思悔改。今着锦衣卫杖吴中行、赵用贤六十……”

朱希孝的声音在空中回荡,广场上千余人等一片鸦雀无声。在场的许多官员,都已经听过这道上圣谕了,但他们至今仍不敢相信,如此严厉的惩罚,是一个不到十六岁的皇帝作出的决断。

念完之后,朱希孝将旨意一收,冷冷望向四人道:“还有一道口谕,尔等四人固然罪大恶极,然而太后慈悲,有好生之德,朕亦念在尔等年轻无知,只要当场认错,便可网开一面,钦此。”说着轻叹一声道:“你们听到了吧,皇上是多么的仁慈,尔等还不快快抓住这最后活命的机会?”

说完之后,他的目光紧紧盯着吴中行四人,全场上千人的目光,也都落在他们四个身上。

第二更,明天继续两更……

第788章 过年(上)第265章 解元郎斗酒破百联第215章 时行时止,付之无心第838章 大阅兵(中)第823章 辞旧岁(上)第721章 五路财神殿(下)第438章 谈判第852章 乡愿(上)第867章 寡人有疾(中)第257章 朋友第635章 燕归来第392章 隐患第801章 中秋之乱(下)第100节 小三元之县试案首(上)第61节 传说中的沈氏族学(上)第21节 大条了(下)第665章 大胆、胆大、胆大包天第807章 审讯(中)第254章 欢宴不夜天第745章 火并下第218章 交给我,没错的。第25节 会稽县衙(上)第604章 白莲密语第502章 不爱红袍爱蓝袍第634章 菜鸟初养成第450章 买卖第919章 杀(上)第580章 反应第260章 解元回家第63节 传说中的沈氏族学(下)第762章 审判(中)第86节 老宅(中)第750章 天下熙熙(上)第456章 雨一直下第696章 你们被包围了第842章 千骑卷平冈(中)第744章 形势逆转(中)第899章 江南(中)第562章 科学家第787章 来使(上)第540章 说服第846章 希望(中)第673章 海第907章 见龙在野(下)第859章 少女的逆袭(下)第697章 连环鸳鸯阵!第284章 不是冤家不聚头第868章 局(上)第863章 藩篱(上)第426章 大奸似忠第864章 会盟(上)第875章 奇怪的沉默(中)第922章 归来(上)第56节 小还乡(中)第794章 最后的午餐(下)第445章 祥瑞第875章 奇怪的沉默(上)第866章 气象(下)第772章 言官们(上)第755章 江湖秋水多(下)第752章 君子意如何(下)第878章 大政变之鹿死谁手(上)第714章 赈灾第85节 老宅(上)第441章 苏雪大家第902章 南风(中)第370章 归去来兮第820章 公祭(下)第385章 被劫走的丝绸第198章 刀下留人第793章 唯一的大佬(下)第421章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第876章 大政变之序章(中)第248章 正面的较量第791章 春寒料峭(上)第560章 真相和血书第836章 最后的乱斗(下)第836章 三鸡报晓(下)第97节 陶虞臣(上)第658章 盛世第210章 我要变得更重要!第100节 小三元之县试案首(上)第551章 安排第771章 尚书(中)第883章 神鞭(中)第346章 御街夸官第8 九一章 桃花依旧笑春风(中)第747章 平定中第827章 路在何方(下)第357章 舌战金殿!第621章 琼林楼上第732章 幕僚(上)第357章 舌战金殿!第367章 抄家第731章 定风波(中)第735章 历史的车轮(中)第506章 素手调羹第804章 束氏狸狌(上)第200章 解脱第773章 狼犬满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