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6章 争执(下)

没过两天,徐阶便给张居正创造了,与皇帝单独见面的机会——命其为隆庆讲解前朝政务。为了让皇帝尽快的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内阁早在几个月前,便决定由大学士分别为皇帝开讲,张居正还没开始插手国事,被派去给皇帝讲课,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所以谁都把这没当回事儿,但两天后,司礼监过来宣旨:‘少师大学士徐阶,当世庙时,承严氏乱政之后,能矫枉以正、澄浊为清,惩贪墨以安民生,定经制以核边费,扶植公论,奖引才贤,一时朝政修明,官常振肃,海宇称为治平,皆其力也。匪嘉渥典,曷劝将来?兹特进徐阶为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少师兼少傅,赐蟒袍、金印,准许紫禁城乘舆,并加荫两子为锦衣卫指挥佥事……’这几乎是人臣能得到的最高荣誉了。

高拱等人当时就震惊了,不知为何突然圣心大变。

他们还没反应过来,徐阶却已经回过神来,叩首谢恩,固辞道:“启奏陛下,自古尊无二上,上非人臣所宜称。国初虽设此官,左相国达,功臣第一,亦止为左柱国。乞陛下免臣此官,著为令典,以昭臣节。”

众人不由暗暗赞叹:‘能在巨大的荣耀面前保持清醒,徐阁老确实令人赞佩’……却不知,其实他想到了自己的老师夏言,正是大明唯一一个授此荣衔的大臣,风光一时无两,却难免身败名裂,所以对这个‘上柱国’,徐阶是敬谢不敏的。

其实隆庆之所以要给他最高荣誉,除了他操持国政的功劳外,更主要的是,奖掖他当年对自己的回护之情。前日张居正为皇帝讲述前朝故事,说到二王争嫡的艰苦岁月时,隆庆感叹道:“当时朕受父皇冷落,百官皆以为景王会后来居上,故而皆对朕避之不及,甚至为了讨好景王,故意设法出朕的丑……”说着他满怀感情的望向张居正道:“得亏有你们几位师傅,竭尽全力的保护朕,咱们今天才能坐在这里……”

“皇上谬赞了。”张居正却正色道:“其实当时裕邸诸位讲官,在朝中大都根基浅薄,地位最高的高师傅,也不过是国子监祭酒而已,虽然尽心竭力的维护皇上,但仅凭我们几个,还是没法和先帝、景王还有严家父子周旋的。”

“哦?”隆庆听出他话里有话,问道:“你是说,还有人暗中相助?”

“不错。”张居正点点头道:“能在先帝跟前,为陛下说得上话;有资格和严家父子周旋的;能让景王忌惮的,只有当时任次辅的徐阁老。也正是他常年如一日的暗中保护皇上……”

“朕怎么从未听说过?”隆庆吃惊道。

“徐阁老的身份特殊,他是先帝的近臣,又被严家父子视为眼中钉,如果把立场表露的太明显,不但会引来先帝的猜忌,严家父子也将处之而后快,那样不仅帮不上皇上,还会害了您。”张居正淡淡道:“但徐阁老对陛下的拳拳之心,是无须质疑的……记得几年前,世庙一日忽有疑于陛下,命时任礼部尚书的徐阁老检成祖之于仁宗故事。”当年成祖皇帝,曾经一度决心废太子、立汉王高煦,所谓‘故事’者指此。

虽然明知事情已经过去了,但隆庆还是紧张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原来先帝真的有过废长立幼之心,要是没人帮自己说话,恐怕现在自己和朱载圳的命运,就要颠倒过来了。便听张居正讲述当年的秘辛道:“幸亏有徐华亭为陛下从容譬解,说仁宗虽然不如汉王聪明讨喜,但胜在宽仁持重,更适合做守成令主。况且如果立仁宗,则汉王仍存,反之,则仁宗必亡。先帝听了后,沉思良久,不久便派翰林编修为王府讲官,这就是相辅的意思。显然先帝已经拿定了主意。”顿一顿又道:“徐华亭对微臣青眼有加,诸多大事皆与我相商。故此事惟臣一人知之,诸臣皆不得闻也。”

隆庆听后久久不语,隔了一天,便发生了前面所述的一幕。

面对皇帝给的荣誉,徐阶却坚决不受‘上柱国’衔。

见国老如此谦恭,皇帝当然倍加欢欣,没有再强迫他接受,而是转封左柱国,并手书‘硕德国老’条幅送到文渊阁,一时恩宠无加,人人称羡……其他人还好,高拱心里就不是个味了,他知道这下自己再和徐阶起冲突的话,恐怕皇帝不会再偏帮自己。更严重的,在群臣眼中,徐阁老也得到了圣眷。自己这个帝师,再也威胁不到徐阶,相反还可能遭到他的打击报复。

很多人肯定要和自己拉开距离,那些言官们这下也再无顾忌,肯定要朝他开炮了。一想到这些糟心事儿,高拱便嘴里发苦,心里发堵,暗暗埋怨自己的好学生,耳根和心肠都太软了。

接下来到年根的几十天,内阁开始忙着进行各种总结、盘点,能吵架的地方不多,加之高拱收敛了许多,所以虽然日复一日的忙碌,却也迎来了一段难得的太平时光。

沈默他们也结束了观政,开始分担一些任务,其中张居正负责的是盘查户部总帐册,以备年终财政会议上使用;陈以勤负责研究吏部送来的官员考核档案,准备为来年京察定下基调;沈默则负责兵部的账目分析,同样是为了年底的财政会议上,能够和各部据理力争,不至于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当然也不光是忙着作总结了,同样还除了很多国务。先是,广东那边已经调查清楚,流血事件的背后,其实是宗族械斗。因为官府清丈田亩前,要求各保甲先自行申报田亩数,这两族为了偷逃田税,想尽办法想将各自的田地往免税的学田、济孤田上挂靠,但免税的亩数毕竟有限,两族为了争抢份额发生了口角。又因为彼此早有宿怨,故而越演越烈,最终变成械斗,粤地民风彪悍,结果出了十几条人命。

其实彼时,庞尚鹏正在费尽口舌,试图说服广州的大家族接受一条鞭法,而清丈田亩还尚未正式开始呢。对于那起血案,他顶多算是间接责任,哪能以罪魁祸首而论呢?事实证明,当时没有草率处理是对的,那几个粤籍御史显然要负更大的责任。但徐阶以保护言路为由,不准再予追究;这样一来,更没法追究庞尚鹏的责任,只是下文提醒他,要注意方法,不准激化矛盾。

沈默也第一次体会到了内阁的辛劳,因为许多情况仅限高层所知,原先内阁人少,一些工作才不得不交给司直郎完成,现在补充了人手,自然全都收了上来,所以大量繁复的工作,必须亲力亲为。加之,他们这批后进大学士,与上一批有些不同。人家高拱三位,都是卸了部务,净身入阁的,他们三个却还仍然兼着部里的差事。按例,大学士兼部堂的,应定期回部坐堂,日常部务由佐贰处理,但一应重要事务,还是应当由其亲自决定。

陈以勤那边还好些,吏部有杨博这位大拿,他回不回去都不影响,所以只是隔三差五回去看看,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内阁耗着;而沈默和张居正就不行了,户部没有尚书、张居正又是个好揽权的,他的部务改革刚刚开始,哪怕有徐养正盯着也不放心,非得每天回去一趟,才能镇住那些偷奸耍滑之辈。

礼部按说事儿少,可也得分时候,明年又是大比之年,两京一十三省都要开秋闱了。这可是大明这具国家机器的头等大事,意义重大、万众瞩目,由不得半点疏漏。每一处考场的主副考官、监考官、提督官、乃至誊抄书吏,全都要由礼部派员;每一处贡院的考场,以及考试条件,也需要礼部去查验封闭……虽然乡试秋天才举行,但因为大明的疆域实在太广阔,所以从现在就要开始忙碌。

既要操心部务,又不能耽误了内阁的事儿,沈默不得不每日里从白忙到黑,时常顾不得回家,只能在大内住下。一直到腊月二十七,他统共才回家五趟,其中还因为宝儿生病,才多跑了两趟。

忙碌之余,让他欣慰的是,自己先前的布局都有了进展,似乎已经能收获一批成果了:

首先,按照他的安排,沙勿略组织了一个佛朗机使团,以向隆庆进贡的远夷使者身份请求进京。有大明礼部尚书的关照,自然一路绿灯,从上海出发来到北京,顺利的向礼部递交了使团文牒,并很快到了沈默手里。他见沙勿略给皇帝的奏疏,固然颇有文采,却没有展现自身的特长,便亲自为其修改。因此,沙勿略最终呈上的这份奏疏辞采通达,又合规中矩。

奏疏中沙勿略自称为‘臣’,说外臣仰慕中华天朝,从八万里外而来,为了进京,在上海、北京等地学习汉语,研读中国圣贤之书,并向自己的同胞热情介绍大明。结果他们也十分的向往天朝上国,于是组成了一个小小的使团,携带着上百种西方贡品,不远万里前来大明,希望能得到皇帝的接见。

这个愿望可不太容易实现,因为垂拱而治的隆庆皇帝,自登基至今上朝的次数屈指可数,接见外臣的数量,也是用手指就能数出来。连自己的大臣都难得一见,又哪轮得上一个外国的远臣呢?当然沈默只要说一声,隆庆肯定会给他个面子,见见那些老外。但沈默现在身份特殊,反而不能随便说话,以免留人话柄。所以他只能暗中指点,教给他们打动皇帝的秘密武器。

秘密就藏在所进的贡品里。贡品清单所列包括:黄金天帝图像、黄金天帝母图像、金嵌银天帝经、珍珠镶嵌十字架、怀表、音乐报时自鸣钟;管风琴、长管等十几种西洋乐器,以及《万国舆图》、《泰西历法》等数百种图书……都是要么价值昂贵、要么新奇罕见,可谓费劲心机,可见其对此行的期望,已经到了不计血本的地步。

这份礼单连同所贡礼品,由沈默直接递给了司礼监。与辅臣们的克己辛劳截然相反,在从此君王不早朝之后,隆庆皇帝专攻吃喝玩乐,甚至赢得了‘小蜜蜂’的雅号。当然辛勤耕耘之外,皇帝也爱好涉猎各种新奇的玩意儿,所以看了这些贡品,备觉新奇。

不过再珍贵的东西,大明皇帝也都不稀罕,新奇一阵也就罢了。对于那些书籍更是连看都不看,最终能让皇帝爱不释手,还是那块怀表……其实与沈默那块是同一款,但沙勿略按沈默的吩咐,把背壳换成了金的,上面还刻了‘万寿无疆’四个字,以及蝙蝠、庆云之类的图案,立刻看着高贵多了。

隆庆果然爱不释手,整日拿在手中把玩。结果被李贵妃看到了,想借去玩几天……虽然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但李娘娘母凭子贵,享受着无可动摇的恩宠……皇帝不好拒绝,只得忍痛割爱几天。但又怕她不归还,便故意不告诉她,这玩意儿还得上发条。结果李妃玩了几天,那怀表就停摆了,还以为被自己弄坏了呢,赶紧向皇帝请罪,结果隆庆接过来,掏出发条匙,一脸淡定的拧了几下,表针便又滴滴答答的转动如初。

望着皇帝一脸的得意,李妃知道自己上当了,娇嗔着一脸的不依,隆庆赶紧讨饶道:“朕就这一块表,你就别抢了。要不这样吧,其余的东西你看着挑,喜欢哪样就尽管拿走。”

李妃继续撒娇,要皇帝陪她一起挑。虽然她是太子之母,荣宠无加,却也难得和皇帝在一起,当然要抓紧一切机会了。

隆庆自然无不应允,便让太监把那些贡品,一股脑的从库里搬来,陈列在暖阁中,任凭李妃挑选。女人喜欢精细的东西,偏偏此时欧洲的工艺,远远比不上大明,要不也不会出现如此悬殊的贸易差额。所以李妃看来看去,也没有能入得了眼的。只看那抱小孩的女子挺和气,就要了那副圣母像去。

皇帝看她只拿了最不值钱的一样,心里哪过意的去,于是又催她再挑,道:“好歹都是万里迢迢运过来,你就再挑两样吗。”

李妃只好再看,指着一个方方正正大柜子似的东西笑道:“这些西洋人也真是,万里迢迢送个柜子过来,难道有咱大明的好?”

“这可不是柜子,”见又有在老婆面前表现的机会,隆庆十分开心道:“这个叫大键琴,是一种西洋乐器。”

“乐器?”李妃登时来了兴趣,她如今于琴道也算入门,正是恨不能见识天下乐器的时候,当时就要试试。

“这个,可没人会弹。”皇帝一边说着,一边亲自把盖板掀开,道:“但真好听……”说着随手按了几下,天籁般的叮咚声,便从那些黑白键中流淌出来,一下就把李妃给镇住了,虽然其尊容谈不上优美,但细腻生动的音色,却是任何中国乐器不能比拟的。

她便亲自上手弹了几下,乐器毕竟是相通的,李妃很快摸索出了音调,能简单弹出些旋律,很快就被深深吸引。然而无奈东西乐器的本质,还是有差别的,她总感觉有层窗户纸隔着,百思不得其解,娇嗔道:“光有乐器不会弹奏,还不如个柜子呢。”

隆庆也觉着这玩意儿,要是弹奏好了,肯定比那些吱吱呀呀的丝竹声好听多了,这样饮酒作乐时,也能多些趣味。想想便道:“那些西洋人肯定知道怎么玩,这样吧,朕见见他们,帮你问问。”于是下令礼部,择期召见外宾。

不同于皇帝儿戏般的理由。对于这次接见外使朝贡,内阁十分重视,因为王朝国家鼎盛的标志之一,就是‘万邦来朝’,而大明因为国力衰落,加之闭关锁国,除了朝鲜、琉球等几个素来亲近天朝的属国之外,已经和绝大多数藩国断掉了往来。现在竟有泰西贡使慕名而来,使久旷的大臣们倍感新奇兴奋,尤其是徐阁老,竟命礼部给予最高的国礼。

还是沈默劝道:“场面一大、仪式一多,皇上又要不耐烦了,以后不再接见使团怎么办?”

徐阶一想也是,本朝皇帝的懒惰,简直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为了增加其对国事的兴趣,还是一切从简的好,于是要沈默自行安排,他也不再过问。

结果接见外使的地点,安排在了皇帝最爱的西暖阁。

分割

病去如抽丝,一直浑身酸痛,头脑昏沉,勉强写出的东西也不甚满意,改来改去,还是不满意,但总不能再拖一天,请大家原谅则个……希望明天会好。

第694章 莲心第313章 陶公子的难言之隐第724章 元亨利贞(上)第846章 希望(中)第14节 城隍庙(中)第565章 暴风骤雨前第840章 沙场秋点兵(中)第543章 谁能笑到最后?第285章 新任钦差第509章 投壶第427章 状师与县令第698章 援军天降第625章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上)第120节 小三元之府试案首(下)第302章 大地震第813章 神剑出鞘(中)第393章 粮食危机第473章 撤军第914章 日升隆(中)第829章 高老三又回来了(下)第806章 惊变(下)第781章 西风破(中)第408章 码头边的守望者第205章 涮!涮!涮!第440章 苏州城中秋行乐第822章 绝杀(下)第683章 如何破局?第511章 夜谈第874章 宾天(中)第872章 明争(上)第736章 润物无声(中)第309章 现世报……第210章 我要变得更重要!第28节 对(上)第922章 归来(下)第632章 火了第747章 平定下第754章 鸿雁几时到(中)第677章 父亲第795章 不如归去(中)第709章 报复第684章 崔太医第544章 天心第2章 秀才谋生(上)第783章 廷推(下)第599章 决裂第903章 南风(上)第791章 春寒料峭(中)第208章 风雨中……第336章 寻找李时珍第205章 涮!涮!涮!第915章 崩溃(上)第553章 请客第655章 又见祥瑞第904章 人从海上来(下)第455章 扶乩第779章 卷平冈(中)第758章 治安疏(上)第628章 大赢家第596章 生死之间第434章 梦兰第802章 又是桂榜飘香时(中)第913章 金融之战(下)第835章 神挡杀神(上)第44节 第二道题(中)第408章 码头边的守望者第119节 小三元之府试案首(中)第364章 李默之死……第544章 天心第921章 君(中)第864章 会盟(上)第303章 天下震动!第801章 南京之乱(上)第856章 阁老的心(下)第369章 铁骨丹心第922章 归来(中)第434章 梦兰第771章 尚书(下)第868章 局(下)第838章 沙场秋点兵(上)第609章 老西儿第813章 神剑出鞘(上)第861章 无题(上)第823章 辞旧岁(中)第854章 钟金(中)第649章 下狱抄家第786章 争执(中)第157章 左右文武儒稗第266章 半醒半醉过大礼第779章 战正酣(中)第886章 愿在法场证菩提(上)第167章 不速之客第382章 新官上任第803章 皿字号(下)第745章 火并中第796章 尚书遇袭(上)第130节 特立独行第862章 南中国海(中)第790章 京察大计(上)第18节 济仁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