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尘忧未能整

蒙学先生到了时间,开始有条不紊地收拾桌上的书籍,洪文定也跟在其余私塾的学生队伍中,学生一行先拜孔圣像再拜面前塾师,态度恭恭敬敬,显然已经完全融入这片环境中了。

只见须发花白的蒙学先生整理好袍带,昂首从学生当中穿了过去, 眼光中带着漠然,却在新来的三个学生身上停留了片刻。

虽然江闻嘴上总说洪文定是标准的失学儿童,可其实在明清时期,孩子多为8至15岁入学。如果资质差一点,弱冠、而立者也有入小学的,比如《魏书·刘兰传》中说北魏人刘兰“年三十余,始入小学”, 要是再结婚早点,估计都能跟儿子当同学了。

而像明清的蒙学馆从3到18岁都可以在一处学习,经学馆8岁到知命也都可能在一个学堂里,各种层次不同水平的人汇聚一堂,少则十人,多则二三十人,像洪文定这样的年纪送来开蒙也很正常。

他每日随着私塾同学一起入墅,先生讲课时正襟危坐,到了顺序就上去依次听先生授书,百遍千遍地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几天下来,洪文定就又混成了孩子们中的老大,他穿着寻常人家的衣服,根本看不出常年握刀的武林人士底细,反而因为手上的功夫底子打得好,执笔写字显得格外端正有力,屡屡得到夸奖。

每天上课的流程其实也很简单,学生学习第一步就是自己拿着经书,逐个到老师面前, 翻开要学的那一页,老师点出句读——因古时教材没有断句,只能靠着塾师口传。

第二步则是先生读一遍,学生读一遍,一般读三到六遍。然后学生回到座位上自己接着读,熟读直到背诵,最后才是先生串讲,对当天文字做一些训诂,串讲一下大意。

因为学生的每个人水准悟性都不同,学习进度也只能因学生决定,先生来因材施教。有学生勤奋好学,资质聪明的,一天上书十次八次,背诵的内容就多一些,能背六七十句经书;差一点的背二三十句,日积月累后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除此外,先生每日还会串讲一些笔墨书法,大小楷书,对联诗词,最长半天也就结束了。

这样的学习方法上至皇子、下到平民都是一样的,《听雨丛谈》里记载皇子读书就说到, 皇子冲龄入学读书, 与师傅共席向坐,师傅读一句,皇子照读一句,如此返复上口后,再读百遍,又与前四日生书共读百遍。凡在六日以前者,谓之熟书约隔五日一复,周而复始,不有间断。

和江闻彻头彻尾的兴趣学习法相比,这间私塾用的都是代代相传的死板办法,

但客观来说却更适合洪文定这个初学乍练的蒙生。从表情上就能看得出来,洪文定也很珍惜这样的学习时光,澄心正意地跟着先生读书丝毫没有怠慢,每日考教功课也从没露怯过。

蒙学先生一边捋髯走过,已经快到门口了还暗叹一口气,对这三个雷家送来的新学生感叹不已。虽说自己是因雷老虎出手阔绰才收徒不假,但能让他感慨万千的学生,也是前所未有的。

比如三人中个子最高的学生,初来时虽然底子薄弱了些,可说话做事沉稳内敛,简直不像个孩子。他学起书来一日千里,几天就赶上了半数人的进度,蒙学先生几次故意增加课业量,这个学生第二天也总能倒背如流。

自古勤能补拙,何况并非天资不足,像这样的学生如果能持之以恒,蒙学先生相信自己墅馆里出个举人进士,想来只是时间问题。

而三人中年纪最小的学生看着柔柔弱弱,脾气却是不小,自己教他三百千,他却时常拿十三经里的问题刁难自己,启蒙的书本知识更是一日千里,还没讲到就无师自通。蒙学先生隐隐猜到对方早就读过这些书,可不管学没学过,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能将蒙学书籍倒背如流、融会贯通,这已经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了——蒙学先生也是见到他,才相信古时“日诵千余言”、“过目不再览”的神童说法原来是确有其事。

对于这种出类拔萃的学生,蒙学先生是没什么脾气的,相比执戒挞罚,他更想靠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威仪感染对方。自古天资卓越之辈,必有卓尔不群之性,蒙学先生生怕自己打压到了这个初露头角的天才,使得天下少出了一个意气风发的状元之才。

而最后一个让蒙学先生印象深刻的学生,可谓是他这辈子前所未见的人物,每天准时到馆倒头就睡、放学时分才悠悠醒来,一到考教功课就和他大眼瞪小眼,戒尺往身上怎么朴挞都毫无知觉,罚站甚至能站着睡着!

岭南乡校的规矩,向来以正德年间岭南大儒黄佐的《泰泉乡礼·乡校》为蓝本,其中规定:“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朴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

罚诵书如缘木求鱼、戒尺责打也无动于衷,罚钱一事雷老虎更是毫无压力,第三位学生愣是把蒙学先生折磨得长吁短叹,连头发都白了不少,只能感叹这结伴而来的三个学生,怎么相互之间的差距就这么大呢?

坐馆的塾师年界六旬,姓温字玉钦,前明秀才身份,年轻时因三次未能中举而心灰意冷,便回到家乡当个塾师为生。在明清一代,塾师依据教授内容的不同,分为“蒙师”和“经师”两种。蒙师是给小孩开蒙的,教他们认认字背背书;而经师教授的内容则深入一些,要把学生引上科举之路。

他因精力全都放在了修葺典籍文献上面,故而温玉钦只肯当教学轻松的蒙师。但像蒙师教的内容简单束修也低,每年所得不过十几二十两,生活自然就艰苦了一些。

对于自己考不到功名这件事,须发已经花白的温玉钦并不怎么放在心上,哪怕他当年的同窗好友是万历四十七年的探花——毕竟考不上科举这件事,在当时的读书人中其实非常普遍。

比如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诗文书画无一不精,可偏偏从26岁至53岁一共参加了10次乡试,连一次都没有考中,最后是在工部尚书的举荐下才当上了个翰林待诏,还因没有功名在身,被同僚持续排挤。

温玉钦走到了私塾门口,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对大小不一的学生们说道,“回去跟家里说一声,五天后的二月初二有事休馆一天,你们自己在家温习功课,不得慢怠!”

见到严厉的塾师折返回来,刚刚想要雀跃的学生们连忙压制住喜悦之情,恭恭敬敬地和先生行礼,直到看着他的身影从门口彻底消失不见,这才敢继续嬉闹了起来。

傅凝蝶胡乱将书籍塞进书袋里,就一溜小跑来到了洪文定桌前,咋咋唬唬地粗着嗓子说到,“洪师兄,我们赶紧去找师父吧!”

没错,蒙学先生不知道面前这个“天才儿童”是傅凝蝶乔装打扮的,状元对她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人物,可她就算家学渊源再怎么给力,作为一个女子也是注定跟科举仕途无缘的。

说到底小凝蝶每天故意和私塾先生作对,也只是回想起了被父亲逼着念书的日子,当初在家中耳濡目染的东西情不自禁地就回忆了起来。

洪文定微微一笑,也很快收拾好了东西,转身叫醒了他身后熟睡的小石头。

“啊?放学了吗?”

小石头懵懵懂懂地抬起头,擦去嘴边的口水,然后目光坚定地看向了远方,“走,吃饭去,师父说今天庙里有素斋可以吃到饱!”

再穷不能穷教育,江闻将三个孩子扔去读书,但三个人里一个是钦犯之子、一个本身就是逃犯,自然不可能入广州府的官学,只能托雷老虎找一处靠谱的私学借读。

这时代的私学并不一定就比官学差,只是与官私主办的形式有所差异,而从主办者角度分,私学还有义塾、专馆和散馆三种类型。

义塾俗称义学,一般由乡宗族所创,办学经费来源主要靠族人无偿支持,有时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也可被族人用来办义塾,教授的大多是贫家子弟,免费的,又可叫村塾、族塾、宗塾。这在宗族大户遍布的广东来说,是三种类型中最为广泛流行的一种。

而专馆是一家、数家、一村甚或几个村富裕庭户单独或联手创办的,供其子弟完成基础教育的私塾,又称坐馆或家塾,比如城中的士族富商就会这么办,先生们的聘期少者三五年,多者十年二十年,甚至三五十年的也有,毕竟高门大户孩子多,老大教出来了,老二又该上学了。

而像洪文定他们上学的属于散馆,由落第秀才、老童生或乡里的文人塾师自办的门馆、教馆、学馆、书屋,照例是要收取一些学费,入门的条件则更宽泛了,雷老虎的儿子刚刚毕业,就顺道塞进来了。

这间散官在芝兰湖边,三个孩子出了门后结伴同行,朝着越秀山和象岗的方向西南行走,很快就来到了一座香火鼎盛、游人如织的寺庙前面,开始找寻他们消失了几天的师父。

而另一头,因为这天晴空万里,江闻和严咏春的老父亲两人结伴同行,早早就来到广州府闻名遐迩的光孝寺上香。

江闻今天特意做俗家打扮,戴了一顶帽子遮住头发,心不在焉地烧完香就来到一处空无一人的院子中,找到一棵郁郁葱葱的菩提树,懒洋洋地往树下一坐。

严父作为南少林俗家弟子,对于礼佛自然是虔诚有加,一步步上完香磕完头之后才发现江闻不见,一番寻找终于在寺中瘗发塔前找到了江闻。

“江掌门你快起来,怎么能在六祖面前如此有失体统呢?”

严父连忙要拉江闻起来,却被他抢先一步拽了下去,蹭楞一下也坐在树下。

“严伯父,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当初六祖惠能大师就在此处说了,遑论幡动风动,不过是仁者心动。”

江闻不以为然地缓缓说道,“江某明明在这里参禅礼佛,既未出言不逊、也没有肆意妄为,你怎么就觉得我失礼呢,分明是你心里在失礼。”

江闻一只手搭在他的肩头,不让严父起身,“你坐在这里仔细看看听听,所见所闻是不是颇有禅意。”

所谓的瘗发塔,就是一座灰沙砖筑成的塔身,仿楼阁样式,各面设佛龛佛像,随着岁月流逝而逐渐斑驳,显得格外古朴。

石塔的粉墙上隐起红色角柱、柬额,柱头坐方栌斗承梁尖而无普柏枋。素身瓦面弧度优美,上作八角攒尖顶,塔刹为一颗宝葫芦,照耀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显得庄严非凡。

相传禅宗六祖惠能得黄梅五祖印证,密传衣法,南归隐遁于四会、怀集二县间。过了十余年,六祖到广州法性寺(即光孝寺),遇二僧论风幡之动,“一曰风动,一曰幡动”。惠能却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当时法性寺住持印宗法师闻其出言不凡,知为接黄梅五祖心法之人,遂请其显现衣钵,并召集国内十大律师,于翌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在菩提树下为其剃度受戒。为了纪念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出家剃度因缘,住持僧法才募款建这座瘗发塔于此,同年四月初八落成,住持僧法随即把六祖头发瘗藏树下。

如今瘗发塔苍老斑驳、菩提树枝叶繁茂,严父随着江闻所示抬头看去,一时间塔身树影在白云飘荡的蓝天间交相掩映,屋檐铃铛泠然作响,佛塔在云海飘荡间恍然有一结跏趺坐的影子,果然带着一股不可言说的出尘之意,他随即缓缓合上了嘴,心情也慢慢平静了下来。

“江掌门,你所说果然不错啊,这棵树好像也能让人心情舒畅……”

光孝寺历史悠久,一草一木都有典故可循,甚至他们背靠着的菩提古树,都是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自西印度来广州的智药三藏,于法性寺中求那跋陀罗所建戒坛前亲手种下的。

据说他在种植菩提树时,立下预言:“吾过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而他的预言真的应验了,一百七十四年后六祖慧能就是在这棵菩提树下剃发受戒,随后大开东山法门,首次弘扬他创立的顿悟学说。

严父坐在树下微笑地眯着眼睛,就像一位在麦田间打盹的老农,“老汉我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只觉得连日烦闷的心里都舒坦了很多,难道是六祖大师留下的法性帮我削去了烦恼?”

“这怎么说?严伯父你有什么烦恼不成?”江闻好奇地问道。

“我那女儿打小就一根筋,做事情也只认死理。”

严父微微叹了一口气,“当初我能拼着老命带着她逃出广东,可如今我年老体衰,再遇上事就帮不上她忙了,总是难免忧心百年之后的事情嘛……”

谷耻

严父还有一句话没完全说出来,就是严咏春再这么练武下去,今后可怎么找婆家,总不能真跟着五枚师父入山当尼姑去吧。

“严伯父,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我看严姑娘是个有大智慧、大福报的人,你不妨放宽心让她自己放手去闯。”

江闻依旧心不在焉地说道:“哎,我还是羡慕严伯父你的生活啊,有时候都在想,要不要这么早早退休算了。归隐林泉、逍遥快活多好啊……”

严父莫名其妙地看了江闻一眼,“江掌门,你这大好年纪怎么会说出这种话,江湖之大不去闯荡,却学我这样的老汉消遣?”

江闻还想说什么,光孝寺中已经又走进来一个昂藏大汉,三步并作两步来到两人面前——只见他服饰穿着收拾得还算得体,唯独头发乱糟糟的,也戴了个不伦不类的小帽。

“江掌门,你既然约范某到光孝寺里一会,怎么却自己躲在了树下?”

许久未见的范兴汉苦笑着看着江闻,也是伸手要把江闻从地上拉起来,却也反被他拽到了树下,一屁股坐了下来。

“范帮主,这就是伱的不对了。当初六祖惠能大师就在此处说了,遑论幡动风动,不过是仁者心动。”

江闻理所当然地缓缓说道,“江某明明坐在这里等你许久,你也顺利找到了我,怎么就非要认为是我失约呢,这分明是你心里不愿意赴约吧。”

江闻伸手按住他的肩膀,强词夺理地继续说道。

“范帮主,这个地方颇有禅意,不信的话你自己来感受感受,错过了别说兄弟我不跟你分享好东西。”

范兴汉将信将疑地靠着树坐下,只听树影婆娑风声入耳,正午的阳光从树枝缝隙间照进来,被细碎地筛成了斑驳的淡黄和灰黑的混合,轻巧落在青石板路上,就好象是些神秘古怪的图纹,随风变换看得人出神不语,不禁心有所感。

“世事无常,世事无常……”

范兴汉嘴里反复念叨着,终于没有起身,而堂而皇之蹲坐在树下的队伍此刻就变成了三个人。

“范帮主,正所谓刚不可久,而柔亦不可守,你这每天风风火火的怎么行,还是得劳逸结合才是。”

江闻慢悠悠地接着说道,“实不相瞒,我前两日去了南海古庙一趟,村里人都说并未见过吴六奇总兵出海。那里海中怪异连连,就连朝廷水师都折戟沉沙,我想也不可能是去那边的。”

与关帝会的事情还未解决,故而范兴汉一直留意着吴六奇的下落,如今听到江闻说排除了他从南边出海的可能,范兴汉也不禁疑惑道:“不是南边,难不成真是从西北边走的?西北那就不是入海、而是进山了……”

可下一秒,他就出言否定了这个想法。

“不对,去往广西绝不可能。那里与平西王吴三桂的地盘交界,朝廷都只能将广西当成两藩之间的屏障,吴六奇一个平南王府出身的总兵,哪里敢往这等龙潭虎穴里闯。”

江闻莞尔一笑,颇有兴趣地对范兴汉说道:“想不到范帮主你对天下大势,也有如此见解,这倒是让我刮目相看啊!”

范兴汉赧然说道:“江掌门不要再调侃我了,我虽然只是丐帮中人,可身在江湖之中,哪里能对朝堂一无所知。朝廷此次分封东南西北四盟主、四大派,显然就是想将手伸到江湖之中了。”

江闻缓缓点头:“是啊,这招不啻于分封江湖诸侯,和分置三藩一个手段,一旦形势落成,江湖之中就再也没有人能脱身治外了。”

对于势弱的主君来说,分封诸侯就是饮鸩止渴,极其容易造成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可如果朝廷强势无比,创造藩镇就无须过多担忧,等到足以压服四野的时候,四方势力自然会无风自晏。

不幸的是如今正是第二种情况,当初侥幸入关的清廷用心经营了十余年,去年不仅击破了郑成功、张煌言的联手,还在磨盘山和李定国血战,榨干了南明小朝廷最后的鲜血。

此时不管是天地会在武夷山的小胜,还是赵无极在福州城中的高招,都掩盖不了清廷愈加兴盛的大势,当年争夺天下的对手早已被远远抛下,即便张煌言联手李自成残余的夔东十三家、永历帝与张献忠的义子们通力协作,都没能反转大势、逆天改命。

故而任谁都看得出来,清廷此时的威胁已经不是李闯残党、南明小朝廷,而是当初为了清扫中原而设立的三藩,一旦排除了这些问题,普天之下就再也没人能抵挡八旗的铁蹄了。

范兴汉摘下头顶古怪的小帽,露出乱糟糟的头发——像他这样的乞丐如果不做掩饰,恐怕连寺庙的大门都进不来,“江掌门,我看今后再也不可能翻盘了,就像这广州城中南少林败退,八方武林人士一齐前来贺喜骆老英雄金盆洗手,江湖终将还是以和为贵——或许这江湖之上,很快会有一批人归隐田园去也。”

话题说到这里,江闻又忍不住提起来刚才的想法。

“范帮主,真有那么一天的话,那我岂不是也可以告老山林,封刀不干了?我倒想看看像骆元通这样的老前辈,是怎么退出江湖的。”

江湖从来都无法退出,但江湖之中有一批人被称为江湖耆老。

他们或武学独有建树、或为人德高望重、或人脉广交天下、或辈份已经高到不适合与人动手,此时就会宣布退出江湖争斗,只凭着名声人情行走江湖,做一些不得罪人的事情,这就是老江湖最好的归宿。

譬如之前主动拒绝清廷钦封绿林盟主、威震河朔的八卦门宗师王维扬,就是用这个方法远离纷争,将门主之位传给弟子商剑鸣的,明确表示以后要比武要切磋都找徒弟,老夫已经退休了。

“哈哈,江掌门,我近来听闻你们武夷派声名鹊起,这可不像是要金盆洗手的样子啊。”

范兴汉哈哈大笑道,显然近来也没少关心打听江闻的消息,“范某虽然势单力薄,可你这侠义当先的仁人之风、我也是责无旁贷地该要传扬一番的。”

江闻微微一笑,语带唏嘘地说道:“我这也不过是为了徒弟铺路,哪天他们能独当一面了,我也就可以撒手不管了。”

话未说完,就听见空无一人的院门闯进来一个小沙弥,脸色不虞地驱赶着树下三人。

“你们三个怎么能坐在这里?快走快走,这是我家师父参禅的地方!”

严父和范兴汉闻言,苦笑着就要起身让位,毕竟他们来到了人家的地盘,万一真是自己不守规矩可就不好了。

“小师父,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当初六祖惠能大师就在此处说了,遑论幡动风动,不过是仁者心动。”

可江闻瞥了一眼,缓缓说道,“菩提树下如此宽敞,我们三人在这里就像树下多长了一株野草。小师父你说我们占了位置,难不成你家师父参禅的地方多长一棵草你也要除掉,非要寸草不生才能参禅悟道吗?”

被江闻一阵抢白,小沙弥不禁气得面红耳赤,偏偏又不能理所当然地将他们赶走,幸好此时又一道声音响起。

“三位施主,贫僧可否也在树下一同参禅?”

一个脑门锃亮、前额骨突出的灰袍大和尚忽然出现,出声赶走了小沙弥。他穿着低等僧众的普通袈裟,径直走到了江闻一行的面前,客客气气地出声询问,表示也想坐在这里。

江闻懒洋洋地抬起手:“大师随意便是,这里位置还很宽敞。”

得到应允之后,大和尚才面无表情地盘腿坐下,随后背靠着菩提树闭目念经,充耳不闻江闻几人的闲谈,

“这位大师,还未请教法号是?”

见位置保住取得胜利,江闻才随口问道。

“贫僧法号天然。”

严父听到后猛然起身,对着灰袍和尚说到:“你……你是光孝寺的方丈,天然大师?我们几人失礼误占宝树,还请大师见谅!”

说完拉着江闻就要起来, 却被大和尚主动拦住。

“阿弥陀佛,贫僧是崇祯十五年由庐山回广州省亲时,受陈子壮侍郎率道俗诸人士之延请开法于此。”

灰袍和尚表情毫无变化,既不像生气也不像开心,眼中的菩提树既无百花缤纷的美景可供观赏,也非凉热宜人的舒适去处,他眼中所见的不过是俯视池塘中的一片落影。

“就是这位施主所说,贫僧也不过是因缘果报之中,生于树下的一株寻常草木,彼此只是早来晚到之别。施主你知我是天然和尚却要畏避三舍,难不成贫僧苦修佛法数十年,却修了个身旁寸草不生吗?”

说完抢先一步站起身,重重叹气着走出门去。

严父摸不着头脑地站在原地,江闻却也缓缓站起来,眼中难掩精光。

“这下明白了,他果然收留过南少林的人……”

第一百六十四章 不为莫知休第二百二十六章 一夜西风共白头第二百零八章 墨池飞出北溟鱼第一百二十七章 别有人间行路难第一百三十七章 潘郎白璧为谁连第一百章下 挥犀者侠客一百一十九章 角门深巷少人行第五十九章 几度降神仙第七十一章 离衣宿夕晖第一百三十五章 天幽鬼神茫昧然。第七十四章 神怪何翕忽第一百七十五章 人间望玉钩第八十一章 仙骨无寒暑第三十五章 恒河沙数第二百二十九章 玄螭虫象并出进(上)第二百零六章 览察草木犹未得第一百七十二章 吹雨入寒窗第一百九十四章 霜露岂能摧第一百四十九章 君世负诗寡和名第一百六十八章 尤眚以掩德第一十八章 九尸迎宾第一百四十三章 月皎惊乌栖不定第二百零三章 整驾催归及未晡第四章 弄巧成拙第一百七十三章 阶前众壑深第二百三十章 玄螭虫象并出进(下)第六十一章 龙虎方交争第一百三十二章 一自胡尘入汉关第一百二十八章 卧看山急雨来第一百六十二章 未是风波恶第九十四章 詄荡天门开第一百四十六章 似此星辰非昨夜第一百三十八 蠖屈螭盘顾视闲第一十四章 三里亭中第一百三十五章 天幽鬼神茫昧然。第一百六十五章 江峡绕蛟螭第二百二十三章 焉知饿死填沟壑第二百二十五章 若教眼底无离恨第八十一章 仙骨无寒暑第六十一章 龙虎方交争第一百零二章 不知谁续广寒游第一百二十四章 死生一度人皆有第二百二十七章 身似西方无量佛(上)第一十五章 荒村夜影第九十八章 羽化竟何在第二百零九章 老僧相伴有烟霞第一百零一章 却向山中访赤松第四十章 世系不详第八十一章 仙骨无寒暑第四十八章 龙吟怪谈(下)第五十四章 儒冠多误身第一百零八章 夜夜流光相皎洁第一百四十二章 青山遮断红尘路(补发)第一百八十一章 独自莫凭栏第一百九十七章 河上有丈人第二百零八章 墨池飞出北溟鱼第一百四十章 暂醉佳人锦瑟旁第三十四章 少林武当第二章 天涯萧索第一百七十二章 吹雨入寒窗第一百四十三章 月皎惊乌栖不定第二百零九章 老僧相伴有烟霞第二十八章 蛇鹤八步第二十一章 轻功大师第八十八章 天机六甲中第一百一十五章 烟塍雾圹时泣鬼第二百零六章 览察草木犹未得第一十四章 三里亭中第一百六十七章 小扇扑流萤第九十七章 星唤群仙宴第一百章上 阊阖正嵯峨第八十六章 扬浪动云根第九十一章 迷雾失楼台第五十七章 还家草晞晞第一百二十四章 死生一度人皆有第六章 名师高徒第一百一十六章 神灵亦妒鬼蜮灾第四十四章 越女残剑第一百四十四章 入云深处亦沾衣第一百四十四章 入云深处亦沾衣第二百一十四章 人问寒山道不通第一十五章 荒村夜影第一百四十一章 比讶渔阳结怨恨第一百八十八章 沉吟应劫迟第一百五十九章 明月短松冈第二百零八章 墨池飞出北溟鱼第七章 宝藏传闻第一百一十四章 长秋古宅空形影第一百九十八章 吴钩霜雪明第一百八十八章 沉吟应劫迟第二章 天涯萧索第一百零一章 却向山中访赤松第三十六章 凿齿之民第九十五章 飘残已化萍第九十七章 星唤群仙宴第二百零六章 览察草木犹未得第一百章上 阊阖正嵯峨第二百三十一章 占得杏梁安稳处第二百一十九章 满目山河空念远第二百一十八章 说法偶成舍利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