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管杀也管埋

凭心而论,朱大典这番话虽然屁股不正,但也不是完全没道理。

只可惜,崇祯这人的脾气,是典型地先闭门造车出一套治国原则、然后宣布“原则高于一切,不允许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

实在万不得已,那也得有大臣愿意背“破坏原则”的锅,事后斩了血祭。这样说起来皇帝始终是坚持原则的,是某些奸佞欺上瞒下、随机应变了。

而且这大臣级别还不能低,不借个阁老级的项上人头一用,还想指望“永远正确”的崇祯陛下通融?做梦呢你。

果不其然,崇祯听完朱大典的话后,立刻就是勃然大怒。

“放肆!朱大典!户部制定方略,自然以俭省开支为先!如今为了练兵剿贼、驱除建奴,又加了近八百万两练饷,要是沈卿刚才说的数能实现,省下来的钱也有小半个练饷了!

难道在你眼里,那些漕丁的命是命,那些被练饷压得衣食无措的天下百姓就不是命了!人浮于事,就该另想办法找出路,而不是让冗员趴在朝廷身上吸血!”

说句实话,崇祯内心至今没觉得他当年裁撤驿站、或者是严厉军纪有什么错。

不能因为吃财政饭的人缩编、出了李自成,就否定裁减冗员。也不能因为挨军棍的张献忠怀恨在心投贼,就否定执行军纪。

朱大典刚才也是一时情急,现在听皇帝这么说,也是口中发苦,知道自己已经说错话了。他自问真不是为了全家的钱,而是为了这几十万靠财政养活的人。

他心思飞速运转,终于意识到此刻必须稍稍认怂——如果皇帝杀了他,能够阻止漕运改海,那还能青史留名,被史书认定为仗义执言的诤臣。

关键是崇祯现在杀了他,铁定是要继续强推漕运改海的,那就白死了,青史留名都换不到。

他连忙跪下叩首谢罪:“臣一时失言,请陛下恕罪,但臣所言也是为了国家,陛下非要强推漕运改海,至少请沈廷扬拿出一个安置冗余漕民的策略来!

如果他拿不出来,那就是管杀不管埋、陷陛下于不仁!陛下非要严惩臣,臣无话可说,只要陛下同时也严惩这等陷君之贼,臣死而无憾!”

朱大典这一辈子都跟漕运利益绑在一起了,当下他也是热血上涌,觉得只要诛了沈廷扬这个坏祖宗法度的国贼,一命换一命他也干了。

反正自己都六十岁了,没多久好活了,对方才刚刚四十,换了他也不亏!最好两人都死了之后,家族和身边门生幕僚整个利益集团的好处还能继续、国家旧法也能稳住,那没什么大不了的!

每年几百万两银子的财路,就是能让人如此疯狂,赌命都在所不惜。

崇祯闻言不由一愣,他没想到朱大典忽然变得这么诚恳、让步那么大,还以退为进到连死都不怕了,看上去似乎真是大忠臣。

崇祯也难免出现了动摇,觉得确实不能管杀不管埋,就算要实施变法,也要做好更多后手准备。

他沉默许久,转向沈廷扬:

“沈卿,朱大典的话你也听到了,确实不无道理,有些事情就算是对的,做之前也要思虑周全。你坚持漕运改海,要导致多少漕民失业、又该如何安置,你可曾想过?”

沈廷扬刚才一直在看朱大典和崇祯表演,眼看问题在逐步向着儿子之前和他演练过的方向靠拢,他内心也是又紧张又期待。

还好自己悲天悯人、儿子也思虑周全,这个问题他竟有提前准备过!

沈廷扬立刻抖擞精神:“陛下,臣算过漕运改海,会对多少人的生计有影响。如今朝廷漕运总费用,每石漕粮成本超过一两五钱,不到二两。按照四百万石的量计算,彻底改海运之后,可以节省三四百万两,相当于练饷的一半。

如今全国依靠漕运的民夫,约有数十万。卫所巡防护军编制七个营卫,每卫编制三千五百人,总计两万四千士卒负责巡防运河,但实际上据臣所知多有吃空饷,有些巡防营卫,那是两千人都不到!

除了民夫、巡防漕兵之外,还有承运卫军,涉及沿河府县三十余处卫所,累计运军编制十余万人,但实际也多有空饷。

漕运改海之后,臣粗略估算,既然能省四成费用,按每个人丁所耗钱粮相等、粗略平均估算,挤出的冗员大致也有四成。主要集中在山东临清、南直隶淮安两府。

总数大约是巡防兵丁一万一千人、卫所运军六万人、民夫五十余万人。这部分人中,巡防兵丁和卫所运军,是全年全额靠朝廷拨款养着的。五十万民夫,则是闲季另有营生补贴家用、忙季为朝廷所用。所以这六十万人,才能只靠三四百万两银子谋生。”

沈廷扬一口气把他能省的钱、要安置的人口数量,都分析得明明白白。虽然还没说到具体解决方案,但至少问题是调研得很清楚的。

以明末的物价,如果六十万人都是全职脱产为漕运服务,那当然不可能三四百万两就够了。

那等于每个人每月才五钱银子。这些人还是壮劳力,还要养老弱妇孺,五钱银子根本不够全家人吃饭。

此外,沈廷扬这番话里还把要解决的问题的地理范围,给限定得非常清晰——主要是临清和淮安,其他地方不影响。

这一点崇祯一开始没听明白原理,又追问了一下,沈廷扬也就深入分析,说得很清楚:另外两大漕民聚集地通州和扬州,都是可以简单消化的。

通州作为最后的漕粮接收地,影响本来就最小。就算升级了码头装卸设施、生产效率提高,多出来的人也可以挪到天津卫去,搬迁距离也不远,成本也不高。

改海之后,天津需要的劳动力反而是上升的,刚好要通州人过去补足缺口。

扬州的情况比通州稍微复杂一点,但也可以解决,江南地区因为漕运改海也会创造出新的劳动力缺口,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些点搞清楚之后,崇祯心情大定:这沈爱卿想事情还是很慎重的嘛!对于自己可能惹来的长远后果,这不算得很明白,还解决了至少一小半了!

沈廷扬看皇帝高兴,连忙继续趁热打铁分析:“陛下,何况临清、淮安的六十万人,也不是一下子要解决的。如今臣的船队数量不足,其他各家海商能为朝廷所用的,也需要时间调度整顿。

漕运改海,今年只能涉及全部运能的两成,剩下八成还是要走运河。此后如果一切顺利,每年可以增加两成,所以需要五年的时间,循序渐进把这个改革完成。

这五年里能为朝廷省下的银子,按每年八十万两递增,五年后才达到四百万两。需要安排的冗员,也不过是每年十一二万,五年之后才把这六十万人全部挤出。

细算下来,只要每年给临清、淮安周边各安排五万多劳力的出路就够了。如果当地不便找到出路,还可以移民一部分人。”

沈廷扬的账做得非常细,崇祯听到这里,已经愿意了七八成了。

而且沈廷扬做规划时,沈树人显然没把历史的先知先觉告诉他,所以沈廷扬是按照“五年彻底完成改革”的进度算的,他并不知道崇祯还有不到四年就要死了。

但不管怎么说,就算改革没法彻底完成,未来四年里,分别每年节约八十万到三百万两,也是好事。

钱省下来能练更多兵、减轻更多百姓的负担,这事儿哪怕皇帝死了也得干。

崇祯越想越振奋,忍不住刨根问底追着多想一些细节:“沈卿,还有呢?快说,这临清、淮安两府每年五万壮劳力,如何安置,具体可有想过?”

沈廷扬看了一眼在旁边做书记员的儿子,颇有底气地说:“臣倒也设想过一些法子。首先,运河巡防士卒,是可以直接转为地方剿贼兵丁的,如今杨阁老在中原各省作战,本就缺乏兵力,这些人严加训练管束后,可以作战。

卫所运军,可以调往南方和天津,负责港口建设,虽然也要花钱,但这个钱花了后,可以实打实留下更好的码头、机械,不像每年运粮,运完后什么实物都没剩下。

最后的普通季节性漕民,可以把大部分人迁走,剩下的小部分人就地耕种迁走者空下来的佃租田地,也能解决一部分。他们本就是农闲帮工补贴家用,只要人少田多之后,就地多种几亩就行。

被迁走的这部分,也是人数最多的一部分,每年每府应该不超过三四万人。臣近年来与犬子以及江南一些开明士绅核计、应对灾荒,想出了一些法子,可以让现有田亩、桑园更加精耕细作、吸纳更多劳力、总产出也更加高产,应该能吸纳每年六七万人。”

说着,沈廷扬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一些图纸,给崇祯讲解了“在蚕桑行业发达的府县,搞桑基鱼塘”的办法。

原本只能种桑养蚕的地方,增加一点土地整备的开挖工作、尤其是利用沼泽湿地比较多的地区的天然资源,堆高挖深,又可以让田地增产,还能多产一茬鱼。就算不放饲料,一亩鱼塘一年也能自然产出几十斤到百来斤鱼。

历史上桑基鱼塘在晚清和近代出现,倒也不是在苏州率先搞的,而是在广东那边。但沈树人现在提前开了点技术上的挂,让单位面积田地更高产吸纳更多劳力,先从苏州开始也没问题。

第355章 河北大决战,五十万对三十万,优势在我第127章 用流言挤兑流言第305章 十四万人齐厮杀第263章 打赢不难,难的是不给机会跑第32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329章 收复大员-上第316章 光复二府(六千字大章)第126章 一直这样也不是办法第351章 好好学学大明在干什么,而你又干了什么第189章 崇祯的帝王心术第170章 转移计划第8章 终于等到反派恶霸第125章 光复长沙第35章 杀张献忠者封侯第318章 范文程:活不下去不要怪朝廷!要怪南方狗终止了漕运!第284章 楼船夜雪瓜洲渡第9章 入吾彀中(第二更,五千字大章)第19章 随州炮战第168章 久旱逢甘霖第274章 吃一堑长一智的阿济格第334章 多尔衮:你知道这两年半我怎么过的么!第142章 抽丝剥茧,真相大白第277章 南阳炮战关于之前哲学争议的解析(章节感言)第74章 分红一年就得死第213章 入川做得好大事第183章 王上加白都没动力第315章 炮决尼堪第290章 喘息之机第13章 你们流贼怎么不按套路出牌第51章 不要做重复发明车轮的傻事第369章 兵临沈阳第136章 决战张献忠-下第129章 想看清沈抚台的长相,就要付出代价第80章 塔山血第20章 鲜廉寡耻第136章 决战张献忠-下第175章 全军爆种第269章 左有阿济格,右有多铎第31章 笼络刘国能第29章 简在帝心第221章 张献忠死于此山下第2章 刚来就被逼到了死角第122章 棋逢对手第350章 你以为这就算完了?第35章 加佥都御史第364章 新山海关大战最近更少了,说声抱歉,解释一下(感言)第264章 李自成:生命中最后一次渡过汉水第271章 坚壁清野,东攻西守第388章 朱树人那么高的智商,怎么可能满足于“摊丁入亩”第131章 以为自己是曹操,其实是淳于琼第226章 白捡一个汉中也不错第106章 师夷长技以制夷第69章 秦淮金粉第53章 东林与桐城第393章 在磨合中前进第134章 决战爆发第325章 得国本第276章 送人头当然要笑纳了第371章 鄂王爷想的,都不是他活着时候的事儿第65章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第17章 入国子监第81章 买纪录片送游戏的好处第377章 师出有名第64章 这梁子结大了,不死不休第260章 连环蝴蝶效应第53章 心有猛虎第41章 俘虏艾能奇送京议罪第45章 我说这是无主之地这就是无主之地第26章 沈公子升官谁敢不服第199章 接手烂尾货,当然要先算清楚账第172章 要走也要挖开黄河第14章 绝知此坑要躬踩第7章 迫不得已只好利用一下工具人陈圆圆第389章 工人的人头税,当然找老板代扣了第139章 兴亡都是百姓苦第69章 降者不杀,朝廷优待俘虏第223章 谁让崇祯没开天眼呢第156章 让人输得心痒痒第3章 《大明律》任我玩弄第26章 沈公子升官谁敢不服第235章 不是国姓爷不给力第211章 对张逆的最后一战敌390章 大明的七年科研计划第317章 多尔衮的应对之策第202章 逆练张献忠裹挟术第20章 屡败屡战第368章 三年之期已到,又该收割了第248章 正朔无小事第302章 曹黄雪夜下扬州第205章 先剪除羽翼总是不会错的第57章 “先杀己方圣母,保护敌方圣母”升级版第268章 李自成自裁卧龙岗第40章 管杀也管埋第241章 没有退路可言第4章 你想丢女人还是丢脸第345章 狙杀阿济格(八千字大章)第170章 转移计划第200章 以文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