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拔出萝卜带出泥

介绍完“桑基鱼塘”的法子之后,沈廷扬手头还准备了好几个备胎方案。

随着崇祯的深入追问,沈廷扬又建议:对南方丘陵较多的地带,推广红夷人近年来带到大明的新作物,扩大南方丘陵可用耕地的面积、多吸纳人口。

历史上万历年间国内就有玉米了,红薯土豆进来倒是更晚一些,但崇祯十二年也已经有了。只是没有官府大规模组织耕种,后来白白便宜了清朝。

沈树人如今更是跟郑成功联手,交代了要各种想办法引进新品种、扩大规模、优选育种。这项工作如今也有点眉目,已经稍微弄到一些良种了,具体等他回南方做地方官时再说。

只要能拿到政策,在南方丘陵、湿地这些原本不适合传统农业的地方,投入整治,绝对能挖掘出潜力,每年几万人的安置根本不算什么。

崇祯全部听完之后,终于大喜,已经是实打实地准备彻底支持沈廷扬的改革。

他冷着脸转向朱大典,训斥着问:“朱卿,你说沈卿‘管杀不管埋’,那他如今罗列的这种种‘埋法’,你觉得如何?还要继续反对不成?”

朱大典面色苍白,这些专业话题他根本听不懂,也不知道可行性。

他都六十岁了,这种思想僵化的老头儿,你跟他说技术方面的先进生产力,完全就是对牛弹琴。

他只能是不变应万变,用圣人之学来应对:“陛下,臣实在听不懂那些奇技淫巧之策,但臣知道一个朴素的道理。

既然这些人换个地方还是要想办法给他们找事做、还是要朝廷想办法养,那为何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呢?

臣只知道,司马公说过‘天下之财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一切号称变法可以‘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人,最后实则都是在与民争利,都是桑弘羊、王安石之流的奸佞小人。

他们用古拙淳朴之人看不懂的技巧,变着法儿折腾,最后的结果是什么都没办成,经手之人却满手油水!

奇技淫巧,难道还能让天下的总财富变多不成?能凭空变出钱来?变不出!所以不管怎么花里胡哨,就是为了中饱私囊!”

朱大典没法跟人辩论科学技术问题,只好请出自宋以来天下保守派尊奉的总精神领袖司马光,摆出“天下总财富不会变多”来硬扛。

沈树人在旁边听了,终于忍不住露出了冷笑。

不管司马光派的私德如何,政治态度对不对。这一派人最大的毛病,“不承认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增加社会总财富”,那就已经错得不能再错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啊!

天下财富,要想着靠理工科的进步把蛋糕做大,而不是只想着用文科的方法分蛋糕。

明朝终究没法萌芽成功资本注意,跟儒家不相信财富创造、只相信财富分配,是分不开的。

沈树人内心很是感慨,也想驳斥朱大典的歪理邪说。

可惜现在是御前奏对,他只是个负责书记和草诏的翰林修撰,不是辩论的其中一方,只好先忍着。

好在不远处的崇祯,听到侧方传来一声轻微而不屑的冷哼,循声看去,便注意到了沈树人。

崇祯也很不待见朱大典这种丧气保守的论调,便没有在乎沈树人的君前失仪,公允地递话:

“沈林,你是翰林修撰,经义学问自然是不错的。你倒是评评,圣人可曾说过‘天下之财止有此数’,司马光说得对不对。”

沈树人深呼吸一口,抖擞精神丝毫不给朱大典留面子:“陛下,臣以为司马光此言大谬,朱总督引用此歪理邪说,自然也是大谬!”

朱大典闻言正要大怒,崇祯却继续力挺捧哏:“哦?愿闻其详。”

沈树人不卑不亢地说:“天下财富,从古至今,都是在增长的,不然上古之时,普天之下为何只能养活数百万人?到了先秦,人口也不到两千万。

汉唐至五六千万,宋有上亿,至于我大明,因为投献、隐户,外加如今部分百姓沦于流贼控制的州府,如今不太好说。但以常理度之,超过宋是应该的。

历朝历代人口增多,难道只是靠垦荒增加田亩总数么?就算是,那我们今日的做法,也是在把原本浪费于漕运的人口,用于精耕细作、挖潜田地产出,怎么能说‘天下之财只有此数’呢?

秦用牛耕,汉用轮作,唐用曲辕犁,宋有占城稻,从此淮河以南稻作一年两季,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可见工巧之进步,让一时的天下财富陡增数成都不为过。如果不承认这些,如今天下还只能如秦时、只养得活两千万人而已!”

明朝后期账面上的实际人口数是很低的,所以沈树人引用时,本朝没有具体说。

万历前期、张居正变法时核查人口,核查出来也只有七千万人,不知有多少被投献隐匿了。再往后的数据,就更不可信。

但到了清朝顺治末年,人口普查有一点二亿多。按常理度之,万历末明朝人口巅峰怎么也有接近一亿五。天启加崇祯前十几年,年因为战乱灾害,如今估计跌到一亿二。

再往后二十年,前十年里还有两次巨大战乱和灾荒叠加、农民军清军洗地,估计会再跌两三千万。后十年大致恢复和平、增长繁衍,估计再涨回来那么多,才有顺治时的普查结果。

所以总体而言,万历末至今,天下已经死了两三千万人了。未来如果不改变,还得再死那么多,才能穿越谷底。

崇祯并不在乎考证具体人口数据,他就是听个大概,听完之后,对沈树人的说法也是非常赞同。

朱大典太迂腐了!这种道理都不懂!

崇祯思索了一会儿,最终决定拍板下旨:“漕运改海的事儿,就这么定了,从今年起,每年减少两成运河漕粮的量,改走海路,五年内完成改革!

沈廷扬,朕先升你为户部承运司郎中,筹措安置漕民、改造港务、督造新船诸事。此事牵涉甚广,你要小心办事,这三方每一处都不能有差错!只要做得好,确保今年安置的漕民都能够妥善谋生,朕明年自然还会重赏!

朱大典,你既然想不明白这些需要算细账的事儿,朕看你也不要太劳心了。给你一年时间,把你漕运总督份内那些需要运筹钱粮账目的活儿,逐步移交给安庐巡抚史可法。

你只保留巡防军务等职权,协助杨嗣昌围堵流贼东窜的事儿吧。希望你好生办差,戴罪立功,否则一并严惩不贷!”

崇祯虽然刻薄寡恩,但也不至于因为政见不合、直接因言罪人就罢免一个总督。

朱大典只是提了反对意见,并没有造成实质性伤害,直接罢免朝臣绝对会不服的。

所以崇祯的处置意见,只是保留头衔、但削夺其财政方面的实权,转给左近的史可法来管。

未来史可法会配合沈廷扬,逐步把运河漕粮按每年两成的速度分批次转向海运。

而漕运总督这个官职,还有其他一些权力,比如负责运河沿线的防务,以及其他一些协调地方的琐事,这些还是要求稳,让朱大典慢慢过渡,也是防止地方不稳。

但如果朱大典放弃财权只留军政权、还是不能把事做好,那崇祯就得追加严惩了。

历史上,朱大典也是到了崇祯十四年底,因为贪腐和堵贼不力,被给事中方士亮、御史郑昆贞弹劾,才彻底免职抄家,由史可法全权代替漕运总督。

如今,算是提前一年多,先把财权单独拿出来削了。这点蝴蝶效应,倒也不算离谱。

崇祯吩咐完之后,就问沈树人有没有起草好诏书。

沈树人笔头倒也利索,几乎是一气呵成,交给皇帝过目。崇祯点头后,就去内阁走流程。

随着皇帝和沈家父子离开,呆滞在原地的朱大典失魂落魄地瘫倒在地。

他知道,这事儿没人会帮他了,皇帝没有直接褫夺他的官职,只是砍了他的实权,其他东林文官想帮他说话都说不上。

……

当晚,沈廷扬回到他在京城的旧宅。

在户部干了七八年,终于从主事、员外郎,进一步升到郎中了!

虽然大灾之年,遇到这种可喜可贺的大事,沈廷扬还是要稍微摆摆排场,准备过几天宴请一下知交好友和户部的上司、同僚。

沈树人因为在翰林办差,下班更晚一些。

一到家,他就被父亲拉住,先小酌一番,顺便商量起升迁请客的事儿。

“真是皇恩浩荡,咱沈家也出郎中了。林儿,你比为父早回京城几个月,应该了解近期京中形势。如今户部尚书之职尚有空缺,不知陛下会请谁递补呢?咱家宴请上官,有没有什么忌讳?”

沈廷扬刚回京城两三天,对官场近况的了解肯定不如儿子,觉得还是谨慎一点比较好。

官场上,哪怕有皇帝的赏识,也依然得重视上司站队。如果烧冷灶抱了个快过气的大腿,也容易走弯路。

沈树人倒是对这些不太在意,在他看来,这些京城的破规矩还能维持多久?

他便直截了当回话:“听说陛下见户部侍郎蒋德璟勤勉干练,原本是属意提拔他为尚书的。不过,最近有些新的变化,这事儿就拖着。

湖广方面,如今杨阁老与张献忠、罗汝才交战,并未得利。听说是左良玉挟军自重,有些尾大不掉,执行杨阁老军令时,偶有拖延,还总能找到借口,让杨阁老投鼠忌器不敢拿下他。

朝中有人向陛下秘奏,说左良玉是已经下狱多年的前户部尚书侯恂的人,他这是以养贼自重要挟朝廷,想要逼迫朝廷让侯恂复出。陛下这才迟疑,怕把左良玉逼到铤而走险,想看看户部这边的差事、和南边的贼情,后续进展如何,再确定户部尚书人选。”

沈廷扬听了,不由皱眉:“侯恂,清谈客耳!其才干连朱大典都不一定超得过,让他回来,怎么比得上蒋侍郎。

再说,为父听说你在南京国子监、拜在吴梅村门下时,就跟龚鼎孳、侯方域起过冲突吧?他俩不是跟朱大典的侄儿一伙的么?”

这事儿沈廷扬听儿子提过,是沈树人在乡试之后处理买官的问题时,结下的梁子。

好在沈树人当时不怕公事公办、买了个朱大典一派故意塞给他、想陷害他的职务,苏松河道衙门典吏,后来还变废为宝用这个职务做出了功劳、得到了升迁。

既然侯恂跟朱大典一方有过共同利益,那不管侯恂是否有跟朱大典正式联盟,沈廷扬都不可能站他了。

未来的户部尚书人选,沈廷扬必须立场坚定地站目前的上司、蒋德璟蒋侍郎!

当然,这事儿需要正反两方面发力。

首先,他在户部要做出成效来,在蒋侍郎支持下拿出更好的业绩。

另一方面,听说京城这边事了后,儿子会被皇帝放回南方做地方官,有可能参与到围堵流贼的军事行动中去。如果儿子在南方打得好、配合杨阁老把局面扭转、让左良玉没资格再挟寇自重,那崇祯也就不用受侯恂的威胁了。

到时候,侯恂和左良玉只会死得更惨。哪怕左良玉有兵力、一时拿不下,但侯恂肯定是死定了!

沈廷扬思忖再三,吩咐道:“帮我写几个帖子,后日的宴请,就以蒋侍郎为主宾,还有一些户部的同僚,你看着写。”

第228章 陛下之壮烈,臣素来佩服第192章 公地悲剧第259章 继承大统第82章 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第359章 灭国之战-下第291章 尸漫金山第223章 谁让崇祯没开天眼呢第302章 曹黄雪夜下扬州第46章 忽略不计第170章 转移计划第79章 这半辈子仗白打了第143章 欲升官爵,必承其重第326章 诸位王爷感动么?第49章 封疆大吏个个都开始捞钱养兵第20章 鲜廉寡耻第22章 朱大典也在下一盘很大的棋第334章 多尔衮:你知道这两年半我怎么过的么!第228章 陛下之壮烈,臣素来佩服第162章 李自成用计第9章 入吾彀中(第二更,五千字大章)第91章 仗打完了,内斗推卸罪责却才刚刚开始第53章 心有猛虎第78章 自己跟自己交接第225章 打太极国姓爷是专业的第364章 新山海关大战第388章 朱树人那么高的智商,怎么可能满足于“摊丁入亩”第7章 南京事,南京毕第248章 正朔无小事第47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280章 不光造武器需要科技人才,打仗一样需要科技人才第192章 公地悲剧第135章 决战张献忠-上第22章 反攻序幕第165章 一碗水端平,不吹不黑第13章 你们流贼怎么不按套路出牌第44章 初到黄州第383章 一个不留第105章 有了卡宾枪都不会用第25章 曹振德:寄了!我彻底开摆了!第291章 尸漫金山第205章 先剪除羽翼总是不会错的第330章 为何兴无名之师犯我疆界第107章 原来不是天朝上国所有地方都有那么好待遇第124章 张献忠:老子屠尽崇祯的亲叔叔!第75章 出来混迟早会结梁子第105章 有了卡宾枪都不会用第34章 儿子立功爹先升官第76章 一堆人升官第326章 诸位王爷感动么?第22章 反攻序幕第339章 血战克敌(六千字大章)第35章 杀张献忠者封侯第142章 抽丝剥茧,真相大白第110章 转战湖南张献忠第370章 清堡宗顺治第266章 两百日皇帝第351章 好好学学大明在干什么,而你又干了什么第222章 先剐张献忠,后斩陈新甲,又丧孙传庭第351章 好好学学大明在干什么,而你又干了什么第221章 张献忠死于此山下第79章 大别山根据地第13章 你们流贼怎么不按套路出牌第172章 要走也要挖开黄河第160章 吹响反击号角第29章 简在帝心第147章 二分天下第298章 江阴围城第364章 新山海关大战第333章 打扫干净家里才好北伐第141章 您不在的时候,中原早就乱成一锅粥了第164章 你以为自己是布吕歇尔,其实你是曼努埃尔格鲁希第388章 朱树人那么高的智商,怎么可能满足于“摊丁入亩”第81章 买纪录片送游戏的好处第87章 小宛纺纱机第37章 不能给皇帝当炮灰第293章 一个月内润两次第80章 塔山血第3章 好学之心值得鼓励第384章 终战条约第172章 要走也要挖开黄河第30章 贺一龙的死法,竟能与刘希尧如此相似第18章 乡试揭晓第70章 周延儒:贤侄,你这事难办呐,你和马士英都看上了史可法的位置第65章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第77章 两条都是死路,一条长一点,一条短一点第7章 迫不得已只好利用一下工具人陈圆圆第68章 一枪一个小盆友第221章 张献忠死于此山下第367章 满人种田也是帮大明种的第63章 不找个队友上去卖一下,敌人怎么肯接团第80章 塔山血第61章 先生缪矣第59章 戚少保能干的咱也能干第338张 汝可识得此阵?!第246章 李自成的真正实力第15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第230章 再破袁宗第第51章 敢立帖为证神预言,就要做好被杠的准备第288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第354章 扼杀清军反扑